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七 幼时记趣第 1 学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理解课文。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了解作者。2、读课文两遍后,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童稚( ) 藐小( ) 项为之强( ) 鹤唳云端( )凹凸( ) 壑 ( ) 庞然大物( ) 癞蛤蟆(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课文所写的三件物外之趣5、自主提问,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二、课堂探究:(一)检查预习1、小组内交流预习题答案2、交流了解作者情况3、请个别同学说说自己预习时留下来的问题(二)学生自学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交流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2、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透。3、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课文1、2两段。(学法指导:翻译的时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如课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翻译方法如下:直译就是相对应的词语直接翻译,余翻译为我,忆翻译为回忆,童稚时翻译为小时候,能翻译为能够,张目翻译为睁大眼睛,对日翻译为对着太阳,明是眼力,察是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得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好,句子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我回忆小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这其中,明的意思和现在有区别,不易记,这就需要学生的记诵积累。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疏通课文1、2两段。掌握课文1、2两段写的是什么?(第1段,总写物外之趣;第2段写观蚊如鹤)记诵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稚、明、察、秋毫、拟、强文言虚词:余、之掌握重点句的翻译:如: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三)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四)组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困惑。(五)生齐读课文,记诵刚才积累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以及课文里重点句的翻译三、达标检测:1、解释加点的字明察秋毫:( )( )( )(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私拟作群鹤舞空:( ) 素帐:( )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七 幼时记趣 第 2 学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理解课文。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 1、读熟课文1、2两段。2、解释加点的字词。徐喷以烟( )作青云白鹤观( )以丛草为林( )观之正浓( )拔山倒树( ) 邱(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4、讨论作者是如何来写童年的?二、课堂探究:(一)交流预习题的答案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讨论作者是如何来写童年的。(二)学生自学(1)课文3、4段写了什么趣事?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翻译疏通课文3、4两段。(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凹凸、丛杂、邱、壑、庞然大物、拔山 文言虚词:其、以为、之、盖理解文中重点句: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3)学生熟悉课文,交流翻译心得,记诵积累重点词句的翻译。 (4)品味语言。作者是如何能观蚊如鹤的呢?(键是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象和联想)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第四段写什么?(三)学生组内交流学习本文的心得与体会(四)学生组际交流可以互相提问,也可以互相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体会(五)总结全文,记诵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观察细致: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想象奇特: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土砾想象为土山。三、达标检测: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_ _2给加粗的字注音。以土砾( )凸者为邱怡( )然自得凹者为壑( )盖一癞蛤蟆( )也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凹者为壑( )不觉呀然惊恐( )捉蛤蟆,鞭数十( )以土砾凸者为邱(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使与台齐(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余年幼,方出神(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鞭数十,驱之别院( )6翻译句子: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文:_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二)作品介绍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共六篇,故名“六记”。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已逸其二。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三)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归纳。积累能厚积薄发,归纳能举一反三。1、读准句读。一般依照句义短句,不把意思割裂开来。例。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文言词句翻译。(1)词语翻译。实词要掌握意思,虚词要掌握意思、用法。(2)句子翻译。遵循一个原则。句子翻译以直译(按照每个词语的意思直接把词句意思翻译出来)为主,意译(把句子大概意思翻译出来)为辅。落实三个要求。“信”:词义要准确;“达”:语义要通顺;“雅”:风格要保持。注重五种句式。A、省略句式。被省略了的成分在翻译时一般要补充出来。例。“(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见二虫斗(于)草间”。B、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例。“徐喷以烟”。翻译时调整为:以烟徐喷(用烟慢慢地喷)。C、判断句式。例。“陈涉者,阳城人也。”翻译时,在两句中间加“是”,该句子翻译为:陈涉是阳城人。D、被动句式。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E、否定句式。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3、文言词语归类。文言词语归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通假字。例:“项为之强”。翻译:“强”同“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