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黄瓜霜霉病1、症状黄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通常下部叶片先发病、发病叶片的正面叶脉间可见淡黄色病斑,背面叶脉间有浸状小斑点,不穿孔,后期叶背有灰黑色或紫黑色的霉层。2、防治方法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并配合以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当前主栽品种以津研6号、津杂2号、唐山秋瓜、冀黄瓜1号、冀黄瓜5号等比较抗病;(2)田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通风排气。早晨放风后应尽快将温度升至30,下午放风时棚内温度也要保持在20以上。田间早期发现的少量病叶要及时摘除,并要及时喷药,以防止其扩大蔓延;(3)高温闷棚杀死病菌:晴天中午将大棚密闭,使瓜秧顶部气温升至4446,持续2小时,可杀死病菌,然后逐渐放风降温。每间隔710天做1次,连续23次。同时注意要保持棚内较高的湿度,为此可提前1天放水,以确保大棚内较高的相对湿度;(4)药剂防治:喷药时要喷洒均匀,尤其是叶片的背面一定要喷到。最后选择喷粉的方法,喷粉既可以使药剂颗粒均匀分布在大棚的各个角落,而且不会增加田间的湿度,防止病害的蔓延传播。可以选用65%代森锌、75%百菌清、40%乙磷铝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杜帮克露、66%安克锰锌、58%雷多米尔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5次。另外在保护地还可以选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用药200250克,把药分成45份,均匀分布室内,傍晚点燃,封闭大棚,次日早晨通风,每7天1次,连熏36次。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症状黄瓜角斑病是细菌性病害。叶片上病斑呈多角形,白色,潮湿时外围有一个明显的水浸状圈,生产白色菌脓,能穿孔,无霉层,干燥后呈现乳白色,有裂纹。茎和瓜条的病斑裂口、溃烂。2.防治方法(1)选抗病品种: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可选用津研6号,夏青和全青等;(2)种子消毒:方法是先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浸4小时,或用农用链霉素每20kg水加药4g浸种30分钟,取出后再用清水继续浸3小时,催芽播种;(3)栽培管理:实行23年轮作,要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衰老病叶。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发现病株及时摘除;(4)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冠菌铜、百菌清、加瑞农、可杀得、靠山、Dt杀菌剂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绿乳铜乳剂6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34次。喷药时要注意叶片背面必须喷到。三、黄瓜疫病1.症状疫病为土传真菌性病害,又叫“死滕”。病害多发生在茎基部,开始时暗绿色,后成水湿状腐烂,腐烂处收缩,引起全株萎蔫,进而干枯,死亡。叶和瓜条也可受害,发生腐烂,表面长有稀稀落落的白霉。2.防治方法(1)栽培措施:嫁接育苗移栽是防治疫病的有效途径。此法还可兼治枯萎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等。南瓜是较为理想的嫁接用砧木,主要是利用南瓜发达的根系增强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使得植株生长健壮,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嫁接可采用靠接或插接的方法,嫁接后置于塑料棚中保温,温度白天控制在28,夜间15,相对湿度控制90%左右,成活后转为正常管理。采用靠接的,成活后要把黄瓜根切断,定植时埋土深度掌握在接口之下,以确保防效;(2)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拔除,并立即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25%瑞毒霉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每隔5天喷1次,并结合灌根。灌根常用药剂有25%瑞毒霉与50%福美双1:1混合剂的500倍液,每株灌药200250毫升,每隔7天灌1次。四、黄瓜枯萎病1.症状枯萎病,俗称死秧、死藤、萎蔫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变黄,后期萎蔫,似缺水状,晚上恢复,次日午间又表现萎垂,反复几次,整株叶片枯萎下垂。茎蔓部有缢缩,有的有褐色溢出物,病株根部褐色腐烂。茎基部有纵裂,潮湿时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2.防治方法(1)栽培措施:轮作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有效措施,利用嫁接方法也可有效地防治枯萎病危害,做法与防疫病相同;(2)种子消毒:种子消毒是控制黄瓜枯萎病的重要措施。可采用15%多菌灵盐酸盐(用10%稀盐酸加到多菌灵中),再加上0.1%的平平加(浸种的渗透剂,提高农药的渗透力和种子的发芽率)和水,按种子与药液1:4的比例混合,常温下浸种1小时,捞出后再浸到冷水中3小时,然后催芽播种;(3)土壤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对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克,加干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将2/3的药土施入苗床土壤中,1/3的药土作为覆土;(4)田间喷药:发病初期可用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灵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毫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学院葛英慧 161006)一、番茄灰霉病 1症状 番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组织界线分明。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条状病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以上枯死。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 在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是该病发生的适宜条件。保护地一般从12月至翌年5月易发病。病菌借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沾花是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病菌从伤口、衰老器官等枯死的组织上侵入,开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3防治方法 生态防治。保护地主要是控制棚室温湿度。一般上午迟放风,超过30开始放风,当降到25时,中午继续放风,下午温度维持在2025,至20时停止放风,以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之间,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 加强栽培管理,定植时施足底肥,避免阴雨天浇水,浇水后应放风排湿,发病后控制浇水,病果、病叶及时摘除并集中处理,拉秧后清除病残体,注意农事操作卫生,防止染病。 药剂防治, 重点抓住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三个关键用药。 移栽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幼苗。 沾花药。定植后结合沾花施药,即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0.1%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沾花或涂抹。近几年来单用“保果灵1号”可湿性粉剂效果良好,即每克兑热水0.5升充分搅拌,冷却后沾花。 催果药。在浇催果水前或初发病时施药。 喷雾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40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烟雾施药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3%噻菌灵烟剂,每亩每次250克。 粉尘施药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用丰收5型或10型喷粉器喷粉,每710天用一次,连施23次。 二、番茄晚疫病 1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 幼苗感病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由叶片向主茎发展,使叶柄和茎变细呈黑褐色而腐烂折倒,全株萎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霉层。幼茎基部发病,形成水渍状缢缩,幼苗萎蔫或倒伏。成株期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茎部病斑最初呈黑色凹陷,后变黑褐腐烂,易引起主茎病部以上枝叶萎蔫。青果染病,病斑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病部较硬,边缘呈明显的云纹状。湿度大时生长白霉,迅速腐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致病疫霉真菌浸染引起。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利于发生和流行。当叶片上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温度在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是否发病与流行,决定水滴或水膜的存在。偏施氮肥、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均易于该病发生。病菌经气流、灌溉水进行传播再侵染。该病为多次重复浸染的流行性病害。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蔬4号、5号、强丰、佳粉、中杂4号等品种;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加强肥水管理,晴天浇水并防止大水漫灌,保护地浇灌后适时通风,施足底肥,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中心病株。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施药效果良好。 喷雾施药.可选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杜邦克露)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粉尘施药。可选用5%霜脲锰锌粉尘剂每亩每1公斤、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于傍晚棚室封棚前施药,过夜即可。78天一次,连续34次。 烟雾施药。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次,傍晚施药,封闭棚室。 灌根施药。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株灌药液300克左右即可。 三、番茄叶霉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果、花。 叶片被害时叶背面出现不规划或椭圆形淡黄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初生白色霉层,后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叶片正面淡黄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而死亡。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果实染病,从蒂部向四周扩展,果面形成黑色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花黄枝孢菌属真菌侵染所致。一般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但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的因素。病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入。 3.防治方法 合理安排轮作。安排与瓜类或其他蔬菜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 温室消毒。栽苗前按每110平方米用硫磺粉0.25公斤的剂量和0.50公斤的锯末混合,用点燃薰闷一夜的办法进行杀菌处理,过一天以后再进行栽苗,或用45%百菌清烟剂按每110平方米用0.25公斤的剂量薰闷一昼夜的办法进行室内和表土消毒。 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生态防治。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灌水。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以利通风透光。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药剂防治。 喷雾施药。初见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喷洒药液全面防治,要注意叶背面的防治。可用2%Bo10(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夜、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每78天一次,连喷23次。 粉尘施药或烟雾施药。傍晚时喷撒粉尘剂或释放烟雾剂防治。常用的有5%加瑞农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7%叶面净粉尘剂、10%敌托粉尘剂等,每亩每次1公斤,78天一次;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300克。 四、番茄早疫病 1症状 苗期生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叶片发病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病叶一般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严重时中片脱落。茎部病斑多着生在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茄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表皮直接侵入发病。病菌生长适温2628,一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发病流行速度快。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灌水追肥要及时。选择抗病品种,轮作换茬,合理密植。 生态防治。调整好棚室内温湿度,特别是早春番茄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室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药剂防治。粉尘施药,于发病初期喷撒5%百菌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每9天一次,连喷34次;烟雾施药,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200250克;喷雾施药,可选用50%农利灵湿性粉剂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五、番茄病毒病 1.症状 番茄病毒病主要有三种类型: 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 病株略矮,新叶小,结果小,果实表面质劣,多呈花脸状。 蕨叶型。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条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瓣增大,形成“巨花”。植株不同程度矮化。 条斑型。主要表现在果实和茎上。叶片上表现茶褐色斑点或花叶,背部叶脉紫色;茎上出现暗绿色到黑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病茎质脆易折断;果实上多形成不同形状的褐色斑块,但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到茎和果肉内部,随着果实发育,病部凹陷而成为畸形僵果。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一般春季大棚番茄前期该病较轻, 进入5月以后,蕨叶和花叶开始加重;秋延后番茄病毒病比春大棚严重,主要为蕨叶和条斑病毒。棚室昼夜温差小,播期早,定植苗龄大,均可加重病毒病的为害。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生长势弱,重茬等,均易引起病毒病的发生。传播途径是通过摩擦、打杈、绑架等作业时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冬春茬可行选用佳粉1号、苏抗5、8、9号、西粉3号、早丰等。 秋延后栽培可选用强丰、中蔬4、5号、毛粉802、佳粉10、15号等。 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种子应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处理可在播前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入10%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再捞出用清水冲冼干净后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培育无病壮苗、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 及时防治蚜虫。 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20002500倍液、0.4%杀蚜素水剂200400倍液。 生物制剂防治。在番茄分苗、定植、绑蔓、打杈前先喷1%肥皂水加0.2%0.4%的磷酸二氢钾或1:2040的豆浆或豆奶粉,预防接触传染。在定植前后各喷1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能增强番茄耐病性,又可提高产量。同时还可用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六、番茄生理性病害 (一)番茄脐腐病 1症状 青果最易发病。病斑发生在果实顶端脐部,即花器残余部位及其附近,故称脐腐病。病部初期呈水浸状暗绿色,发病部位的果肉组织崩溃收缩呈显著扁平状。受害果实的健全部位提前变红。病部在潮湿条件下,往往被腐生菌侵染,在病斑上产生墨绿色、黑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 2.发病条件 番茄的幼果和未成熟绿果容易发病,果实成熟后一般不发病。 在多雨季节过后接着干旱,或前期灌水过多、后期不灌水,植株骤然遭受干旱的情况下常严重发病。番茄根系发育不良,或根部受伤,不能正常吸收水分,也易诱发脐腐病。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肥过浓引起烧根,从而影响水分的正常吸收,发病常严重。砂质土壤或粘重土壤,会使土壤中水分变化过大,土壤碱性过重,影响根系吸水能力,均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保证植株水分的均匀供应,特别在初夏温度急剧上升时,须注意掌握水分的供应,田间浇水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选择保肥水力强、土层深厚的砂壤土种番茄。对土壤过粘或含砂过多,应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料,如堆肥、绿肥等,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其保肥水能力。 合理施肥。避免使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用肥料浓度过高,烧伤根系。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勿过多偏施氮肥。在番茄开始座果后30天内,适当增施钙素肥料,可用1%过磷酸钙、0.1%氯化钙或0.1%硝酸钙进行根外追肥,从初花期开始喷1次,隔15天再喷1次,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二)番茄筋腐病 番茄筋腐病,是保护地番茄栽培中常发生的生理病害,病果率可达20%35%。 1.症状 番茄筋腐病是一种危害果实的生理性病害,主要症状是果实着色不匀,横切后可见果肉维管束组织呈黑褐色。发病较轻的果实,部分维管束变褐坏死,果实外形虽没有变化,但维管束变褐部位不转红。发病较重的果实,果肉维管束全部呈黑褐色,病果胎座组织发育不良,部分果实伴有空腔发生,果实表面呈明显的红绿不均,严重时发病部位呈淡褐色,表面变硬。除轻微发病的果实外,均无商品价值。发病植株的茎、叶没有明显症状。 番茄筋腐病的发病时期,由于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所差别。越冬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二、第三穗果大量发生,冬春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一、第二穗果大量发生。病果在转红期暴露病症。 2.发病原因和条件 主要是日照不足、低温、多肥、过湿、缺钾、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等因素造成的。 3.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目前“西粉三号”和“早丰”病果率较低,可作为重发地区的主栽品种,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注意轮作换茬。大棚栽培作物种类较少,轮作换茬比较困难,对于轮作换茬一般也不重视。重发病大棚实行轮作换茬尤为必要,以利于缓和土壤养分的失衡状态。 提高管理水平。保护地蕃茄栽培,要避免光照不足、多肥、土壤供氧不足等现象。要注意改善光照条件,增加保护地覆盖材料的透光率。 幼苗定植不要过密和生长不要过于繁茂,冬春茬栽培苗龄不小于60天。适量施用化肥,氮、磷、钾肥配合适当,避免偏施氮肥,尤其注意不要过量施用氨态氮肥。增施钾肥,多施用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水、排水能力和通透性。适当灌水,一次不要灌水过多,保持土壤适宜湿度。雨后注意排水。果实坐果后,152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复合微肥,连施23次。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最大限度提高光合作用。 (三)番茄空洞果 1.症状 在果肉部与果腔部之间出现空隙。程度轻的空洞果尚可有商品性,程度重的无商品价值。 2.防治方法 要尽可能地多供应同化养分,使果实得到充足的营养,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花蕾易脱落的苗,一般根部的发育较差,根的数量也少,同化作用较弱,使用生长激素促使坐果,容易产生空洞果。如果减少坐果数,空洞果的发生将会减少。 植株具有好的花芽,由于移植时受伤,形成老化苗,在大田定植根系发育不好,容易引起叶的老化,同化作用减弱。要根据植株的生长势,按比例地坐果,并促使果实慢慢地膨大,供给充足的养分,减少空洞果的发生。 叶面积少的时候,第一花序大量坐果,植株底部的果实,所需的同化养分是由全株供给的,空洞果较少。但上部果实得到的同化养分就少了,就会形成空洞果。同化养分不足时,果实就不能很好地膨大,养分极少时就根本不能坐果。 在同一花序中,从第一朵花到第五、六朵花的开花时间不集中,就会引起果实间对同化养分的争夺, 迟开花的果就会形成空洞果,因此在同一花序上,要所同时开花的34朵花一起用生长刺激素处理。 土壤中氮肥多、水分多、夜间温度高的时候,开花日期容易不齐。相反,在土壤稍微干燥、夜间温度又低时,开花较整齐。夜间温度高,特别是施了氮肥和浇了水时,同化养分大都分配给植株,而果实却分配得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摘心。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为了要增大叶面积,可摘掉一部分果实来增加叶片数,以使同化养分增加,防止空洞果的出现。 少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坐果,以人工授粉为主,辅以用生长调节剂。在保证一定坐果数的情况下减少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次数,减少进入植物体内的生长调节剂的量,最好不用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来处理未成熟的花朵。 (四)番茄裂果 1.症状 成熟时,在果蒂附近发生放射状的裂痕,为放射性裂果。在果肩部出现同心状的龟裂,为同心状裂果,很多裂果是两种裂果现象同时出现的混合型裂果,从栽培类型来说,夏天露地栽培的番茄和秋季塑料薄膜温室栽培的番茄裂果发生较多。高温干燥时期也易发生。 2.防治方法 预防裂果的方法,主要是防止果实的老化,以及由于降雨造成土壤水分含量的急剧增加。避免雨水与果面的直接接触也是很重要的。 果皮的老化是由日光直射果皮引起的。番茄坐果后的叶片可对果实起到遮荫保护的作用。如果阳光很强,也可在花序上用报纸做成纸筒套在花序上。在果实的上方如能有大的叶片把果实遮住,防病效果较好。在摘心栽培中,对一些上部果实和叶片较小的品种要多加注意,及时采取防止裂果的措施。 土壤中钙和硼含量少也易引起果皮的老化。应充分供应钙肥和钾肥,并使植株很好 吸收。 在干燥情况下,钙的吸收变差,在多肥多钾的情况下,钙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要注意土壤深耕并施上适当数量的基肥,使根能充分地生长,很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另外,要注意经济灌水,避免干旱后下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增加。加强土壤管理,使根能向深部扩伸。 (五)番茄日烧病 1.症状 田间多见日烧病发生于果实上,形成日烧果。多是膨大期绿果出现日烧。果实的向阳面出现大块褪绿变白的病斑,与周围健全组织界限比较明显,病斑部后期变干、革质状、变薄、组织坏死。有时叶片也可出现日烧,初期叶的一部分褪绿,以后变成漂白状,最后变黄枯死。 2.防治方法 注意合理密植,适时、适度整枝打杈,使茎叶相互掩蔽,果实不受阳光直射。 注意作物行向,一般南北行向日烧病发病较轻。 温室、大棚温度过高时,及时通风、促使叶面果面温度下降,或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 阳光过强时,可隔畦覆盖帘子或覆盖遮阳网。喷施85%比久 (B9) 可溶性水剂20003000ppm,或0.1%硫酸锌或者硫酸铜,增加番茄抗日烧能力。 (六)番茄2,4-D药害 1.症状 2,4-D药害可表现在叶片和果实上。叶片药害表现为叶片下弯、僵硬、细长,小叶不能展开,纵向皱缩,叶缘扭曲畸形。似病毒病症状。果实药害表现为果实畸形,最常见的为乳突脐果。 2.防治方法 严格掌握2,4-D合理使用浓度。随气温增高,使用的深度要随之变化。以日光温室春番茄为例,通常第一花序采用2,4-D合理使用浓度。随气温增高,使用的浓度是20PPm,第二花序为15ppm,第三花序为10ppm。 蘸花要做好标记,杜绝重复蘸花,以免浓度过高造成药害。 蘸花时应精心操作,防止2,4-D蘸、滴 到嫩枝或嫩叶上。严禁喷洒。 田间花数量较大时,可改用防落素2540ppm喷花。栗 象 栗象又叫板栗象鼻虫、栗实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在我国各板栗产区都有分布。寄主主要是栗属植物,还有榛、栎等植物。以幼虫为害栗实,发生严重时,栗实被害率可达80,是为害板栗的一种主要害虫。 症 状 幼虫在栗实内取食,形成较大的坑道,内部充满虫粪。被害栗实易霉烂变质,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和食用价值。老熟幼虫脱果后在果皮上留下圆形脱果孔。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59毫米,宽2.63.7毫米。体呈梭形,深褐色至黑色,被覆黑褐色或灰白色鳞毛。喙细长,端部1/3略弯。雌虫喙略长于身体,触角着生于喙基部1/3处。雄虫喙略短于身体,触角着生于喙中间之前。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密布刻点。鞘翅肩较圆,向后缩窄,端部圆。足细长,腿节端部膨大,内侧有一刺突。 (2)卵 长约1毫米,椭圆形,初期白色透明,后期变为乳白色。 (3)幼虫 体长812毫米,头部黄褐色或红褐色。口器黑褐色。身体乳白色或黄白色,多横皱褶,略弯曲,疏生短毛。 (4)蛹 体长7.011.5毫米,初期为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黑色,羽化前呈灰黑色。喙管伸向腹部下方。发生规律和习性 栗象在云南等地1年1代,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两年完成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于6月中下旬在土室内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中旬当新梢停止生长、雌花开始脱落时进入化蛹盛期,并有成虫羽化。7月下旬雄花大量脱落时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在土室内潜1520天再出土。8月中旬栗球苞迅速膨大期为成虫出土盛期,直到9月上中旬结束。成虫出土后取食嫩叶,白天在树冠内活动,受惊扰后就迅速飞去或假死落地;夜间不活动。成虫寿命1个月左右。交尾后的雌成虫在果蒂附近咬一个产卵孔,深达种仁,产卵其中。每处产卵1粒,偶有2粒或3粒者。每头雌成虫可产卵1015粒。卵期812天。幼虫孵化后蛀入种仁取食,排粪便于其中。幼虫取食20余天,老熟后脱果入土。早期的被害果易脱落,后期的被害果通常不落。果实采收时未老熟的幼虫仍在种子内取食,直至老熟后脱果。脱果幼虫的入土深度因土壤疏松程度而有所不同。土质疏松,入土较深;反之,则浅。一般在610厘米范围内,最深的可达15厘米。 栗象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与板栗品种、立地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大型栗苞,苞刺密而长,质地坚硬,苞壳厚的品种表现出抗虫性,主要原因是成虫在这种类型的球苞上产卵比较困难。相反,小型栗苞,苞刺短而稀疏的品种被害率则高。山地栗园或与栎类植物混生的栗园受害重,平地栗园受害则轻。 防治方法 (1)栽培抗虫品种 可利用我国丰富的板栗资源选育出球苞大,苞刺稠密、坚硬,并且高产优质的抗虫品种。 (2)农业防治 实行集约化栽培,加强栽培管理。搞好栗园深翻改土,能消灭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清除栗园中的栎类植物,对减轻粟象发生有一定效果。 (3)人工防治 及时拾取落地虫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其中的幼虫。还可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发生期振树,虫落地后捕杀。 (4)温水浸种 将新采收的栗实在50温水中浸泡15分钟,或在90热水中浸1030秒钟,杀虫率可达90以上。处理后的栗实,晾干后即可沙贮,不影响栗实发芽。在处理时,应严格掌握水温和处理时间,否则会产生烫伤。 (5)药剂熏蒸 将新脱粒的栗实放在密闭条件下(容器、封闭室或塑料帐篷内),用药剂熏蒸。各种药剂用量和处理时间如下:溴甲烷;每立方米栗实用药量60克,处理4小时;二硫化碳:每立方米栗实用30毫升,处理20小时;56磷化铝片剂:每立方米栗苞用药21克,每立方米栗实用药18克,处理24小时。药剂处理要严格掌握用药量和处理时间,用药量过大或处理时间过长,会增加药剂在栗实中的残留量。 (6)药剂处理土壤 在虫口密度大的栗园,于成虫出土期在地面喷洒5辛硫磷粉剂、2甲胺磷粉或对硫磷粉。喷药后用铁耙将药、土混匀。在土质的堆栗场上,脱粒结束后用同样药剂处理土壤,杀死其中的幼虫。 (7)药剂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往树上喷4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消灭成虫效果都很好。板栗病害: 栗干枯病 白粉病 疫病 金龟子 虫害: 栗黄枯叶蛾 云斑天牛 针叶小爪蟶693 桃蛀螟 1、 栗干枯病 症状 又称栗疫病、腐烂病、溃疡病、胴枯病、烂枝病等。主要为害主干,也为害枝干或枝条。成树主枝基部或桠杈处易发病。枝干染病,初在树皮上形成红褐色、不整形病斑,稍凸起,病组织松软,常有黄褐色汁液从病斑上流出,树皮腐烂后散发出浓酒糟味,经一段时间扩展,病斑失水干缩,病皮变成灰白色至青黑色,皮下常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突破表皮后外露。湿度大或雨手,常涌出丝状扭曲的橙黄色孢子角,后病部干缩开裂,或在病部四周产生愈伤组织。幼树染病,多始于树干基部,致病部以上枯死。 病原 Endothia parasitica (Murr.) P.J. et H.W.Anders.称寄生内座壳(栗疫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座。子座圆锥状,红棕色,大小1.52.5毫米,内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多室,内腔形状不固定,分生孢子梗密生在内腔壁上,分生孢子梗单小,少数具分枝,无色,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筒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大小5.27.82.32.6微米。子囊壳暗黑色,锥瓶状或球形、颈长,一子座里含数个至十数子囊壳,开口在子座顶部,内含棍棒状子囊,无色,子囊里生有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双胞,椭圆形,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皮上越冬,翌年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时、正值栗树发芽前后,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也可由昆虫和鸟类携带传播,从伤口侵入,是发病严重期,病疤迅速扩展,有的在不长时间里,病疤从树干基部很快上升到环缢基部致全树或整枝死亡。病菌生长适温2530。 土壤瘠薄,根系浅、树势弱发病重。栗树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如长江流域的果栗、长安抗病,红栗、二露栗、油光栗、元花栗、领口大栗较抗病。薄皮栗、半花栗、兰溪锥栗、大底青、新杭迟栗则感病。 防治方法 参见苹果树腐烂病。 2、栗黄枯叶蛾 学名 Trabala vishnou Lefebure鳞翅目,枯叶蛾科。 别名 栎黄枯叶蛾、绿黄枯叶蛾、蓖麻枯叶蛾。 寄主 栗、核桃、海棠、苹果、山楂、石榴、柑桔、咖啡、蓖麻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2538毫米,翅展6095毫米,淡黄绿至橙黄色,头黄褐色杂生褐色短毛;复眼黑褐色;触角短、双栉状。胸背黄色。翅黄绿色,外缘波状,缘毛黑褐色,前翅近三角形,内线黑褐色,外线波状暗褐色,亚端线由89个暗褐斑经纬度组成断续波状横线,后缘基部中室后具1黄褐色大斑。后翅内、外线黄褐色波状。腹末有黄白色丛。雄较小,黄绿至绿色,翅绿色,外缘线与缘乞求黄白色,前翅内、外线深绿色,春内侧有白条纹,亚端线波状黑褐色,中室端有1黑褐色点;后翅内线深绿,外线黑褐色波状。腹末有黄白色毛丛。卵 椭圆形长0.3毫米,灰白色,卵壳表面具网状花纹。幼虫 体长6584毫米,雌长毛深黄色,密生,雄灰白色。头部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纹,沿颅中沟两侧各具1黑褐色纵纹。前胸盾中部具黑褐色“”形纹,前胸前缘两侧各有1较大的黑色瘤突,上生1束黑色长毛。中胸后各体节亚背线,气门上、下线和基线处各生1较小黑色瘤突,上生1较小黑色瘤突,上生1簇刚毛,亚背线、气门上线瘤为黑毛,余者为黄白色毛。39腹节背面前缘各具1条中间断裂的黑褐色横带,其两侧各有1黑斜纹。气门黑褐色。蛹 赤褐色,长2832毫米。茧 长4075毫米,灰黄色,略呈马鞍形。 生活史及习性 山西、陕西、河南年生1代,南方2代,以卵越冬,寄主发芽后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中背取食叶肉,受惊扰吐丝下垂,2龄后分散取食,幼虫期8090天,共7龄,7月开始老熟,于枝干上结茧化蛹。蛹期920天。7月下旬8月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多于傍晚交配。卵多产在枝条或树干上,常数十粒排成2行,粘有稀疏黑褐色鳞毛,状如毛虫。每雌可产卵200320粒。2代区,成虫发生于45月和69月。天敌有蠋敌、多刺孔寄蝇、黑青金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冬春剪除越冬卵块集中处理。(2)捕杀群集幼虫。(3)幼虫发生期药剂防治,参考苹果小卷蛾。 3、云斑天牛 学名 Batocera horsfieldi (Hope)鞘翅目,天牛科。 别名 白条天牛、核桃天牛等。 寄主 核桃、栗、苹果、山楂、梨、枇杷、无花果、桑等。 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和嫩枝皮;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797毫米,宽1722毫米,黑褐色,密布灰青色或黄色绒毛。胸背板中央肯肾状白色毛斑1对,横列,小盾片舌状覆白色绒毛。鞘翅基部1/4处密布黑色颗粒,翅面上具不规则白色云状毛斑,略呈2、3纵行。体腹面两侧从复眼后到腹末具白色纵带1条。卵 长79毫米,长椭圆形,略弯曲,白至土褐色。幼虫 体长74100毫米,稍扁,乳白色至黄白色。头稍扁平,深褐色长方形,1/2缩入前胸,外露部分近黑色,唇基黄褐色。前胸背板近方形,橙黄色,中后部两侧各具纵凹1条,前部布有细刻点;中、后部具暗褐色颗粒状突起,背板两侧白色,上具橙黄色半月形斑1个。后胸和17腹节背、腹面具步泡突。蛹 长4090毫米,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23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蛀道中越冬。越冬成虫于56月间咬羽化孔钻出树干,经10多天取食,开始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树干或斜枝下面,尤以距地面2米内的枝干着卵多,一般周长1520厘米粗枝均可落卵。产卵时先在枝干上咬1椭圆表蚕豆粒大小的产卵刻槽,产1粒卵后,再把刻槽四周的树皮咬成细木屑堵住产卵口。成虫寿命1个月左右,每雌产卵2040粒,卵期1015天,6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初孵幼虫把皮层蛀成三角形蛀道,木屑和粪便从蛀孔排出,致树皮外胀纵理解,是识别云斑天牛为害的重要特征。后蛀入木质部钻蛀方向不定,在粗大枝干里多斜向上方蛀,在细枝内则横向蛀至髓部再向下蛀,隔一定距离向外蛀1通气排粪孔,咬下的木屑和排出的粪便先置于体后,积累到一定数量便推出孔外,幼虫活动范围的隧道里基本无木屑和虫粪,其余部分充满木屑和粪合。深秋时节,蛀1体眠室外体眠越冬,翌年4月继续活动,89月老熟幼虫在肾状蛹室里化蛹。蛹期2030天,羽化后越冬于蛹室内,第3年56月才出树。3年1代者,第4年56月成虫出树。 防治方法 参考粒肩天牛。 4、板栗白粉病 1. 症状 板栗白粉病具有两种症状特征。其一是表白粉病,可危害板栗叶片、嫩梢和叶芽,以感病叶片、嫩梢和芽等幼嫩组织表面着生一层灰白色粉霉状物为特征。受害叶片上白粉层可生于叶正面或背面。其二是里白粉病,发病初期从叶面可见不规则的褪绿黄斑。而后,在叶片背面产生淡灰白色菌丝和白粉层。入秋后在白粉层上产生淡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小球状物,即闭囊壳。感病的嫩梢,表面有灰白色粉层,而后干枯,嫩芽受害,往往叶片不能伸长,若幼叶局部感病,则通常扭曲变形。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表白粉病是有子囊菌亚门的中国叉丝壳菌Microsphaera sinensis 引起的。里白粉病是由栎球针壳菌Phyllactinia roboris 引起的。病原菌均以闭囊壳在板栗病落叶、病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闭囊壳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嫩叶、嫩梢上进行初侵染,板栗苗木过密,低洼潮湿,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流行;圃地偏施氮肥,而磷钾不足,苗木徒长发病重;不同板栗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较显著。 3. 防治措施 (1) 秋冬抚育管理时,注意彻底清除发病林分的病落叶,剪除病枝;对附近发病的栗属和栎属,亦一并管理;耕翻林地或圃地土壤,以减少越冬病原菌。 (2) 新开发板栗园,应选择抗病,丰产的品种,并采用嫁接苗。 (3) 圃地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重病宜增施适量磷、钾肥,提高苗木抗性。 (4) 苗木和幼林,发病初期喷洒0.20.3度石硫合剂,每半月一次,每次1500公斤/公顷,坚持喷洒23次,炎夏可改用1%波尔多液。此外,白粉病流行季节,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板栗疫病 1. 症状 病原在光滑树皮上产生变色的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在粗糙树皮上,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继续扩展,树皮纵向开裂。春季,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桔黄色疣状子座。秋后,子座变桔红色至酱红色,其中逐渐形成暗褐色柱状物。病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有羽毛状扇形菌丝层,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 2病原及发病规律 该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栗疫属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侵染引起。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和子座在病树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昆虫和鸟类传播。秋末产生有性世代,子囊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侵染。孢子萌发后,只能从伤口侵入。日灼、冻害、嫁接和虫害所致伤口,是病菌孢子的主要侵染途径。 3防治措施 (1) 加强检疫。严格检疫栗类的苗木、接穗、带皮原木和枝条,防止病害传播到无病区。 (2) 加强板栗林的抚育管理,适当修枝,改良土壤,增加树势。 (3) 彻底清除重病枝和重病株,及时烧毁,可减少病菌的来源。 (4) 药剂防治,对主干和枝条上的个别病斑,可行刮治,进行伤口消毒(0.1%升汞或升平液涂抹伤口,杀死病菌)。 6、 针叶小爪蟶693 危害杉木、松类及板栗等壳斗科树木。 1 发生规律 一年12代左右。以卵在24年生枝条的粗糙处越冬。泰安地区翌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为孵化末期。种群数量最大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下旬开始产越冬卵,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 2 防治措施 (1)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带卵枝条。 (2) 3月中旬用20%纤谰?0002000倍液喷干枝,可杀死50%左右的越冬卵。 (3) 越冬卵孵化盛末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采用18%高渗氧化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常规涂环或纵向刮皮涂药,杀死初孵幼稀?BR(4)大发生期间,可用20%牵牛星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1500倍液树上喷雾。 7、板栗桃蛀螟 还危害桃、梨、李、苹果、山楂、柿、向日葵、蓖麻、大豆、玉米、高粱及松类等。 1发生规律 一年3代,少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栗实堆集处等不同场所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成虫。第1代幼虫发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主要危害桃、李、石榴;第2代幼虫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及桃等;第3代幼虫发生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主要危害栗实及向日葵等。危害板栗时,幼虫多从果柄附近蛀入,在板栗生长期多数幼虫食害棚皮和棚壁,少数幼虫蛀入栗实,而采收后在堆集710天内即大量蛀入栗实。 2防治措施 (1)成虫发生期,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杀成虫和初孵幼虫。 (2)栗棚采收至棚皮大部开裂后,要及时进行脱粒;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在棚堆内的老熟幼虫(用药量为栗棚重量的2530%)。 8、金龟子 金龟子类属杂食性害虫,即危害苹果、梨的芽、叶、花,又危害板栗幼芽、幼叶,严重时把幼芽、幼叶食光,它是板栗芽、叶主要害虫之一,通过连续2年的实验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介绍一下,供参考。 该类害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第2年4月成虫开始出现,当板栗芽膨大期,即上午10点以后大量成虫集聚在栗芽、叶处取食危害,可把芽、叶食光,是新发展栗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防治方法: (一)散毒饵:于4月份成虫出土危害期,上午8点以前,用100倍氯氰醋拌菠菜,散于栗树底下,每平方米散34片菠菜叶,作为毒饵,在栗树展叶之前消灭成虫,由于此时气温高,应连续散23天。 (二)放诱饵:等到上午10点以后,异地的金龟子仍会迁移到栗园危害,这时可在栗园内每隔510m,插1个1m高的带叶杨树枝,在枝叶上喷洒300倍溴氰醋,分散金龟子危害栗芽、叶。经过12年的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金龟子危害。一、白粉病 1、被害状:嫩枝、嫩梢、嫩叶被害表面布满灰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幼芽和嫩叶皱缩卷曲,凹凸不平,叶色缺绿,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早期落叶。2、病原:真菌,属子囊菌。3、发病规律:病原主要以闭囊壳在板栗落叶、病梢或土壤内越冬,翌春,由闭囊壳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嫩叶、嫩梢上进行初次侵染。通常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67月份病情达到高峰;89月份高温、干旱,病情稍稍缓和;1011月中旬,在白粉层上,大量产生闭囊壳,进入越冬期,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板栗林或苗木过密,低洼潮湿,通风透光不良,或者光照不足,都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和流行;苗圃地偏施氮肥,磷、钾不足,苗木徒长,或入夏后气候干燥,板栗生长势下降,气孔开张时间过长,都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严重。4、防治措施: 彻底清除有病的枝梢和落叶并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合同清洁要求详解
- 旅游经济学试题含参考答案
- 植物学习题含答案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协议
- 营销管理岗职业规划
- 电子支付业务合作合同
- 蔬菜供应标准合同书
- 离婚子女抚养合同范本
- 房地产买卖合同法律问题分析与研究
- 机织运动服装的人体工学优化设计考核试卷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2025年xx村公益性项目购买材料询价会议记录
- 2024年H13-531云计算HCIE认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DLDS-1214F电气装置技术方案(世赛KNX版)
- (完整)3.1辅助角公式及应用的公开课比赛课件
- 2024年贵阳丘成桐少年班选拔试题
- 2025年江苏省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抗日英雄人物杨靖宇介绍
- AI驱动的可持续能源发展
- 水泥厂电工培训课件
- 电力系统中电磁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