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课PPT课件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PPT课件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PPT课件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PPT课件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 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 根本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 和 屈辱 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义愤填表膺地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军阀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回答下列问题 屈辱外交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二十一条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原因 两半 社会 国力弱 政府腐败无能 认识 落后就会挨打 弱国无外交 政府腐败 经济落后 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 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区别 旧中国 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制定背景2 新中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3 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成就4 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特点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奠基 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 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2 基本方针 3 外交成就 4点 4 外交特点 迎第一次建交高潮 17国 破帝 孤立 封锁政策 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出席日内瓦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出席万隆会议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一边倒 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小结 背景政策成就特点 6 二 外交环境恶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两个拳头打人 大力发展与亚 非 拉国家的友好 这一时期中国实行被称为 一大片 的外交方针 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960年苏联撕毁中苏合作协议 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苏联在中苏 中蒙边境部署重兵 从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紧张 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搞 两个中国 的阴谋 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 是发动越南战争 从南面威胁中国 同亚非拉20多个国家建交 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 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7 Goodbye Goodluck 个人教学资源博客 中学历史教学在线 热烈欢迎各位同行好友交流指导 共同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 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阅读史料 资本主义阵营 削弱 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亚非拉大批国家 独立 美帝孤立 封锁 包围中国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历史 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现实 建国之初 百废待兴 基础薄弱 国力不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 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二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 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 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 并不是怕我国人民 主要是有苏联存在 这对我们鼓励很大 当时若无苏联存在 美国一定要来的 它不仅在台湾 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材料一 一边倒 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 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 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阅读史料 探究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 一边倒 方针必要性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既要 独立自主 又 一边倒 岂不矛盾 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 美帝敌视 封锁 包围中国 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 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不矛盾 一边倒 以 独立自主 为前提 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 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 无原则地顺从苏联 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 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1 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 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 原因 一边倒 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 国际 国内形势分析 2005年文综广东 7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不结盟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A B C D 共同纲领 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 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 或废除 或修改 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 B A 14 1 17个国家2 大多数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充分体现 一边倒 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15 3 2007广东文科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 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 4 2006上海 30 1950年除夕 上海 新民报 报道 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 礼物 指的是A 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 签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 苏联援助中国实施 一五 计划 B 16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53年 与印度 54年 与印度 缅甸 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7 1 从目的上看 2 从内容上看 3 从影响上看 探究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 三大政策 有何区别 三 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 和 则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和 超越了三 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和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8 5 山东济宁2007年3月模拟 观察下图 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A 新中国首次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B 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C 双方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D 双方就共同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达成共识 B 19 6 2004年春季高考文综 21 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A 同苏联 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B 同印度 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C 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D 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7 2004年广东 15 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 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 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 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B B 20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背景 目的 特点 成果 意义 1953朝鲜停战后 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 干涉中国内政 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 万隆会议 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主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特点 第一次没有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同 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任务 面临着民族独立 发展经济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通过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形成了团结一致 保卫世界和平 万隆精神 22 广东实验中学 深圳中学2008届高三水平测试15 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 不能不加以密切地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 现在 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A 第26届联大B 中苏建交谈判C 日内瓦会议D 亚非会议 广州2007年3月模拟 在万隆会议上 周恩来进一步阐述的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A 求同存异方针B 平等互惠原则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多边外交策略 C C 23 10 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调研卷历史第六模拟14 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陈毅同志曾赋诗 准则昭天下 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 美苏冷战对峙 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