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以多媒体技术,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辅助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实现“意义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素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营造“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这样就了突破以往应试教育下旧的师生双方“填鸭式”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与创新。关键词: 建构主义 历史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实践 多媒体技术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9月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特别强调“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他还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吸取了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逐渐成为被广教师认识和运用的教学指导性理论。在建构主义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枯燥乏味的模式,建立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最终实现意义建构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养成“研究学习”素养的新型学生。九十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以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促使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育思想诸方面的变革。新的教育观念已见端倪,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的研究日益兴起。随着计算机走进学校、家庭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教育也向经济一样,走向“全球化”。互联网成为“全球意义上的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直接而高效的途径,实现了人类文明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 建构主义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作日内瓦学派。他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Construct)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Circumstances)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即理解)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其他的心理学家,如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教学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取,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化背景下,认知主体主动探索、发问并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借助其他人如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1、“情境”(Circumstances):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Collaboration):其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交流”(Conversation):交流主要是指谈话和讨论,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交流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Signification Construction):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反映。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二 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可以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与实践。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历史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主动认知来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确实为理解学习和学习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没有指出我们究竟该怎样把建构主义学说融于历史教学理论中,具体指导历史教学,产生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历史教师所探讨的问题。建构主义提供给我们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几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共同的教学设计方法: 创设情境 设置意义建构的目标 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协作学习 学生的交流与讨论 评价可以运用图示表示: 根据框架示意图,中学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设计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了实现对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构建”,恰当地设置问题,对精研教学目标并已对目标历史问题有了深入研究的历史教师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和促进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针对目标历史问题进行有序而符合逻辑的讨论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促使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实现“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建构主义历史教学实践本文结合对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读者一道品味如何使用建构理论,加之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指导历史教学活动。课例(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十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网络课的教学设计(初中同学就该高中课内容分组学习) 步骤:1. 分组:将实验班以每组46人为单位,分成7个小组(男同学女同学混合编组,学生的智力水平分布均匀,有的同学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有的同学善于思辨)。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9个相关问题,平均每个小组经过“协作学习”交流讨论,分析和解答12个问题。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我们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愿意选择哪一个问题,或是愿意收集有关那个问题的资料还是愿意为相关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如使用PowerPoint 演示文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都由学生们自己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预先使用Dreamweaver 4.0、Flash 5.0和Firework 4.0以及Photoshop 5.0、PowerPoint2000等计算机软件开发制作网页多媒体课件,借以创建多媒体辅助“协作学习”的“情境”,提供相关资料。Internet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快速查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在Internet上查询信息,最快和实时地接收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搜集相关资料,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人民日报、辉煌五十年专题网、新华社、华夏经纬、天虎体育网、东方新闻等网站,有效地充实了教材有限的内容。3. 问题的设置:针对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1). 旧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请用史实说明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 (张淼、啼阳等同学)。(2). 新中国奉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朱雅楠、赵丽晨等同学)? (3). 建国初期我们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李娜、张逢等同学)? (4). 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白树丰、苏嘉晶等同学)? “一边倒”、“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是怎么提出的?(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刘宾、任庭翰等同学)? (6).日内瓦会议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肖伟、李涛等同学)? (7). 试用史实说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提高的(白树丰、肖伟等同学)。(8).中美关系是怎样改善的(施辰、李涛等同学)? (9).通过学习本课有什么样的体会?请联机讨论(全体同学)。(10).通过小话剧的形式再现“乒乓外交”这幅历史画卷(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徐恩元、李畅、施辰、李涛、白树丰、高阳等六位同学)。 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资料,配合课本,进行了有序而符合逻辑的讨论,而且当堂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了他们各自的讨论报告,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也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10)个问题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为什么呢?因为“乒乓外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光辉灿烂、夺目的一个,是周恩来总理外交思想与智慧的经典范例,这段历史,充分展现出了周恩来外交艺术的智慧与才华,被誉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正是“乒乓外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打开了中美关系冻结已久的大门。所以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意义重大,在内容与过程上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科学性的错误;另一方面,从建构主义的意义上说,如果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再现这段历史,“乒乓外交”作为外交事件的这一特殊历史背景,是个绝佳的“情境”,如果他们成功演出,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亲身经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演出者实践(学生)的过程,必然是在头脑当中对“乒乓外交”进行直接“意义构建”的主动探究与亲身实践的过程。此外,作为指导教师,我又想到:如果他们能够使用英语表演,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真实地再现历史,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初中学生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的机会。由于这个任务比较艰巨,我把它分配给班中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完成。他们用了两周的时间,他们自行筹备演出,挑选所需要的道具,经过多次排练和反复修改。开始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排练活动直接指导,到后来,他们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独立完成,而我逐渐地扮演了推动和辅助的角色。以下是该话剧的台词,仅供参考:场景一: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夕,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时说:“这次我队参赛,要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可以去?你们要多动动脑筋哦!”。场景二:格伦科恩:Got it! Got it! (终于赶上了一辆开往比赛场馆的汽车) (上车,愣住了,因为都是中国选手)庄则栋:How are you!(庄则栋起身,友好地欢迎这位留着长发的美国“嬉皮士”。) 格伦科恩:Hello!(与中国选手一一握手) ( Hello!)(与各位演员握手,他们此时都扮演中国选手) 庄则栋:Chinese people and American people are friendly. Welcome to our bus. We are all very happy. Sit down please. I welcome you on behalf of our players. We hope you can visit China when you are free. Well, here is a real Chinese present to present to you. And I hope you will like it!.(庄则栋将一块中国山水织锦赠送给格伦科恩。) 格伦科恩:Oh,Fantastic!Wonderful!thank you very much!(格伦科恩非常激动) 格伦科恩:If you invite me to visit your country,I will do it. When I was a boy, I knew China wa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very long history. China has many Great Wonders 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Terra Cotta Warriors. Is that so? 庄则栋:Yeah!You are right.格伦科恩:Oh, I have a gift for you too. Look, this is a TShirt. And here is a dove of peace. This is a souvenir badge . lets take a photo to commemorate today.场景三: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之前,领队斯廷霍文叮嘱格伦科恩: Green, you are always an active. But, remember; do not ask any odd questions. If you ask the questions, you will bother Premier Zhou. You know, its impolite. OK?格伦科恩: Yeah, Yeah, Yeah场景四: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你们住的怎么样?习惯中国菜的口味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格伦科恩按耐不住倏地站了起来,他穿了件西装,没打领带,仍是长发披肩。他略为欠欠身子,大声地说)格伦科恩:Mr. Premier Zhou, I have a question. ( 斯廷霍文焦急地朝科恩打手势,仍阻挡不住.) I want to know your opinions about American hippies.周恩来总理:看样子,你也是个嬉皮士罗。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格伦科恩: I think you will say something bourgeois 、decadent or decadent life style. But now, you tell me something very very important. I will remember it forever. Thank you very much.周恩来总理: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么?”旁白:人们不会忘记7 0 年代的“乒乓外交”。周恩来总理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指挥上演了一出举世闻名的“小球转动地球”的话剧,从而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有人赞扬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全体演员鞠躬) 这节网络课的最后,同学们就当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联机讨论(使用Lanstar软件),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他们对剧中周恩来总理的最后鼓励中美青年人们的话,感受颇深。联系实际,当前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进程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今的青年们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世界,更面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选择,周总理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讲过的话,至今对青年们仍然具有启迪人生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本课中,也对中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和德育的教育,是一节成功的试验课。课例(2):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即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第5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4个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学习并协作,在头脑中主动建构起对鸦片战争以前的中英贸易的情况的认识,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这一历史背景的讲述,达到“意义建构”。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教学点内容虽少,但“填鸭似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目的。要掌握这一难点,就必须在教师设置相关问题的推动下,指导学生主动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主动认知。对本课进行了实验班和非实验平行班比较。 步骤:1分组:将实验班以每组46人为单位,分成7个小组(男同学女同学混合编组,学生的智力水平分布均匀)。课件的制作:2 . 使用PowerPoint2000等计算机软件开发制作课件,在屏幕上给出问题。3. 问题的设置: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1). 英国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2). 英国为什么把矛头指向中国? (3). 当时中英贸易的情况是怎样的?对谁有利?怎样有利 (4). 英国有什么更加具体的目标? 经过讨论,每个小组都派代表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对 实验班和两个非实验平行班进行比较,用图表表示教学效果如下: 讨论式学习的效果从图表中体现出来,实验班在“能够讲述鸦片战争前期的历史背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背景之后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三方面的参数值显示出比非实验班的参数值高。实验班的大多数曾经参与讨论的同学,在当堂10分钟的讨论时间内,大多数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相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佳木斯市向阳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2025届中考冲刺预测卷(六)语文试题含解析
-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高分子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科技学院《城市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教材分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医科大学《城市设计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制图(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绿色建筑检测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自身免疫性脑炎
- 银行保险客户KYC基础信息表
- 医院质控科工作质量考核指标
- GB/T 4857.14-1999包装运输包装件倾翻试验方法
- GB/T 11881-2006羽毛球
- 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诗意中国》朗诵稿
- 第十章-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政治学概论》课件)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课件
- 工程施工节点确认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