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甲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1页
二氯甲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2页
二氯甲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3页
二氯甲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氯甲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二氯甲烷,又名甲叉二氯、二氯亚甲基,是甲烷分子中2个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分子式CH2Cl2。二氯甲烷是无色、透明、比水重、易挥发的液体,有类似醚的气味和甜味,不燃烧,但与高浓度氧混合后形成可爆炸的混合物。微溶于水,可与绝大多数常用的有机溶剂互溶,与其他含氯溶剂、乙醚、乙醇也可以任意比例混溶。纯二氯甲烷无闪点,当二氯甲烷与丙酮或甲醇液体以101比例混合时,其混合物具有闪点,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6.2%15.0%(体积)。工业中二氯甲烷由天然气与氯气反应制得,经过精馏得到纯品,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乙醚等。因二氯甲烷具有溶解能力强和毒性低的优点,大量用于制造电影胶片和聚碳酸酯,在制药工业中做反应介质用于制备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等,还用作涂料溶剂、金属脱脂剂,气烟雾喷射剂、聚氨酯发泡剂、脱模剂、脱漆剂、石油脱蜡溶剂、有机合成萃取剂等,并可用作牙科局部麻醉剂、制冷剂和灭火剂等。职业危害二氯甲烷可经吸入、食入和经皮吸收3种途径进入体内,吸入为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二氯甲烷具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少量吸入可对鼻子及喉咙造成轻微刺激。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可能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手脚麻木、疲劳、协调性降低以及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共济失调、意识丧失甚至死亡。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二氯甲烷会造成肝及肾的损伤,还有报告指出一直暴露于含量为0.53.6的二氯甲烷环境中会造成脑损伤。二氯甲烷液体接触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如流入手套内、鞋内或衣内可能会严重刺激皮肤。二氯甲烷液体及高浓度蒸气能对眼睛造成刺激甚至引起角膜损伤。在动物实验中,二氯甲烷经消化道摄入会被迅速吸收入体内造成中度毒性,症状与吸入相同。致癌性 现有研究并未发现长期暴露于二氯甲烷的工人有癌症增多的迹象,但因其具有致突变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二氯甲烷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200 mg/m3。前苏联制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为50 mg/m3。预防措施1.生产和使用二氯甲烷的生产流程应尽量保持密闭操作,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发生,同时加强局部排风。2.接触使用二氯甲烷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3.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4.加强对储存二氯乙烷的管理,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及阳光无法直射的地方,远离热源、火焰及不相容物,如强氧化剂、强酸、硝酸。贮存在贴有醒目标签的适当容器里,用过的空容器应紧密地盖好,避免容器受损并定期检查贮桶有无缺陷如破损或溢漏。在适当处张贴警示标示。应急处置泄漏或急性中毒现场控制措施1.停止导致事故的作业,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切断火源。加强事故现场的通风。2.急救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浓度较高或泄漏控制时要穿防护服,使用携氧式呼吸器或正压式呼吸器才能进入现场处理。3.发生泄漏事故时立即将非相关人员隔离在至少2550 m外,当发生大量外泄时应将人员撤离到逆风处100 m外,当起火燃烧时应将人员撤离到800 m外。4.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可使用砂、泥土或其他不与泄漏物质反应的物质来围堵泄漏物。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和外泄物具有同样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用水冲洗溢漏区域。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或就医。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与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由受训过的人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应使用单向给气式之口袋型面罩和其他医疗器材来执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要施行心肺复苏术,应迅速将患者送至紧急医疗单位。中毒案例案例一2007年11月10日上午9点,某化工公司TAC工段需要二氯甲烷,而回收工段的阀门未关闭,致使二氯甲烷未能进入TAC工段而流入回收工段,造成回收工段储液罐中的二氯甲烷大量溢出。发现泄漏后,1名值班人员一方面电话通知上一工段停止供液,一方面在没有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试图关闭阀门,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吸入泄漏的二氯甲烷而昏迷,另外2名值班人员发现后(也没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立即将该人拖到紧急逃生口处,并联系市急救中心急救。这3名劳动者均没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到现场关闭阀门,随后2人亦出现昏迷,3人被同时送某医院抢救。3名患者入院后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被诊断为二氯甲烷中毒合并脑水肿、肺水肿。事故原因 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守操作规程,疏忽大意,造成二氯甲烷外溢,这是中毒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生中毒的患者无安全防护意识,在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事故现场,致使中毒事故发生。职业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现场无个人防护用品。事故发生地没有设置报警装置、未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抢险的工人未对个人进行防护,救人的工人也缺乏防护意识,未进行个人防护。建议 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增强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企业应对有毒有害作业岗位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对接触有害因素的工人进行安全及中毒急救知识的培训,对职业性危害的岗位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对有毒有害岗位设置报警装置、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相关企业要切实履行职责,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案例二2003年11月26日,某彩印公司发生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7名女工在使用二氯甲烷为主要成分的还原剂进行擦拭作业时出现中毒症状。调查结果如下:当日7名员工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使用还原剂进行擦拭作业,作业时将清洗剂倒入一直径约15 cm小盆(未加盖)中,用碎布蘸取还原剂擦洗不良品,工作过程中未使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下午2点左右, 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四肢无力,随后被送附近医院抢救。临床表现都以头昏、乏力、胸闷及消化道症状为主,一般状况尚可,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现场调查出现中毒症状的7名工人岗位离换气扇较远,而且由于当天天气较冷,岗位旁边的门被关闭,通风状况更加不良。经向供货商调查,该还原剂的主要成分为二氯甲烷,经模拟操作现场检测空气中二氯甲烷浓度为342 mg/m3,已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事故原因 作业场所通风较差,无局部抽风装置;作业方式不当,将清洗液放在不加盖的盆中,加大了二氯甲烷的挥发量;工作中未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连续接触时间较长。案例三某机械厂2名女工在1999年7-11月从事工件褪色工作, 工作时使用二氯甲烷及乙醇胺的混合液。患者因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尿黄、乏力、头晕头痛于1999年11月入院。肝功检查ALT 1 000 IU/ L,AST 190 IU/ L,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均为阴。腹部B超检查为肝回声增强。诊断为二氯甲烷所致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该厂生产潜水泵外壳,其表面用环氧树脂喷涂,不合格的产品褪色后重新喷涂。褪色方法为用二氯甲烷和乙醇胺混合液浸泡,再用铁刷子刷掉表面的环氧树脂。浸泡液的配备比例为二氯甲烷94%、乙醇胺3%、水3%,每天用量56 kg。2个操作工人,每个工人旁边放置3个浸泡池。浸泡液液面距离工作人员呼吸带5060 cm。工作部位无通风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工人在工件褪色时一般不戴手套和口罩,双手直接接触浸泡液。经模拟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