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 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 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内蒙古财经学院 目 录 摘 要 .、研究背景 .、研究综述 .、模型简介 .一)研究方法 . 5 (二)数据选择与变量说明 . 6 1. 碳排放系数 . 6 2. 碳排放测度 . 7 四、实证分析 .一) 型 . 8 (二)因素分解 . 10 (三)回归分析 . 13 1. 模型说明 . 14 2. 模型建立 . 14 (四)小结 . 16 五、结论及启示 . 17 (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建立能源高效利用体系 . 17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 17 (三)加强研发力度与跨地区合作 . 18 参考文献 . 19 附 录 . 22 1 摘 要 本文主要利用对数平均 数因素分解法 ( 型),将内蒙古碳排放因素分解为 经济发展、 能源碳排放强度 、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四个因素。由于 能源碳排放强度 是固定值,因此,影响内蒙古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其中,经济发展为促进 因子,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 为抑制因子。 经实证分析得出 结论 是 经济发展一直是内蒙古人均碳排放增加 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要大于抑制因素的贡献率,从而导致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不断增大。能源效率对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抵不过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即 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 另外, 本文利用三次多项式分析了 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得出 各影响 因素 与碳排放 的关系与传统的 “ 倒U 型 ” 线并不吻合 , 与人均 “ 倒 N 型 ” 曲线关系 , 与 能源强度呈“ N 型 ” 曲线关系 。 关键词: 碳排放 型 因素分解 能源效率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全球气候形势 比过去 更加严峻 。事实上,气候变暖导致的“ 温室效应 ” 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 更为可怕的是,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岸城市,洪水、干旱、风暴频频发生,造成上千万难民 流离失所 ,近几年我国干旱、洪涝、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就是最好的佐证。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 社会无限制地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加速变暖,气候变暖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究显示 , 在前工业化时代,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浓度只 有 278在 2009 年,地 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3871 百万分之一),创历史新高 。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的 2295% 以上,是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而 化石能源 的过度使用是 导致 温室效应的主要推手。 美国能源情报署( 研究表明 , 2003 年世界人为制 造的251 亿吨 /年 , 石油为 105 亿 吨 /年;天然气为 53 亿 吨 /年;煤炭为 93 亿吨 /年。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统计报道, 2004 年世 界排放2 20位 国家(地区)中,美国是2 吨; 其次是中国,为 吨;第三位是俄罗斯,为 吨;第四位是日本,为 吨;第五位是印度,为 吨。 目前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发展历程大致为: 1997 年 12 月, 为了让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3 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 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 2010 年, 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 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要比 1990 年减少 , 2005 年 2 月 16 日,京都议定书 正式生效,到 2008 年 4 月,共有 178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被批准加入该议定书,中国位列其中。 2005 年 12 月 5 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 22 个签 约国代表集中讨论3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目的是削减碳排放污染,实 现 2012年的减排目标。 2007 年 12 月 3 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 “ 巴厘岛路线图 ” , 要求发达国 家在 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 25%至 40%。 2009 年 12 月 7 日 18 日 召开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 联合国 气候会议,商讨 京都议定书 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 应对气候变化 的全球 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 加剧 ,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 受到了极 大影响 ,世界各国 普遍都非常 重视 减排 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由此 二氧化碳 的 排放大量增加, 从 1980,中国的碳排放量增加相对比较平稳, 1980 年 中国的 碳 排放量仅为 145 亿吨, 上升幅度不太高。 从 1997 年到 200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还出现了小幅下降, 但从 2000 年特别是 2002 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出现快速上升趋势, 2000 年 我国的碳排放量为 吨, 2002 年 上升到 吨 ,到 2008 年就上升到 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估计 2025 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0 年中 国的2的 。 一般认为, 能源消费 所 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很大 的 比重 。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 费国,煤炭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27%,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 其中煤炭 石油 天然气 电 力 (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 我国的 资源 特点是 “ 富煤、少气、缺油 ”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很大比重, 而内蒙古是典型的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 均 1986 年的 888 元上升到 2009 年的40282 元,然而与此同时人均能耗由 1998 年的 标煤上升到 2009 年的 均碳排放量从 1986 年的 /人上升到 2009 年的 /人,出现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同步高速增长的局面。 由于 煤炭 是导致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 加的 主要原因 , 为了 实现减排目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于是,本文以内蒙古能源4 消费为落脚点,研究能源消费中的碳排放变化,重点考察影响碳排放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因素,建立内蒙古能源消费2内蒙古“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 实际 价值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综述 能源和碳排放的分解研究始 于 20 世纪 70 年代, 等采用分解模型分析了美国能源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始于 21世纪初, 宋德勇 等、徐国泉等、胡初枝 等、朱勤等、张雷等、冯相昭、魏一鸣以及王俊松等分别利用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变化等的分解分析。 最早对中国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的研究者之一,他采用对数平均 数 (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变化情况 2; 宋德勇 等 3 利用指数 分解法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徐国泉等采用数分解法通过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 1995 年2004 年 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 增长 4;胡初枝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分析了 1990年 2005 年中国碳排放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 “ N” 型 关系 5。朱勤等 研究表明除经济效应外,人口规模对我国2指 出我国当前减排政策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 源效率 6。张雷 用多元化指数的方法,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使得国家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为主 的转变 7。冯相昭等利用修改后 的 等式对 1971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2素 8。魏一鸣等采用 分析了中国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认为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变化并不一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 9。王俊松等利 用 法对我5 国 1990 2007 年2出经济增 长和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因素,人口和结构效应影响不大,但从分地区 (东、中、西部 )这些效应的贡献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地区研究和制定 政策 10。 在地区层面进行了碳排放分解研究主要有刘春兰、郭运功、赵敏等、温景光和刘燕娜等人。刘春兰等通过 对北京市 1997 2007 年2出推动北京市2抑制211。郭运功等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均住人口四个方面对上海市2指出要减缓上海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应从控制人口数量、降 低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考虑 12。赵敏等 13、温景光 14和刘燕娜等 15,分别研究了上海市、江苏省和福建省的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 三、模型简介 (一)研究方法 指数分解分析是研究事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 :数分解与 数分解等,这两种 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解领域常用的分解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指数分解方法 , 一 种 是 结 构 分 解 方 法 其中, 法利用投入产出表,以消耗系数矩阵为基础,可对各影响因素如产业部门最终需求、国际贸易等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其主要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两极分解法等;在 法的相关研究中,梁进社等用投入产出法将1990 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中间需求效应、技术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认为技术效应是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 21;李艳梅等 用两极分解法对 1997年 2002 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贡献率最大的是经济规模的增加 22; 相 对 于 法需要投入产出表数据作为支撑, 法因只需利用产业部门水平的总和数据,特别适合分解含 有较少因素的、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型,6 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主要方法包括 数分解与 法的相关研究中,师博应用 数分解模型对中国 1980 年至 2005 年总能源强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影响 23。 高振宇等采 用 数分解方 法对我国“六五”时 期以来的生产用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分解分析,认为产业内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控制能源消费规模的主要因素 24。 近年来能源分解的方法已经相对成熟,早期的分解方法不能解决残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提出了完整分解模型, 5的模型基于 模型基于 数 ,这两种模型都可以很好地解决残差问题。在上述各种方法中,由于具有全分解、无残差、易使用,以及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的一致性、结果的唯一性、易理解等优点而在众多分解技术中受到重视,目前在许 多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本文主要采用对数平均权重的 解 法( 型 )对内蒙古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 (二)数据选择与变量说明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内蒙古统计年鉴 26。 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碳排放系数以及碳排放的测算。 1. 碳排放系数 关于碳排放系数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 1) 表 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t 碳 /t 标准煤 ) 数据来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 平均值 0 0 0 0 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采用 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具体公式为: 7 71= P A i 种能源消费量, i 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 二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相关成果(见表 2)。 本文采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表 2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能源类型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 系数( t 碳 /t 标准煤)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分析 . 碳排 放 测度 目前,关于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有 2 个: 第 1个是 16。等式建立起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素与人类活动产生的 间联系,表达为: 22 E G D P O G D P P O P 式中, 2表 2放量 ; 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表国内生产总值;而 表国内人口总量。 因为其考察的变量数目有限,所能 得到的研 究结果基本仅限于 2放与能源、经济及人口在宏观上的量化关系。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除了与能源消费规模及经济产出有直接联系,而且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及主导产业类型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引入能够表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量,对 等式进 行了扩展。扩 展后的 等 式表达为: ()i j i j i j i E P E G D P O P E G D P G D P P O P 式中: 含义同公式 上 ; C 表示碳排放 总量,指燃烧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用 i 区分不同8 的产业类型,用 j 区分不同的能源类型,则i 种产业中第 j 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i 种产业中第 j 种能源的消费量;i 种产业的能源消费量;i 种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并且,可以证明对数 平均权重 解法的 残值 =0。 第 2 个是 提出的碳排放量公式 Y P 式中, C 为碳排放量; 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E 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 第 i 种能源的消费量; Y 为国内生产总值 ( P 为人口。 等式结构简单 ,易于操作,已在能源与环境经济经济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考察的变量数目有限,所以能得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仅限于2放与能源、经济及人口在宏观上的量化关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能源结构、能源 效率等已日益成为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四、实证分析 (一) 型 本文采用 提出的碳排放量公式,以全面分析碳排放因素。其 基本公式( 和 , 2002): Y P 式 中, C 为碳排放量; 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E 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 第 i 种能源的消费量; Y 为国内生产总值 ( P 为人口。 根据各公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可以定义能源结构因素 E,即 i 种能源在总能源消费量中 的份额;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i i E,即每消费一单位 源效率因 素 I=E/ Y,即 单位的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因9 素 R=Y/P,即人 均 而人均碳排放量可以表示为: F ( 公式 1) 公式 1 表明人均碳排放量 A 的变化 来自于源结构)的变化、源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I(能源效率)的变化和 R( 经济发展)的变化。 第 t 期相对 于基期的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0 0 0 0 0tt t t ti i i A S F I R S F I R S F I R r s A A A (公式 2) 0 I R r s D D D (公式 3) 其中, 、 能源结构变化因素; 、 能源碳排放强度因素;、 能源效率因素; 、 经济发展因素; 、 分解余量。式 2 中的 、 、 、 分别为各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量的绝对贡献值;式 3 中 的 别表示各因素变化对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 基 于公式 2,本 文采用 1998)等人提出的对数平均权重 解法( 行分解。各因素的分解结果为: 0= ; 0 0 ; 0 其中,00( )(公 式 4) 所以, =r s d S F I A A A A ( ) 00 0 0 0= ( l n l n l n l n )t t t tt i i i i i I I R 10 00( l n )tt 00 0 A A 对公式 3 两边取对数可得: l n l n l n l n l I R r s D D D D (公式 5) 对照公式 2 和公式 5 可设各项对应成比例,即 l n l nl n l n l r s I R r s A A A A 假设 00为任意常数 设00l n l n l A A,则 = e x p ( ) A ; = e x p ( ) A ; = e x p ( ) A ; = e x p ( ) A ; =1 (公式 6) (二)因素分解 本文对内蒙古总的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ii S F 其中, E 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i 类能源的碳排放强度,i 类能源在总能源所占的比重。 11 表 3 内蒙古 2001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人口 年 份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 地区生产总值 碳排放 总人口 原 煤 原 油 天然气 水 电 2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据来源:内蒙古 统计年鉴 2010,中国统 计出版社 由于 固定值,本文中能对人均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因素只有能源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因此 =0, 1,其它三个因素的影响效果按照 公式 4 和公式 6 计算而来,通过计算整理得到中国碳排放因素分析的基础数据 (见表 4)。 表 4 内蒙古 2001碳排放 解结 果 年份 人均排放 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 经济发展 A D 2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据来源:由内蒙古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12 图 1 三因素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贡献值趋势图 从图 1 可以看出, 2002期间,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总体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 内蒙古的能源结构中仍以煤炭为主,从 1993 年以来煤炭在内蒙古一次能源中占 80%以上,从图 1 可以看出,导致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的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主要是能源效率,与此同时,能源结构效应非常微小,并且几乎处于一条水平线上。可见,人均碳排放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和能源效率因素,虽然能源效率对降低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是不断增加的,但能源效率对降 低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与经济发展对增加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相比,其增长趋势明显趋缓,这也导致近年来内蒙古人均碳排放的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本文借鉴(徐国泉,2006)等将各 因素分成促进因素(经济发展)和抑制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为使各个因素具有可比性,本文将抑制因素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增加的贡献率(小于 1)取倒数,然后比较促进因素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与抑制因素对抑制内蒙古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见图 2)。 13 图 2 三因素对重庆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趋势图 从图 2 可以看出,促进因素(经济发展)一直是内蒙古人均碳排放上涨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要大于抑制因素的贡献率,从而导致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不断增大。抑制因素中的能源结构贡献率与图 1 中能源结构因素贡献值较 小且基本没有变化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这与内蒙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相吻合。 综上可知,经济发展是导致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并且内蒙古经济还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短期内促进因素没有减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可能性;能源结构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的 抑制作用一直贡献不大,在能源结构方面内蒙古蕴含较大升级空间;能源效率的提升一直是抑制内蒙古人均碳排放量过快上涨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内蒙古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以及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存在制约瓶颈,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不高,调整产业结构和促使新能源技术的利用是提 高内蒙古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 三 ) 回归分析 由 上文分析可得,碳排放受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选取 1986 2009 年人均 2为被解释变量,人均 及能源强度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与人均碳排放呈何种曲线关系,并验证其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 “ 倒 U 型 ” 曲 线。 其中,以人均 单位:元 /人)度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单 位 耗(单位:吨 /万元) 即能源强度 表 征能源效率。14 注:所选数据来源于内蒙古 2010 年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而得。 1. 模型 说明 本文 采用三次多项式简化模型对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231 2 3t t t t tY c X X X u 或取对数 形式: 231 2 3( ) ( ) ( ) ( )t t t t tL n Y c L n X L n X L n X u 其中, c 代表常数, 代表随机误差, t 为时间指标( 1, 2, ,),i ( 1,2,3i )分别代表一次、二次和三次系数。 ( 1)当10,20则为三次曲线关系,呈 之,如果10且30,20且3=0,则呈( 3) 当3=0,2且10时,二者呈线 性关系。 2. 模型建立 ( 1)经济发展水平 模型表达式: 231 2 3( ) ( ) ( ) ( )t t t t tL n Y c L n X L n X L n X u 其中, Y 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X 表示人均 - 1 . 0- 0 . 50 . 00 . 51 . 01 . 52 . 07 8 9 10L N 折线图 15 本文对人均 2 放量和人均 取自然对数,用 件对模型中的变量做 归,两者间的回归模拟结果见附表 1: 23( ) 2 4 . 2 0 8 9 . 7 9 7 ( ) 1 . 2 0 5 ( ) 0 . 0 4 5 ( )t t tL n Y L n X L n X L n X ( ( ( ( t= ( ( ( ( 调整的 2R 达到 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并且参数估计值均显著。该回归模型表明,内蒙古人均 2放量与之间呈 “倒 N 型 ” 曲线关系。目前内蒙古人均 2放量正处于上升阶段,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回归拟合结果的残差图见附 表(图 1) 。 ( 2)能源效率 模型表达式: 231 2 3t t t t tY c X X X u 其中, Y 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X 表示能源强度 。 123452 4 6 8 10 折线图 用 件对模型中的变量做 归,两者间的回归模拟结果见附表 2: 232 . 2 0 9 + 2 . 4 8 5 0 . 4 0 3 + 0 . 0 2 20 . 6 4 9 0 . 4 1 1 0 . 0 7 5 0 . 0 0 4t t t X X s d ( ) ( ) ( ) ( )t= (整的 2R 达到 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并且参数估计值均显著 ,拟合的残差图见附表(图 2) 。上面的关系式表明,内蒙古人均 2放量与能源16 强度之间呈 “ N 型 ” 曲线关系 。 从折线图 4 也可以看出,随着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加碳排放量呈现出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应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将上述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整理如表 5 所示: 表 5 回归方程拟合结果 模型系数 解释变量 常数 系数 1 系数 2 系数 3 调整的可决系数 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 * * * N 型 能源效率 (能源 强度) * * * * 型 注: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 t 统计值,其中 *、 *表示 5%、 1% 的显著性水平。 ( 四 )小结 事实上,内蒙古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原油为主,煤炭占绝对优势。尽管近年来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不断增多,但是能源消费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明显优化。因此,内蒙古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 现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替代煤炭,这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通过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 : 第一, 近 10 年来 ,内蒙古碳排放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蒙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内蒙古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能源科技投入力度,开源节能与提高能效并重,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优先开发和选择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视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 内蒙古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能源效率的提 高,而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内蒙古人均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不大。 能源效率对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抵不过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即 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另外, 利用 1986 2009年内蒙古的相关数据定量分析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和 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 得到结论如下: 17 首先, 碳排放量与人均 “ 倒 N 型 ” 曲线关系。目前内蒙古人均 2未达到 “ 倒 N 型 ” 曲线的第二个转折点, 说明内蒙古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大,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其次, 碳排放量与能源强度呈 “ N 型 ” 曲线关系。碳排放量呈现出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关系与传统的 “ 倒 U 型 ” 线并不吻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既定形式 的 能反映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技术条件,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五 、结论及启示 根据 以上 实证 分析,可得 结论和启示 如下 : (一)优化能 源消费结构,建立能源高效利用体系 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的能源结构调整对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不大,这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不大。若能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所占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内蒙古的碳排放将得到极大的缓解。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主要减排措施之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作用显著。因此,在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应作为中 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使之成为最有效的碳减排途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一般来说,工业比服务业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要高许多,排放的 2也较大。而中国的工业结构中,近年来重工业发展过快。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领域出现严重的产18 能过剩。为此,国务院提出淘汰一批高耗能产业的落后产能,这是中国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十一五”期间规定的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走向低碳发展,减排温室气体和污染的重大措施,从行业看,主要是淘汰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因此,中国工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抑制高能耗、煤炭资源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工作个人述职报告集锦六篇
- 重温寄语精神-展现青春担当的心得体会(6篇)
- (教师用书)2024年-学年高中地理 第3单元 单元活动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实录 鲁教版必修3
- 公司新员工辞职报告合集15篇
- 网上办公系统系统设计
- 陶艺制作过程
- 包装概述与包装成本计算
- 环保建议书集锦15篇
- 学校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 固定资产明细账模板-共10篇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2锅炉炉膛内脚手架搭设及拆除施工方案
-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四年级上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以诺书-中英对照
- 《2023版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 静配中心述职报告
- 智能建造施工技术 课件全套 王春林 项目1-11 智能建造施工概论- 外墙保温与建筑施工碳排放计算
- 供应链管理师(三级)认证备考试题及答案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