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分类号 密级 学号 20061113010 青 海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 教授 申请学位类别 硕士 申请学位名称 理学 学科专业名称 人文地理 研究方向名称 国土整治与经济区划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 i i 河湟文化 演变 及其文化景观的 地理组合特征 中文摘要 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目前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只有从各学科角度出发的各种景观研究。“文化景观”“文化” +“景观”。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 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作为一 个整体 系统 来 加以整理研究,突破了传统以 某项单一有性 元素为 景 观研究的界限;也强调了文化景观并非是 单一的人文或地理环境的附属物,而是作为 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物 。将地域 文化 景观特色的涵义重新提炼,与 地方 文化的内涵相联系,以文化景观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的基础,并对 河湟地区 古代至现代的 文 化 特色从 文化 景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和探讨分析。 本文 首先从河湟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谈起,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阐述了河湟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河湟文化的最终形成。根据文化景观要素的分类方法,以此列举了河湟 地区 多个民族文化景观结构,并确定了现存的文化景观因子,从多个角度探讨、研究了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本文重点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要素分类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 单 因子与 多因子 分析法相结合 等方法, 将其 各要素文化景观 合理定位,查找 其景观的分布特征,地区景观的集聚度、多样性和知名度,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 出区域文化景观组合的地理特征 。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实际运用,为未来 区域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 经研究,在河湟 地区 各个县区,文化景观组合综合评价排名最高的县市为 民和县、 化隆县、循化县、西宁市 和大通 县 5个区域;其次为湟中县、 乐都县、互助县、贵德县和尖扎县 5个县;第三个区域为 湟源县、平安县、同仁县、 门源县、海宴县 和海晏县 5个县。其地理组合特征为:( 1) 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成为 地域 文化景观的塑造地 ;( 2)多民族的融合是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多样性的前提;( 3)地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 点是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密集度的重要表现;( 4)地域优良的山水条件、古老景观的历史条件和开放较早的社会环境是衡量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知名度高低的先决条件;( 5)单要素文化景观的地 域 组合 比 例 不均衡 是河湟 地区 文化景观地理组合特征的重要体现;( 6)虽然有些单要素景观在地域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上并不是很明显,但对整个地区景观的发展和区域民族的交流、合作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关键词 : “ 河湟 地区 ”“ 河湟文化 ”“ 文化景观 ”“ 地理组合特征 ” of o at t of in of a to be in as pe is an or is as in an as in of a to in to of to on on of of of in of a its its be in to by to go On of of by e , ha is a y : (1) (2)(3) is in a a is (4) is (5) a (6) in to of is on to “ “ “ I I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 一章 绪论 . 1 题的目的及意义 . 1 题依据 . 1 题的目的 . 1 题的意义 . 1 论层面 . 1 践层面 . 2 内外研究综述 . 2 化景观概念的内涵 . 2 究内容综述 . 4 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6 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6 究思路 . 6 究方法 . 7 第二章 河湟地区概况 . 9 湟地区地理界线的确定 . 9 湟地区的地理特征 . 10 第三章 河湟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12 湟地区历史文化的来源与扩散 . 12 湟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 . 13 第四章 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景观的形成及其结构分析 . 17 史时期河湟地区多民族的融合 . 17 湟地区民族文化景观结构分析 . 21 湟地区汉族文化景观 . 21 湟地区藏族文化景观 . 22 河湟地区回族文化景观 . 23 湟地区撒拉族文化景观 . 23 湟地区土族文化景观 . 24 湟地区蒙古族文化景观 . 25 湟地区全民共有的文化景观 . 26 第五章 河湟地区文化景观要素的地理分布 . 27 湟地区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 . 27 教寺院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30 传佛教寺院景观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30 传佛教寺院概况 . 30 传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特征 . 31 斯兰教寺院景观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32 斯兰教寺院概况 . 33 斯兰教寺院的地理分布特征 . 33 传佛教、道教寺院景观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35 传佛教、道教寺院概况 . 35 传佛教、道教寺院的地理分布特征 . 36 方方言景观及其地理分布 特征 . 36 方方言概况 . 36 方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 . 37 特产品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39 特产品概况 . 39 特产品的地理分布特征 . 40 文化遗址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41 文化遗址概况 . 41 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特征 . 42 湟花儿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43 湟花儿概况 . 43 湟花儿及其会场的地理分布特征 . 45 葬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 45 第六章 河湟地区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分析 . 47 湟地区文化景观要素组合的定量分析 . 47 地域文化景观要素的集聚度 . 48 域文化景观要素的多样性 . 50 域文化景观要素的知名度 . 51 湟地区文化景观要素组合的总体格局 . 53 域文化景观要素组合的总体解析 . 53 域文化景观要素组合的总体特征 . 54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56 论 . 56 论 . 57 参考文献 . 59 附表 . 61 致 谢 . 63 个人简介 . 64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4 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1 1 第一章 绪论 题 的目的及意义 题依据 题目来自于青海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文化的地理分异与保护。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有 许多学者 对其进行了 关注 和研究。青海河湟文化作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表现出的文化 景观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就目前研究现状的调查,对河湟地区文化景观的研究很是局限,只停留在宏观的定性描述上,缺乏深层次的定量研究。所以有必要对河湟地区文化景观及其分布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 题 的目的 通过河湟文化景观的现 状调查和分析,认清和了解河湟文化景观 及地理组合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河湟地区各民族在 时间上的演变和 文化转型 ,从而 理解河湟地区 文化景观格局的整体空间形态。 河湟地区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河湟文化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宝贵财富,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上保护河湟地区文化景观极其重要。目前对河湟地区文化景观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 通过对 青海省 河湟地区 文化景观的研究, 揭示河湟文化景观 的个性与特色, 为保护河湟地区文化提供基本依据。 题 的意义 文化景观 的 理论研究 , 首先能够为景观建设提供合理、清晰的层次,而一个明晰的层次结构,能够帮助实践的参与者对各个环节更加准确合理的进行定位,增进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其次,能够协调景观实践的整体化概念,在文化景观建设 与保护 过程中 通过 各个学科之间如生态学、建筑学 、旅游学、历史学等的互相 学习和 借鉴,帮助明确文化景观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系统的组团结构。再次,完善的文化景观理论,能够为景观建设在空间实施领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继续发展的空间,为增加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进 一步深化和规范各项建设 与保护 活动提供契机。 河 湟地区 文化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因此,分析河湟地区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景观格局的组合特征和文化资源在地理上空间上的配置,对把 握各地的优势 文化 资源, 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是及其有利的, 从 而为 政策 制定、 经济 投入、 公共文化 推广以及 现代化 建设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也 为 青海河湟地区 空间 文化景观 建设和 保护 提供理论支持与 科学 依据。 青海河湟文化景观具有类型多、层面广的特点,主要有民族符号、语言特质、风俗景观、古建筑、古遗址等物质景观和反映艺术、信仰、民俗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景观都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和研究河湟地区文化景观及其地理组合特征,对发展河湟地区文化景观旅游提供可行的资源信息。 内外研究 综述 化景观概念的内涵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 13,就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解释很多。 早在 1885年,温默 (J 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 集中于景观的全貌。 德国地理学家弗 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系统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当时称为历史景观) 4。 1925 年, 20 世纪 被公认为文化景观学派创立者的美国地理学家 承并发展拉采尔的基础上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5。 1929年,苏尔的学生 S 890 1956)首创“相继占用” (化史层 )一词,并分别用一个模型和一个实例研究来说明他的相继占用概念。他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实例研究中创立了一个形式 阶段序列:印第安人居住时为从事采集的原始森林;欧洲迁移来的农民把低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3 3 地开发为农田,在山坡草场 养牲口;现代因经济改变又把它盖上森林 (次生 )并养些牲畜;他预言第四阶段将以林业为主要活动。在他看来,每一个阶段或人类占用都与人类的祖先和后代联系在一起,并认为阶段演化是内因作用的结果 7。由于这一概念容易被其他人采纳,因而提出后不久就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研究。 1931年,前苏联的景观学家贝尔格 (L S 1876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代表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并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 1941年,苏尔在 :人文地理学即是对人类工程或文化景观的历史 文化研究。 1945年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家把重视研究社会文化的新地理学叫做“社 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迁的主要力量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 近年来,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美国地理家协会 (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中,都有景观与文化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 观建设的量化因子、 2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 1984)认为:“文化景 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6。 由于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某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 , 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 因而文化景观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 除自然因素以外,构成文化景观的人文因素可以分成两类 , 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是文化 景观的最重要组成要素 , 指具有色彩和形态 , 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 , 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在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中聚落是最显而易见的 , 它集中反映了组成要素 之间的相关 , 是文化景观的核心。正因为如此 , 文化地理学者 (特别是伯克莱学派的学者们 )已经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聚落特征 , 如房屋的类型和结构、方言结构 , 以及它们与道路网、建筑材料、土地格局、自然障碍、自然资源的关系 , 其中对乡村类型的研究占据最突出的地位。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这些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无形之气 , 其作用不容忽视 , 对它们进行研究 , 我们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外貌 , 深入文化景观内部 , 使文化景观研究深入到深层机制的水平上。 文化景观的组成除前述的因 素外 , 还有一种凌 驾 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 , 它 像 区域个性一样 , 是一种抽象的感觉 15。欧洲地理一书中写道 :“要把一个区域和四周区分开来 ,除了需要突出的山脉或河谷、特定的语言和某些技艺外 , 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 (有时是三者的结合 )的强烈信仰。因此 , 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 , 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 , 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 6。 由于景观构成的复杂性 , 划分文化景观类型的方法很多。例如 , 根据可视 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 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程度等可分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此外 , 还可以将文化景观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大都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 其中为了比较方便且更好的进行文化景观的研究,有人依据文化要素的分类将文化景观分为以下五大类 36:认知类文化景观,如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规范类文化景观,如道德、信仰、法律等。艺术类文化景观,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中的美学部分等。器用类文化景观, 如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等。社会类文化景观,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这五类文化景观又可细分为众多亚类。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各类文化景观无论是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还是其他诸多景观方面讲,都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了地域景观类型的全貌,对区域文化景观的研究较为可行、有力。本文对河湟文化景观的研究就是采用文化要素分类这一方法,使其更有助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 究内容综述 文化景观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宾塞和霍华斯 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对三个近代农业区的 农业文化景观的研究和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的“人类相继占用说”(美国地理学家谢绝民将其翻译成“文化史层说”) 认为地理学应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拉采尔在研究民族问题时提出文化景观应从历史和动态的观点来研究,拉采尔的学生弗罗奔蓼斯( 地域的一组文化要素作为复合体的研究,提出文化空间分布的“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的格局、建筑风格 7。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各项文化景观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有文化景观的内涵、研究进展、类型,文化景观的开发、建设,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 8 现阶段国际上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从文化景观的起源与研究成果分析,主要还是局限在两个领域:地理学与风景园林学。 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强调“自然与人文兼收并蓄”的视觉感知景象,强调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产生的结果,是由自然景色、天野、城市、道路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现象。从这一角度分析,文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5 5 化景观有两种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从文化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 (历史、自然基础 、经济社会等等 )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文化的特征,通过研究景观的整体风貌特征加以解释现象存在的原因,这是一种理论型研究方式;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和构成元素,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种类型的研究在苏联发展成为景观形态学。景观园林学中的文化景观,主要基于视觉审美角度对景观做出分析、评价、研究,确定实践性措施。在这个意义上,“景观”一词就是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强调的是我们生活周围的物质因素,特别关注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具体包括建 筑、植被、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驯化动物等,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视觉和谐、秩序合理的良好的空间场所。当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特别是实践领域参与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师们,接触的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 国内对“景观”的理解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山水风景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成为艺术家研究的对象,丰富的山水理论堪称举世无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园林景观系统自成一体,中国园林的美学理论成为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文化景观研究的理解上来说,中国园林的“文化景观”理论体系,本质上还是基于 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即强调景观的“视觉质量”。在讨论关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时, 1985年,金其铭在江苏省高淳县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 (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 )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征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 1990年,董新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类型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 26。在述及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问题时, 1996年,王宪礼等通过分析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变化,认为景观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 降低,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 27。 1998年,钱智通过对吴文化区域系统的研究,指出吴文化景观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变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横向交流等 28。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建立针对不同项目和研究对象均能适用的完整的文化景观理论体系 29。 如今 国内现代文化景观研究更多关注于聚落布局、土地利用景观以及建筑物的式样等方面。在注意到景观结构、类型的历史过程同时,基本确定了对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及步骤。据此,对文化景观的诠释成为重要方面。 河湟文化作为黄河流域古 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很受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质量、环境管理制度
- 医院食堂运营方案
- 2025年经济师考试运输经济(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4年快速离婚协议书格式范本
- 2024年加工定做合作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 训练案
- 2024年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合同
- 2024年度园林绿化工程苗木种植分包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产品销售合同
- 2024年度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特许经营协议
- 宠物器械使用制度
- JTG-D82-2009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 兽医产科学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骨科术后疼痛护理
- MOOC 有机化学-河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城市观光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中医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 中考英语选择题120题(含答案)
- 2024年水利工程行业技能考试-水利系统职称考试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