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_第1页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_第2页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_第3页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_第4页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 级四年级学 科语文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课 题5古诗两首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吴炳贞参与教师陈敏华、叶美凤、林秋美、张苏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资 源 准 备农远课件教 学 过 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生自主发言)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出示小练习(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 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配乐朗读。五、感悟写法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七、作业: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庐山,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初读诗,学习生字三、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四、品读欣赏,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五、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六、巩固练习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七、作业背诵默写两首古诗。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放映庐山录像课件出示学习任务播放庐山的风景录象课件出示诗人简介播放诵读录音课件出示:交流感受教学反思与 建 议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动的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的品质。教学时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上课时间第一课时2010年9月15日第1节授课教师叶美凤第二课时2010年9月16日第1节第三课时2010年月日第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 级四年级学 科语文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课 题6爬山虎的脚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吴炳贞参与教师陈敏华、叶美凤、林秋美、张苏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重点、难点1.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资 源 准 备1.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 学 过 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你了解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拼读、纠音。、说说你了解的生字词。五、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分段。、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自然段)、默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七、教学第二段(第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指名朗读课文第段。()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自然段?()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重点指导朗读第、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质疑。九、做练习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第二课时()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4、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5、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6、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6、指导朗读7、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8、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五、第三段总结: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六、质疑七、课外作业:根据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写一个片段;板书设计: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触着墙-没触着墙的。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生字利用展示台展示练习作业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句子展示台出示图画播放录音多媒体显示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多媒体显示满墙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与 建 议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教学时通过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上课时间第一课时2010年9月17日第1节授课教师叶美凤第二课时2010年9月19日第1节第三课时2010年月日第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 级四年级学 科语文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课 题7蟋蟀的住宅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吴炳贞参与教师陈敏华、叶美凤、林秋美、张苏教 学 目 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待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好句,体会作者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资 源 准 备农远课件教 学 过 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小名叫什么?(蛐蛐)、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蟋蟀”两字,其余学生书空。、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1、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例如: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平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3、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4、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聘请我们全班同学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五、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3、汇报交流。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5、读后再比。()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蟋蟀不断修整住宅。()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6、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三、换角色,指导说话。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五、拓展阅读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六、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板书设计(放大的蟋蟀图)(画上蟋蟀的住宅)(学生归纳板书住宅的特点)课件出示蟋蟀图课件出示蟋蟀的住宅图课件出示词语: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课件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展示台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课件出示文章教学反思与 建 议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采取了探究方式,设计了“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这一环节,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上课时间第一课时2010年9月21日第2节授课教师叶美凤第二课时2010年9月25日第1节第三课时2010年月日第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 级四年级学 科语文备课时间2010年9月9日课 题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教师吴炳贞参与教师陈敏华、叶美凤、林秋美、张苏教 学 目 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重点、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资 源 准 备词语课件教 学 过 程资源应用一、引入: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1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五、复述故事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六、交流地理知识相互交流展示“大陆漂移”的知识。出示词语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利用展示台展示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教学反思与 建 议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本节课,通过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上课时间第一课时2010年9月26日第1节授课教师叶美凤第二课时2010年月日第节第三课时2010年月日第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 级四年级学 科语文备课时间22010年9月9日课 题语文园地二课时安排4课时主备教师吴炳贞参与教师陈敏华、叶美凤、林秋美、张苏教 学 目 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重点、难点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2、准备“爬山虎”图片。资 源 准 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教 学 过 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一、读读写写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自由读记,读中正音。()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住宅住址隐蔽隐藏()洞穴倾斜平坦宽敞()均匀重叠空隙痕迹()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二、读读记记1、读中正音。()指名读词,随时正音。()按顺序齐读。()同桌互读。2、解释说话。()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三、我的发现()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读“小林”“小东”的话。四、成语故事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4、说故事。五、日积月累1、读句正音。2、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3、熟读成诵,吟唱成诵。第二课时口语交际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