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管理,疾病控制全科型培训技术指导组公共邮箱: 密码:20120427 密码:20120602,2,培训说明,培训目的:了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及现场处置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和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职责和任务了解食品安全有关要求培训时间50分钟,3,主要内容,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中的任务与要求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及部门职责,4,一、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1.疫情报告基本知识2.疫情报告程序与方式3.疫情报告时限4.疫情报告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利用5.疫情的调查与处置6.评价指标,5,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由卫生部决定并予以公布。(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丙类管理),6,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医疗、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验和检疫机构; 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包括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护人员、检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以及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7,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种),8,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其他传染病的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内某种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情况决定是否将其纳入乙、丙类管理的范畴。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重点监测的疾病也被纳入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9,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疫情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都应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首诊医师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由采供血机构相关人员填写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由报告单位传染病管理人员负责统一管理。报告的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就诊时间、报告时间(9项内容),10,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填报要求传染病报告卡报告范围:除法定传染病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11,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填报要求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常见错误填写:肺结核、乙肝)实验室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12,1.1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知识,填报要求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13,1.2疫情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谁发现、谁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负责收集和报告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4,1.3疫情报告时限,2小时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情况上述情况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4小时报告时限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报告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15,1.3疫情报告时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16,1.4报告数据的管理、分析利用,报告数据管理(审核、确认)报告卡的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日(包括节假日)至少四次(每半天至少两次)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浏览,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现场调查核实: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并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审核。,17,1.4报告数据的管理、分析利用,报告数据的管理 -报告卡的订正 在同一医疗机构发生的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机构及时订正。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订正卡须于24小时内寄出。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进行订正。,18,1.4报告数据的管理、分析利用,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19,1.4报告数据的管理、分析利用,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并根据疫情形势和工作需要按旬、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报告。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4.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5.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20,1.5 疫情调查与处置,散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具体流程见图示1)处理时限 : 对于甲类传染病或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县级疾控机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或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应于2小时内到达现场,其他疫情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 并按照下述流程进行现场调查处置1.核实诊断:查明疫情 询问病人,查看临床诊治记录,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诊治检查记录,予以核实诊断2.追溯传染源 : 根据病种和病人发病前后可能接触的人群,查找疑似病例,查明病人发病前,后活动范围和可能引起的疾病传播的因素,查明传播途径。对可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按统一流调表逐项明确填写。3.确定和登记密切接触者:当传染源已明确时,及时查找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及去向,并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注意续发病例的出现。,21,散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图1,22,1.5 疫情调查与处置,散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4.采取控制措施隔离传染源:病例入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划定疫点、疫区范围,开展疫点消毒,对不同的疫情可采取针对性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对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必须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病能力,23,1.5 疫情调查与处置,散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5.采样送检:根据现场工作需要,按照不同病种特点,可分别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鼻咽拭子、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其他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取得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依据 6.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报告。7.疫点的解除:连续观察疾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如无续发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出现,即可解除疫点、疫区。8.及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报告。,24,1.5疫情调查与处置,暴发疫情处理时限 立即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暴发疫情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2小时到达现场:原则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于2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开始调查处理。,25,1.5疫情调查与处置,暴发疫情现场处理步骤 (后面章节有详细介绍)为现场工作准备证实暴发存在明确诊断标准病例定义(实验室确诊、临床诊断、可疑病例)收集病例收集病例数,病例个案调查描述性研究人、时间、地点三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分析提出假设病因假设的提出通过分析研究验证假设修正和再检验假设实施控制措施注意:实施控制措施应贯穿于整个调查的始终交流调查发现,26,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图2,27,1.6工作目标与评价指标,1.工作目标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隔离治疗,规范现场处置,控制暴发流行。2. 评价指标 1.网络报告率=有病例报告的单位数/实现网络直报的单位数*100%2.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的报告卡数/报告卡总数*100% 3.及时审核率=及时审核的报告卡数/报告卡总数*100%4.重卡率=重复报告的报告卡数/报告卡总数*100%5.传染病漏报率=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数/传染病病例总数*100%6.处置及时率=及时处置的疫情数/处置的疫情总数*100%7.处置合格率=处置合格的疫情数/处置的疫情总数*100%,28,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主要内容1.概述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4.现场卫生学评价5.应急反应终止,29,2.1 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特点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2003年的非典,30,突发事件的危害,31,2.1 概述-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四级:特别重大 (级)重大 (级)较大 (级)一般 (级),32,2.1 概述-事件分级,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卫生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2.1 概述-事件分级,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34,2.1 概述-事件分级,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5,2.1 概述-事件分级,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6,2.1 概述-事件分级,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7,2.1 概述-事件分级,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周内发病9例以下;(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8,2.1概述事件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按照事件成因及性质分类1.重大传染病疫情 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的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如:1998年上海甲肝暴发;2004年青海的鼠疫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核事故和放射事故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9.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疾病流行,39,2.1 概述-卫生应急,卫生应急概念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事件发生后采取现场处置措施,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实施紧急的医疗卫生救援,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概念本身体现两个结合防控结合 事前预防、事后控制医防结合 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40,2.1 概述-应急原则,卫生应急的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人员、技术、物资、设备,演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政府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全面响应、保障健康 (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快速反应)依靠科学、加强合作,4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收集、核实、分析、利用)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与健康相关事件、危险因素的信息资料。核对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分析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信息提供者以及其他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42,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信息来源1.卫生系统内的信息各类疾病与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行政部门领导指示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各地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先通过行政报告渠道,由基层直接报到最高行政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然后通过行政部门领导批示的方式反馈到卫生行政部门,并进行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2.外部信息社会举报媒体报道.药企涉用皮革明胶事件_百度百科.mht国际通报,43,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警一词英文称之为Early-Warning,可解释为,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相应级别的预警。预警分级红色:特别重大橙色:重大黄色:较大蓝色:一般,44,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突发事件的报告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责任报告单位:1)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5)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个体开业医生,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46,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报告时限:2小时报告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 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区)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程序: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事件的性质,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件的进展态势。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到事件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47,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 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的进程内容包括事件基本信息和事件分类信息两部分。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分别填写基本信息报表和相应类别的事件分类信息报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doc首次报告尚未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可能存在隐患的事件:报告内容应说明信息来源、波及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及拟采取的措施。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分布)、危害程度、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48,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市(地)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49,2.3 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卫生应急现场工作主要包括: 人员防护、现场标示和现场分区、现场调查和处置,现场调查的概念现场调查是指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现场调查目的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危害)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2.控制疾病及危害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4.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5.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50,2.3 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现场调查的步骤现场调查主要包括组织准备、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诊断、核实病例数、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描述性“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1.组织准备 明确目的和任务,组织调查队伍,携带必要器材、资料、个人防护用品等。2.核实病例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来核实诊断,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51,2.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3.建立病例定义 建立病例定义是为了尽可地搜索和发现所有的病人。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以下四项因素:即发病的时间、地点、人的特征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般,病例的定义应简单、明了、灵敏、特异、客观、适用。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4.核实病例数 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排除非病例,核实病例数。搜索并核实病例后,可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列成一览表,以进一步估计病例数及相关信息,52,2.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5.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如发现的病例数超过既往平均水平时,应注意分析导致病例数目增加的可能原因如疾病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及标准是否改变等,以最终确定是否确实存在疾病暴发或流行。,6.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调查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即疾病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的发生频率。描述疾病的分布可达到以下目的:首先,为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提供线索,并阐明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因素;其次,用通俗、易懂的术语描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详细特征;最后,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人群,并提出有关病因、传播方式及其他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供检验的假设,53,2.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7.建立并验证假设 假设是对未知的客观现实所作的、尚未经实践检验的假定性设想和说明。暴发和流行调查的假设应说明主要问题是什么、辅助性问题是什么 。一个暴发和流行调查的假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危险因素来源2)传播方式和载体3)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暴露因素4)高危人群。假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合理性;2)被调查中的事实(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资料)所支持;3)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建立假设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现场的观察;2)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3)请教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54,2.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8.采取控制措施 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特征,确定应采取的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消除传染源或危害源,减少与暴露因素接触、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注意: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与控制处理应同时进行。,9.完善现场调查、补充控制措施、评估措施的效果 采用病例对照及队列研究方法,验证假设,确定与疾病暴发和流行有关的因素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在初步预防控制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尽快落实,以免疫情进展。在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后,如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即可认为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否则,应再深入调查分析,重新修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继续观察、评价。,55,2.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内容,10.调查结论及书面报告 现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报告一般应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及总结报告。初步报告是第一次现场调查后的报告,应包括调查方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的病因假设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随调查的深入和疫情的进展,还需及时向上级汇报疫情发展趋势、疫情调查处理的进展、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应及时撰写书面进程报告。在调查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应及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暴发或流行的概况描述、引起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56,2.5 卫生应急反应的终止,终止应急反应的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 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57,2.5 卫生应急反应的终止,终止应急反应的程序特别重大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地)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市(地)级人民政府或市(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建议进行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58,三、基层医疗机构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中的任务与要求,任务及职责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职责: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职责: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职责:按照前述有关要求进行报告,59,三、基层医疗机构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中的任务与要求,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4.1 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职责: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4.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职责: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4.3 流行病学调查 职责:协助疾控机构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