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第1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第2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第3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第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德育目标 1.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相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 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安排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 10 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 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 11 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 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 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 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 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1 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2.词语讨论: (1)更不开看(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拈弓搭箭(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弩(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5)便宜用事( 有利时机) (6)迤逦( 曲折连绵) (7)橹棹( 桨) (8)不胜酒力(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 穿着衣服) (11)省悟( 觉悟)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3.讲读、讨论第 1 部分(13 段) 。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 1 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 分恼火。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鼓舞士气。 (2)第 2 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 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 “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 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 ,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 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 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 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 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五、课外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 2 部分(46 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 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遏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 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 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 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 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遏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 的? 讨论。明确:外表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 “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 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 3 部分(78 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 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躲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 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 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确实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但得其便,即将操 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早晚人到,便相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 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以为天 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 7、8 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密信,梦话,假密报。 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 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互相印 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 4 部分(第 9 段)。 1.第 9 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周瑜计成, 坚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原本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 不必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 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 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 5 部分(第 10 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 吾无忧矣!”与第 3 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以上分析,你以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安排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 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 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笨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 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 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 示。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气氛 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用对比、映衬 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 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 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觅借口。(在当时也确实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 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经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 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经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誉了周 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七)补充作业 一、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 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 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弃足啊?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的方式进行: 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 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 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 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 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 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二、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复述不 超过三分钟(约 500 字)。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带点的是关键性词语,可衙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 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 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 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 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 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 不提“军旅之事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