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 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B.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可用斐林试剂对产物进行检测C. 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 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本题涉及噬菌体侵染实验、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详解】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若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沉淀物中存在少量的放射性,A错误;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糖,但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斐林试剂对产物进行检测,B正确;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C错误;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色素带的宽度反映了色素的含量,D错误。故选B。【点睛】识记噬菌体侵染实验、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的原理、材料、试剂和现象,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车间”,由磷脂、蛋白质和 rRNA 组成B. 细胞分裂的间期开始时与结束时相比物质运输效率相同C.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的收缩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会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答案】C【解析】【分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2、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内质网是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主要由磷脂、蛋白质组成,A错误;与细胞分裂的间期开始时相比,结束时细胞的体积变大,因此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错误;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会导致DNA无法解螺旋,影响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转录,进而影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C正确;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发生癌变,D错误。故选C。【点睛】熟记内质网的功能和组成物质、细胞增殖、衰老和癌变等知识,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3.有关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部分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B. 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碱基 T 与碱基 A 的配对C. 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没有损失D. 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DNA 酶的催化【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结构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为DNA。非细胞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2、DNA复制过程中,碱基T与碱基A配对,碱基A与碱基T的配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中,碱基T与碱基A配对,碱基A与碱基U的配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中,碱基U与碱基A配对,碱基A与碱基U的配对。【详解】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转录过程存在碱基 T 与碱基 A 的配对,翻译过程存在碱基U 与碱基 A 的配对,B错误;由于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基酸,例如终止密码。因此,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有损失,C错误;DNA酶能够催化DNA水解。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不会发生 DNA 酶的催化,D正确。故选D。【点睛】识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结合题意分析进行判断各个选项。4.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产生气体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有水的参与B.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与生物膜有关C.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有酶的催化D.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会产生 ATP【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26ATP)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H2OO2H(或NADPH);ADPPi能量ATP暗反应阶段: CO2C5A2C3;C3ATPH C5(CH2O)【详解】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生成氧气和H,同时产生ATP。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H,产生少量的ATP。因此,两个过程都有水的参与和产生ATP,A、D正确;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与生物膜有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与生物膜无关,B错误;由分析可知,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均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故选B。【点睛】掌握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明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产生气体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人体的精原细胞(2N=46)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和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46 和 23B.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核 DNA 数分别是 92 和 46C.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D.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都有两条 Y 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细胞中。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共形成4个子细胞。【详解】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第一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该时期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由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细胞内有92个DNA分子。第二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由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细胞内有46个DNA分子。因此,A、B正确;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第一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第二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也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D错误。故选D。【点睛】在掌握减数分裂具体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和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属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进行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进行调查,绘出如图系谱,假定图中第III1患该病的概率是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 3和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B. 1和2都是携带者C. 3和4的父母中都是携带者D. 2和3都是携带者【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由于代1、2号父母正常,生有一患病的女儿,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基因用A、a表示,则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1和4的基因型均为aa1基因型为Aa,3不确定。【详解】A、2为1/3AA或2/3Aa,若3和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则3基因型为Aa,故后代患病概率=2/31/4=1/6,A正确;B、据题干可知1和2都是携带者,但不能确定1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1/6,B错误;C、已知2为1/3Aa或2/3Aa,若3和4的父母中都是携带者,则3为1/3Aa或2/3Aa,则1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2/32/31/4=1/9,C错误;D、若2和3都是携带者,则后代发病率为1/4,D错误。7.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血浆中的胆固醇大部分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被细胞摄入以供体内所需。如图表示LDL携带胆固醇通过受体介导途径进入细胞的转运过程,请分析并回答:(1)如图所示,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途径_作用,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转运至内体,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由于内体内部酸性较强,LDL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通过途径回到质膜被重新利用,此过程与细胞膜的_有关。LDL则通过途径被转运到_中,被其中的水解酶降解,胆固醇被释放并逸入细胞质基质中,供新膜合成之用。(2)当LDL受体出现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引发高胆固醇血症(FH)。近年科研人员研制了一种可用于治疗FH的核苷酸类药物M,可以抑制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B,而载脂蛋白B是合成LDL的必需成分。其主要作用机理为:药物M可与载脂蛋白B的mRNA依据_原则相结合,形成双链RNA,阻止载脂蛋白B的mRNA与_结合,抑制其表达,从而降低患者体内LDL-C含量。(3)为评估药物M的药效,科研人员选取FH患者若干,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的药物M,连续用药5周后,检测每组患者体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下表:注射物质(1次/周)适量生理盐水药物M(毫克/周)30100200300LDL-C含量相对值(注射后/注射前)99.1%94.9%91.7%77.8%51.0%转氨酶活性+(注:转氨酶活性是肝功能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其活性大小与肝细胞受损程度成正相关)注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_,根据表中数据,选择药物M的用量及依据是_。【答案】 (1). 胞吞 (2). 流动性 (3). 溶酶体 (4). 碱基互补配对 (5). 核糖体 (6). 作为对照组 (7). 用量:200毫克/周(200mg每周一次),理由:降低LDL-C含量效果明显,同时肝脏不受损伤【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细胞外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形成LDL-C,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并转运至内体;在内体中,LDL-C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通过途径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C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详解】(1)结合前面对图解的分析可知,LDL-C与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后通过途径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并转运至内体;在内体LDL与受体分离,分离后的受体通过途径随囊泡膜运到质膜,利用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与质膜融合,受体则留在质膜上;分离后的LDL则通过途径被转运到含水解酶的溶酶体中被降解,游离的胆固醇被释放入细胞质基质中。(2)结合题意分析,核苷酸类药物M抑制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B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核苷酸类药物M可与载脂蛋白B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结合,形成双链RNA,阻止载脂蛋白B的mRNA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表达,从而降低患者体内LDL-C含量。(3)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题中实验目是评估药物M对FH患者的疗效,所以需要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注射等量的含不同剂量的药物M)。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药物M的用量在200毫克/周时,检测得到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同,即肝脏没有受到损害,但用量在300毫克/周时,检测得到的转氨酶活性明显比对照组高,说明肝脏已经受到损害;所以在选择药物的用量时,一方面考虑到疗效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要考虑对肝脏尽可能不损害,所以药物M的用量选择在200mg/周。【点睛】本题主要在于会结合所学知识,看图回答相关问题,其中关键在于要读懂图中质膜内陷吞进LDL-受体(胞吞)、膜融合(膜的流动性)、进入有水解酶的细胞结构(溶酶体)内。8.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 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 天后测定叶片的 CO2 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1)光合作用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在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2)综合图1和图2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光合作用。(3)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则支持上述推测。【答案】 (1). H (2). 叶绿体基质 (3). 抑制 (4). 非遮光叶片 (5). 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H2OO2H(NADPH);ADPPi能量ATP暗反应阶段:CO2C5A2C3;C3ATPHC5(CH2O)【详解】(1)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生成氧气和H,同时产生ATP。在叶绿体基质中CO2被C5固定生成C3。光反应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将C3还原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2)由图2可知,去除掉棉铃后,植株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增加。植株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增加是由于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输出量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由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由图1和图2的结果可推测叶片中蔗糖和淀粉等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3)为了验证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可以再设置一个对照组:为叶片合成的有机物提供一个转移的场所,避免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具体做法: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未遮光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则支持上述推测。【点睛】熟悉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和物质的转化便可解答(1)题。解答(2)题的关键是从曲线中获得解题信息:对图1分析光合速率与去除棉铃百分率的关系。对图2分析叶片有机物含量与去除棉铃百分率的关系。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有机物含量与光合速率的联系。9.杂种优势泛指 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于其亲本品种(纯 合子)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均为杂合子。请回答:(1)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农作物。在杂交过程中 ,玉米相对于豌豆可以简化_ 环节。(2)在农业生产时,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 F2 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 原因是 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了_,受精后使 F2 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3)若玉米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1 A2)控制。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 交种均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在自然状态下受粉,乙组在人工控制下进行 严格的自交受粉。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则繁殖两代后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该实验的目的是_ 。(4)若玉米的大 穗杂种优势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1B2 C1C2)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 因都 纯合时表现为衰退的小穗性状。若大穗杂交种(B1B2 C1C2)自交,F1 中会出现衰退的小穗性 状,且概率为 1/2,则说明 这两对等位基 因位于_,且_(填“发生” 或“不发生”)交叉互换。(5)若玉米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 n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若某杂 种优势品种的 n 对基因都杂合,其后代的 n 对基因都纯合时才表现为衰退性状,则该优势品 种(F1)在自然状态下受粉,第 2 年种植时(F2)表现为衰退性状的概率为_, 由此推断,F2 杂种优势衰退率与杂合等位基因对数的关系是_。【答案】 (1). 去雄 (2). 分离 (3). 1/2 (4). 3/4 (5). 研究受粉方式对杂种优势衰退率的影响 (6).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7). 不发生 (8). (1/2)n (9). F 中杂合等位基因对数越多,F 的衰退率就越低【解析】【分析】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一般都是纯种。玉米是雌雄同株,单性花,自然状态可随机交配。2、遗传平衡定律设某种群中含有A、a,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有pq1。AA的比例为p2,aa的比例为q2,Aa的比例为2pq。【详解】(1)豌豆杂交过程:去雄套袋授粉套袋。由于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在杂交过程中,可以生物去雄这个环节。(2)在农业生产时,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了分离,受精后使F2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3)甲组在自然状态下受粉,是随机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不管繁殖多少代,基因的频率均不变。A1和A2的比例均为1/2,A1A1的比例为1/21/2=1/4,A2A2的比例为1/21/2=1/4,A1A2的比例为21/21/2=1/2。A1A1、A2A2均表现为衰退的性状,因此繁殖两代后甲组的杂种优势衰退为1/2。乙组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严格的自交受粉。A1A1的比例为3/8,A2A2的比例为3/8,A1A2的比例为1/4。A1A1、A2A2均表现为衰退的性状,因此繁殖两代后乙组的杂种优势衰退为3/4。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受粉方式(自然状态下受粉与严格的自交受粉),因变量是繁殖两代后杂种优势衰退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受粉方式对杂种优势衰退率的影响。(4)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1/2=1/4,因而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4。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2,因而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2。由题干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会发生交叉互换。(5)若玉米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则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F2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因此n对等位基因,F2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n,由此推断,F1中杂合等位基因对数越多,F2的衰退率就越低。【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平衡定律在育种中进行相关计算。10.有性生殖通过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两个环节,不仅保证了生殖的成功率, 还在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方面有相当的优越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镜下观察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时,判断细胞所处不同分裂时期的依据是_。(2)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精细胞需经 过程才能成为精子,该过程 中将丢弃大部分的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但全部线粒体被保留下来,并集中在尾的基部,其 意义是_。(3)减数分裂过程中,因_ 分离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 使受精卵中染色体又恢复到正常数目,从而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4)请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两方面,简要说明遗传多样性的原因:_【答案】 (1). 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 (2). 变形 (3). 使精子有充足的能量,灵活游动,从而保证受精作用的顺利完成 (4). 同源染色体【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细胞中。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共形成4个子细胞。【详解】(1)减数分裂过程,处于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不同,因此可在光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判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2)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精细胞需经变形过程才能成为精子。由精细胞变形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为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和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的线粒体却被保留下来,并集中在尾的基部,其意义是使精子有充足的能量,灵活游动,从而保证受精作用的顺利完成。(3)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4)遗传多样性的原因:(1)从配子形成过程来考虑,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从受精作用来考虑,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点睛】掌握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受精作用的具体过程,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