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的可视性.doc_第1页
论纪录片的可视性.doc_第2页
论纪录片的可视性.doc_第3页
论纪录片的可视性.doc_第4页
论纪录片的可视性.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纪录片的可视性 姓名:冯丽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传播学 指导教师:黄匡宇 20080316 摘 要 经过上个世纪年代的辉煌后,我国纪录片现在正面临着收视率低下以及生存困难的困境。导致这个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纪录片还只是消极地反映生活,所以这些纪录片没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不能打动观众,不能感染观众的情绪,不能使观众得到美感享受,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这些纪录片缺乏可视性。 纪录片的可视性研究是纪录片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它对我国的纪录片创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纪录片可视性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到我国纪录片创作未来的前景。文章针对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对可视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对纪录片可视性进行了视知解构,并进一步研究了纪录片可视性的消解因素以及如何营造纪录片可视性。 纪录片可视性是指构成电视纪录片的各种要素,按照纪录片创作规律和电视特点,以美的形式,在纪录片中营造出的值得人们看下去的显著特征。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纪录片可视性的视知解构可以分为感知层面的可视性,理解层面的可视性以及审美意会层面的可视性。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纪录片可视性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设备的发展,创作观念的改变,观众收视需求的变化,纪录片题材的变化而变化。 纪录片可视性的营造。首先是在纪录片创作中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其次,要有强烈的电视意识,善于用电视语言符号去描述事件,表达思想。第三,采用故事化叙事策略,吸引观众。 真实性是营造纪录片可视性时一个不能动摇的原则,真实及非虚构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个基本特征,纪录片失去真实也是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纪录片可视性的营造必须是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下,调动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段营造纪录片的可视性,达到纪录片真实性与可视性的完美构建。关键词:纪录片可视性;真实性;电视意识;故事化叙事 , 谢 , ,悖? , , , , , 、析 睿? , : , , , 、 、 、 , :印 , , 诵 , , , 、析 ; : ; ; ; 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两水运 日期:瓯降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南理工大学。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本学位论文属于: 口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提交后: 口同意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和与学校有共享协议的单位浏览。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本人签名: 冯两确 日期: 鲨宇!(:; 导师签名: 日期:加诉,了 一、绪论 一、绪论 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了收视高潮,年的望长城,以其创新的创作形式引起了轰动。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个每天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栏目,一度深入人心。上世纪年代初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辉煌。 然而在上个世纪年代初的纪实主义浪潮后,从、年起,中国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进入低迷困境。在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收视奇迹后,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开始急剧下降,例如曾创下的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在近年已降至左右。随着纪实浪潮的消退,纪录片在创作上也进入萎缩状态。尤其是以电视台为中心的体制内创作,由于收视率的大幅滑坡,纪录片创作人员的转行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这种转变单纯地归因于市场或者观众都是不恰当的。现在我国的纪录片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国内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频频,另一方面却是对纪录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少,许多片子叫好不叫座,难以再现万人空巷的辉煌。 现在的大多数纪录片不为观众所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片子还停留在消极地把生活反映出来,而不能用强烈的艺术效果去打动观众,使观众得到情绪的感染和美感的享受,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可视性。 关于纪录片的可视性,人们并不陌生。在聊起纪录片时,可视性是被经常提到的字眼。可是,若问什么是纪录片的可视性,如何看待纪录片的可视性,以及怎样营造纪录片的可视性等一系列问题,恐怕还是要仔细斟酌一番。 本文拟就纪录片可视性这一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活题,进行一番尝试性的阐释,以其对上述我国纪录片所面临的纪录片收视率低下,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能有多裨益。 (一)课题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人对纪录片研究已经做出许多成绩。一是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出版了多部纪录片研究专著。截止到年月份,纪录片研究的论文数量已达到多篇,专著有余部。哲学论文,专著涉及了纪录片研究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真实,纪实,艺术等纪录片的基本问题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形成了一支可观的纪录片研究队伍。陈汉元、朱景和、钟大年、朱羽君、任远、高峰、单万里、黄匡宇、胡智锋、聂欣如、李幸、吕新雨、何苏六等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纪录片研究专家、学者。在北京广播学院,还专门设立方向培养纪录片研究生。三是对外国纪录片研究的译介颇有成绩。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单万里纪录电影文集一书中,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来翻译的外国纪录片重要文献,已成可观之势。 但不容否认,相对影视的其它领域的研究而言,中国纪录片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缺乏新问题的发现,缺少新理论的运用是当前纪录片研究的突出问题。纵观我国这些年对纪录片的研究,它多从创作层面入手,集中在真实,纪实,艺术等纪录片的基本问题上,发的多是老生常谈之论,很难出新意。由于人们在纪录片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上持保守态度,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纪录片理论研究的难以深入与扩展。当前我国纪录片理论研究需要思想的活跃。本课题对纪录片的可视性进行研究,就是在上述对纪录片研究现状的认识基础上展开的尝试。不管这一研究结论能否取得认同,我认为这一研究是有意义的,它毕竟从另一个 角度探讨了纪录片的理论,或许这就是纪录片可视性研究的最大意义。 探求纪录片的可视性内涵对纪录片的创作与欣赏,批评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纪录片可视性的研究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各种切实的具体的指导。对纪录片的制作者,尤其是纪录片制作的初学者来说,是相当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品日趋提高,人们要求纪录片创作不仅要重视生活内容,也要重视艺术的因素。我国现在的纪录片不为观众所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片子还停留在消极地把生活反映出来,而不能用强烈的艺术效果去打动观众,使观众得到情绪的感染和美感的享受。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可视性。 而对于我国纪录片缺乏可视性的现状,我们认为,纪录片作为一种集新闻性与艺术性一体的电视种类来说,要做到纪录片好听好看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坚持纪录片真实性与可视性的统一,营造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审美氛围和审美意境。纪录片只有真实性没有艺术性,只是靠单调的画面和乏味的解说,引不起观众的收听兴趣;但若只有艺术性,没有真实性,纪录片就和故事片无疑了。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丧失了真实性,纪录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二是纪录片可视性的研究,为纪录片的欣赏与批评提供了一条不但从内容出发还要从形式出发,科学分析纪录片的路径。立足于纪录片形式的分析,无疑使纪录片的欣赏与批评趋向科学化,从而摆脱了印象式批评的随意性与粗暴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纪录片的形式比如画面、镜头景别、音乐、音响、叙事结构等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形式背后隐藏着的意识形态,挖掘作品当中的哲学思考,把握作品的风格。如纪录片圆明园, 一、绪论 在画面的运用上,对于已不复存在的圆明园,创作者采取了用电脑特技模拟再现,同时 以珍藏在英国博物馆里的圆明园绘画图再现了了当年圆明园的美景和建筑,采用真人搬 演当年的外国画师,从他进圆明园开始叙述了他眼中的圆明园,以及园里的人、事、物。 该片是以第三人称手法叙述的圆明园,展现了圆明园从兴建到举世闻名到最后被毁灭的 一段兴衰历史。该片在遵循真实性的前提下,有故事、有情节、有好看的画面等等,带 给观众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还有历史文化之旅的享受。 综上所述,就目前中国纪录片可视性展开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很重要。尤其 当前我国纪录片创作还是过于看重题材内容的价值,习惯把形式看作是图解,补充和配 合内容的工具的情况下,对纪录片的形式展开研究,尤显得重要。因为正如席勒所言, “艺术家的真正的秘诀在于用形式消灭内容”。也如布鲁克斯与沃伦所言,“形式不是盛 装内容的容器,不是一只盒子,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决定它的意 义。” 但重视纪录片的形式,并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我们知道,形式只有与内容结合才 有意义。可视性并不仅仅是画面的好看,还在于内容的充盈、主题的深刻、能够给作者 带来启迪以及审美的享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纪录片的定义和划分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美国的弗拉哈迪于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最早用“纪录片()这个词来对这种类型的影片进行理性表达的是英国人 约翰格里尔逊。他对纪录片的定义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自从他提出纪录片这 一概念以来,人们大多沿用之,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理解各不相同。人们对纪录片这一 概念也是众说纷纭。 任远在电视纪录片的界定一文中指出,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种特 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 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 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手法、记录真实环境,真 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李道明认为,纪录片的 要素,依照约翰格里尔逊的说法,应有下列三个:,必须以现实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 摄对象,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现实素材来处理。,必须有个人诠释,个人观点,有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也就是必须是经过处理的。,必须是艺术性的、美的、也就是有创意的。 纪录片又分为很多种类,对纪录片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有这样几种:杨伟光把纪录片分为“纪实性”、“写意性”、“政论性”。任远把纪录片分为“新闻纪录片”、“创意纪录片、“历史纪录片”、“评论纪录片”、“电视风光片”、“社会性纪实片【】,。欧阳宏生把纪录片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等六大类型【】。、纪录片的可视性 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是论纪录片的可视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民对可视性的定义是:所谓可视,简单的说就是指它是好看的,符合电视特点和美学规律的【】。事实上电视纪录片的可视性,还是要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与电视新闻相比,电视纪录片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在画面的要求上,它要求比电视新闻的画面更具可葱浴?张翰在如何提高纪实性节目可视性一文中谈到以下三点:一真实性与现场感,二细节是可视性的手段,三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戏剧因素。冯欢在浅议纪录片的深刻性与可视性一文中谈到如何才能拍得好看,一是讲好故事,二是拍好镜头,三是重视同期声和音响效果,四是写好解说词。、纪录片的真实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互相缠绕,无法分离,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时至今日,业内人士仍在上下求索“真实”的内涵和外延,努力对其范围做出界定。 “真实”之于纪录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空间,不可能虚拟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钟大年先生认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纪录守望者段锦川曾说,他们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实际上,大家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我国这些知名的纪录片理论家和创作者都【】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第页翻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喻国明于精品和电视精品的若干断想电视研究,年第期问钟大年纪录片仓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版第页 一、绪论对于“真实性”做出烁鲂远淖狻?在纪录片研究中,真实性话题长期争论不休,争议的焦点不是要不要真实,而是在于何谓真实,如何达到真实,如何表达真实,尤其是围绕创作方法与真实的关系等。从纪录片的发展史来看,创作观念就是围绕着如何表现真实。 纪录片有一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就是它推测事实的能力,比如再现二个已经逝去的情景或是为已经过世的人拍摄一部典型的自传,在纪录片中运用搬演、扮演、真实再现是否合理?对此,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朱景和认为,真实再现虽是扮演却与影视表演艺术有原则性的不同。后者纵然是历史事实,也必须服从总体艺术典型化的真实,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和卓越表演是基本手段。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则必须服从总体纪实基调,扮演仅仅是纪实手法的特殊补充, 是集中摄影(史料)、访谈和解说词的综合叙事的一种过渡和衔接。特殊的时空桥梁是写实写意的结合,借以突出某些特定时刻中人物、环境和氛围的历史感。真实再现虽是扮演却要控制表演。一部史学片“再现”的篇章过长,历史人物表演过多会破坏总体纪实完美统一,甚至“弄真成假”,影响作品的文献价值。 纪录片的先锋尤里伊文思说:“扮演是非常脆弱的武器,使用起来是要非常小心的。”其他大多数创作者也仍然坚守实景实拍,记录正在发生和发展的事件。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把“纯洁的纪实主义”看作是神圣的事情,一如手工艺术家排斥“模压品”那样排斥纪录片中的赝品。 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较早的在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一文中提出“新记录电影”概念并进行系统的阐释。单万里在认识“新纪录电影”一文中将新纪录电影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积极主张虚构,否定传统定义,注意历史问题,拥有大量观众,其中以主张虚构和否定传统纪录片定义最为关键。 (三)研究方案、研究目标 第一,探讨纪录片的可视性的涵义 第二,分析纪录片可视性的消解因素 第三,通过个案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营造纪录片的可视性 第四,结论,纪录片可视性与真实性的完美整合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纪录片,研究范围主要以历史文化类,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为主要研究对象。 我国纪录片虽然在进入年代后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跟国外的纪录片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纪录片的制作一直都是我国大多数电视台的弱项,虽然也不乏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但总体收视率低,不为观众所欢迎。究其原因,就是许多片子还停留在消极地把生活反映出来,而不能用强烈的艺术效果去打动观众,使观众得到情绪的感染和美感的享受。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可视性。 纪录片是一个集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等于一体的电视片种,在纪录片创作上,只有将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有效的结合,在审美性的统摄下追求真实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才能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涉及的面较广,虽然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