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苏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一、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2、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请同学们总结一下:1、什么叫说明文呢?2、读这类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呢?(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建筑物。(提问导入、引导归纳(二)揭示训练目标1、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2、学会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三)知识链接(阅读课本112页写作知识短文)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概括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呢(阅读短文、提炼要点)1、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讲解引导)你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去发现事物的特点。所谓“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是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全貌、全过程,既要进行纵向观察,了解事物的昨天、今天、来龙去脉,又要进行横向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身,了解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既要观察事物的外部,又要观察事物的内部;既要有宏观观察,又要有微观观察。一句话,观察应做到全面细致,只有真正观察透彻了,才能够下笔。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巍巍中山陵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无论是介绍建筑群体规模,还是详细介绍陵园的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凡尔赛宫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作者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上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最富有艺术价值。2、合理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可用时间顺序,或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方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常用这种顺序。其表现形式为:或由远而近,或由内(外)到外(内),或由上(下)到下(上),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程序顺序: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的文章可采用这种顺序。逻辑顺序:阐明事理的文章常用这种顺序。说明建筑物的形状、构造常采用空间顺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的顺序:活动的顺序:广场石道碑前台阶平台(由远而近)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下而上)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方位顺序:东南西北,巍巍中山陵以空间顺序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课文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清楚明白,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要把方位交待清楚应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完全不同,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通常有两种观察方法。一种叫定点观察法,就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进行观察。如写我们的教室,观察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后边,把教室的前后左右的情况都观察清楚了,然后一层层写出来。还有一种叫移位观察法,就是移动位置观察,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观察点是移动的,参观游览,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二、要选好参照点。我们所说的参照点,就是给读者一个已知的事物作为基准,凭借它来介绍另一些事物的方位。这个作为参照的已知事物就是参照点。参照点一般选择建筑群的“枢纽”或“中心”,因为它有机地联结着其他建筑。3、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等。例:这些大浮雕高2米,(列数字)。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共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深米、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列数字)。(巍巍中山陵)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打比方:凡尔赛宫)(学生结合已学课文举例)4、语言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讲求准确,这是为了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确保其科学性所决定的,同时生动形象的描述也能更好说明事物的特征,让读者“有所知”。我们仍然以巍巍中山陵为例,作者在说明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又如在说明祭堂前平台视野开阔时,同样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作者从远到近的予以描述,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四)出示本次作文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的卧室,仔细观察并准确写出特点,题目自拟。要求: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2、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灵活运用。3、说明语言力求准确、简洁、生动形象。(五)指导写作1、想一想,自己的卧室有什么样的特点?抓住它,写清楚;2、从什么地方开始写呢?不妨先确定一个卧室中的物件,先从它开始,然后用恰当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联结到其他的东西上,千万不能乱;3、卧室里可能有许多的东西,在向别人介绍的时候,要有取舍,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4、文中可能要用到一些数据,一定要准确;5、在介绍自己卧室里的摆设时,可别忘记说明它的作用;6、你对自己的卧室满意吗?文中也要说清楚的。(六)范文引路(阅读范文)鲁迅故居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所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反动政府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鲁迅先生的母亲仍住在这里。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门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到这里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接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便留他们住在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档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放着一盏煤油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坟等不朽彷徨作品。“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简评:作者对这座“小四合院”的全貌、布局和方位都能清楚地加以说明。说明能突出重点,对院内的“老虎尾巴”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说明室内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