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_第1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_第2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_第3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_第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总报告 1 第一部分 标识 课题名称: 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 课题批准号: 题类别: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资助经费: 1 万元 学科分类: 比较教育学 课题鉴定时间: 课题负责人: 杨思帆,讲师,四川理工学院 主要成员: 梅仪新 、 张帆 、 武学超、 万吉琼 、 袁利平 、 何玲玲 、 王正青 第二部分 简介部分 1标题 : 当代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研究 2序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 的今天 ,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 联系 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 强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 联系 ,以促进其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 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 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 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3摘要 本 课题 的研究 着眼于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 方 面 。 在 追溯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 联系历史 的基础 上,分析归纳 了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的主要路径,探究 了 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 的条件,分析 了 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 成效与不足,并总结 了 当代 印度 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 经验, 提出了关于 我国 高等教育 促进 高技术产业 发展 的建议。 4内容结构图 研究总报告 2 图 1 内容结构图 第三部分 主体部分 一、 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印度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在印度软件、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高技术 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印度高等教育特 别是一些重点理工高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及 规律等,探寻其经验与教训,以为我国 相关问题 提供借鉴 与 参考。具体研究目标主要包括: 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是通过哪些途径?依赖哪些因素?作出些什么贡献?有些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国提供些什么启示? 等等。 (二) 研究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迅猛,成绩卓越,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而在印度崛起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表现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上。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大 国,中国与印度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同时,虽然我国学术界对印度高等教育有了一定关注,但总体上说关注不够,而且基本上没有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促进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加强这方面的探讨, 一定程度上 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所以,本课题具有较 强 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 研究假设 主要研究假设有: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 有自己的特色; 印度高等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 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有些因素是比较深层次和比较隐蔽的 ;印度高等 教育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成效很大,但也应存在一些问题 ; 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作为诸多国情相似的我国来说都是大有帮助的。 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 联系历史 印度 高等教育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 原因 印度 高等教育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印度 高等教育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 经验与启示 研究总报告 3 (四) 核心概念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曾有过多种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62 年在非洲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对高等教育作了解释,“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教育”; 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0 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教育统计标准的建议的基础上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该分类法中,对中等以上教育定名为“第三级教育” ( ,以完成中等教育 (第二级教育 )或具有同等学力证明为进入本级教育的最低要求。因此,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 1998 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高等教育界定为:“国家主管当局批准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等教育后水平的学习、培训或研究性培训。”这与我们一般的理解,即“中学后教育”是基本一致的。 本 课题 中涉及到的印度高等教育主要是指中等教育完成后进行的教育,具体形式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也包括职业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等。 业 高技术产业一般是指产业或其产品中的技术含量高,以高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实际上,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发展提高,所以高技术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 “高技术” 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最先出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学界,并在 1983 年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国际词典补充 9000 词汇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技术含义也不尽相同。比如历史上蒸汽机、纺织机、发电机都曾属高技术范畴,而今天生物技术、生物医疗仪器、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应用才被认为是高技术。有学者认为 ,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和增强国家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 。因为 高技术是包含着科学、技术、生产、贸易等环节的一个综合技术系统,因而作为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部门的高技术产业也是通常是科学、技术、生产、贸易一体化的集合统。 由于人们对 高技术的认识还 未 能 完全 一致,这使得目前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技术产业的主 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994 年选用 R&D( 总费用 (直接 R&D 费用 )占总产值比重、直接 R&D 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 R&D 占增加值 比重 3 个指标 , 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 四 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此外,加拿大 、 法国 、 澳大利亚 等都对此有一些界定。但总体来说,他们在界定高技术产业时,一般都有两项主要指标:一是研发强度,即研发支出占其年销售额的比例。二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其就业人员的比例。美国学者马克森等曾指出:“凡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和数学家比例超过制造业工业平均水平的产业,就该确定为高技术 产业。” 胡弼成 高等教育学 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10 曾华锋 经济腾飞的双翼 科学技术与教育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23 蔡兵 高技术竞争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 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99: 2 吴林海 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方法与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9(6) 马克森等 美国高技术 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1991: 10 研究总报告 4 我国 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来界定高技术产业的 。根据 2002年 7 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2006 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2000的修订工作。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并对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中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前沿技 术等,形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领域分为 11 类: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旱井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 11 领域。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对应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 2007 年,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 年度),确定优先发展的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 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海洋 等十大产业 。 对于印度,其 政府长期将高技术产业锁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 。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印度高技术产业也把这三种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 理论基础 三螺旋理论是以美国学者依茨科维茨( 代表的一批创新管理专家提出的一套以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相互作用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模式。该理论的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围内,每一个都表现出有别于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留自己的原有作用与独特身份。由于联系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 每个螺旋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它螺旋线里产生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三重螺旋”理论是从生物学中发展而来的。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理查德 用三螺旋隐喻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后来,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亨利 ( 进三螺旋模式来分析大学 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动力学。此后,三螺旋理论被认为是创新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埃茨科维兹等人认为,大学、企 业和政府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就创新主体而言,与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产业部门的创新主体作用, “ 三元模型 ”突出 国家 要素等有所不同, 三重螺旋模型除了对大学寄予更大的期望外,并不特别强调谁是主体。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无论以哪一方为主,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重螺旋, 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共同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 发展。 但埃茨科维兹也指出,现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使命,大学己由社会次要机构上升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与产业、政府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应当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政府应当支持这种关系的形成。本研究主要借用三重螺旋的框架,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研究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国家发改委 等 2007 年优先发展 130 项高技 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L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网 A . 995,14( 1) 周春彦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 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 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4):75 研究总报告 5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教育由滞后跨入超前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 人力资本和 一个新的经济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 W舒尔茨首次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且发现小学、中学、大学三种不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并呈递增趋势,从而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各国社会经济增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实际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理论开发理论源于发展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基于人力资源理论之上来说人的发展。其实,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概念,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和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舒尔茨 丹尼森和贝克尔等人的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在 20世纪 60 年代使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形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源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强调人力资源的素质方面,并得出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它认为人力资本的素质提高程度取决于对人力资本的状况。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将自然形态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学术论文都证明,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其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而取决于其人力 资本的质量高低、管理水平和开发程度。综合上述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本 课题 认为人力资本开发是指国家、地方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等活动,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本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 高等教育促进 高技术产业 发展 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开发其人力资源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人力资本理论是理解研究印度 高等教育 和高技术产业关系的一把有效钥匙。 (二) 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 高等教 育 与产业的 关系 问题,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印度政府部门、教育界、产业界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关注点。关于产业的研究,印度研究者的关注较多集中在高新产业和服务业上,也有一些对工业和农业的研究。印度以外的学者对印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特别是印度的软件产业。而对于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 联系 ,目前在印度国内或国外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印度国内的研究人员较多地关注了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 联系 的不足及问题。 印度 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而除此之外,二者的联系是非常少而脆弱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 管理结构,包括大学研究的分离、缺乏对优秀研究人员的鼓励等,这种差劲的大学管理对劳动力市场和非劳动力市场的 联系 都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而在 联系 看似比较强的劳动力市场,其实也暗含着一些弱点,如高等教育与产业的 联系 很多程度上是私立高等教育在应付着蓬勃发展的产业的需求,其质量令人堪忧。总之,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上的弱势需要改变,这也是应当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 联系 的重要原因。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 印度管理学院( 授在南非开普 敦召开的“发展经济的年度银行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报告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对以 高等教育 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为主体论述了二者的联系途径。其中, 高等教育 对高技术产业实施的联系途径包括五类:为产业与政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产业界提供诸如测试、培训、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创造知识;创建新公司;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而高技术产业对 高等教育 的影响途径也包括五类:提供产品与服务;提供业界师资;影响高校课程设置与调整;提供各种资助;聘用高校毕业生。 研究总报告 6 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授于 2008 年的“产业研究”年度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服务经济作准备:印度高等教育评估。这份报告是作为评估印度高等教育成功促进其全球贸易服务研究的一部分。在报告中,研究者特别评估了印度软件工程教育的质量,并认为印度当前的教育结构能够产生符合市场质量要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在包括私立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因素和劳动力需求共同作用下印度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研究者也认为社会形势在急剧变化,将来印度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研究、项目管理和企业间的结 构与关系问题。特别是作为管理者 国家政府的角色更具有挑战性。 在这篇报告中,研究者通过较多的数字与表格、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具有较好的说服力。 有研究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在研究印度产业创新与出口问题时,对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 联系 做了一定的分析。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对印度班加罗尔产业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时,论及了印度大学与产业 联系 问题。他认为,印度的软件产业的成功已经得到了国际承认,这是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官员共同参与提高印度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的结果。但是,通过一 个结构性框架分析可以看到,班加罗尔(包括整个印度)的 业已如早先的预言那样:印度商业模式没有促进像“三螺旋模型”那样机构 联系 。当然,在现在这种印度商业模式中,也有一些新思想的交流及工业、学术界、及政府之间的交互,班加罗尔几百个 司的周边环境也是大量的理工大学和高层次的公共研究中心。但是,这种表面现象之下的实际情况是这些机构之间的实质性 联系 还是很弱的。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印度产业的“出口导向模式”,而且主要服务目标是美国。既没有注重国内市场也没有注重国外非美国市场(如东亚地区)。所以 结果班加罗尔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形成了线性(即单一的)和外生性特征。作者指出,班加罗尔的大学与产业之间 联系 的弱小对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加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 联系 ,注重内生性和多向性产业导向等改革来提升印度的发展。 人力资本是印度高技术产业得以发展基本前提之一,也是与 高等教育 校 联系紧密的因素之一,因而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 印度国家科学院( 长马歇卡( R A 他的一篇报告知识生产与人力资本中认为,印度和中国在全 球 R/度技术信息、预测和评价委员会的调查显示: 200余家国家大企业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近期内计划投资 45亿美元,在全世界顶级 100家研发中心内,聘用了约 23000名印度研发人员。 印度 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引人注目。所以众多学者论及了印度 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印度学者阿比德 . 度软件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被称为印度“计算机之父”的前总理拉吉夫 度经济学家 B. K 阿鲁瓦尼亚认为,印度“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的技术背景使得他特别重视科 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拉吉夫反复地引用他外祖父尼赫鲁的话,假如印度要发展,就必须在科技方面有所发展,要在印度培养一种科学的精神。他的技术服务于经济的思想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二是要有前瞻性地发展能对未来的经济造成影响的技术。”因此拉吉夫强调采用高科技来实现现代化,要抓住机遇,用电子、计算机和软件产业把印度带入 21 世纪。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必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发展的。 创业型大学是 高等教育 与产业 联系 的代表性表现之一,印度学者也关注了这个问题。印度德里大学( 授 阿莎 世界其它国家一样 , 印度高等教育也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原因是 , 印度大学已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 , 必须通过更有效的管理和加强与企 a an of . 987, 1, 研究总报告 7 业的联系 , 以增加资金来源。目前 , 印度高校已设立有约 50个创业发展中心 , 建立了 数十个科技 创业园 , 以为高校师生产业提供创业环境 , 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 联系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 政府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印度艾哈默德巴德管理学院、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等著名院校建立了 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 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正准备将其 620英亩土地变为一个科技园。始建于 1909年的印度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 该中心已经与一些公司合作申请了好几项专利。 作者还认为,印度 的 大学与企业在农业、化学、医学、食品加工、纺织、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 而且 工业群集可以通过激励学生从事创业活动而为印度培养大批新一代的企业家。 另外还有研究者在论述 高等教育 与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的关系时,对 高等教育 与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有所涉及。印度管理学院( 业系教授 P. 竞争力而创新中提出要为提高印度国家竞争力而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方面进行改革。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徒如何成为领袖这篇长达 81页的研究论文中,通过调查印度公司总裁、经理、研发管理者和 24个著名公司的雇员,以大量数据分析了印度人力资源的有弱到强调发展轨迹,并从多因素分析了印度人力资本是如何“从学徒到领袖”的,其中高等教育作为重要因素之一被重点论述。 代印度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也论及了高等教育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散见于个学术期刊或报纸评论中,在 此不再赘述。 相对于对其他大国教育的关注来说,我国国内教育研究对印度教育的关注总体算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从印度作为我们邻居且是大国的角度看。这种关注较少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也不多,相关的资料比较缺乏等方面,而我国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关注大概也是这样一种状况。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印度教育研究起步就比较晚。由于历史、国际关系等原因,我国学者对印度的研究主要以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国防、外交、种姓制度等为重点。而对高等教育,则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开始关注。 原因之二是 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是在最近 20 多年,其前也不太引人注意。 20 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印度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纵深拓展,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但是,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未见比较系统的“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只有少数论述印度产业特别是 业发展的论文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印度 高等教育 ,比如论述产业发展因素时,谈到人力资本就可能涉及 高等教育 的功能与影响。另外,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与工业、教育与经济等问题时, 也有一些内容会涉及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但总体来说,很少有专门针对印度 高等教育 与 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比较接近的研究成果有一本,即有张双鼓、薛克翘、 . J2006,( 8) : 216. . 2005. 11. P. 002. t is S to 008 安双宏论影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几个因素 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关于 高校、 高等教育与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 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 工业的关系 M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 曾国屏、李正风世界各国创新系统 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 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江辉等大学与国家创新系统 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07);林慧岳论技术创新的知识空间 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 年第 4 期;肖凤翔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年第 4 期;彭宜新、邹珊刚从研究到创业 大学职能的演变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年第 19 卷第 4 期;周二华等建立大学 企业间动态联盟 J科研管理, 1999 年第 20 卷第 3 期;王 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 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 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 J科学学研究, 2006( 4);等等。 研究总报告 8 张敏秋三人合作编著的印度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一书。该 书是王明达同志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 九五 ” 规划重大课题 “ 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研究 ” 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它系统介绍了印度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了印度独立后科技与教育民展的经验与成就,并就其科技、教育发展的特色和案例进行了研究, 对我们理解印度教育和科技、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与启发意义 。 但是,该书并非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更不是针对印度的高技术产业,而 且,该书基本上没有论及教育与产业的 联系 问题。 三、 研究程序 (一) 研究设计 本课题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产业关系的相关文献入手,从多种途径对印度高等教育、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首先 梳理 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 历史 ;接着 探寻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原因和 成效;最后得出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并为我国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广泛收集涉及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学术论文 、报告以及政策文本等研究资料,仔细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 2. 比较分析法。在“借鉴与启示”部分对印度与中国的相关项目进行 了 比较分析;在论述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的成效与问题时结合 了 国际环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应状况来进行对比分析。 3. 案例分析法。本研究选取 了 印度理工学院、印度 业、印度制药产业等作为典型案例,阐述和分析 了 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 的关系及影响。 ( 三 ) 技术路线 本课题为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涉及印度的高等教育及产 业领域。为此,我们在课题申报之初便组建了研究团队,成员研 究专长包括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印度经济研究等。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职责分工与整体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质量。首先的工作是收集、翻译与整理资料,并 到北京图书馆进行了 一次 专题资料搜集 ;然后是讨论分析相关主题,论证研究假设;最后形成研究论文与报告。 四、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印度高等教育与高技术产业联系的历史 演进 独立前,印度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界联系并不紧密。由于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印度的教育“性格”受英国的影响很大 。其实世界上多数殖民地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是由宗主国“遗传”下来的,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理念等甚至直接按宗主国的模式复制。但是,宗主国出于某些目的往往不传给最好的发展模式。就印度来看,英国 高等教育 中的剑桥模式或牛津模式都是很好的模式,不论是联系社会还是学术理念方面。但英国没有移植这种模式,而是移植了具有管理集中、官僚主义、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等特点的伦敦大学模式给印度。这种模式对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再加上印度传统上并不喜欢学术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因而独立前印度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合作很少。 独立后,印度逐渐在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结合上作出努力。比如, 1958 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科学政策决议案”。这项决议案要求印度高等教育要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要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科学家,尽快贯彻与执行各种科技人员培训计划,以满足其各产业及国防等方面的需要。决议颁布后,研究总报告 9 印度产学分离的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改变速度是缓慢的。多数印度高校仍被人认为是求知的中心,人们相信高校应注重学术知识,而非发展社会、市场所需的知识。事实上,当时印度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不是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而是在传统的文、理科领域。工程教育为得到真 正重视,甚至 类的高校也倾向于研究高深知识。可以说,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印度整个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的。 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印度的情况开始大为改观。 1980 年国大党重新上台执政后,政府颁布了印度发展“六五”计划。该计划指出,印度 高等教育 在近段时期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该计划要求加强中央、地方和产业部门对 高等教育 各方面特别是科研方面的投入,强调在 10恢复 高等教育 在国家科技事业中应有地位。 1983 年印度政府颁布了新的科技政策,也强调了 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的基 础研究对自力更生发展引导科技与产业的重大意义。 1984 年拉吉夫甘地( 1984 1989)上台后,印度政府积极改革,实施了经济自由化、税收优惠和关税特许等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并在当年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养政策”。这些举措为印度 高等教育 联系高技术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激励。 1986 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该政策强调“要积极支持 高等教育 的科学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要建立适当的机制对高校的科研进行协调,特别要对科学技术的尖端领域中高校和其它部门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加以协调 。”印度还在 1988 年成立了国家高等教育理事会,该委员会由政府总理任主席,职责之一是促进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院校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另外,为刺激当时的 5 个印度理工学院和各区域工程院校向产业部门开放,印度政府建立一批“工业基金会”,以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研究、产品研制和加工、咨询活动。 80 年代 高等教育 与产业关系的加强状况,可以从高校的科研经费中以管窥豹。在 80 年代期间,印度高校科技人力约占有全国总科技人力的 1/3,高校承担了全国 95%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高校科研经费由 1984 年占有全国总经费的 升到 1988 年的 1%,高级研究中心的经费由 1978卢比上升到 1985的 卢比。 高校已成为印度科技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印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 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90 年代以来,印度迈开了印度发展历史性的一步,开始实施经济自由化改革,这为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特别是印度继续坚持突出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策略,则对 高等教育 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 服务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府的引导及鼓励下,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 世纪 90 年代,纳拉辛哈拉奥( 1991 1996)出任印度总理。拉奥政府继续奉行了拉吉夫甘地的有关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并注重了发挥 高等教育 系统的功能。 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 ,逐步在全国设立了 3 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这些科技园都是建立在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周围,以方便发挥高校等智力系统的功能。比如, 1991 年建立的印度第一个软件 科技园,之所以选择班加罗尔,就是 依托了 班加罗尔大学 ( 、 印度管理学院( 、 印度科学 研究所 ( 、农业科学大学 ( 等印度一流的 高校 及研究所 , 将它们作为了科技园 发展高 技术 的强大后盾。 1998 年,印度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由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担当组长,制定并颁布了印度信 息技术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计划总的目标是着眼于国际信息技术市场,力争在 5 年内创造 100 万个就业机会,在 2008 . G. 王伟龙独立后印度大学科研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J高等教育研究, 1992( 2): 59 研究总报告 10 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出口 500 亿美元,最终通过 10 年的努力使印度成为国际信息产业大国。为更好地促进计算机软件产业, 1999 年,印度政府成立了软件产业部,显示了印度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重视。通过一系列努力,印度软件产业大获成功, 2005 年软件外包服务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 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国,这些进一步刺激了产业与 高等教育 的联 系。 新千年开始及印度“十五”计划中,印度进一步推荐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关系,并在实际中实施了许多措施。人力资源发展部于 2001 年启动一项重在发展 位层次以上教育的国家培养计划,并建议:建立 力资源信息;教育创新,缩小差距;增加 业招生和毕业生的数量;建立高级的 院,提高质量,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网络建设;促进 师继续教育;改进 院的课程和课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开展 育;促进各机构间的连通性;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研;促进与 业界的交流;中央 /邦与产业界共同投资。同时,在一些技 术学院如印度技术学院( 设以产业为导向的实用课程来满足制造业中层管理技术人员的要求。该计划除了给持证者获得更高资格的机会外,也为产业提供急需的多才多艺的劳动力。这些学院不仅在促进证书层次的教育中起带头作用而且也是其他院校的典范。那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科技学院,被授予公认大学的资格,享有更大的学术和管理自治权。 另外,印度还加强产业、研发机构及学术界之间的联系,提高它们的合作水平,具体包括:建立联合工作室、习明纳、展览;推进三明治计划,协助解决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学生到企 业实习锻炼;研发及学术机构与当地产业部门结成对应的持久关系;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可信、真实的资料库,其内容涵盖当地的专门技术、设施、科技人员、研发计划、技术突破和创新等信息;鼓励科研人员在产业和研发 /学术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学术机构和研发机构要按照产业需求为他们开展人员培训;改革政策、程序和制度,鼓励大学教师与产业界合作研究。 2005 年 6 月,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印度政府成立了 “国家知识委员会”( 称 这是一个为印度总理服务的高层次咨询机构,目标是促进印度建成知识社会。该委员会包括了 27 个重点领域的 300 名专家,每届任期为 。 要针对国家核心领域,例如教育、科学技术、农业、工业和电子政府等帮助政府制定政策和指导实施。 提交的报告是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现已成为印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基础。 2006,国家计划委员会( 称 分别完成了印度“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工作。尽管这三个委员 会提交的报告侧重点不同,但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还是有很多共性。比如,都强调要提升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对高校进行改造任务,并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另外,为实现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全球性知识的中心”的目标,印度政府提出要通过体制创新等方式,建设包括原来的 内的 14 所世界一流高校。 在这些规划里,有些方面如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体制创新、建设一流高校等内容,实际上是需要高校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系。 总体看来,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 联系 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7 年即印度独立以前 的这段时期,二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系状况;独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二者有了少量的初步性 联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 90 年代后,印度 高等教育 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系步入了广泛而紧密的阶段。 彭慧敏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启示 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2): 81 印度政府规划委员会 B/ ,2007 on 2007008. 研究总报告 11 (二)印度高等教育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 虽然学术界对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联系途径作了多种角度的、不同类别的划分,但综合来看,大致可以将 高等教育 与产业的联系模式归为三种类型,即教育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联系与合作)、科研模式(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及成果转移)、服务模式(包括高校提供的技术指导及咨询,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 机会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联系模式只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教育模式和科研模式,因为从某些角度说,技术指导、咨询或实习等服务方面的活动可以看着是科研或人才培养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