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生物质制氢技术 第1节氢能与生物质制氢原理第2节生物质制氢工艺与装置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 氢的能源特性 生物法制氢的各种途径 几种主要的生物质制氢装置理解 微生物产氢途径 光合微生物制氢反应器运行原理掌握 生物质制氢的特点 不同的制氢途径及其特点 主要的生物质制氢的工艺类型熟练掌握 生物质制氢原理 第1节氢能与生物质制氢原理 氢是宇宙中最为丰富的元素 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于水 甲烷 氨以及各种含氢的化合物中 氢可以通过各种一次能源得到 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或二次能源开采 氢能是环境友好型能源 清洁无污染 燃烧热值高 便于储存 是解决目前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能源 自然界中的氢都是以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所以氢能制备都必须以含氢化合物为资源 任何制氢工艺都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氢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 可以直接作为内燃机 燃料电池 热核反应等动力设备的燃料而加以利用 1 1氢的性质与氢能利用 1 1 1氢的性质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 无味 无毒的气体 极难溶于水 不易液化 氢气是所有气体中最轻的 只有空气密度的1 14 氢有固 液 气三态 在液化和固化后质量密度和能量密度都大大提高 在所有的气体中 氢的比热容最大 热导率最高 黏度最低 是良好的冷却工质和载热体 氢的热值很高 约为汽油热值的3倍 高于所有的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 且燃烧效率很高 氢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一般不存在单原子的氢 都是以双原子构成气体氢分子或与其他元素结合的形式存在 分子能级较高 还原性强 易燃易爆 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着火范围宽 燃烧时若不含杂质可产生无色的火焰 火焰的传播速度很快 2 75m s 着火能很低 0 2MJ 常温常压下在大气中燃烧体积分数范围是4 75 以体积计 爆炸极限为18 65 1 1 2氢能的特点 氢能是氢所含有的能量 是一次能源的转换储存形式 是一种二次能源 是最洁净的燃料 是可储存的二次能源 氢能的效率高 氢的资源丰富 1 1 3主要的制氢工艺水制氢 化石能源制氢 生物质制氢 水制氢 化石能源制氢 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原料价格 制气成本高 应用受到限制 生物质制氢 优点 清洁 节能 不消耗矿物资源 可再生等 利用太阳能通过生物质制氢是最有前景的制氢途径 生物质为可再生资源 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和物质转换 在常温常压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得到氢气 太阳能可以作为产氢的一次能源 降低生物质制氢成本 氢的储存 氢的储存比固态煤 液态石油 天然气更困难 一般 氢可以以气体 液体 化合物等形式储存 目前氢的储存方式主要有 常压储氢 高压储氢 液态储氢 金属氢化物储氢 非金属氢化物储氢 氢的利用 1 用做内燃机燃料氢内燃机与汽油内燃机相比 系统效率高 发动机寿命长 环境友好 使用经济 目前氢内燃机汽车还在示范阶段 困难在于没有适宜的车载储氢技术 氢内燃机飞机和氢燃料火箭前景更好 2 用做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最理想方式 是电解水制氢的逆反应 用于燃料电池汽车 系统较简化且可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 但氢的储存量有限 目前正在研究合适的储氢方式 燃料电池还可用在固定式电站 也可用作小型或微型便携电源 3 用于热核反应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是核聚变反应最为常见的原料 地球上海水中含有的氘超过4 0 1013t 1L海水中的氘 经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后释放的能量 如果把自然界的氘和氚全部用于核聚变 其产生的能足够让人类用100亿年 1 2生物质制氢的基本原理 1 2 1热化学转化法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生物质热裂解制氢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 生物质产品重整制氢 生物质热解油的水蒸气重整制氢 甲醇和乙醇的水蒸气重整制氢 甲烷重整制氢等 热化学转化可以从生物质中获得更多的可用能源 H2 CO等 并可在生物质气化反应器固定床和流化床中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热化工过程易于控制 热化学转化法制氢原理 生物质气化制氢 以生物质为原料 以氧气 空气 水蒸气或氢气等作为气化剂 在高温条件下通过热化学反应将生物质中可以燃烧的部分转化为可燃气 制氢过程在生物质气化炉中发生 热化学反应主要包括生物质的热分解反应 生物质碳与氧的氧化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 水等的还原反应 气化产生的气体主要有效成分有H2 CO CH4 CO2等 进行气体分离从中得到纯氢 热化学转化法制氢原理 生物质热裂解制氢生物质热裂解是在隔绝空气或供给少量空气的条件下使生物质受热而发生分解的过程 一般生物质热解产物有可燃气体 生物油和木炭 根据工艺的控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目标产物 生物质热裂解制氢就是对生物质进行加热使其分解为可燃气体和烃类 为增加气体中的氢含量 需要对热解产物再进行催化裂解 使烃类物质继续裂解 对热解气体进行重整 将甲烷和一氧化碳也转化为氢气 最后采用变压吸附或膜分离的方式分离出氢气 热化学转化法制氢原理 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是将生物质原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 置于超临界条件下 压力22 15MPa 温度347 发生热化学反应 生成氢气含量较高的气体和成分 水在超临界状态下溶解性类似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下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溶解 无机盐等极性物质溶解度很低特点 超临界水作为溶解生物质的反应介质 具有高扩散性特性 高溶解性 使得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过程能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实现 生物质原料与水的混合体系在没有界面传递限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高效率的转化 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如何精确地控制转化反应条件并保证达到最大转化率 超临界条件下的化学热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等理论研究 1 2 2生物法制氢的基本原理 生物法制氢是把自然界储存于有机化合物中的能量通过产氢细菌等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氢气 生物制氢是微生物自身新陈代谢的结果 生物法制氢具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功效 生物制氢原料 生物质 城市垃圾或者有机废水等 生成氢气的反应在常温 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温和条件下进行 能够产氢的微生物主要有两个类群 厌氧产氢细菌 光合产氢细菌在这些微生物体内存在着特殊的氢代谢系统 固氮酶和氢酶在产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制氢工艺技术 厌氧微生物制氢 光合微生物制氢 厌氧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制氢 厌氧微生物法制氢原理 厌氧微生物法制氢是通过厌氧细菌将有机物降解制取氢气 典型的厌氧微生物产氢发酵途径 厌氧微生物发酵产氢主要有甲酸分解产氢和通过NADH的再氧化产氢等两条途径 葡萄糖到丙酮酸的途径是所有发酵的通用途径 NADH 氢化还原酶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Fd 铁氧还蛋白 厌氧微生物法制氢原理 厌氧发酵微生物为异养微生物 在这类微生物群体中 由于缺乏典型的细胞色素系统和氧化磷酸化途径 厌氧生长环境中的细胞面临着产能氧化反应造成电子积累的特殊问题 当细胞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还原力仅依赖于一种有机物的相对大量分解时 电子积累的问题尤为严重 因此需要特殊的调控机制来调节新陈代谢中的电子流动 通过产生氢气消耗多余的电子就是调节机制中的一种 厌氧微生物法制氢原理 产氢过程是发酵型细菌利用多种底物在固氮酶或氢化酶的作用下分解底物制取氢气 能够发酵有机物产氢的细菌 包括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如丁酸梭状芽孢杆菌 大肠埃希氏杆菌 褐球固氮菌和根瘤菌等 厌氧细菌能分解的底物主要包括 甲酸 丙酮酸 一氧化碳 淀粉 纤维素 其他糖类和各种短链脂肪酸等有机物 硫化物 制氢反应过程利用的酶 一种是氢化酶 另一种是氮化酶 在厌氧发酵中 主要使用氢化酶进行氢气生产的研究 二 光合微生物法制氢原理 光合微生物法制氢是指微生物 细菌或藻类 通过光合作用将底物分解产生氢气的方法 藻类 如绿藻等 在光照条件下 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通常也称为光分解水产氢途径 其作用机理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相似 光合细菌 PSB 是一群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做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其具有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代谢类型的特性 光合细菌与绿藻相比 其光合放氢过程中不产氧 只产氢 且产氢纯度和产氢效率较高 藻类产氢机理 作用机理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相似 光合作用路线图 光合系统中 具有两个独立但协调起作用的光合作用中心 接收太阳能分解水产生H 电子和O2的光合系统 PS 产生还原剂用来固定CO2的光合系统 PS PS 产生的电子 由铁氧还蛋白携带经由PS 和PS 到达产氢酶 H 在产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H2 产氢酶是所有生物产氢的关键因素 绿色植物由于没有产氢酶 所以不能产生氢气 这是藻类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重要区别所在 PQ 质体醌 Cyt 胞色素 PC 质体蓝素 F d 铁氧还蛋白 Red NAD P H氢化还原酶 H2ase 氢酶 光合细菌产氢原理 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及电子传递的主要过程图 光合细菌只有一个光合作用中心 相当于蓝 绿藻的光合系统I 由于缺少藻类中起光解水作用的光合系统 所以只进行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的不产氧光合作用 光合细菌光分解有机物产生氢气的生化途径为 CH2O n Fd 氢酶 H2以乳酸为例 光合细菌产氢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光照C3H6O3 3H2O 6H2 3CO2此外 研究发现光合细菌还能够利用CO产生氢气 反应式为 光照CO H2O H2 CO2 三 厌氧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产氢原理 利用厌氧细菌可以分解几乎所有的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酸 将原料利用厌氧细菌进行预处理 接着用光合细菌进行氢气的生产 正好做到两者互补 混合产氢系统中发酵细菌和光合细菌利用葡萄糖产氢的生物化学途径和自由能变化如右图 从图中所示自由能可以看出 由于反应只能向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 在分解所得有机酸中 除甲酸可进一步分解出H2和CO2外 其他有机酸不能继续分解 这是厌氧细菌产氢效率很低的原因所在 产氢效率低是厌氧细菌产氢实际应用面临的主要障碍 然而光合细菌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克服有机酸进一步分解所面临的正自由能堡垒 使有机酸得以彻底分解 释放出有机酸中所含的全部氢 另一方面由于光合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物 只能利用葡萄糖和小分子有机酸 所以光合细菌直接利用废弃的有机资源产氢效率同样很低 甚至得不到氢气 1 2 3生物质制氢的特点 1 生物质既是氢的载体又是能量的载体 2 生物质具有稳定的可获得性 3 与常规能源的类似性主要生物制氢方法及其特点 常见制氢途径及其特点 第2节生物质制氢工艺与装置 2 1生物质制氢工艺 2 1 1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法制氢工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氢 是指在加热条件下用化学手段将生物质分解转化生成氢气的过程 工艺分两大类 间接制氢 直接制氢 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 生物质热解液制氢 超临界水制氢 生物质裂解油水蒸气重整制氢等 一 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工艺 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是加入水蒸气的部分氧化反应 类似于煤炭气化的水煤气反应 得到的可燃气主要成分是H2 CO和少量的CH4 然后借助水气转化反应生成更多的氢气 最后分离提纯 与煤相比 生物质具有更高的活性 更适合热化学转化制氢 生物质主要由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和惰性灰分和一些萃取物组成 具有独特的晶格结构和组织 含氧量高 挥发组分含量高 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工艺类型特点 二 生物质热裂解制氢工艺 生物质热解反应类似于煤炭的干馏 在隔绝氧气条件下加热原料 通过催化热裂解 甲烷重整 CO变换等反应 使焦油 CO和CH4转变为H2 然后进行气体分离得到H2 优势 避免了氮气对气体的稀释 提高了气体的能流密度 降低了气体分离的难度 减少了设备体积和造价 生物质在常压下进行热解和二次裂解 热解工艺简单 生物质热解反应是放热过程 因此热解制氢能耗较低 有相当宽广的原料适应性 三 水蒸气催化重整生物质裂解油制氢工艺 生物质裂解油的水蒸气重整制氢是指利用水蒸气重整催化生物质裂解油制取氢气的过程 优点 生物质裂解油易于存储运输 气化过程不存在排灰除焦油等问题 排除了生物质气化制氢进料难的问题 可通过油泵和喷嘴实现生物质油的带压进料 是一条新的裂解油后续加工途径 生物质裂解得到的液体燃料油本身不能直接作为发动机燃料使用 必须经过后续工艺如加氢精制 催化裂解精制后方可得到高品位的燃料油 在目前各种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中 常压快速裂解是最为经济的方法 并且在技术上也趋于成熟 以生物质快速裂解油制氢 在原料上有保障 四 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工艺 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工艺流程 特点 生物质超临界转化制氢的反应条件要求高 对设备和材料的工艺条件较苛刻 可得到了含氢较高的气体 几乎不生成残炭 2 1 2微生物法制氢工艺 一 厌氧微生物法制氢工艺主要是以有机废水为原料 利用驯化厌氧微生物菌群的产酸发酵作用生产氢气 厌氧微生物发酵方式大多是连续发酵 也有间歇发酵 研究表明 利用两段厌氧处理工艺的产酸相通过发酵法从有机废水中制取氢气是可行的 提高发酵细菌产氢的主要途径 厌氧微生物产氢可使用多种有机原料 但是产氢量较低 研究发现1mol丙酮酸产生1 2mol的H2 理论上只有将1mol葡萄糖中12mol的氢全部释放出来 厌氧发酵产氢才具有大规模应用的价值 厌氧产氢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从细胞生存的角度看 丙酮酸酵解主要用于合成细胞自身物质 而不是用于形成氢气 所产氢气的一部分在吸氢酶的催化下被重新分解利用 通过新陈代谢工程以及控制工艺条件使电子流动尽可能用于产氢 是提高发酵细菌产氢的主要途径 二 光合微生物法制氢工艺 光合微生物制氢是在一定光照条件下 通过光合微生物分解底物产生氢气 主要的研究集中于藻类和光合细菌 微藻属于光合自养型微生物 包括 蓝藻 绿藻 红藻和褐藻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绿藻 光合细菌属于光合异养型微生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 深红红螺菌 球形红假单胞菌 深红红假单胞菌 夹膜红假单胞菌 球类红微菌和液泡外硫红螺菌等 微藻光合生物制氢工艺直接光解产氢 间接光解产氢 直接光解产氢途径中 光合器官捕获光子 产生的激活能分解水产生低氧化还原电位还原剂 该还原剂进一步在氢酶作用下还原质子形成氢气 由于催化这一反应的铁氢酶对氧气极其敏感 所以必须在反应器中通入高纯度惰性气体 形成一个H2和O2分压极低的环境 才能实现连续产氢 间接光解有机物产氢途径中 为了克服氧气对产氢酶的抑制效应 使蓝藻和绿藻产氢连续进行 可使氢气和氧气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空间进行光分解蓝藻和绿藻生物质产氢 间接光解有机物产氢步骤 在一敞口池子中培养蓝藻和绿藻 储存碳水化合物 将所获得的碳水化合物 蓝藻和绿藻细胞 浓缩 转入另一池子中 蓝藻和绿藻进行黑暗厌氧发酵 产生少量H2和小分子有机酸 将暗发酵产物转入光合反应器 蓝藻和绿藻进行光照厌氧发酵 类似光合细菌 继续将乙酸彻底分解为H2 光合细菌产氢工艺批次产氢 连续产氢 光合细菌批次产氢工艺流程 将底物进行简单预处理后 加入产氢培养基 接种高效产氢光合菌群后密封 将反应瓶置于光照生化培养箱内 提供恒温光照环境 用排水法对气体进行收集 光合细菌连续产氢工艺流程 通过太阳能聚光传输装置 光热转换及换热器 光伏转换和照明装置实现太阳能聚集 传输 利用部分循环折流型光合微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光合生物制氢 使光合细菌在密闭光照条件下利用畜禽粪便有机物做供氢体兼碳源 连续完成高效率的规模化代谢放氢过程 产生的氢气通过氢气收集储存装置贮存 厌氧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产氢工艺 发酵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产氢工艺流程 由于不同菌体利用底物的高度特异性 其所能分解的底物是不同的 光合微生物与发酵型细菌可利用城市中的大量工业有机废水和垃圾为底物 要实现底物的彻底分解并制取大量的氢气 应考虑不同菌种的共同培养 一般来说 微生物体内的产氢系统 主要是氢化酶 很不稳定 只有进行细胞固定化才可能实现持续产氢 生物制氢研究中大多采用纯菌种的固定化技术 但固定化细胞技术会使颗粒内部传质阻力增大 存在反馈抑制 占据空间增大及制氢成本增高 2 2生物质制氢装置 2 2 1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装置以流化床式生物质反应器最为常用 催化剂为镍基催化剂或较为便宜的白云石或石灰石等 运行过程 生物质气化催化制氢在流化床反应器的气化段经气化催化反应生成含氢的燃气 燃气中的CO 焦油及少量固态炭在流化床的另外一区段与水蒸气分别进行催化反应 来提高转化率和氢气产率 之后产物进入固定床焦油裂解器 在高活性催化剂上完成焦油裂解反应 再经变压吸附得到高纯度氢气 2 2 2生物质热裂解制氢装置 生物质热裂解制氢装置结构 运行过程 生物质由布料器进入热裂解反应器中 在下吸式反应室中进行热裂解 分解为可燃气体和烃类物质 由出气口进入到反应器中进行第二次催化裂解 使烃类物质继续裂解 气体中氢含量增加 再经过变换反应得到更多的氢气 然后进行气体的分离提纯 2 2 3厌氧微生物制氢反应器 典型的厌氧微生物制氢反应器 运行过程 以有机废水等为原料 加入发酵细菌培养液 反应器在厌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氢 装置中设有pH控制器 监测反应过程中的pH 并用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 将反应装置置于生化培养箱内 提供恒温环境 用排水法对气体进行收集 废液进入废液储槽 2 2 4光合微生物制氢反应器 光合细菌产氢需要在光照及厌氧的条件下进行 要求光合微生物制氢反应器是一个密闭容器 其结构形式还要满足光照的要求 1 管式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反应器一般有一支或多支尺寸相同的透光管组成 为了最大限度增加采光面积 反应器一般采用圆管形式 管式反应器是最早开发的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 也是结构最简单的反应器之一 环管式光合制氢反应器 盘绕管光合制氢反应器 螺旋管式光合制氢反应器 对于管式反应器来说 反应器的单位体积产氢率与管径具有负相关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光线沿管内半径方向传递时 由于管壁和反应液对光线的吸收 折射和散射作用 容易造成管径中心部位的光照暗区 但缩小管径又不利于反应液的流动和产气排出 容易形成气阻 因此管式反应器的管径一般控制在10cm左右 缺点 管式反应器的主要缺点在于管径尺寸受限 占地面积大 反应液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大 动力消耗增加 采光面同时作为散热面不易控温 加工材料要求严格 只能采用透光性能优良且具有柔性的材料 转化效率低 反应器寿命受色素累积及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 2 板式 箱式 光合制氢反应器管式反应器 通体材料既作为采光面又作为结构材料 导致反应器容积受加工材料限制 反应器温度不易控制等问题 板式 箱式 反应器 一般采用硬性材料做骨架 仅使用透光材料做采光面 非采光面可以使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 同时还可以进行保温处理 通过减少反应器厚度和采用双侧光照使反应器采光面积与容积比有了很大提高 横板状光合反应器 悬挂薄板式反应器 板式 箱式 光合制氢反应器主要缺点是 由于受光线透过性的影响 反应器厚度不能太大 造成反应器容积受限 不易实现温度控制 光能利用率和光能转化率低 反应器内溶液混合性差 板式 箱式 光合制氢反应器的研制重点 目前研制重点在于通过反应器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光能最大利用 同时通过对板内结构优化实现反应液的混合搅拌 为了增大有效采光面积和高效利用光能 在单板式反应器基础上研制了多板重合的竖型反应器 弯曲屋顶形反应器和浮床形反应器等 3 内置光源的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为了提供光能利用率 张全国等研制出多种内置光源的光合生物制氢反应器 光源 直接采用人工光源供光 通过使用光导纤维导人自然光 设置石英发光体为反应器提供光源 内置光源形式使光源向四周的辐射光能都能被利用 提高了反应器的光能利用率 典型的内置光源反应器 图4 25 通过直接在反应器中心增加一个透光性的柱体密封空腔结构 将一个60W钨灯放入空腔内实现内部布光 该反应器有效工作容积为1 5L 并配置了磁力搅拌装置 特点 避免了反应中心光线不足的问题 同时又在反应器外部设置了光源 实现双面布光 内置光源反应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应器结构复杂 工作容积小 人工热辐射光源使用易培养基引起局部高温和光饱和效应 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研究重点 从上述各类反应器的设计中可以看出 目前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的设计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大反应器的采光面积和实现系统的温度控制 在现有的反应器设计中都采用人工光源和附加温度控制 以实现较高的产氢率 2 3光合细菌连续制氢系统 一 太阳聚光传输与辅助光源系统 1 太阳能聚光传输器由太阳能聚光器 自动跟踪装置和照明光纤组成 太阳能聚光器由自动跟踪装置实施三维定向跟踪 可根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自动调整 保证聚光器始终处于最佳受光状态 太阳能聚光器采用菲涅耳透镜进行聚光 单片菲涅耳透镜尺寸为30cm 30cm 焦距为20cm 为避免聚焦高温对光纤的破坏 可通过定位螺栓调节受光面上下距离使焦斑直径保持在5cm左右 在焦斑上部加设隔热防尘罩 一方面可以减少聚焦高温对光纤的直接照射 同时可以防止灰尘对光纤受光端的沉积 2 低能耗辅助光源 发光二极管 LED 发光二极管 LED 可产生低能耗的冷光源 可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电源 实验显示以黄光发光二极管的产氢量为最高 根据布光要求 反应器共设计发光二极管照明通道110个 为了满足每个通道内的光照要求 每个通道内均匀布置15个高亮发光二极管 单支功率为0 02W 根据系统对辅助光源的要求 设计发光二极管日工作时间 Tw 为14h 太阳日照时间为 Te 为10h 发光二极管照明日用电量为 E0 110 15 0 02 14 462 W h 3 太阳能电池容量根据太阳能电池容量的确定公式 则有 0 9 365 0 462 121 9 Wp 1820 1 2 0 9 0 85 0 9 0 9 0 92 式中Wo 太阳能电池容量 Wp 年用电同时率 取0 9 H 年理论用电总量 kW h Q 永平面上太阳能年总辐射能量 kW h m2 郑州地区取1820kW h m2 R 太阳能电池组件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与水平面年总辐射量的比值 参照取值为1 2 F 使用不当损失效率 取0 9 1 蓄电池充放电效率 取0 85 2 温度损失因子 取0 9 3 灰尘遮掩损失因子 取0 9 4 逆变器效率 交流系统取0 92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太阳能电池容量为120Wp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二 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反应器及辅助单元 1 反应器结构形式 折流式生化反应器即在推流式反应器 又称管式反应器 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通勤事故免责协议
- 公共卫生与微生物检测的职责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练习问题试题及答案
- 复习计划制定与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重点突破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廉政承诺书范文
- 2025年银行资格考试的技能训练计划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师备考中的学习习惯培养试题及答案
-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 TCMBA 020-2023 人正常乳腺及乳腺癌类器官制备、冻存、复苏和鉴定操作指南
- 作风建设试题
- GB/T 6070-2007真空技术法兰尺寸
- GB/T 20041.21-2017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1部分:刚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 GB/T 10007-2008硬质泡沫塑料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 临床医学之预后研究
- GA/T 1147-201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实验室规范
- 人教版2023年初中道法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思维导图)
- 供电系统及安全用电
-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