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学语文教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学语文教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学语文教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学语文教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中学语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分 类 号: 密级: 公 开 学校代码: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 卿 平 海 学 生 类 别 教 育 硕 士 培 养 单 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 导 教 师 李凯 刘 永康 职称 教 授 专 业 名 称 学科教学(语文) 研 究 方 向 中学语文教学 论文完成日期 2010 年 10 月 08 日 2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李凯 刘永康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 申请 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 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 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供 检索; 2)为教学、 科研 和学术交流 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 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 有关 网 络 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1 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 学科教学 (语文 ) 专业 研究生 : 卿平海 指导教师 : 李凯 刘永康 摘 要 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 1 万字”,高 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这史无前例的教学目标带来诸多问题,学生练笔缺动力不乐写,缺生活写假话,缺自主写套话,缺分享写空话,缺学生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指导而致使练笔量少质低效益差。对此,笔者从 2001 年开始进行了“天天练笔”三轮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以该实验丰富的成果为基础, 以语文新课程“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逻辑起点,以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理论原点,针对新课程学生练笔过程中的真问题,将新课程写作新理念与练笔教学实践结合,以期建立比较完整地语文新课程学生练 笔过程问题解决的教学体系。 本文提炼了 新课程视野的练笔教学理念:练笔教学要伴随学生成长历程,练笔教学要悦纳全新学习方式,练笔教学要融入学生生活过程;重点建构了基于“为什么练笔”的言语生命动力、基于“练笔写什么”的学生生活世界、基于“练笔怎样写”的自主写作策略、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这一自我更新的教学体系;根据典型练笔学例,运用语文新课程写作理论和现代学习论、心理学理论,总结了学生练笔过程问题解决的 12 个策略,即 游戏性练笔、想像性练笔、思考性札记、生活写意练笔、 生活感悟练笔、率性练笔、读书随感、仿创 性练笔、 修改建议、流动档案、激励性评语、天天练笔评改;还用“练笔是咱自家事,我的练笔我做主” “我的生活我来写 !” “我用我手写我心”“你是我的知己”等教学主张引领学生练笔实践过程,促使学生享受诗意生活。 关键词: 语文新课程 练笔教学理念 练笔教学策略 练笔案例研究 2 on in on is a of to in in 0000 in 0000 in to to in as to of no 001, a In a of on in on of , at in In a on be It a on to , to , to to . In on of 3 2 of in on as s is an of , “ my , “ my my of of of of I 目 录 导 论 . 1 一、问题提出 . 1 二、选题意义 . 3 三、研究现状 . 3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 7 五、研究方法 . 9 六、本文期待的创新 . 9 第一章 “练笔教学理念”与问题解决理论 . 11 一、新课程视野的练笔教学理念 . 11 1练笔教学要伴随学生成长历程 . 12 2练笔教学要悦纳全新学习方式 . 13 3练笔教学要融入学生生活过程 . 14 二、学习论视野的问题解决理论 . 15 1、问题解决 学说 . 16 2问题解决阶段 . 16 3问题解决策略 . 17 第二章 基于“为什么练笔”的言语生命动力 . 19 一、游戏性练笔:学生为乐趣而写 . 20 1游戏需求激发了学生练笔的言说欲望 . 23 2游戏兴趣诱发了学生练笔的言说趣味 . 24 3游戏快乐强化了学生练笔的言说快乐 . 25 二、想象性练笔:学生为自由而写 . 25 1想象性练笔激活自由写作原动力 . 27 2想象性练笔体现学生自由言说权 . 28 3想象性练笔为自由表达相机导向 . 29 三、思考性札记:学生为创造而写 . 30 1思考性练笔成为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的动力 . 31 2思考性练笔好像学生生活和思想成长的阳光 . 32 思考性练笔使学生为思想和学习双重参与者 . 32 第三章 基于“练笔写什么”的学生生活世界 . 34 一、生活写意练笔:促使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 35 1用成长日记珍藏学生日常生活的美好记忆 . 35 2用生活写意练笔叙写实践活动的独特感受 . 38 二、生活感悟练笔:促使学生抒发真知灼见 . 40 1用生活感悟练笔将学生体验升华 为生活智慧 . 41 2用生活感悟练笔将学生体验提炼成真知灼见 . 42 第四章 基于“练笔怎样写”的自主写作实践 . 45 一、个性化 随笔:促使学生充分自我表达 . 46 二、仿创性练笔:站在名家肩上激扬文字 . 52 1用仿创使入格升格破格循序渐进 . 52 2、用专题 教学引领学生有创意表达 . 56 第五章 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 . 58 一、自改互改: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 . 59 1用修改建议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新练笔修改能力 . 60 2用流动档案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养成练笔修改习惯 . 62 二、自评他评:在多重对话活动中自我更新 . 63 1用激励性评语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享受练笔的成功 . 63 2. 用天天练笔评改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享受练笔幸福 . 66 结论 . 69 参考文献 . 71 后记 . 75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76 1 导 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把每一天都看成黎明,把每一项挑战都看成机会,把每一桩困难都看成考验,把每一种成就 都看成是为人类不屈服的创造性的象征 。 梭洛 一、问题提出 把练笔写进新课标是语文教改的必然要求。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属于“作文”或“写作”范畴,但它与一般的作文或写作相比,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要求上都更灵活、更自由,它是大作文或写作的基础训练活动。练笔有别于新课改前的日记、周记,也不同于片段作文,还有异于小作文。学生的练笔与作家的练笔,当然也不能混为一谈,各有旨意。 语文新课程对练笔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 1 万字” ,高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 。这一教学目 标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对这一全新的写作教学要求,师生们对练笔会有怎样的反应?这几年练笔落实得怎么样?练笔教学出现了哪些问题? 据笔者调研,不同人不同阶段对练笔的反应差别很大。课改初,有积极探索实践的,有边叫苦边探寻的,有只叫苦不做的,有因袭守旧,有我行我素不理不睬的,但进行练笔教学的教师偏多;课改中,有练笔成果不断的,有因考试不考就停止练笔的,但练练停停、观望不练的居多;近年,进行正常练笔教学的教师已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调查分析,原因很多。如很多学生小学没有写练笔,一进初中就必须写练笔,学生不习惯;绝 大多数初中学生怕写作文、讨厌作文,“不少于 1 万字”好像天文数字;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没有练笔教学的知识和经验,加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学生写几次练笔就没有兴趣了;特别是各种考试一般不考练笔,学校要检查作文本但一般不检查练笔本,因而不少师生就“理所当然”的放弃了。何况,初中学生写作差异很大,“不少于 1万字”不是只对爱好写作学生的选择性要求,而是对所有学生的硬性要求;不 赵阳名人名言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社, 教育部 验稿) 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验) M民教育出版社, 2 是全班学生练笔字数的平均数,而是班上写作最差的学生的最少字数量。这确实是语文新课程写作教学中一个全新的问题,一个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不小挑战,一个回避不 了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个崭新的问题?我陷入了沉思:“不少于一万字”粗看上去不少,但如果分学期完成,每期练笔至少不少于 5000 字;如果分月完成,每月不少于 900 字;如果分天完成,每天就不到 30 字了好!天天练笔!我为这个教学创意高兴得跳了起来。“天天练笔”的创意,妙在“天天”,可落实起来也难在“天天”。对以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每学期的六次大作文,不少学生一听作文就叫唤,一提笔就咬笔杆,一交作文就耍赖;而今要天天写练笔,学生有那么多内容可写吗?学生能天天坚持吗?学生应付怎么办?怎样才能 使学生在天天练笔中天天有进步? 为此,我设计了“初中新课程练笔教学行动方案”。 2004 年 6 月统计,学生一年的练笔,最多的近 20 万字,最少的也 3 万多字 , 全班平均 9 万多字。而且,不少学生对练笔还上了“瘾”,如果哪一天不写练笔,心里就觉得缺点什么,甚至憋得慌;有的学生对一天写一篇练笔觉得不过瘾,有时竟会一口气写几篇。我常常陶醉于学生的练笔世界里,情不自禁地感动着,油然而生地快乐着,一往情深地体味着,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望眼欲穿地期待着,默默无闻地耕耘着 教育科学论坛 2004 年第 6 期发表了我的长篇经验总结天 天练笔:使学生享受诗意生活; 2005 年 4 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我 字的专著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并获教育部、省教育厅一等奖,该书第一章就是对“天天练笔”策略性经验总结。 在整体效果好的背后,却有些问题一直萦绕我脑际:为什么有的练笔教学策略学生感兴趣,有的练笔策略不少学生却无动于衷?为什么有见诸报刊的练笔办法甚至写作教授推崇的理论在自己所教的班却用不灵?事实上,新课程实施后全国各地写作教学真实情况并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乐观,有调查表明,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降低的比例最高,只有 学生每学期完成约 3500 字的课外练笔 。究竟是语文新课标对练笔要求过高,还是我们练笔教学努力不够?在读教育硕士期间,我边回顾边学习边反思,发现先进的理念与真实的问题相结合产生的创造性设计、构思,一旦精心实施,练笔教学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8,( 3): 6 3 效果就显著,这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成效。于是,从 2008 年开始,我将“语文新课程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行动研究方案”在自己所教班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本论文就是专门对自己新课程练笔教改实践的系统反思。 二、选题意义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一是学生练笔活动中的问题解决是语文新课 程教学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因为练笔写入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首次,我国没有现成的中小学生练笔理论、经验可沿用。写作学中作家练笔的理论和经验,对教学不具有普适性,因为学生练笔主要为了提高写作的基础素养而并非为了当作家,照搬照抄肯定出问题。国内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何把它们借鉴为满足当下语文课改背景下的练笔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策略需要改进性创新,何况我国作文教学缺乏学生主体性,更缺少基于学生作文过程的问题解决理论和经验可直接借用。因而语文新课程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研究既是全面落实部颁标准的必须,也是教学实践的急需 ,还是教研的拓荒。 二是建构语文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的教学体系是开创性研究。新课程视野的练笔教学理念和基于“为什么练笔”的言语生命动力、基于“练笔写什么”的学生生活世界、基于“练笔怎样写”的自主写作策略、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这一个练笔教学体系将生命性、生活性、生本性、分享性和成效性高度融合,以期实现新课程写作为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发展目的。它将新课程作文理论应用与问题解决经验提升融合创新,是开创性研究探索。 三是本研究促使作者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研究成果不仅对一线教师有启迪和借鉴作 用,还能丰富语文新课程练笔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查阅各种语文报刊、专著等或网上查寻发现,练笔教学研究成果微乎其微。本研究提炼的练笔新理念,如“练笔是咱自家事,我的练笔我做主”“我的生活我来写”“我用我手写我心”“你是我的知己”,以及游戏性练笔、想象性练笔、思考性札记、生活感悟练笔、个性化随笔等 10 多种有创意的教学策略,这可能对语文新课标练笔理念的缺憾和练笔教学的科学实施有所裨益。 三、研究现状 4 通过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专著、查阅相关期刊、上网查询等工作,搜集到与本课题有关的专著 59 部,公开发表的论文 116 篇,研 究报告 5 篇,学位论文3 篇。因本课题是对笔者练笔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研究,还系统阅读了笔者已发表的有关论文、著作、教学笔记、学生代表性作业、备课本等。通过整理,与本课题有较高相关性的著作 12 部、论文 31 篇。现简要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 前,产生过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有三种代表模式:一是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的“文体为维,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二是 80 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体系;三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 80 年代编写中学作文教学设 计所创设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并行”训练体系。其共同点是作文过程尤其重视文体,比较忽视学生主体;注重继承发扬我国读写结合的传统优势,通过“文章赏析”、“揣摩谋篇” 的教学把思维训练融入语言训练过程中,立意为读写互相促进。范文加作文训练框架,现实中往往读重于写甚至以读代写,读写难免掣肘,弄得两败俱伤。单纯模仿范文也容易使文章写作形式化以致僵化 。而李吉林的情境作文、倪谷音的愉快作文,使作文过程因情感体验而灵动起来。刘胐朏、高原的“观察 分析 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使作文过程因生活而焕 发活力、因思维而走向深刻。在这个阶段,关于作文心理过程的研究成果最具有突破性。写作过程是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认知活动的有机统一。仅就写作活动的外部形态而言,包括深入生活、编拟提纲、文字表达和修改润色几个重要步骤。同时,写作活动又体现为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即写作的心理储备(写作积累)、写作的心理萌动(感受)、写作的心理孕育(写作构思)、写作的心理物化(写作传达)、写作的心理完善(修改美饰) 。这启示我们写作教学要重视过程的完整性。而表达的顺利实现依赖于作文心理的三级转换,其理论框架可以表示为:思维 (转换)内 部言语 (转换)外部口头言语表达 (转换)外部书面言语表达 。它揭示了“思维 表达”之间转换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4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84 张雷写 作心理学 M北京:明天出版社, 1989 266 刘淼作文心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吸收了写作过程的研究成果和教改经验,特别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观察习惯的养成,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把写作定义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并强调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作文修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经历十年的实践,作文过程整体上看比以前有生机有活力,值得充分肯定。但存在“忽略学 生作文过程的体验问题” ,还出现了一些普遍的突出问题: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作文是交流,只感到是沉重痛苦的作业,只是希望有个好分数,这种应试恶果产生一批取悦作文;“相当多的学生仍旧畏惧写作,缺乏主动写作的意识” 。二是新课标教材写作部分采取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式”设计,其最大特点是强调写作以生活体验为基础,重视写作准备,较好解决了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难题,这点难能可贵。但三大模块被捏在一起放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学期所用不过十几个课时,一节课内的“综合”“交际”都只能是皇帝新装,写作教学能完成文题布置 就算不错了,“写作全程训练变成学生回家写作文与教师草草讲评两个简约的环节” 。三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要么强化型应试模仿训练,乃至形成“现在作文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套路作文” ;要么指导“怎样写”这一环节大多看不到,“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的弊病” 。四是学生作文“读者缺失” ,即作文里没有读者,或者说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个读者 教师。 其实,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练笔过程出现的问题比上面所述的还要多得多,情况还要复杂得多。怎样引导学生变苦于练笔为乐于练笔?怎样帮助学生变虚假练笔为真实练 笔?怎样指导学生变套话练笔为个性练笔?怎样促使学生变应付性练笔为分享性练笔?当前的练笔教学正挣扎于课改先进理论与严酷实践的沼泽中,现有难得一见的练笔教学成果要么是纯学生练笔案例,要么是思辨推演为主的反思性文章,往往论多证少或有论无证,缺乏“有实践支撑的 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41 王栋生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 中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 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8,( 2): 17 冯熹双对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哲学思考 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8,( 2): 31 温儒敏,祈培关于中学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温儒敏访谈录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 69 倪文锦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3): 24 汪昌友关于学生习作“读者缺失”的调查及矫正尝试 J语文学习, 2008,( 6): 64 6 理论”和“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 本课题就是针对语文新课程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进行实践案例反思与理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以期寻找行之有效的练笔教学策略。这种研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处于攻坚阶段所亟需的。 2国外研究现状 综观主要发达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改革实 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近年有关写作过程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写作观念、指导模式和训练方式。写作过程是什么?格雷夫斯从写作主体描述写作过程特征,认为写作过程是导向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操作,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加拿大主张“学生们以学习者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参加写作活动” ;美国强调的“写作还是一种享受” 和日本倡导的“写感想文和生活文” ,都是为自己写作的观念,澳大利亚和韩国却提倡为不同读者的写作观;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均提出了有关电脑写作的规定 。不同写作理念指导下的写作过程指导模式和训练方式不尽一致,外国 著名的有观察指导模式、认知指导模式、文学指导模式、日常指导模式,有规范性、塑造性、创造性三种主要写作训练形式 。 我们的作文教学为了追求高分而特别重视技能训练,特别是作文应试技能的训练,这可以从现实的作文课和泛滥的作文书中得到印证。而西方早已出现由作文技能向作文策略教学的转变。作文策略教学以现代语言学及建构主义为指导,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体验为中心,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互动协作、积极对话中运用写作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文章意义,教师对作文教学不是主宰而主要发挥组织促进、指导辅导的作用。还 值得我们注意的,“西方写作课程和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 ,这体现着作文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经验建构的深刻转变。富有启迪意义的是加拿大有对于任何写作任务都适用的“万能”写作过程指导:写前准备 起草 修改 校对 发表。该指导把写作过程形象地比喻成一只小鸡的孵化、出壳、成 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 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7): 22 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阎立钦美国中学的语文课程和大纲 J中学语文教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994,( 11): 23. 方明生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 J外国教育资料, 1996,( 2) :36. 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军中学作文课程与教材的反思与重建 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8,( 11) :23 7 长 。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为中心,注重过程牵引;以技能为目标,渗透写作策略;加强指导建议,辅以写后反思;重视找米下锅,不忘锦上添花。 美国 . 1991 年出版的写作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一书,披露了 一些非常有趣的作文研究成果和结论:多写多练并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反馈鼓励和评价修改稿更有效;语法指导对于学生写作没有效果;很少有学生运用正式的提纲,好的写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停顿更多,重读他的文本次数也多;所有的作者都有“丢失思路”的问题,更多的成功作者并不总是严格地运用线性构思,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实际上先构思再修改,写作是一个思想由凌乱到清晰的过程;新手作者在把“基于作者的作文”转换到“基于读者的作文”的过程面临这困难 。这些依据最新科学实验得出的成果,不仅启迪我们改变写作过程的研究方法,更冲击着我们传 统的写作过程的观念和做法。 综上,国外有关写作过程研究的新趋势:特别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性、写作内容的生活性、写作技巧的自主性、写作评改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的互动性,写作过程由教师掌控为主转向由学生成长为主,由教师以完成写作任务为本转向教师以促进学生写作实践更新为本;特别注重基于学生写作过程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由文本循环转向写作策略的能级递进。 本课题围绕“新课程学生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研究,其方向与国外写作过程研究指向相同,其方法是逻辑演绎,其思路学生“为什么练笔 练笔写什么 练笔怎样写 练笔为谁写”是教学体系的创造性思考,其策略是针对普遍问题解决的经验反思建模。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以语文新课程“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逻辑起点,以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理论原点,针对新课程学生练笔的真问题,将新课程写作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建构学生练笔教学理念及其问题解决理论,提炼基于学生“为什么写 写什么 怎样写 写给谁”这一自我更新活动的行之有效的练笔策略,以期比较完整地探讨语文新课程学生练笔的问题解决的教学体系。 杜红梅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 J语文建设, 2008,( 1): 44 荣维东,朱建军国外作文教学实验结果综述 J语文建设, 2009,( 5): 71 8 第一章重点建构新课程视野的练笔教学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程理论及其写作教学理论,结合现行教学实际,建构了练笔教学的三个理念:练笔教学要伴随学生成长历程,以精神成长提升练笔水平;练笔教学要悦纳全新学习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优化练笔策略;练笔教学要融入学生生活过程,促使生活体验活化练笔进程。并从学习论视野梳理了问题解决的主要理论,即问题解决学说、问题解决阶段、问题解决策略,意在为后四章运用理论反思提升练笔经验奠基。 第二章重点探究基于“为什么练笔”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生练笔为了什么?不同的练笔目的观深深影响着学生发展。现实的为应试而写、为完成作业而 写已令学生苦不堪言。要变苦于练笔为乐于练笔,需变外驱力主导为言语生命动力主导,强化学生“练笔是咱自家事,我的练笔我做主”的主体意识,使练笔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并结合学例较详细地阐述了三个教学策略: 游戏性练笔,学生为乐趣而写; 想像性练笔, 学生为自由而写; 思考性札记,学生为创造而写。言语生命动力观及其策略,是学生练笔过程问题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涉全文的观念更新。 第三章主要探讨基于“练笔写什么”的学生生活世界。当社会上形形色色造假日盛时,虚假作文泛滥已成不争的事实。真实作文该写什么呢?毫无疑问,该写学生的 生活世界。练笔内容应是以“真情实感”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生生活,我们学生的练笔誓言:“我的生活我来写 !”引导学生不写假话而写真话的策略可选用: 生活写意练笔,促使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生活感悟练笔,促使学生抒发真知灼见。 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练笔就成为无源之水。 第四章侧重研究基于“练笔怎样写”的自主写作策略。如何克服作文模式化增强作文生长性、个性、创新性,是当前作文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练笔怎样写?练笔是生命拔节,要真实写出生活烂漫;练笔是心灵写诗,要率性写出心里话;练笔是自主写作,要用我手写我心。促使学生不写套 话而写心里话的策略可选用: 以率性练笔建构诗意生活意义 ; 以读书随感与作者心贴心聊天 ; 用仿创使 入格升格破格循序渐进; 用专题教学引领学生有创意表达。“自主性”是新课程练笔写作策略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着力探索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教师精批细改却徒劳无功,主因是学生作文应付。怎样变作文交差为交心、交流,变空话为实话?作文评改不仅要强化“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还应该建立学生与读者 9 的分享评改机制。我们提倡练笔评改“为伊消得人憔悴”,只因“你是我的知己”。练笔自改互改,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 练笔自评他评,促使学生在多重对话活动中自我更新。这是练笔评改观念和策略的新突破。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价值取向为实践改革与理论运用结合、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融合, 在 文献研究 的基础上, 主要 运用了以下三种具体研究方法 。 教育实验 研究法 :围绕语文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进行教改实验方案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再次改进验证、形成教改成果。 教育 案例研究法 :从自己学生写的数百万字练笔中反复筛选典型学例,并搜集其他教师的典型练笔案例,进行案例研究与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策略,寻找规律。 教育 比较研究法 :一是比较国内外关于练笔或作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异同;二是比较新课程前后有关练笔或作文、写作教学的理论、经验、问题;三是比较新课程视野下小练笔与大作文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六、本文期待的创新 目前国内公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中,基于学生练笔的问题解决理论的专门研究暂还没有发现。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虽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练笔的数量要求,但没有明确的练笔理论,更没有针对练笔的问题解决理论。本文将新课程写作理论、现代学习论的运用与实践经验的反思紧密结合,建构 了新课程视野下的练笔教学理念以及有关学生练笔的目的观、内容观、方法观、评改观等。这是练笔理论的创新尝试。 针对新课程练笔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学生的典型练笔学例为原型,运用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炼 游戏性练笔、 想象性练笔、思考性札记、生活写意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36 郑金洲 教育 研究专题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 108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23 10 练笔、 生活感悟练笔、个性化随笔、仿创性练笔和练笔的 流动档案、激励性评语等 10 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这些策略源于教学创新实践,不仅是练笔的新方法、新技术,还行之有效。 法、技术 一是对新课程写作理念过于理想 或片面地理解而形成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纠偏,如自由表达即自由化表达。二是对传统的或新课程中的练笔方法进行完善,如将仿写练笔改进为仿创性练笔。三是借鉴国外有关作文的研究新成果,丰富我们有关学生练笔的观念、方法和技术,如借鉴加拿大的“学生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加写作活动”的观点,改造思考性练笔策略。 11 第一章 “练笔教学理念”与问题解决理论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 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学习,是一个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学习情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我国教育至圣孔子的学习情愫;“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这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学习情思曾几何时,学习像填鸭,身体肥得“学富五车”,智商高得“才高八斗”,可翅膀却越来越失去了飞翔能力。今天的莘莘学子,少年的花儿开了心中却多无诗意生活,虽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却少有乐学心境,工业化学习模式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学习的机器怪兽! 当今学生的学习怎么哪?从历史唯 物主义来看,没有工业化学习对原始农业化学习的反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文明,谁也无法把历史一掰两断,历史又到了新的超越点上,我们必须在信息化基础上复归学习的本性。哈佛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信息技术会使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享用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按自己的需要和速度学习。”新教育为学习服务,新学习本质是学生的“自我服务与自我成长” 。学生练笔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它的学习理念有哪些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