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_第1页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_第2页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_第3页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_第4页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語言學史,主講:侯小英hxy49,参考书目,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4)古文字学,1)“今音学”(中古音)(切韵、广韵)2)古音学(上古音)(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3)北音学(近音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4)等韵学(宋韵镜),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的阶段)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对古书字义的解释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孔子(“正名”思想)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第二节,一、童蒙识字课本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秦代,“同书文字”,李斯,.,二、训诂书之祖尔雅,尔雅的名称意义内容、体例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释亲人的家族关系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释天天文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释草、释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百科名词,自然万物,社会生活,.,尔雅的性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正名命物”2.解经尔雅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局限:p15,“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尔雅的注释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尔雅校笺(整理校勘)尔雅的影响“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扬雄答刘歆书),.,方言的内容和体例内容:“绝代语”的释义;“别国方言”今本方言共十三卷。大体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释语词,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卷一至卷十一的体例基本一致,每一词条之下,都列举有关方言区的词相比较,以通语担任释词。(例见p18)十二、十三两卷,大部分条目都是以一个单词来解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如:备、该,咸也。总的来看,在体例上仿照尔雅,大多是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例如:,.,尔雅释诂:佥qian1、咸、胥:皆也。方言卷七: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方言中提到的四种语言现象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这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期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2)某某之间通语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3)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例如:叨、惏,残也。陈、楚曰惏。4)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1)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2)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3)方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作用(沟通古今),.,方言的影响续方言(杭世俊)、续方言又补、广续方言;李实蜀语、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杨恭恒客话本字、近代罗翙云的客方言“子云方言虽亦古輏轩之使所有事,然惟一二附于经者,解经必用之非是类也。士固可以束而不观。”(清齐召南续方言序),.,方言的注释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现代周祖谟方言校笺,.,第四节说文解字,相关历史背景今、古文经学之争作者“五经无双许叔重”,.,体例:1)部首、文字编排体例:“始一终亥”(部首的排列)“据形系联”(部首的前后顺序)“以类相从”(每部中文字的排列),.,2)文字体例:全书收正篆九千多,正篆并不限于小篆,还包括古文和籀文。正篆之外,又列或体、俗体、奇字。每部末尾注明“文若干”、“重若干”,正篆字数,异体字字数,.,3)说解体例:“凡某之属皆从某”“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象形字“指事”、“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指事字“会意”,“从某,从某”,“从某某”会意字“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形声字,.,说文对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贡献:创学科通百科存古篆“达神恉”存古音,.,说文的缺陷p34-36,又,有些字释义太过笼统、粗疏。有时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说文的影响“许学”“说文学”仿说文之作,如:晋吕忱的字林、陈顾野王的玉篇和宋司马光类篇整理说文之作,如:大小徐、说文四大家,.,第五节声训,什么是“声训”?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先秦,大盛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春秋文耀钩)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大戴礼记本命),.,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王者黄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春秋繁露),.,释名,作者写作目的: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内容:解释各种名称的来源体例:全书根据义类分为27篇编排体例(分类)近尔雅,二者差别主要在于?(收词原则、释义方式)声训体例: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为训以双声字为训以叠韵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也。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公,广也。可广施也。含,合也。合口停之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月,阙也。满则阙也。礼,体也。得其事体也。,.,价值?释名是我国第一部以声训求语源的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同源词研究的开始,具有开创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功劳。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清毕沅释名疏证序,.,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影响开创了以声训推释词源的方法,对后世语言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导了右文说和因声求义的先路。,.,思考:声训和“约定俗成”原则的关系?,.,第六节反切的兴起和四声的发现,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局限?“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则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清陈澧切韵考通论),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注曰:“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珣,读若宣”;“觭,读为奇伟之奇。”,.,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风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反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内因:汉语音节本身的特点外因:佛教文化的影响,.,反切的价值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工具。(克服了之前的注音方法的局限)反切法的创造,意味着韵书的产生已为期不远了。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反切的改良避免类隔。如:沓,长答反徒答切尽可能使二字连读成一音。如:传统韵书音韵阐微干古寒切歌安切官古丸切古剜切坚古贤切基烟切,.,四声的发现,四声的发现和如下两点密切相关:1)文学创作2)佛教传入,.,第七、八节韵书,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韵书“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唐封演闻见记文字),.,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韵书,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系韵书,.,切韵系韵书,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平水韵,.,切韵,隋陆法言切韵序:昔開皇初,有劉儀同(臻)、顏外史(之推)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後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餘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間,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子弟,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毫釐,分別黍累。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也。,.,从切韵序可知:编写过程编写目的编写原则,.,切韵的内容和体例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个(一说195)。注释简略,先释义,后出反切,如:混:流,一曰混沌,阴阳未分。胡本反。鲧:禹父。古本反。,.,切韵的音系问题,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切韵音系虽不是一时一地的音系,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书音系统。,.,切韵的地位和影响,“时俗共重,以为典规。”,.,唐韵,唐开元年间,孙愐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成书之后至广韵之前影响颇大(范镇东齐记事:“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原书已佚失。,.,广韵,五卷;按四声分卷;206韵编写体例:先列出韵目,然后按韵部收字,把同音字放在一起,把同韵不同声母的字用“”隔开。每个字下边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第一部官修韵书;音韵学研究的中心,韵书中对每一个韵部都取一个字作为该韵部的名称,这就叫做韵目。,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大类。,.,集韵,在广韵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对广韵有所改进。全书共十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分两卷;收字比广韵增加了一倍多(“务求该广”);仍分206韵。对广韵反切有所改进(照顾了宋代语音),.,五音集韵,金韩道昭全书共十五卷,收字以广韵、集韵为蓝本,但在韵部和体例上都有所改革,且收字更多、注也比较详细。革新:韵部归并(206160)编排体例(按韵排列按声类排列),.,平水韵,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229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年)分106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影响非常大。,.,切韵音系在汉语史上的地位,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它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中原音韵系韵书,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略易通韵略汇通,.,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写目的:“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余尝于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言。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鴂舌之诮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致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中原音韵自序),.,内容和体例全书共两卷,收字五千多个;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十九部,并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体例上,中原音韵一反传统韵书的模式,既不注反切,亦不标字母(声母),更无释义。,.,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中原音韵代表的是当时的首都(大都)的语音系统,这是现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价值和影响,“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中原音韵是对传统韵书的一次彻底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的仿古韵书的羁绊,完全根据当时实际语音的韵部编写而成);中原音韵在中国古代韵书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立的一派,即与切韵系韵书相对立的北音韵书。,.,洪武正韵,明乐韶凤等“这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王力)“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南曲协律的规范”(被视为曲韵南派的创始之作),天地生人,即有声音,五方殊习,人人不同,鲜有能一之者欲知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正韵凡例),.,韵略易通,明兰茂(1442)本书最大特点:第一次用一首早梅诗标明了云南官话的声母系统。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韵略汇通,明毕拱宸(1642)在兰茂韵略易通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最值得称道之处:记录了当时北方话-m尾消失的情况。,.,第九节等韵学,等韵学的兴起和“悉昙”(梵语siddham)的传入有关。,.,等韵,“等韵”是古代音韵学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方法。“以等分韵”“以等分韵”又进而发展为等韵图,音韵学上把韵母相近似的归成为一个大类,而一个大类里边,又可进一步分等,即按照一定的条件将这些相近似的韵母再分成几个小类。,高古豪反交肴娇宵浇萧杲古老反姣巧矫小皎条特徒德反宅陌直职狄锡,.,等韵图,等韵图,实际上就是以声韵调相配合的拼音表、把每一个字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地展示出来。等韵图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音的分析已达到了相当精密的程度。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韵镜,韵镜实际上就是根据切韵系韵书的反切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简表,共有四十三图。,.,.,.,我国历史上的韵图,第一派:以韵镜和七音略为代表。把字音分为二呼,每呼四等,按切韵系的韵部分为四十三图第二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切韵指南最大贡献是把206韵概括为十六个摄或十三个摄按摄划分而非按韵划分了第三派:韵法直图和韵法横图、字母切韵要法、潘耒类音最大特点是以四呼分韵而不再以等分韵,“何为四呼?曰:开口也,齐齿也,合口也,撮口也。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出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开口呼、合口呼,传统音韵学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第十节六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字林晋吕忱字林是说文解字之后出现的第一部重要字书。从南北朝至隋唐,字林的影响仅次于说文。,.,玉篇,梁顾野王玉篇自序:“微言既绝,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坟,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通,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玉篇,部首方面基本按说文旧制,但在内容方面却和说文大不相同(如:不分析字形结构,释义务求完备,全书用楷体书写,是一部真正供查检用的字典)。其实用性和普及性都优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和说文相比,改进之处不少(p79),.,大小徐的说文研究,徐铉校对说文,除了纠正错误和脱漏以外,又略有增改:1)改变卷数2)增加反切3)增加注释4)增加新附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干禄字书,唐颜元孙按照四声编排,列举同一个字的俗、通、正三种写法。曾于公元774年由颜真卿刊于石,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的前身字汇:明梅膺祚部首合并(214部)检字法创新(“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之字典),.,第三章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第十一、二节清代说文研究,“说文”四大家清代说文研究的成就主要有:1)恢复许书原貌。严可均(说文校议)、钮树玉(说文考异)、段玉裁2)发明许书义例。段玉裁、王筠(说文释例)3)对说文字义进行疏证。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最大优点是材料丰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补懋堂所未备”;是一部专门探讨说文体例和文字学规律的著作,.,段注对说文字义的疏证:,注意区别本义、引申义,说明词的多义性。注意辨析同义词。析言、浑言(统言、泛言)注意到词义的变迁。段玉裁的经验:“以经注许”,“以郑注许”,“以许注许”“缀学之家,几于户置一册”,例,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理治玉也。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爲璞。是理爲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後卽安,是之謂天理,是之謂善治,此引伸之義也。戴先生孟子字義疏證曰:理者,察之而幾徽必區以别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鄭注樂記曰:理者,分也。許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从王里聲。良止切。一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说解文字的本义;“通训”:通释训诂,主要讲的是“转注”和“假借”(此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定声”:即分韵(按古韵对文字进行分类)。朱骏声的最大贡献,在于运用声义相通的道理全面地解释词义。其卓见主要体现于对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有足够的重视,且往往有透彻的阐发。,.,第十三节古文字学,甲骨文的研究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郭沫若金文的研究阮元(积古斋钟彝器款识)陈介祺(簠斋笔记)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古籀拾遗),.,第十四节古音学,古代学者对于古音的错误认识“协句”(“叶音”):改字以协句,即以改读字音(改古音以就今音)的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沈重毛诗音“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又如,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朱熹诗集传于首章“虞”下注:“叶,音牙”,于二章“虞”下注:“叶,五红反”。,.,诗有古韵今韵。古韵久不传,学者于毛诗、离骚皆以今韵读之。其有不合,则强为之音曰:此叶也。予意不然。如驺虞,一虞也,既音牙而叶葭与豝,又音五红反而叶蓬与豵,如此,则东亦可音西,南亦可音北,上亦可音下,前亦可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凡诗皆无正矣,岂理也哉?(明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古诗无叶音条),.,明陈第的古音研究“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陈第毛诗古音考)陈第主张以语言历史发展观点来研究古音学,这为以后的古音研究创立了新的理论认识。,.,清代学者的古音研究,清儒非常重视古音研究“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清代学者考证上古音主要依据诗经押韵和汉字(说文)谐声系统。,.,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小雅雨无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小雅棠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小雅采薇),.,鸛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诗经豳风东山),.,清代古音研究的重点是对上古韵部的归纳;相较声母、声调而言,古韵研究的成果最多、成绩最大。代表人物及其研究的主要贡献/特点?,.,清代关于古声纽的著名发现:,“古无轻唇”(上古时期无轻唇音)“古无舌上”(上古时期无舌上音)“娘日归泥”(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上古时期无“喻”母)“照二归精、照三归端”(上古时期无正齿音),.,清代关于上古声调的研究:,入声问题古无去声说,.,第十五节训诂学,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兴盛期),清代是第二个高峰(复兴期)。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因声求义,什么是“因声求义”?“因声求义”是同源词原理在训诂、考证过程中的重要运用,是前代声训方法的大发展。“因声求义”作为训诂的一个重要方法,到清代才臻于系统化、理论化。,.,因声求义,顾炎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答李子德书)戴震“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因声求义,段玉裁把谐声系统作为“因声求义”的重要材料“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某声字多训某”;“凡从某声皆有某义”;“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凡言某义者皆从某声”;“某字有某义,故言某义之字从之为声”(说文解字注)以声音贯串联绵词。如:说文:蹢躅,逗足也。段注:蹢躅之双声迭韵,曰踟蹰,曰跢跦,曰峙,曰箸。俗用踌躇。,.,因声求义,王念孙父子王念孙父子是以声音通训诂的集大成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是他们探索古语词形音义关系的研究成果的记录,“因声求义,不限形体”的理论贯串于4部著作中,这里边体现了王氏父子学说的精髓,他们全面阐述了“因声求义”的理论,并使它获得重大发展。,.,因声求义,王念孙父子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归纳系联同源词。考订通假字。考辨联绵词,“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王引之经传释词引其父语),王氏父子是训诂学史上首次全面总结有关连语理论的人。王引之:“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释诂卷一上:“,疾也。”疏证:“之言发越也。说文:,轻足也。礼运: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郑注云:,走貌也。玉篇:,飞貌。、狘、声义并同。”,.,清代学者“因声求义”的理论和实践主要特点:,有古声韵的研究成果作基石。(如顾炎武音学五书,戴震声类表、声韵考,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十七部谐声表,王氏父子古韵二十一部等)有初步的历史发展观点,并认识到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下注:“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注意核证于古代文献语言,博引群书。尊重旧训但不拘守。,.,清代辞书,字书:康熙字典规模宏大的资料性辞书:佩文韵府(将古诗文中的常见词语、典故,按106韵编排)骈字类编(专收双音节词语的资料书,张廷玉等编定于雍正年间)经籍籑诂(阮元、训诂总汇),.,第三章结语,清代语言学如此发达的原因?清代语言学的突出问题?复古主义倾向非常严重。过分强调考据,甚至为考据而考据。,.,第四章西学东渐的时期,中国语言学曾经受过两次重要的外来影响:1)印度佛教的传入2)“西学东渐”,.,第十六节语法学的兴起及其发展,马氏文通之前的语法研究:元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虚字的专著:卢以纬的语助清代,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虚词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仁林虚字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