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婚俗下《诗经》婚恋诗研究.doc_第1页
周代婚俗下《诗经》婚恋诗研究.doc_第2页
周代婚俗下《诗经》婚恋诗研究.doc_第3页
周代婚俗下《诗经》婚恋诗研究.doc_第4页
周代婚俗下《诗经》婚恋诗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姓名:黄伦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周苇风20070401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研究生:黄伦峰 导师:周苇风副教授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年级:2004摘要 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本文研究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的双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诗经文本的解读印证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通过周代婚俗的分析追溯诗经婚恋诗的真实本原。具体说来,就是以当时或稍后较为可信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诗经文本中婚恋诗思想内容的分析,挖掘出婚恋诗中两种并存又相对独立的婚恋形式:宫廷婚恋诗和民间婚恋诗。进而对两种婚恋诗做了界定、类型分析、原因探究等。对此,我们主要分四章来论述: 第一章,首先确定本文研究的范围并对婚恋诗做了界定;然后对前人诗经婚恋诗的研究做了梳理与回顾,了解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周代婚俗是一个客观存在,是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基础和土壤,当时或稍后较为可信的文献资料记录并保存了相关婚恋习俗,这是研究诗经婚恋诗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此两章将婚恋诗分为宫廷诗和民间诗两部分。第三章首先说明了将婚恋诗分两类的依据,然后具体论述宫廷婚恋诗的类型,即礼制下的婚恋诗及“违礼”婚恋诗。文章不同前人之处在于对“违礼”婚恋诗做了具体分析,指出“违礼”婚恋不仅是上古婚俗的遗留,还是春秋礼坏乐崩下贵族男子的唯色是渔、贵族集团的政治需要,文章继而对此作了具体分析。第四章民间婚恋诗分为夏朝故地、殷商故地、东夷故地和周王畿之地婚恋诗四类,文章对此四类婚恋诗主要在于求异而非存同,挖掘族群、地域、时代不同条件下四类婚恋诗的不同特色。 最后,文章在上述四章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诗经中的宫廷婚恋诗包括西周礼制下的婚恋诗和东周“礼崩乐坏”下的婚恋诗,前者反映了周代贵族尊礼重仪、“附远、厚别”的婚姻礼仪及制度,后者更多地反映的是“礼乐陵迟”下贵族男子的维色是渔以及婚姻由前期“附远、厚别”的政治工具进一步沦为诸侯立国、称霸的武器,而非如有的学者所说宫廷的是上古婚俗的遗留和反映;对于民间婚恋诗,笔者主要考察了其各异的原因而非探讨其相近的秉性,从时间、空间、族群上对其做了分析与概括。文章进而对下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即诗经时代的婚恋习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产生之前的形态及其演变是怎样的,婚恋习俗以及婚恋诗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诗经;周代婚俗;宫廷婚恋诗;民间婚恋诗 IOn the marrige and lov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underthe courtship and marrige customs inZhouDynasty Postgraduate :Huang Lunfeng ; Supervisor : Prof. Zhou Weifeng ; Grade:2004M ajor : China ancient times literature ; Specialty : The Literature of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for the earliest anthology of ancient poems,is the source of the courtship and marriage literature. Studying on it, we can not only admire it, but pursue the situation of peoples courtship and marriage at that time, according to studying the history in its time. Using double angl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ext to testify the courtship and marriage customs in that time and on the other end, studies the customs to testify the poems true conditions. For this, the article uses four chapters to illustrate it.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firstly define the extent of t he article and we review the study of forebears. Then we put forward our view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Zhou courtship and marriage customs lies in the time of the Book of the Songs and its the poems foundation, which we use to testify the poem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articles. They contain courtship and marriage poems of imperial palace and of folk. We firstly illustrate the reasons of their being sorted; then we separately illustrate them. Whats more, what is my own view is that we think palace poems which violates Zhou Li not only contain ancient customs, but contain the new customs in Chun Qiu period.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divide the folk poems in four sorts, which are mainly studied in their differences instead of their similaritie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gives a conclusion and prospects its further study in future. KEY WORDS:the Book of the Songs;the Courtship and Marriage Customs of Zhou Dynasty;Marriage and Love Poems in Imperial Palace;Marriage and Love Poems in Folk I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弁 言 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滥觞,它是在宗周礼乐文明的历史土壤中萌生、创作、流播开来的。“后人称之为文学,客观上它具有文学的结构,但事实上诗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比如其中的婚恋诗,我们不能把它同后来的情歌相等同。此类诗歌不仅折射着当时人类的婚恋形态,而且也潜隐着当时人类的婚恋观念。从这一认识基点出发,研究诗经的文学属性固然重要,研究诗经的文化也应该是更重要的。”这里所说“诗经的文化”,当然包含了宗教、民俗、历史等各个方面。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认为“原本诗是记事的,也是一种史。”钱钟书先生也认为,“诗者,文之一体,而其用则不胜数。先民草昧,词章未有专门。于是声歌雅颂,施之以祭祀、军旅、昏媾、宴会,以收兴观群怨之效。记事传人,特其一端,且成文每在抒情言志之后然诗体而具纪事作用,谓古诗即史,史之本质即是诗,亦何不可!”的确,作为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乐歌总集,诗三百篇终究脱离不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它或多或少的留有那个时代的印痕。所以,不管当时人们作诗、教诗、传诗的目的何在,从某种程度上说,诗就是一部历史,一部记载了诗经时代人们各个生活领域的历史书。诗经是周代历史文化风貌的具体写实,其中包罗了周人甚至周前各部族生动丰富的情感和由此生发凝聚而成的种种群体生活的伦理。“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原始氏族社会。这就是说,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神话传说在诗经中都有反映。不止如此,作为原始宗教文化浓缩物的兴和兴象,其产生也以宗教生活和宗教神话观念为基础。所以诗经虽成书于东周时代,但作为一部搜集广泛的上古诗歌总集,却保存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思想观念、风俗人情以及神话传说等等。再加上其可歌可诵,口耳相授,难以篡改和作伪,因而较他书能更多保持原貌。”钱穆先生曾言:“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诗经创作虽年代久远,作者不一,但它也是当时周人的一部生活史、心灵史。它所涉及的宴享、农事、征役、婚恋、祭祀等题材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宗周时代周人的生活场景和状况,是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诗经中的婚恋诗又是周代婚俗文化的镜子,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爱情、婚姻生活的影象。可以说,诗经是中国特有的人生化的艺术,要了解和体味其真谛之所在,就必须探索诗经时代的周人在其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展示的艺术化的人生。当时的 周延良.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年,页 42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 1).北京: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1982 年,页 18.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页 37-38. 赵沛霖.论诗经的神话学价值.文艺研究(京),1994.3.97-105. 钱 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86 年,页 249. 1人们在群体生活中享受的种种幸福、忍耐的种种痛苦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感慨沉思都会在诗经这部反映周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有点滴的反映。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阙如,更主要的是诗编撰、结集后被过多地甚至是牵强地赋予了政教功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诗从其一开始就有一定的政教功用),特别是汉代以还被奉为儒家经典,当作后妃之德、王化之功的教化工具,诗经文本及其思想便堙没其中,造成所谓的“诗无达诂”,以致后来纷如聚讼,争论不休。虽然我们已不能透过诗经窥测到整个周代的社会生活,但一滴水能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管窥蠡测,我们还是能够找寻到当时人们生活的蛛丝马迹的。其实前人与时贤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无力也不想在这方面做整体的宏观把握与探索。本文研究立足于对诗经文本及时代背景的解读,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周历史、婚俗研究,通过对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的解读和对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出诗经时代的恋爱、婚姻有着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即夏、商旧地和周王畿中心地带的婚俗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周礼制下的婚俗和周室东迁以后的婚俗有着明显不同。这里面既有地域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还有族群的因素。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弁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思路、论文的内容框架以及论文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首先界定诗经婚恋诗的范围,回顾前修时贤对婚恋诗研究的成果与现状,确定文章写作思路是将诗经婚恋诗文本与诗经时代的历史文化结合,通过对诗经时代历史文化的考察,深化对诗经婚恋诗部分的解读;反过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诗经时代婚俗作历史文化的考察,这也是文章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在厘定诗经婚恋诗与诗经时代婚俗(包括夏、商遗俗、周代礼俗、周代变俗)关系前提下,主要根据诗经婚恋诗的内容,从宫廷婚恋诗、民间婚恋诗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时间、空间、和族群的立体分析,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依思想内容归类,结合周代婚俗及相关文献资料,从文化的角度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及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角色作了分析,以期尽可能把握文本并展现诗经时代婚恋习俗及女性生存状况。第三部分是结论和余论,是对文章基本观点的一个总括,以及对下一步课题研究的展望。本文婚恋诗研究主要不在于分析那个时代人们对婚姻、恋爱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情趣,也不在于简单地对其进行欣赏和品评,而是通过分析不同形态的婚恋类型,挖掘其时代背景、地域差异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并以之来关照诗经文本。所以对于宫廷婚恋诗,笔者打算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其所反映的状况;对于民间婚恋诗,笔者打算从空间(地域)上探讨其共时性的表现,从时间上探讨其历时性的表现,从族群习俗上探讨其集体深层潜意识的表现(当然,更多的是时间、空间、族群三者相结合)。本文如此论述,是基于这2样一种思考,即在笔者目力所及范围内,学者们多注重分析反映周礼的婚恋诗以及反映周前风俗的婚恋诗,而少有分析“春秋新变”下的婚恋诗(即使有人分析“春秋新变”下的婚恋诗,也多是将其界定为受夏、商抑或周前遗俗影响的婚恋诗)。我们认为,诗经中有部分被称为“宫闱丑行”诗的婚恋诗,更多的是受“春秋新变”的影响而非受上古遗俗的影响。这也算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吧。 第一章 诗经婚恋诗研究现状 第一节 诗经婚恋诗界定及其分类 一、前人对诗经的分类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先后出现过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说法。今人多从孔颖达之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今多数学者认定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但至汉代因音乐的失传,汉儒开始了从政治教化上进行分类解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其后历代治诗者,多依汉解。近代以来,不少学者主张从内容上对诗经重新分类。胡念贻先生将诗三百篇按内容主要分为怨刺诗、颂赞诗、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三类。褚斌杰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研究诗经虽然仍须从内容上分类,却必须打破风、雅、颂的框子而另划分。现在还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将诗经所反映的内容作逻辑的分类,只能根据内容的侧重大致划分为:周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政治美刺诗、燕飨诗、情爱诗等。”由风、雅、颂之音乐上的分类到政治教化上的分类,再到今人从内容上的划分, 诗经的研究逐渐走出经学的禁锢而向文学“回归”。所谓“回归”,是说诗经终于渐渐褪去了经学的神圣光环而逐步还原为一部诗歌总集。但这部诗歌总集在当时并非是一部纯文学作品,因为当时的人还没有专门为诗、为文的雅兴。他们对诗的创作、结集、传播是因为诗能言志,作诗人能用经过加工了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好恶之感。诚如诗人自己所指明的: 毛诗正义(卷一).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总页 271.也有学者认为风雅颂赋比兴是六种文体.如郑志强.诗经六诗新考.郑州:中州学刊,2006.6 胡念贻.诗经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先秦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页 49.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页 35-36. 3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家父作诵,以究王?。(小雅?节南山)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这样看来,通过诗经文本研究作诗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可能了。那么,按照褚斌杰先生的划分,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对诗经各类题材的诗作作宏观的分析或微观的把握。宏观的分析是指我们可以将周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政治美刺诗、燕飨诗、情爱诗等各类诗综合分析、比较;微观的把握是指就某一类诗作具体的探讨和研究。每一类诗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存在价值,但“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而恋爱和婚姻是“种的蕃衍”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在上古时代,不论是自由婚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宫廷政治婚,恋爱和婚姻的必然归宿就是“种的蕃衍”。本文从内容上撷取诗经婚恋诗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基于这一点。诗经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婚恋诗,较之同时代的文化典籍所载,是一个巨大数字。但是,对于其确切数目,学者们却见仁见智,难有一致的意见。二、诗经婚恋诗界定及其分类 程俊英、蒋见元两先生的诗经注析,将诗经主要是国风部分的婚恋诗限定为 76 首。褚斌杰先生认为“诗经305 篇,抒写男女相思相恋各种情感的诗篇,约有50 余首,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另外还有一些表现男女婚姻生活的诗”。冷国俭先生的看法与他们均有出入。他认为“三百五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婚恋诗共计77 篇,占总篇数的 25%弱。这是个巨大的数字,揭橥着周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婚恋诗 77 篇,风诗含 71 篇,雅诗含 6 篇。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风诗 160 篇的 48%强。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又占全部恋诗的 99%强。其中,郑风21 篇中竟有 14 篇婚恋诗,约占 66%。”学者们对婚恋诗的界定见仁见智。诚如姜夔所说“三百篇美刺箴皆无迹,当以心会心。”我们通过“涵咏文本”,将诗经婚恋诗界定为 123 首,列表如下:周南:关雎、葛覃、卷耳、?木、桃夭、汉广、汝坟本文所引诗经中的文字均出自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版.后引不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2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页 29-30. 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页 85. 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兼论奴隶社会婚姻文化.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 姜 夔.白石道人诗说.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页 681. 4召南:鹊巢、草虫、行露、殷其雷、?有梅、江有汜、野有死?、何彼?矣邶风:柏舟、绿衣、日月、终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旄丘、简兮、北风、静女、新台?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干牦卫风:淇奥、硕人、氓、竹竿、河广、伯兮、有狐、木瓜王风: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葛?、采葛、大车、丘中有麻郑风:缁衣、将仲子、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齐风:鸡鸣、著、东方之日、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驰、猗嗟魏风:汾沮洳、十亩之间唐风:扬之水、椒聊、绸缪、羔裘、无衣、有?之杜、葛生、采苓秦风:小戎、蒹葭、终南、晨风陈风:宛丘、东门之?、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桧风: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曹风:蜉蝣、候人豳风:东山、伐柯、九?小雅:常棣、?杜、我行其野、谷风、裳裳者华、鸳鸯、车辖、都人士、采绿、隰桑、白华、苕之华、何草不黄大雅:大明、思齐、韩奕(注:有些诗部分地含有婚恋内容,亦被包括在内,如大明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思齐有“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等。)这诸多的婚恋诗,反映的是下迄春秋中叶,上溯到西周初年甚或更早时期的人们的婚姻、恋爱习俗。这之中,即包含有西周礼乐制度下的婚恋礼俗,也有曲折反映夏、商婚制的遗俗,还有东周以降王道凌迟下的越礼婚俗。但我们对于这诸多诗歌在时间上的历时性是模糊的?至少是不能全部确定的,即在史籍和出土文物阙如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武断地揆诸文本,将不同类型的婚恋诗划定为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所能确定的是诗歌在空间上的共时性,即同一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婚恋习俗是相对固定的,虽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归有相同的渊源。有鉴于此,文章将诗经婚恋诗分为两大类(一)宫廷婚恋诗(包括依礼婚恋诗及违礼婚恋诗);(二)民间婚恋诗(包括夏故地民间婚恋诗,商故地民间婚恋诗,东夷故地民间婚恋诗及周王畿民间婚恋诗)。如此划分的具体原因,后文有述,兹不赘。第二节 诗经婚恋诗研究回顾 “人类在两性关系中产生爱情,是性意识觉醒、人的个性及自我意识有了一定发展之后的事情,这个过程的完成,大约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即人类从群婚的混沌迷蒙中5走出来的时候。随着爱情的产生,便出现了男女情爱诗。诗经中所保存的情爱诗篇,便是这源远流长的男女情爱诗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迄今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一部分”其实,从诗经诞生起,人们对于男女情爱诗这一部分就比较关注。孔子“思无邪”应当包含了对这部分的评价; 郑声淫”也多被人解读为是对郑、卫之诗的评价; 毛诗序中的“后妃之德”、“后妃之本”、“后妃之志”也是从一个侧面评价这一部分;其后历代学者也多有精彩的论述。尤其是近代以来学者的探索与研究,汗牛充栋,成绩斐然。就笔者目力所及,略举数例,引以援颊。胡念贻先生将诗经婚恋诗分为写男女会见之情、相思之情、新婚时的欢乐之情、婚后融洽家庭生活以及婚姻不自由的痛苦等五类。邬文清的诗经与汉乐府的婚姻爱情诗比较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婚姻爱情诗的比较,认为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可分为谈情说爱、思妇和思夫、弃夫和弃妇、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赘夫、童婚、反抗礼教、讽刺丑行等十一类诗。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兼论奴隶社会婚姻文化中把恋爱诗分为六大类:赠物定情、幽会密约、思慕求爱、失恋和恋人之歌。把婚姻也分为六大类:贺婚、弃妇、思妇、抗婚以及悼亡、爱情讽刺。并且对每一类诗都作了生动细致地阐释和理解。邸艳姝、李金坤诗经中弃妇诗之初探对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弃妇形象的分类以及弃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探讨。贾沛若诗经?国风中的婚姻爱情诗谈片认为诗经中“经历了五百多年漫长时间变化的爱情诗,就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准确、最集中的投影”,并由此以时间为序将诗经爱情诗分为三类,把爱情诗的分类简单化,抹杀了爱情诗的地域特色和族群特色。 王洲明诗经中反映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伦理道德观念入手,对诗经中的男女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褚斌杰先生将诗经婚恋诗分为描写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描写婚姻破裂的弃妇诗。董常宝浅论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分类把诗经爱情诗分为相识相知、追求真爱、两情相悦、别后相思、控诉斗争型五类,并以之展现诗经时代人们淳朴真挚的爱情。姚舟诗经:婚姻恋爱的原型范式从恋爱诗、婚姻诗、弃妇诗三个方面对诗经 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页 242.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页 50. 邬文清.诗经与汉乐府的婚姻爱情诗比较.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1. 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兼论奴隶社会婚姻文化.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 邸艳姝 李金坤.诗经中弃妇诗之初探.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1994.3. 贾沛若.诗经?国风中的婚姻爱情诗谈片.文史杂志,1994.4. 王洲明.诗经中反映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文史知识,1997.7.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页 85董常宝. 浅论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分类.吕梁高等师专学校学报,2003.4.6婚恋诗作了简单探析。刘绍卫的诗经幽会诗蠡测对幽会诗作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幽期蜜月是上古恋人两心交融的方式之一,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诗经幽会诗的发展和变迁,也体现了爱欲和社会生产关系、原始的巫术和伦理意识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消溶的历程。作者透过表面而深入其背后,对社会文化的因素做了独到深入地剖析。另外,范文质诗经中国风中爱情诗的思想与艺术(克山师专学报1982 年 1 期),周建忠国风情诗三解(上饶师专学报1982 年 4 期),张兆飞国风情诗性质小议(南宁师范学院学报1983 年 3 期),高原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山西师范学院(社科版)1983 年 3 期),陆永品略谈对诗经中爱情婚姻诗评价的演变(余冠英古代文学研究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年 2 月版)等,开始涉及到诗经时代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具体生存状况。也有不少学者从大文化视角出发,将诗经婚恋诗研究与周代婚制、婚俗结合起来。首发其端的是法国学者葛兰言(1884-1940)。他以异文化、跨文化的视点,运用社会学、神话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的理论,从 “诗经中的情歌”、 “古代的节庆”两部分比较系统地对诗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解释。葛兰言抛开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教“诗经观”,把诗导向社会学的研究,他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的习俗(“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的秩序”(“礼”)的。他认为“所有的歌谣都表现了往昔正常的风尚习俗”,“构成国风的大部分恋爱诗,是从民谣古老的蓄积中引发出来的。这些歌谣是依照在传统的即兴咏唱的竞赛中所畅想出的主题而创作的。所谓即吟竞赛,指的是在古代农业社会的季节性节日里,争相吵嚷的青年男女的交互合唱。”他并由此而将诗经中的情歌分为“田园主题”、“乡村爱情”和“山川歌谣”三部分。 “日本的松本雅明、白川静、赤?忠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他们用异文化、跨文化的视点,比较系统地对诗经进行了新的探索。”中国最早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诗经的是胡适。他的谈谈诗经认为关雎是相思之诗,里面的弹琴、鼓瑟都是勾引女子的手段,而“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奇怪。”其后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卷耳集也从文化视角涉及到诗经婚恋诗。取得较大成就的是闻一多先生。他从民俗、神话的角度为诗经婚恋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其诗经的性欲观、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原履大人迹考、说鱼等诸篇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新见解。姚舟.诗经:婚姻恋爱的原型范式.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5法葛兰言.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王晓平.诗经文化人类学阐释的得与失.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 参见顾颉刚编古史辨(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页 587.7孙作云先生诗经恋歌发微是“把这些恋歌当做文化史的一环来处理的”,将婚恋诗考之以周代风俗,证明当时很多节日都是关于男女恋爱的活动。许嘉璐先秦婚姻说略(上)以诗经为例,认为西周时代的婚姻“正处在以整易乱、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既有前代的踪迹,又有后代封建囚笼的雏形”,还没有完全脱离亚群婚状态。徐华龙国风中的婚姻问题 则从婚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应当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为行文线索,对国风诗中所反映的婚制、婚俗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从原始意象角度对西周的婚恋习俗作了剖析。其第八章风的世界从“风、雷、云、雨、露、虹”等意象出发,研判当时人的婚恋习俗;第九章斧与媒对“析薪”母题和破斧作了婚俗的新解释。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部分还原了当时的婚俗礼制。朱炳祥中国诗歌发生史对诗经兴象进行分析,总结出 132 例与婚恋相联的兴象(其中植物兴象 75 例,动物兴象 33 例,自然物兴象 19 例,其他兴象 5 例)。日人卢益中把诗经?国风里的言情诗作为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窗口,并由此对国风言情诗作了详考;毛忠贤也从同一角度对中国古代婚俗作了考证。国光红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三首国风,尝试将三首婚恋还原到当时、当地的风俗中去考察,力图探求上古情实。 吴培德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把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归结为六类:血缘婚、蒸报婚、抢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婚和一夫多妻制婚,并对各种婚制作了详细地分析和描述。唐正果风骚与艳情中的第一篇“三百篇”:风情与风致从“恋歌与婚歌”、“思妇与弃妇”两方面对少女的春恨、思嫁,思妇的触景思夫以及弃妇的哀怨情伤和“淑女宜家”形成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有较为独到的剖析。另外,肖平汉、杨有礼从婚姻形态和婚姻制度看春秋时期妇女地位的低下(衡阳师专学报 1985 年 2 期);宋钢试论诗经?国风爱情描写的文化内蕴(语文学刊1999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后记.中华书局 1966 年,页 420.许嘉璐.先秦婚姻说略(上).文史知识,1986.6.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年.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周 蒙.诗经民俗文化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年.朱炳祥.中国诗歌发生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年,页 208-211.日卢益中.从诗经?国风言情诗看中国古代婚姻的诸形态.第二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6 年.毛忠贤.诗经涉及的三种婚俗形态.第二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上.国光红.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三首国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8年第 6 期);景德威从诗经?国风中的婚恋悲歌看周代社会(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尚新丽诗经媵嫁诗与周代媵婚诗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1期);左洪涛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青海民族学院 2002 年 7 期);王彦永从宗教意识发展过程关照中国爱情诗(殷都学刊2005 年第 4 期)等也都透过诗经婚恋诗文本,解析其文化背景和原因,多有涉及周代的婚俗与婚制。第二章第一节以婚俗说诗的可行性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一、诗经的创作、结集和流播孔子对诗做了校订、整理工作并为其“正乐”。他“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至于史记?孔子世家所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历之缺,始于衽席”,然后定为“三百五篇”之说,则不为学者认同。今多数学者认为“诗经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再经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性质。”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五篇。其中有十二处提及作诗、献诗或作者姓名,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小雅?节南山);“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小雅?巷伯);再就是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许穆夫人赋载驰”。其余作者无考。由这些作诗、献诗之作我们也可以看出诗经的政治功用目的。诚如陆晓光先生所说:“周代诗与政治的关系表现为为政治而写诗,为政治而采诗,为政治而以礼乐配诗,又为政治而引诗、赋诗。诗在周代贵族阶级中流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它为周代政治服务、并与之关系日益密不可分的过程。”陈桐生先生也说:“中国早期社会贵族子弟的诗乐教育、委婉托讽的文明风范和诗乐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是孕育诗教思想的三大因素。”在诗被创作、结集以后,其最初的“言志”或“美刺”之义被逐步发挥、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此时,“诗有诗人本义,有蒙瞽讽诵之义,有赋诗寄托及引诗以就己说之义。其不取本义者,或以古为今,或以美为刺,或为小为大,或以反为正,随意所托,不拘乎辞,即事赓载,复多推论。”其作用在先秦时代也随之发生变化,“先是臣意民风,后变为先王之书,变为外交工具,变为历史文献,最后变为儒家经典。”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页 4.春秋左传注疏卷十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陆晓光: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页 30陈桐生.论诗教.中国诗歌研究第 1 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 85-98.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页 21.周秉高.诗经在先秦作用之再探.泰安师专学报,1994.3.9其实这五次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诗经的政教作用始终没变。这说明诗教思想从诗的开始创作、编辑、流播就已经开始了,如果说先秦时人尤其上层贵族作诗、用诗使得诗教思想逐步形成,那么,孔子诗论、礼记?经解使得诗教思想系统化,毛诗序标志着诗教理论的最终确立。 二、周代的婚恋习俗(一)“周礼”与“三礼”的关系什么是“周礼”?根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我们大致了解到的涉及周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社会习俗,大而化之,都可以称为“周礼”的范畴。它既包涵物质层面的东西,也包涵伦理层面的东西,并且主要指伦理层面的东西。“周礼”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周礼指礼仪而言;广义的周礼指周代一切典章制度。我们所要讨论的“周礼”主要指蕴涵着周代婚恋习俗的的周代礼仪。周礼、仪礼、礼记都属于“周礼”的一部分,它们是对日常“周礼”的提炼和总结。是“周礼”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周礼是周王朝在吸收夏商礼和先周部落礼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起来的宫廷礼制,是“周礼”的制度规定。“周礼虽非文学作品,但对研究上古文学特别是诗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仪礼主要成书在春秋、战国之交,是周礼中诸侯以下的操作规定;礼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对仪礼的阐释和应用,并逐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超过周礼、仪礼成为封建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礼书”撰于春秋之后,但“礼典的实践先于文字记录而存在。各种礼典早已存在于殷和西周时代”。所以“三礼”虽然为后起之书,但它们对宗周一代的记载还是可信的。据学者研究,礼仪制度的系统化、理想化不会早于战国,即仪礼不可能为周公所作,但周初的统治者确曾对古礼加以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这个意义说,周公制礼作乐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以现存仪礼作为周公“制礼作乐”的部分内容,是说得通的。”周代婚俗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中载录了那个时代的不少婚礼。既然“三礼”部分地记录、保存了周代的礼仪包括周代的婚俗,而诗经中又有大量的婚恋诗,“它的产生、结集和流传,本是周代社会生活及其礼乐制度的产物”。所以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并参之以同时代其他典籍,是可以加深对诗经婚恋诗的认识的。 (二)周代婚俗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行俗曹道衡 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参见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浙江出版社 2001 年,页 7.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页 7. 洪湛侯.诗经学史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 1.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