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封面和序言.docx_第1页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封面和序言.docx_第2页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封面和序言.docx_第3页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封面和序言.docx_第4页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封面和序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张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CUCATION PRESS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环境类专业九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作者凭借自己长期在环境科学,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系统构建了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对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及中国、外国环境管理情况和全球环境管理作了介绍。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用。第三版序言环境管理学第三版终于脱稿了。尽管是第三版,但对于“环境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而言,仍是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教师和教材而言,最担心的事莫过于“误人子弟”,对于这本在中国高校采用十分广泛的教材,我们在编写时始终是“如履薄冰”。因为尽管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但它在基本原理的认定上,在基本概念的表述上,在方法的凝炼上都不允许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反复思考,仔细斟酌。在本质上,环境管理是人类社会自我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基础的尊重和爱护。由于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不可能有“第三方”的力量来介入,因此,这一关系能否和谐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理性回归。这是“环境管理学”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学科或学术领域的根本依据。而人类的理性回归,主要要体现在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如何构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整体,去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构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线。如何把这一实质用直白的语言体现在教材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已经尽心尽力,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求索。总结前人的知识,提出新的看法和思路是不容易的,但要把新的认识和思路准确、直白地体现在教材的内容和文字上就更不容易的。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生张勇博士,他在本书第二版的基础上,具体完成了这本书第三版的编撰和写作。最后,我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写作素材、修改建议和评论意见的许多同学、老师和各界人士,特别是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陈文女士和以这本书为教材的“环境管理学”任课教师们,正是这些同行们的共同努力,环境管理学才能在中国环境教育界不断完善。叶文虎2012年8月于北京圆明园第二版序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环境管理学第二版终于脱稿了。环境管理学第一版刊印于2000年6月,书中的认识和资料则是1999年甚至是1998年以前的,迄今已有七、八年了。第一版发行了十万册左右,作为教材,它给读者介绍了环境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起到了一定的入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前进,人类社会的认识在深化,人类社会对自己环境行为的“管理”也在飞速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修订第一版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文同志的鼓励、帮助包括笑容可掬的敦促下,当然还包括我的学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师的张勇博士的支持下,我终于接受了修订的任务。由于国内外环境管理有了许多新的实践,也由于环境管理学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实践,因此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作了较大的改动。除了章节作了很大的调整,内容作了很多的充实与更新外,还在正文之外补充了很多“阅读材料”。补充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正文中的相关内容。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没有张勇博士全身心的投入,这本书的修订是不可想象的。张勇博士在上海工作,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为了这本书的修订,他挤出时间在上海北京之间穿梭往来与我讨论,光是章节目录的调整就往返了三次。看来,电话、书信、e-mail都不及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另外,第二版的全部文字初稿也都是由张勇博士一人修改、撰写和录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张勇博士的辛勤劳动,就没有这本第二版。最后,我再一次衷心地感谢陈文、张勇二位同志,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感谢用这本教材授课的同行们。叶文虎2006年5月于北京大学中关园第一版序言环境管理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一种社会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理解为管理环境的行为。然而它实际上是人类管理自己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一种行为。这句话,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但它揭示了环境管理的实质,指出了环境管理困难的根源。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尽管从传统的对“科学”的认识出发,至今仍无法给环境科学一个十分贴切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环境管理学定义为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甚至是技术依据的科学。实际上,自从人类形成社会以来,就一直以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以至决定人类社会行为取舍的思想、观念、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这种相互作用、协同变化的过程中演进的。应该说,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行为的管理,特别是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行为的“管理”,只不过是自觉程度,或者说是理性程度的高低不同而已。人类的自觉程度决定于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激烈程度。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从来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紧张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只是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惊诧地发现,环境危机已“突如其来”地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开始,人们对此不以为然,以为凭藉自己的、已被历史证实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技术,一定可以制止环境的恶化,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然而曾几何时,人类不得不从单纯迷恋治理技术的局限中跳出来,转而向“管理”寻求出路。向“管理”寻求出路,本质上就是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基本观念。由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基本观念具有的国际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环境管理的理论体系甚至理论框架一直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这大概就是环境管理学千呼万唤出不来的根本原因。这次,受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委托,我们才鼓起勇气,壮着胆子动手写这本书,并于21世纪初奉献给读者。好在环境管理工作在不断进行着,因而环境管理学也会在实践的滋养下得到不断的完善。本书的第一、第二章由北京大学叶文虎、韩凌执笔,第三章由北京大学叶文虎、梅凤桥执笔,第四、五两章由东北师范大学尚金城、王晖联执笔,第六、七章由华东师范大学王云、杨凯执笔,第八、九章由武汉大学朱发庆、章玲执笔。全书由叶文虎统一修改定稿。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实践不足,书中错误、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叶文虎序于北京大学中关园2000年3月如何学习本书vii 环境管理学是有趣的,但也是难学的。编写这本教科书时我们想努力让初学者能够觉得很容易。但你作为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表明,如果你在学这本书时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你就会在考试和以后的岁月中受益匪浅。这里向你们介绍几个阅读这本书的秘诀。1上课之前要先读书。学生在上课之前最好先阅读一下书本的相关章节,对课程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2读书时要边读边琢磨,而不只是划重点线。当你读完一节时,要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刚刚读过的内容,在书的每页边缘上写下你的概述。当你读完一章时,比较一下你的概述与该章结尾的内容提要,看看自己是否抓住了要点。3考考自己。在每章后的概念回顾中,有每章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看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和回答。如果不能清楚的回答或者答不上来,你就应该再去读几遍。4运用,运用,运用。每章结尾的“思考与讨论题”是用来测验你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而“练习与实践题”则是帮助你运用并扩充所学内容。也许你的老师会制定其中一些练习题作为课程作业。其实,不管老师是否制定,都要认真做这些习题。你对新知识的运用越多,这些知识就会被掌握得越牢固。5注意书本外的阅读与思考。每章节正文和“阅读材料”中有提供了大量的网址、参考文献和一些概念术语,上网搜索和阅读它们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拓展和补充,并且你可以从网站上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帮助你学习环境管理学。6与同学切磋和讨论。阅读完本书并独立完成练习题以后,要多与同学一起讨论。所有教师都知道,学习某种东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和别人交流。要抓住一切向学友、朋友、父母,甚至宠物讲授环境管理学新概念的机会。7要重视从现实世界的例子中学习。陷在数字、图形和陌生的名词中,很难让人领会环境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