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综合)高分笔记(重点必看).doc_第1页
公基(综合)高分笔记(重点必看).doc_第2页
公基(综合)高分笔记(重点必看).doc_第3页
公基(综合)高分笔记(重点必看).doc_第4页
公基(综合)高分笔记(重点必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公基高分笔记公基高分笔记 目目 录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法律知识 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部分 经济知识与科技知识 时事政治 历史知识 2 马克思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义哲学原理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 一 唯物论 2 个核心 2 大原理 2 2 个核心 个核心 物质 意识物质 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 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反映性 意识 反映性 1 1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2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 能动 原形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 能动的反映 任何意识 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 映 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 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2 大原理 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 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 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意识能动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意识能动性原理 1 1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的起源和 本质的原理 2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 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三方 面表现 认识世界 指导实践 改变世界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 辩证法 二 辩证法 2 2 个核心 个核心 3 3 大规律 大规律 4 4 对范畴 对范畴 2 2 个核心 个核心 联系 发展联系 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系普遍联系 3 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1 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 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们 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 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 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 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 多样性 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引申概念 系统 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和开放性 a 整体性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 结构性 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 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 永恒性 普遍性 发展 永恒性 普遍性 1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本质 是创新 2 永恒性 普遍性 过程论 5 要点 a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b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 发展的 c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转化 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d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e 因此世界是 过程的集合体 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 3 大规律 大规律 质量互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 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 区别与联系 转化与渗透 质变量变律 区别与联系 转化与渗透 1 1 质 量 度 质 量 度 a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 接同一的 b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 程度 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 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 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 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 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 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 的中断 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 速度缓慢 质变则变化显著 迅速 4 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 别具有相对性 b 联系 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 质变向量变转化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 量变中渗透质变 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 质变中 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 3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 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 相互交替 以至无穷 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 相互交替 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1 1 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a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 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 它是发展和联系环 节的辩证统一 即扬弃 2 2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 即 肯定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 从内容上看 是自己 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过程 对立统一律 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律 矛盾规律 同一与斗争 内因与外因 普遍与特殊 两点与 同一与斗争 内因与外因 普遍与特殊 两点与 重点 重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1 1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 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 互联结 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 2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 而在事 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 5 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 绝对和相对 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b 区别 普遍 一般 只大致包括特殊 个别 的一部分 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c 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 别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4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 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 盾的主要方面 c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 论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 4 对范畴 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 必然与偶然 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 辩证关现象与本质 必然与偶然 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 辩证关 系 系 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 1 1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 2 区别与对立 区别与对立 a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 b 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 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 其一 现象是个别的 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 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深藏于内 是 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 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 3 3 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 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6 必然与偶然必然与偶然 1 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 发展 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 发展 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 2 区别与对立 区别与对立 a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 定发生的 不确定的趋势 b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c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偶然性则对 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 3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 相互依存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 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c 在一定条件下 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 1 1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 2 关系特点 关系特点 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 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 3 辨证关系 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a 相互依存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b 相互作用 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 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 相互转化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 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在不断发展 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也就是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4 4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 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非决定论 唯心主义 可能与现实可能与现实 1 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 2 相互对立 相互对立 a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性 7 b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 3 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a 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 可能和现实 可能和不可能 现实 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 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前是后非 多 种可能性 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 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 b 立足现实 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 认识论 三 认识论 3 3 个核心 个核心 3 3 大规律 大规律 3 3 个核心 个核心 实践 认识 真理实践 认识 真理 实践 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 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1 1 主观见之于客观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 主观见之于客观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 主观见之于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一切活动 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 2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a 物质性 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 直接现实性 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 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 3 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 社会关系 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 反映论 能动性 创造性 认识 反映论 能动性 创造性 1 1 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 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 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 2 能动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 处理客体信息的 能动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 处理客体信息的 过程 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过程 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 3 创造性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 创造性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 摹本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 提供提供 蓝图蓝图 真理 客观性 具体性 真理 客观性 具体性 1 1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真理是客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真理是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 2 客观性 客观性 a 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检验 8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 3 具体性 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 地点 条件下主观对 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 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具体的时间 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 无意义的 3 3 大规律 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发展律 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发展律 真理发展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 1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 的 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 本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 2 2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本 身就包含 认识的因素 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 相对独立性 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认识能够反过来 指导 实践 3 3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a 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 b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认识发展律 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 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认识发展律 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 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依赖 1 1 相互区别 相互区别 a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反映 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 2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 3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PS1PS1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2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 作用 9 3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 意志 包括动机 欲望 信念 信仰 习惯 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 想象 直觉 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 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4 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 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 的决定与制约 PS2PS2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 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2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 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 源 与 流 的关系 4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 来源 认识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 与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 与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 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因此 认识的 发展要经过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的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的过程 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 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 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 体的和历史的 也就是说 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 件下的符合 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反对割裂二 者统一的 左 和右的错误 PS3PS3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 赖 相互促进 真理发展律 真理发展过程中 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 真理发展律 真理发展过程中 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渗透 相互联结 1 1 相互区别 相互区别 a 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都具有不依赖于人 的 客观 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人的认识按其 本性 能够正确认 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也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所以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人 对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10 b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有 限 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 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 近似 的反映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 2 相互渗透 相互渗透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 无数相对真理的 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3 3 相互联结 相互联结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 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辩证统一 1 1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唯一 时间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唯一 时间 a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 的 b 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 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2 2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具体 过程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具体 过程 a 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 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 是一个过程 c 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四 历史观 四 历史观 2 2 个核心 个核心 2 2 大规律 大规律 2 个核心 社会 人社会 人 社会 物质要素 基础 本质 结构 社会 物质要素 基础 本质 结构 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 素 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PS1PS1 社会与自然 可持续 协调 社会与自然 可持续 协调 1 1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 维护生态平衡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 2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 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 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基础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说 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 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1 经济结构 基础性的结构 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指与生产 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 关系 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 政治结构 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由两部分构成 政治法律 制度 政 治法律 设施 国家政权是核心 3 观念结构 又称思想 或观念 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 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 思想 道德观念 宗教观点 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 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人 本质 价值 自由 人 本质 价值 自由 本质 本质 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 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 人性论人性论 的比较 的比较 1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 人的社会 性 资产阶级 人性论 生物属性 2 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 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 人性论 抽象的 共性 3 人的本质是 具体的 历史的 资产阶级 人性论 永恒不变的人 性 4 在阶级社会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阶级性 资产阶级 人性论 超阶级的 人性论 价值 价值 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 足 3 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PS2 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 才符合人的利益 2 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 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3 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 基础 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自由 自由 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 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 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 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 解放 解放 PS3 自由与必然 1 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 12 2 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 世界的改造 3 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4 自由是具体的 历史的 没有绝对的自由 2 2 大规律 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社会发展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 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 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 反作用 1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它的产生 性质 变化和发展方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它的产生 性质 变化和发展方向 2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a 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自发去服务 b 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发 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 主动来干预 c 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 主要看它是否 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 匹配是关键 3 3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 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 反之阻碍 济基础的性质 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 反之阻碍 PS4PS4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 方式 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决定其内容 形式和产生 发展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 进作用 反之阻碍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而人民群众 是 生产力的体现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 13 展的决定力量 4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 政治 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难点辨析 1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 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 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古希腊关于水 火 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代表性的观点如 荀子讲的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张载讲的 太虚即气 凡可状皆有也 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 古希腊泰勒斯的 水是万物的始基 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 依据 把基本粒子的构成 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承认世界的物质 性的基础上 用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考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 人的感觉 经验 观念 意志 心等 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 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贝克莱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 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 被感知 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 庄子讲的 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讲的 万 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说的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 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 理 理念 宇宙精神 绝对观念 绝对精神 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 并把它作 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 宗教创 世说 如柏拉图认为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 子认为 道是天地之根 万物之母 朱熹认为 理在物先 理在事行 理是万 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 念理念 典型考题真题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C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上帝创造世界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摹仿的原理 下列说法中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 D 14 A 万物皆备于我 B 吾心即宇宙 C 理在事先 D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2 2 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是不同的概念 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种极端的理解 1 相对主义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 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 识的稳定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 和不稳定性 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 否认客观真理 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 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 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 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2 诡辩论 指运用不正确的论据进行随意的主观推断的一种哲学思维方法 是主观主义 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的表现之一 中国古代的惠施 公孙龙和古 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 3 3 什么是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史观 什么是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史观 1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 是一种绝对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 的作用 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它或者认为少数帝王将相 英雄伟人具有 天赋才能 历史的发展由他们的思想和意志所决定 历史由他 们所创造 或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如天命 上帝所安 排和支配 而伟大人物则是这种天命 上帝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代表它们 来决定历史和主宰人民群众的命运 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诬蔑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 被 动的 惰性物质 只能盲目跟着 英雄 走 2 唯物史观 是我们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 固有的客观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基本矛盾 3 人民群众史观 是与英雄史观相对的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 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真题回顾真题回顾 1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 C A 坚持先驳论 B 坚持不可知论 C 离开了社会实践 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 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 15 2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B A 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社会 B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 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3 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 其中每个细 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BD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D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4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 C 发展 D 辩证性 5 手中无网看鱼跳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强调的是 B A 劳动者的重要性 B 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6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从信息的角度看 反映的发生就是 D A 信息的产生过程 B 信息的传播过程 C 信息的刺激过程 D 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7 事情有大道理 有小道理 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 就是大道理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A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 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 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8 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 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 需求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C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9 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 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 必须结合我国实际 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B A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6 10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 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说明 D A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B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 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第第 1 1 章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 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D A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D A 黑格尔 B 费尔巴哈 C 马克思 D 恩格斯 5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6 恩格斯认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D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8 在下列命题中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CD 1994 年 文科 17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 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第 2 2 章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C A 概念 判断 推理 B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D 客体 主体 客体 2 意识的本质是 A A 人脑的机能 物质的反映 B 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感觉的总和 D 逻辑的集合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1989 年 理科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1989 年 文科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5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的命题是指 D 1990 年 理科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6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 说法 C 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 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 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 这说明 C 1991 年 理科 18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9 先有工程设计图 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B 1991 年 文科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2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 B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 1994 年 理科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4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1995 年 文科 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5 坛经 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 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 点是 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9 17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 质具有 C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 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2000 年 理科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19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2001 年 文科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 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0 心诚则灵 心不诚则不灵 的说法是 D 2001 年 理科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 聚苯乙烯 合成橡 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 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 自在之物 转化为 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 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 并获得日益丰富的 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3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2006 年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 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4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 静不是动 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 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 静是动的结果 25 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CD 1989 年 理科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 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 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E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6 物质是运动的 BCE 1990 年 理科 A 形式 B 主体 C 内容 D 属性 E 基础 2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CD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8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 蕴发为光 窍激为声 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CDE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9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 画饼不能充饥 这是因为 DE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0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 围 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ABE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1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 其基本环节有 BCD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 方案 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 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 进行反馈调节 32 关于龙的形象 自古以来就有 角似鹿 头似驼 眼似兔 项似蛇 腹似 蜃 鳞似鱼 爪似鹰 掌似虎 耳似牛 的说法 这表明 AD 2007 年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21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 原型 第第 3 3 章章 世界的联系 发展及其规律世界的联系 发展及其规律 1 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 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D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法 3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C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 互相否定 4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是 C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5 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A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6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D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 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点是 B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9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2 1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