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糖的生物合成7 1光合作用7 2糖异生作用7 3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7 4植物糖代谢的调节 太阳光能是所有生物能的最初来源 太阳能是生物界所利用能量的最根本的来源 绿色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光能 在叶绿体内经一系列酶的催化 将无机的CO2和H2O转变成糖类 同时将光能转化成贮存在糖中的化学能 即光合作用 生物体还可通过糖异生作用将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7 1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在光下 将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放出O2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叶绿体 chloroplast 7 1 1光合作用概述在氧化还原反应中CO2被还原成糖 H2O被氧化为O2 此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必须供能才能使这一过程进行 光合作用 光反应 暗反应 通过碳同化途径将活跃化学能转变为贮藏的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ATP NADPH糖 原初反应 光能的吸收 传递和转换 光 电 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电 活跃的化学能 ATP NADPH 7 1 2光能的吸收 转变和同化力产生7 1 2 1光合色素和光化学反应 光合色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 叶绿素类 叶绿素a chlorophyll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类 胡萝卜素 carotene 叶黄素 xanthophyll 色素分子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形成色素蛋白复合物 完成对光能的吸收 传递和光化学反应 根据色素的作用可将其分为天线色素 辅助色素 和作用中心色素 天线色素 antennapigment 包括全部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和大部分叶绿素a 它们只能吸收光能并传递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作用中心色素 reactioncenterpigment 是具有特殊状态和光化学活性的少数叶绿素a分子 可利用光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光化学反应作用中心色素分子被光激发后引起电荷的分离和能量的转换 作用中心 reactioncenter 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 它至少包括一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P 一个原初电子受体 A 一个原初电子供体 D 发生光化学反应时 作用中心色素P接受光能被激发成激发态P 此时P 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处于高能轨道 极易失去 P 把1个电子传给原初电子受体A 使A变成A P 失去电子后回到基态变成P P 对电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再从原初电子供体D得到一个电子 本身恢复成P而D变成D 实现了电荷的分离 D 可以从另一电子供体吸收电子 其最终电子供体是H2O A把电子供给下一个电子受体 其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NADP 得到两个电子和H 形成NADPH 因此 吸收的部分光能就转化成NADP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将来用于CO2的固定和还原 光系统 PhotoreactionSystem RobertEmerson和WilliamArnold测定绿藻细胞光照后O2的释放 发现在充足光照下 每2500个叶绿素分子放出1分子O2 由此Hansgaffron推测 几百个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将其汇集到反应中心的叶绿素分子参与光反应 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这种由色素分子装配成的系统把吸收的光能汇集到光反应中心 被称为光系统 两个光系统PS 分布于类囊体膜外侧 直径110A 其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的最大吸收峰在700nm P700 处 它可还原NADP PS 分布于类囊体膜内侧 直径175A 其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的最大吸收峰在680nm P680 处 它可引起水的光解放出氧气 并将电子传递给PS 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 7 1 2 2光合电子传递链 photosyntheticchain 两个光系统被光激发以后引起电子由水出发经过PS PS 及连接两个光系统的电子载体 最终传递给NADP的串联通路 把电子载体按氧化还原电位 E0 排列起来形状像Z 又称为Z链 光合链成员 PQ Cytb559 Cytf PC Fd等排列 Z链是按电子传递体的生物氧化还原电势排列的 两个光系统以串联的方式共同完成电子的传递 其电子的最终供体是水 最终受体是NADP 即电子从水传向NADP 光合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过程是电子递体之间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有环式光合电子传递和非环式光合电子传递两种方式 电子传递的结果是把光能变成电能 又变成了NADP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同时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偶联ATP的产生 光合作用中通过电子传递形成NADPH和ATP 称之为同化力 用于卡尔文循环中CO2的固定和还原 7 1 2 3光合磷酸化 photosyntheticphosphorylation 光合磷酸化 叶绿体利用光能使ADP和Pi生成ATP的反应 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光合磷酸化可分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电子由水出发经过PS Cytb6 f和PSI的传递到达NADP 在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 同时将NADP还原成NADPH 电子传递形成一个开放通路 环式光合磷酸化 PSI经光激发后 电子传给Fd Cytb6 f 又经PC又回到PSI 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在电子流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形成ATP 不产生NADPH 光合磷酸化机理形成ATP的机理可以用化学渗透学说来解释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 来自水的电子还原PQ成PQH2时 要从叶绿体基质中得到两个质子 而当PQH2将电子传给Cytb6 f时 要将两个质子释放到类囊体腔中 类囊体膜对质子的透性极低 因此利用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建立了一个质子电动势 当质子通过ATP合酶从腔中进入基质时 就使ADP和Pi形成ATP 光合作用的质子梯度 7 1 3光合的碳素途径 卡尔文循环 1946年M Calvin等用单细胞绿藻作试验材料 应用14C示踪技术并结合纸上层析法 研究了光合作用碳素同化途径 又称还原的戊糖途径 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Calvincycle 由于卡尔文在光合作用碳转化途径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奖 卡尔文循环的最初产物为3 磷酸甘油酸 因此 此途径也称C3 途径 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二氧化碳还原的必需底物 Calvincycle可分为三个阶段 CO2的固定在核酮糖 1 5 二磷酸羧化酶 ribulosebisphosphate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 催化下 CO2与核酮糖 1 5 二磷酸 ribulosebisphosphate RuBP 反应生成2分子3 磷酸甘油酸 3 PGA RUBP羧化酶 叶绿体中催化CO2固定的酶是1 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或称RUBP羧化酶 加氧酶 缩写为rubisco Rubisco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酶 为复合物 有8个大亚基 Mr53000 每个含一个活性位点 8个小亚基 Mr14000 功能还不完全清楚 植物中酶位于叶绿体的基质 占叶绿体总蛋白的50 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酶 羧化产物的还原在激酶催化下3 PGA磷酸化生成1 3 二磷酸甘油酸再被脱氢酶催化还原为3 磷酸甘油醛 反应所消耗的ATP和NADPH是来自光反应中所形成的同化力 RuBP的再生在一系列转酮酶 转醛酶和异构酶催化 经10步反应使RuBP再生 反应及酶类似于磷酸戊糖途径中分子重排阶段的逆过程 光合生物二氧化碳同化的三个阶段 固定 还原 受体再生 CO2 12NADPH 12H 18ATP 12H2O C6H12O6 12NADP 18ADP 18Pi每同化1分子CO2需3分子ATP和2分子NADPH 7 1 4C4途径M D Hatch和C R Slach发现某些起源于热带的植物如甘蔗 玉米等在光合作用中存在另一种途径 它形成的光合作用最初产物不是C3化合物 而是四碳二羧酸 因此称之为C4途径 C4植物的叶肉结构 在C4植物的叶肉细胞中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羧化酶 催化CO2与PEP缩合形成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在某些植物中被转变成苹果酸 或转变成天冬氨酸 然后转入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脱羧作用 放出的CO2则进入卡尔文循环 7 2糖异生作用 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作用是由非糖前体如丙酮酸 草酰乙酸等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糖异生作用大体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但在糖酵解中由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7 2 1糖异生途径7 2 1 1丙酮酸生成PEP 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 丙酮酸需经运载系统进入线粒体后才能羧化成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只有在转变为苹果酸后才能再进入细胞质 苹果酸再经胞质中的苹果酸脱氢酶转变成草酰乙酸 才能进一步转变成PEP PEP羧激酶催化草酰乙酸形成PEPPEP沿酵解途径逆向反应转变成1 6 二磷酸果糖 7 2 1 21 6 二磷酸果糖转化成6 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酯酶是变构酶 受AMP 2 6 二磷酸果糖变构抑制 但受ATP 柠檬酸变构激活 7 2 1 36 磷酸葡萄糖转化成葡萄糖哺乳动物的糖异生作用在肝脏中进行 高等植物主要发生在油料种子萌发时脂肪酸氧化产物和甘油向糖的转变 7 2 2糖酵解和糖异生的互补调节在细胞中糖异生作用和糖酵解作用相互协调 受到很多代谢物的调控 高水平的ATP NADH变构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而变构地激活二磷酸果糖酯酶 Pi AMP ADP变构激活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并变构抑制二磷酸果糖酯酶 ATP ADP比值高时EMP途径关闭 糖异生打开 ATP ADP比值低时EMP打开 糖异生活性降低 柠檬酸起类似的作用 线粒体 糖异生途径 酵解途径 7 3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7 3 1糖核苷酸的作用葡萄糖和果糖不能直接合成寡糖和多糖 必需经活化变成活化葡萄糖 UDPG ADPG GDPG 才能参与反应 7 3 2蔗糖的生物合成高等植物合成蔗糖的途径有两条 蔗糖合成酶催化的合成途径UDPG 果糖 蔗糖 UDP该途径主要是起蔗糖分解的作用 在贮藏器官中主要起分解蔗糖产生UDPG 用于淀粉的合成 蔗糖 UDP UDPG 淀粉 磷酸蔗糖合成酶催化的合成途径UDPG F 6 P 磷酸蔗糖 UDP光合组织中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高 在磷酸蔗糖磷酸酶的催化下 磷酸蔗糖水解生成蔗糖 磷酸蔗糖 H2O 蔗糖 Pi 由于磷酸蔗糖合成酶的活性较大 平衡常数有利蔗糖合成 而且磷酸蔗糖合成酶存在量大 所以一般认为此途径是植物合成蔗糖的主要途径 蔗糖磷酸化酶催化的途径 微生物中 G 1 P 果糖 蔗糖 Pi 7 3 3淀粉 糖原 的合成淀粉是植物的贮存多糖 糖原是高等动物的贮存多糖 淀粉和糖原虽然在结构上复杂程度不同 但它们的生物合成的基本点是相似的 直链的增长是在原有直链上逐步增加葡萄糖残基 支链的增多是把直链的一部分拆下来装配成侧枝 7 3 3 1淀粉的合成光合作用旺盛时 叶绿体可直接合成和累积淀粉 非光合组织也可利用葡萄糖合成或通过蔗糖转化成淀粉 淀粉的生物合成有不同的途径 分别由不同的酶来催化 每一种酶有各自的引物 受体 和葡萄糖供体 每次反应都都是由供体把其上的葡萄糖基转移到引物上 使引物质链加长一个葡萄糖单位 如此反复便可合成多聚葡萄糖链 直链淀粉的合成 淀粉磷酸化酶淀粉磷酸化酶广泛存在于动物 植物 酵母和某些细菌中 由于细胞内Pi含量较高 故反应往往向分解淀粉的方向进行 G 1 P 引物 nG n 1 G Pin 3葡萄糖C1被磷酸化 因此所转移来的葡萄糖是加在引物链的C4非还原末端羟基上 D酶 加成酶 糖苷转移酶 D 酶是一种糖苷转移酶 作用于 1 4 糖苷键上 供体最小是麦芽三糖 受体也同样 它能将供本脱下一分子葡萄糖的残余段转移到麦芽糖或其它 1 4 键的多糖上 起着加成作用 形成淀粉合成中的 引物 淀粉合成酶 ADPG葡萄糖基转移酶 淀粉合成酶主要以ADPG作为葡萄糖基供体 引物最小是麦芽糖 每次反应将ADPG的G加在引物的非还原性末端 淀粉合成酶在植物体分布广泛 活性高 是UDPG转G酶的3 10倍 是合成淀粉的主要途径 ADPG 引物 nG 淀粉 n 1 G ADP UDPG葡萄糖基转移酶该酶的葡萄糖供体是UDPG 受体最小是麦芽糖 蔗糖转化为淀粉光合组织合成的糖转化成蔗糖运输到非光合组织 在非光合器官中蔗糖再转化为淀粉 支链淀粉的合成支链淀粉除含有 1 4键外 还有 1 6糖苷键 支链淀粉是在淀粉合成酶和1 4 葡聚糖分支酶 Q酶 共同作用下生成的 淀粉合成酶催化葡萄糖以 1 4键结合 1 4 葡聚糖分支酶可从直链淀粉的非还原端拆开一个低聚糖片段 并将其转移到毗邻的直链片段的非末端残基上 并以 1 6键与之相连 即形成一个分支 1 6糖苷键可在分子间形成 也可分子内形成 7 3 3 2糖原的生物合成动物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的合成与植物淀粉合成的机制相似 但动物有自身特殊的糖原合成酶 另外葡萄糖供体为UDPG 动物糖原分支要比植物支链淀粉多 糖原的分支主要由分支酶催化形成 1 6键 植物体内也有分支程度比一般淀粉 分支5 高的植物糖原 分支10 其合成需要一种支链淀粉分支糖基转移酶 动物消化淀粉成6 磷酸葡萄糖 再将其转化成1 磷酸葡萄糖 形成UDPG 合成糖原贮存于肝脏 只需消耗很少的能量 因此糖元是葡萄糖的有效贮存形式 7 3 4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人音版 音乐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穿越竹林 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插入声音和影片》教学设计 海南海口市秀英区长德中学-陈慧珠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3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第8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 第1框 憧憬美好集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劳动项目九《捐赠旧衣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劳动六年级下册人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设计
-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地图基本要素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 人教新目标(Go for it)版英语七年级下 Unit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教案
- 地产培训计划反馈
-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评分标准(试行)
-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控制措施
- 《犯罪学》教学大纲
- 农业银行反洗钱知识竞赛培训试题及答案
- JJF 1101-2019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
- GB/T 531.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入硬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
- 第4章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
- 中医药方大全教学教材
- 灭火器检查表
- 固体酸催化剂的发展及应用文献综述
- 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