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候变迁ppt课件_第1页
第一章气候变迁ppt课件_第2页
第一章气候变迁ppt课件_第3页
第一章气候变迁ppt课件_第4页
第一章气候变迁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 杨洁文史学院QQ 493270664 中国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Geography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基本概念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气候变迁的历史影响 目录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甲骨文中就有很多有关求雨 求雪的记载 礼记 月令 孟春三月 东风解冻 蛰虫所振 宋研究气候变迁的是沈括 梦溪笔谈 见延州永宁关黄河岸因河岸崩塌而发现竹化石 延郡素无竹 此入在数十尺土下 不知其为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 地卑气湿而宜竹邪 一 概念 一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气候 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以冷 暖 干 湿等特征来衡量 天气 指短期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短期内的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历史气候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年 前1100年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 公元1400年方志时期 公元1400年 1900年仪器观测时期 1900年至今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1972年第1期 思考 你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时期的气候上限应该为何时 二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研究的内容旱涝研究及旱涝变化序列冷暖研究及冷暖变化序列气候的年际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 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 5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迁 公元前10 8世纪寒冷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8 1世纪回暖期 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1世纪 公元8世纪寒冷期 东汉 魏晋南北朝 8 10世纪回暖期 隋唐 10 13寒冷期 两宋 13 14回暖期 南宋中叶至元初 14 19寒冷期 明清小冰期和明清宇宙期 19世纪 今天 回暖期 一 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 气候寒冷期 全新世 为第四世晚期 距今1 1万年至现代 它是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消融后的时期 又称 冰后期 全部生物面貌与现代基本相似 全球气候已由寒冷转为温暖 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 二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 仰韶温暖期 三个时期 1 距今8000年至5000年 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2 距今5000年至4500年 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 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3 距今4500年至3000年 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 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气候温暖 黑龙江 吉林等处当进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以上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6 C以上 黄河下游和长江各在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 C 3 C 正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 5 C 天山北麓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 C左右 珠穆朗玛峰北坡河曲谷地里亚村的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左右 亚热带北界由现在的淮水流域北移到今京津地区 具体表现 动物 半坡文化遗址中有獐 貉 竹鼠 獐生活在长江流域 貉喜栖于河湖滨畔 安阳殷墟有象 貘 獐 犀牛 鲸 象为当地土生 卜辞 今月其雨 只获象 吕氏春秋 商人服象 貘 生活在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沼泽森林中 西藏高原今日藏北无人区的细石器遗址 植物 黑龙江呼玛县的桤树和其它落叶阔叶树的孢粉为当地的优势种 现今为针叶林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的细石器文化层中有喜湿乔木栎树和草本十字花科的花粉 天山北麓当年云杉生长线也比现在为高 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有碳化的竹节 现今竹子只能大片生长在长江流域 竹类的分布向南后退了1 3个纬度 气温每下降1度 相应的纬度南移1个纬度 根据天津附近的孢粉研究 在距今7000年前 这里生长着水蕨 现在河北境内已经没有水蕨生长 水蕨生长在淮河流域 说明距今7000年前天津一带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商代至西周初仍温暖 甲骨文中 安阳在每年的第二月或第三月种稻 相当于阳历三月 比现在要早一个月 郯国 今山东郯县 以燕子最初来到的时间定为春分 3月22日 作为农耕的开始 现在燕子在春分日才到上海 两地1月平均气温相差4 6 C 诗 国风 召南 标有梅 标有梅 顷筐暨之 召南 今陕西岐山 眉县地 梅树是亚热带植物 对气候较为灵敏 关于猎象的卜辞与释文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 三 西周时期的暂短寒冷 竹书纪年 周孝王七年 前903年 冬 大雨雹 牛马死 江汉俱冻 周幽王时气候开始回暖 诗 秦风 终南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诗 陈风 墓门 墓门有梅 有鸮萃止 诗 曹风 鸤鸠 鸤鸠在桑 其子有梅 陈国在今山东西部 曹国在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 荀子 富国篇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 一岁而再获之 吕氏春秋 任地篇 冬至 12月23日 后五旬七日 约为二月中旬 菖生 菖者 百草之先也 于是始耕 现在陕西三月上旬才生菖莆 季节晚于当时约10天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温暖气候 五 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气候转寒 三国时 曹操在邺城铜雀台种桔树 只开花不结果 魏黄初六年 225年 淮河首次结冰 演习中止 晋咸和九年 334 八月 成都大雪 晋永和三年 347 八月 冀方大雪 人马多冻死 晋太和元年 366 渤海从昌黎到营口 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冰上可载车马和三四千人的军队 根据结冰情况 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 4 C 齐民要术 枣树生叶在四月上旬 晚今半个月左右 石榴树过冬 十月中旬以莆藁裹而缠之 不裏则冻死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 537 南兖砀郡 安徽砀山 发现大象 捕送邺城 唐玄宗时期 皇宫及曲江池有梅树 武宗时期 长安城中种有柑桔树 并结果 柑桔树吸能抵抗 8 C的最低气温 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气温都在 8 C以下 甚至有时降到 14 C以下 柑桔树和梅树都不能生存 宋初的气温仍较温暖 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 黄陂的象南来食稼 乾德二年 964 有象入南阳 虞人杀之 六 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 全唐诗 每10卷中咏梅和苦寒诗出现首数在全书中的分布 太宗玄宗代宗德宗宪宗文宗宣宗昭宗 卷数 每十卷中出现两类诗的首数 唐代极端寒冷事件 十一世纪初期 华北已无梅树 苏轼 1037 1101 咏杏花 关中幸无梅 赖汝充鼎和 王安石 咏红梅 北人初不识 浑作杏花看 十二世纪开始气候加剧转寒 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太湖全部结冰 冰上可以通车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 1153 金国使臣来杭州 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 素有 荔枝故乡 之称的福州 曾先后于北宋元符三年 1110 及南宋淳熙五年 1178 两次因遭严寒 荔枝树全部冻死 七 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 十三世纪初开始 气温回暖 著名道士丘处机 春游 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 十三世纪中叶 元朝初期 1268 1296 恢复了河内 今河南博爱县 西安两地的司竹监 八 南宋中期至元中期 1200 1300 的暂短温暖 元武宗至大二年 1309 江南运河结冰 此后 太湖连结封冻 桔树全部冻死 明清时期有三个较为寒冷时期 1 第一寒冷期 1470 1520 弘治六年 1493 淮河流域普降大雪 九月至二月 长达半年 寂静的冰原 正德八年 1513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同时结冰 冰面厚 可通车 九 元后期至明清时期 15 19世纪 的寒冷期 2 第二寒冷期 1620 1720 最寒冷为顺治七年 1650 至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期间 汉水五次结冰 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 洞庭湖三次结冰 位置最南的鄱阳湖于康熙九年结冰 顺治十年 河西务 天津市武清县西北 运河于阳历11月18日结冰 次年3月7日解冻 封冻期为109天 现在12月26日封冻 2月20日解冻 封冻期为56天 北京比现在冷2 C左右 3 第三寒冷期 1840 1890 期间 汉水四次结冰 鄱阳湖三次 太湖二次结冰 洞庭湖及淮河各一次结冰 咸丰六年 青浦 上海青浦县 六月大寒 奇寒如冬 有衣裘者 咸丰十一年 浦圻 属湖北 大雪 平地深五 六尺 冻毙人畜甚多 河水皆冰 十 二十世纪以来 气候有增暖也有降温 1 20世纪初至40年代 我国的气候处于增温状态 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高山雪线的上升和冰川的后退 2 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 我国的气候进入降温时期 1955年正月正阳关附近的淮河从1月1日至2月15日结冰46天 汉水从1月1日到20日结冰20天 洞庭湖从1月3日至6日完全结冰3天 太湖也部分结冰 海南岛下霜 数十万亩热带树木冻死 广东的红薯也完全毁灭 这个降温期持续到1957年 1963年我国气候又再度下降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绒布冰川的运动速度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说明冰川的补给量有所增加 今后气候变化的推测 目前西伯利亚西部跨越100平方公里的冰冻泥炭沼开始解冻 说明目前地球的气温正在不断升高 科学家们预测 一旦西伯利亚冰冻泥炭沼一旦融化 将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甲烷 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20倍 这将大大加速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 使地球大气持续升温 从冰冻泥炭沼的解冻来看 目前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1 气候变化的大势是冷暖交替 2 冷暖期持续时间的变化 温暖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 而寒冷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 第一温暖期 象生活在北纬四十多度 第二温暖期 象生活在北纬三十三度 第三温暖期 象生活在北纬三十度 第四温暖期 象生活在北纬二十三度 十四世纪象生活在广东雷州半岛 广西南部一带 云南的西双版纳 二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 寒冷期一个比一个长 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江河封冻情况 公元前903年及897年长江支流汉水两次结冰 公元225年淮河首次结冰 1111年太湖结冰 1650 1700年汉水 太湖 淮河 洞庭湖 长江多次封冻 趋势 由北而南 由支流而干流 3 气温的变化幅度 年均温的变化大致在1 2 三 气候变迁的历史影响 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250万年前 300万年 10000年前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10000 5000年前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5000年 3000年前 气候变化与中国王朝历史 气候变冷与游牧民族南下 气候温暖与王朝鼎盛 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气候变迁的影响人类通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如森林的破坏 草场的破坏 造成森林 草场对区域性气候调节能力的降低 造成森林地区洪涝灾害增多 草原地区草场的沙化 气候更为干燥 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包括耕地 道路 建筑等 改变了大气的下垫面 使地表温度发生相应变化 也会对区域性的气候产生影响 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 导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大 使局部乃至全球的气候变暖 参考书目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许倬云 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研究 许倬云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叶文宪 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景 华东师大学报 1987年第4期 自主学习内容 一 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二 参考文献姚善友 公元前206年到1911年中国历史上水旱灾害的地理分布 载 远东季刊 1943年 357页 李裕元 浅论中原地区近5000年来气候的水旱变化规律与中国历史朝代的演替与兴衰 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1999年04期樊宝敏 李智勇 过去4000年中国降水与森林变化的数量关系 载 生态学报 2010年20期 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 为一湿润期 此后气候转干 距今2500年前气候稍湿润 然后再次变干 近500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 西部多于东部 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 东部多于西部 880 1230年间气候异常 出现西涝东旱 过去2000年冷暖旱涝对比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一直存在 冷期旱灾主导区的界限南移 暖期旱灾主导区界限北退 因此冷期气候趋于变干 暖期气候趋于变湿 谢谢聆听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 夏商温暖气候 公元前25 21世纪 证据 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 辽南 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温 喜湿的阔叶树种 栎 天津附近发现水蕨 今生长在淮河流域 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 今生存在长江流域 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 西周寒冷气候 公元前11 8世纪中叶 证据 喜温的动植物消失 长江 汉水结冰 3 春秋时期温暖气候 前8世纪中叶 前5世纪中叶 证据 今山东 河南 秦岭等地种有梅树 4 战国至西汉初期寒冷期 公元前5世纪中叶 前2世纪中叶 证据 黄河下游小麦收获期推至夏至 5 西汉中期至东汉末期温暖气候 公元前2世纪中叶 2世纪末 证据 史记 货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