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来 源: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1-03-02 字号: 小 | 中 | 大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学生德性的建构是主体的自主建构三方面分析了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并探讨了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途径。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5)05008803近二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道德教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主体性德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德性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主体道德教育,作为对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的扬弃,它继承了传统教育对道德认识的重视,但它变革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被动性,而倡导参与和体验;变革传统道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从追寻道德的人性意蕴入手,重构道德的生命性和道德教育的生活价值。一、主体性德育确立的现实必然性1.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也是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精神的培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培养人的中心地位。当前,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开发,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迫切期望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以适应和促进时代、社会及自身发展。可见,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主体性、发展性的现代德育成为时代和人的发展之必然要求。2.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现代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现代道德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培养独立人格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它要培养的不是道德的执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创造个性的道德人。这就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方面,同时还在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的主体理性、主体智慧和主体能力,把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任务。3.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作为主体性主要表现的自主性、自动性与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主体性德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由个人主体性向集体主体性、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主体性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都具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思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德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品格,通过引导学生主体建构起自主的德性来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二、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1.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什么是德育?德育是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其实现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和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德育的目的是使人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人们往往将德育理解为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只是强调德育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事实上,人与社会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社会是人的生存之地。人的生存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人是根本性的,正是由于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才有意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既然人是目的,那么,德育作为一种促进人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直接指向的就是人,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人作为其活动的目的。因而,在主体性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都具有个人的意志、人格的思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德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品格。德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在德育的诸多功能中,育人的功能是首位的,也就是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所具有的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来实现的。通过德育,能使学生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能“学会发展”,从被动地适应社会主动地改造社会。教育的“超越性发展,究其实质即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2.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主体性德育理论是一种基于真、善、美的角度来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人的主体性发展既要用德性的导向,还要在道德知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品德素质结构。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又未能脱离“灌输”的老框框。这种灌输忽视了新生代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是造成德育乏力、品德课实效性不高的根本症结所在。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章志光教授等研究指出:“人在简单的道德性向品德转化时有一个过渡的形成,这个过渡与一般意识密切相关,由规范、行为、经验、是非感等的积累与整合并逐渐概括化而形成的道德与认知情感系统,它包括有不同层次,因人而异的道德观念、道德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实现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及价值观的需要等。”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在道德教育中过份强调某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势必使青年的整体品德素质发展受损。所以对内,不仅教会学生知善、行善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识体验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对外,道德教育不应加剧学生与整个生活世界的分离,而要引导他们积极构建完整的道德生活,获得丰富的道德经验。对此,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经常反复的道德践行,把一种外在的、被动的道德要求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要求,把某时某地偶尔的道德行为变成持久的、恒定的道德习惯,使德性之花绽开在他们生活的时时处处。3.学生德性是主体的自主建构。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德性的支撑,但德性的获得不是其内部自然生成,也不是依靠外部的灌输。而是要主体自主的建构。所谓“自主”,首先,人是道德的主体,人应自己主宰自己的精神理念,反对道德上的强制性。德性虽然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但作为一种外部影响,也只有得到主体的认识后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德性。其次,人的德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教育只能影响人,不能以教育者的思想替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来说,它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选择性。它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双向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主体要根据面临的具体情况、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道德问题。要给学生主体有道德选择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多元文化下对各种道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在建构学生主体的德性时,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和品德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育要求出发设置德育的起点。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是构建学生自身德性的经验来源。以活动的方式开展德育,通过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德性的构建。学生德性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是一个成长者,是一个探索者,要允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反复,鼓励学生实践,提高认识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性的建构。三、主体性德育的实践探索1.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是主体性德育的前提。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识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自觉探索,教育者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富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自信心、创新思维以及公平、效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他们通过“两课”的主渠道与拓展的德育实践环节,在德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接受德性教育,逐步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其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则是通过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个体化实现的。因此,德育过程本质上是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学生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观选择与直接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德育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固然离不开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但德育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行为选择。2.关注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把道德教育理想化、圣人化,追求一种完美,而忽视学生的当下需要。我们说,人的需要推动了人创造道德,这种道德是能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的道德。当前,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不应该是现实的写真,而应该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需要,但惟在于这种理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如若是有效的,它不应该脱离人的现实水平。当代的青少年是务实的一代,他们捍卫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不是道德水平下降了,而是因为我们以前设定的道德教育目标太高了,不符合实际。所以,有学者在反思道德教育时提出,使道德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平民道德”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普遍地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主体道德教育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当下需要,但不排斥理想的教育,而认为远大的理想,应该化作一段段可以接近的目标,直面生活,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而不是培养隔离生活的封闭的“温室里的幼苗”。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道德教育呼唤回归生活世界。3.平等尊重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主体性道德人格首先表现为作为交往的一方他必须具有独立平等的地位,在强制的、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是无地位可谈的,又何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实现意志自由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因为自尊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某种价值的肯定而产生的自我认同和欣赏。有了自尊心的人才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才有勇气开放自己、面对他人,并在积极主动利他的人我互动中为自己创造更高的价值。一个无自尊的人是不会合作也不会有道德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格的基础就是自尊、自信。另外,科尔伯格的研究也证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合作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所以,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教师不是道德完善的代表,而学生也不是一无所知、接受教化的客体,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道德经验进入教育领域的有待成长的道德主体。所以他们应彼此平视,互相敞开心胸,倾听对方,接纳对方,在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作的交往活动中,实现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师生的互尊互爱是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