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1页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2页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3页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4页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二一年九月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单位: 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单位负责人: 邰彦海总工程师: 任立君编制人: 刘文军参加编制人员:孙林忠、刘文军、裴丽岩、李在春、陈浩报告提交单位: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编制时间: 2010年9月55 / 59目录前言1第一章 矿井及井田概况2第一节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2第二节 位置、交通2第三节 地形地貌4第四节 气象、水文4第五节 地震5第六节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6第二章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7第一节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7第二节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8第三节 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11第三章 地质概况13第一节 地层13第二节 构造18第三节 岩浆岩26第四章 区域水文地质27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30第一节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30第二节 含水层30第三节 隔水层32第四节 矿井充水条件32第五节 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36第六节 矿井充水状况36第六章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38第一节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38第二节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38第七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39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39第二节 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40结束语41前言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9233号)的指示精神,按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编写提纲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与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结合生产实际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编写了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第一章 矿井及井田概况第一节 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一、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于1990年7月提交了吉林省珲春市珲春煤田板石区勘探(精查)报告,2005年12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三队编制了吉林省珲春煤田板石第一精查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批复的储量: A+B+C级9798.0万吨。可采储量7838.4万吨,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2005年8月由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提交了吉林省珲春板石煤业有限公司板石一矿初步设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9Mt/a。服务年限为40.3a。板石一矿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11月试生产,2008年1月正式投产,核定生产能力2.4Mt/a。2009年实际生产原煤240万吨。二、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水平该井田西南翼主控断层少,构造相对简单。井田北东翼断层多,构造复杂。因此,首采区布置在了南翼115勘探线之间。采用斜井开拓方案,分水平开采,第一水平标高为-480m。有斜井3条,倾角均为-25,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风斜井,主井井筒总工程量为1221m,井口门标高+36m。副、风井井筒总工程量均为1230m,井口门标高均为+40m。三条井筒均在-480水平放平,形成-480水平井底车场系统,-480水平井底车场埋深507m。第二采区开拓工程正在进行中,其中,二采区轨道下山及绞车洞室507m、二采区回风下山及绞车洞室467m均已完成,二采区皮带下山已近完成,-585水平井底车场部分工程正在施工中,-585水平井底车场埋深612m。三、主要开采煤层本井田可供开采的煤层11层,即19、19b、20、20a、21、22、22a、23、23a、26、28号煤层,可采煤层标高在-250-750间,埋深在270780间。第二节 位置、交通珲春煤田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境内,本矿区地处珲春煤田西南隅,珲春河下游。行政区隶属珲春市板石镇。其地理座标为:东经自1301556至1302042,北纬自424555至424933。井田范围北西以珲春河北防洪堤为界,与八连城井田相邻。南以基底老盘为界,东与南东以22勘探线及F1断层为界,西至0勘探线,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东南部与板石区相邻,东西长7.60km、南北宽3.60km,面积27.40km2。井田北距珲春市约12km,距图们市65km,井田东部有珲春至敬信中俄边境国防公路,井田北部边界有珲春至中俄边境长岭口岸公路,井田中部有板石镇至河口的砂石公路。珲春市至图们市的铁路于1996年6月份正式通车。珲乌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通车,本年底前有望全线通车。矿区铁路专用线于国铁图珲线的七户洞车站接轨,矿区专用线全长14.45km,已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见图1-1。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地形地貌珲春煤田为一较大型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大面积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北、东、南三面为古老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西临图们江。珲春河自东北横穿盆地,流向西南,汇入图们江。河两岸有近似对称的一、二级阶地,阶地较平缓,只有二级阶地坡度较陡,阶面宽度12km。珲春盆地内,平原海拔标高2080m,丘陵地带80150m,多被南北向溪流切割成冲沟和垄岗。山地海拔标高150514m,呈北东东向展布。本井田处于珲春盆地西南边缘地带,井田南部边界为石炭二迭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西与西北被图门江和珲春河围绕,东为大面积冲积平原。井田区内海拔标高20.261.3m区间。井田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南部与西南盆地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种植旱田。井田内工业场地标高在33.50m46.50m区间,铁路专用线、洗煤厂、瓦斯抽放泵站等地势较低,海拔标高在30.532.70m区间,工业区、储煤场、轻便轨等地势略高,海拔标高在35.4037.8m区间,变电所、提升机房、联合楼、办公楼、独身楼、食堂等地势较高,海拔标高在43.546.5m区间。本区制高点为南部大盘岭,海拨标高为514m,最低点为井田区西北西崴子一带,海拨标高20.2m。第四节 气象、水文珲春盆地地下水位较浅,地表水系发育,河流、沟渠纵横交错,井、泉到处可见。珲春河为盆地内主流,发源于春化,全长160km,盆地内次级河流均属珲春河支流,总汇水面积3629km2。支流呈脉状不对称分布于珲春河两侧,北翼支流长于南翼,大于20km的支流共有11条,其中盆地内有3条,即车大人沟河、骆驼河和旱道河。前两条位于河北区,旱道河从本区东部流入珲春河,常年流水,平时流量0.50.7m/s,洪水期猛增,是盆地东南部山区的主要泄洪渠道,流程20km,曲率系数1.10。珲春河在井田西部边界通过,是一老年期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切割不深,河道部分地带淤塞,曲率系数1.5,洪水期河流易于改道。平时流量8020m/s,洪水期猛涨。1986年8月测得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在桃源洞为4300m/s,在珲春河大桥为5400m/s。洪水可延续几天。据记载,19571987年,珲春遭遇三次较大的洪水袭击。1957年由于发洪水有12.47万亩农田被淹。1965年发洪水,因1962年修筑了防洪堤,只有5.95万亩农田被淹。1986年发洪水致使本区北部新农村附近数段防洪堤被冲垮,整个新农村被淹,市境内有几处桥梁被冲毁。这三次洪水期年降雨量分别为:550.7mm、855.6mm、847.1mm。雨季降雨量为372.3mm、596.4mm、309.9mm,日暴雨量分别为158mm、208.7mm、120.0mm。虽然1962年珲春河两岸修筑了34m高的防洪堤坝,将珲春河道限定在堤间700800m宽的范围内,可以预防一般的洪水袭击,但很难挡住1986年那样的特大洪水。珲春河遭受洪水袭击不仅与珲春市的连日暴雨有关,有时与珲春市周围甚至图们江上游降雨量有关,有时还受日本海潮汐的影响,使图们江水倒灌。1986年发生的大洪水,上述几种因素都有。由此可见,本井田地处图们江边、珲春河下游,井田大部位于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以内,是历年来洪水袭击的主要对象。根据珲春水利局历史资料记载,50年内最大一次洪水淹没标高约35.2m(新农村最高点地表标高约35.2m)。本地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近海型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冷风大,夏秋两季温热多雨,冬季严寒多风。根据1983年珲春气象局统计资料证明,19571983年,最热为8月份,日平均温度25.9。最冷为元月份,月平均温度-17.4。极端最高温度36.3,极端最低温度-32.5。初霜日期九月末,终霜日期五月初,无霜期130150天。11月上旬开始封冻,4月上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1.5m,年平均降雨量613.6mm,年平均积雪30mm,最高年降水量842.9mm,最低年降水量416.2mm。雨量集中在九月份,约占全年的70,每年都有暴雨12日,1965年最大一次暴雨量为208.7mm。珲春地区春、冬两季多风,即14月和1012月,风力一般56级,7级以上的大风510次,个别出现9级大风,多为西风和西北风。第五节 地震珲春地区地震裂度为度。1986年以前地震史料在延边地区未有超过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报道。近年由于工作的深入,从国际有关地震文献中查知,1902年7月3日在珲春近邻汪清附近发生过一次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经延边地区地震办公室现场调查考证,确认此次地震之存在。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4月18日11时55分,在吉林省珲春市与俄罗斯交界(北纬42.7度,东经130.7度)发生5.5级深度地震,震源深度约540km,地面无震感,此次地震没有对当地居民造成任何影响。珲春市是我国唯一一个处于深源地震带的城市,历史上小级别的深源地震也曾发生过几次,深度都在400km以上。据此,本区应属地震危害预防区。第六节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一、矿井主排水系统(-480水仓)1、水泵型号:MD420937(3台,1用、1备、1检修)。2、电机:YB710S14/1250kw。3、水泵能力:单台20h420m3=8400m34200m3;双台20h420m32=16800m34920m3。4、管路:273mm、长度1200m、趟数2。二、矿井辅助排水系统(-33联巷水仓)水泵:排沙潜水泵3台,QBS50/170(2台轮换运行,1台备用)。多级段泵3台,MD100(1用、1备、1检修)。三、矿井、各水平水仓数量1、-33联巷水仓1个,容积:164m3。2、-164联巷水仓1个,容积:80m3。现为截流缓冲水仓(该水平以上的少量涌水进入该仓后,再自然下放至-480主水仓)。3、-480主水仓2个,容积:甲仓1340m3、乙仓1780m3,总容积:3120m3。四、井下最大排水能力及抗灾能力井下最大排水能力:双台20h420m32=16800m34920m3能抵御该控制范围内的灾害能力,若灾害能力大于该控制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救援。在保证现有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的情况下,能保证正常涌水量的排放并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第二章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第一节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珲春煤田发现于1914年,1938年后日伪在英安、板石、庙岭开凿斜井多处,进行了掠夺式开采,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勘探队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勘探工作。19561957年,地质部沈阳地质局一三一队、一三四队对珲春煤田进行“概查”,施工部分山地工程,填制了1:5万地质图,施工了27个钻孔(孔号为CK字头),延边自治州工业处施工了CK41、CK42号钻孔,共计29个钻孔,工程量9114.92m,提交了珲春煤田详查地质报告。19601961年,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三队对板石区域进行精查勘探,1964年吉林省煤田地质局对该精查报告进行了复查,经(65)吉煤字222号文件批准,由精查降为详查。在此次勘探中,该队在板石区范围内共计施工7个钻孔,工程量2871.3m,分布在本区东南浅部。19601964年,吉林地勘公司二三队在珲春河北区进行了普查和详查勘探。在本区共施工10个钻孔,完成工程量5461.89m。1973年6月1974年11月,蛟河煤矿勘探队在省煤田地质局二三队详查勘探的范围内选择了17.4km2进行了精查勘探。在这次勘探中有5.2km2处于本区东部1522线之间,施工钻孔15个,工程量6151.64m。19751978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对河北区八连城井田进行了详查和精查勘探,78年提交了八连城井田精查报告,在本区施工19个钻孔,完成工程量13860.87m,获远景储量9200.00万吨。19821988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对板石100km2范围进行了详查勘探。该次详查在板石区共计施工钻孔83个,总钻探工程量51975.82m(包括基岩抽水和工程岩样孔)。浅钻孔7个,工程量451.55m。探槽2条,工程量约100m3。1988年提出板石详查地质报告经东煤地质局审查后,1989年12月21日以东煤地地字(1989)第317号文批准。在核定的储量中,其中板石区A+B+C级储量10563.53万吨,A+B级储量3026.20万吨。19881990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在板石I区开展进行了精查地质勘探,施工钻孔46个,工程量51975.82m,利用详查阶段钻孔83个,工程量51975.82m,利用蛟河煤矿勘探队施工钻孔1个,工程量549.53m,区内累计利用钻孔130个,工程量75023.58m。利用勘探区外河北总体详查和板石详查钻孔8个,工程量3803.77m。区内区外总利用钻孔138个,工程量78827.35m。于1990年7月提交了吉林省珲春市珲春煤田板石区勘探(精查)报告。2005年12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三队编制了吉林省珲春煤田板石第一精查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批复的储量: A+B+C级9798.0万吨,其中A+B级3573.36万吨。在19581988年的几次勘探过程中,各单位都在珲春煤田做过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工作,其详查阶段水文地质工作及质量见(表1)、质量和利用情况详见(表2)。第二节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矿井投产前及投产后,分别进行了两次三维地震勘探。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探队地震勘探成果2006年4月,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在板石一矿首采区进行为时27天的三维地质勘探野外业务。完成三维地震测线31束。完成物理点2109个,其中试验物理点28个,生产物理点2081个,通过该队技术人员对资料的处理后,并在该队解释工作站上进行了资料解释,于2006年8月提交了板石一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表1水文地质测绘抽水试验第四系层调查长期观测岩样孔采取水样风化带煤系Eh2第四系煤系比例尺1:25000孔号抽水次数孔深孔号抽水次数孔深孔数工程量孔数孔数/孔号孔号孔深组数km2号次m号次m个m个个/孔号孔号m组5515081491.9030486.05101103478表2工程量项目施工时期备注1958.8196119731974.11施工单位203队蛟河煤矿勘探队所在勘探区精区外围精区精区外围精区抽水试验第四系孔数(个)21203队:第四系抽水3个,孔可用。煤系抽水143号孔,1段可用;137号孔,2段可用,不能利用层段是混合抽水没有回抽资料。27个水样是简分析,位置不详,不能利用。蛟河煤矿勘探队:7330号孔煤系抽水3段可用,2段抽水曲线不正常,6个水样采样层位不清,不能利用。孔号/孔深(m)1/5.75水水3/9.91水2/13.46抽水次数21第三系孔数(个)21孔号/孔深(m)143/253.65137/370.1023130/383.89孔号/抽水次数143/4137/57330/5第四系调查孔数(个)258工程量(m)74.14工程地质岩样孔数(个)1孔号/孔深(m)7345/469.60岩样组数(组)36水样水样数量(个)276该报告控制面积4.168km2。在该区域内,勘探报告中提供有5条断层存在,而三维地震勘探后增加了中小断层36条。其中7条落差大于10m的位于测区西部的断层在勘探报告中没有提供,对于勘探报告中提供的5条断层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中也做了较大的修正。全区41条断层中,按控制程度划分,控制程度可靠断层29条,较可靠断层8条,控制程度较差断层4条,按落差划分,落差小于3m的断层4条。落差35m之间的断层6条,落差510m的断层10条。落差1030m的断层15条。落差大于30m的断层4条,按其性质划分,正断层40条,逆断层1条。查明了首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和深度。二、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测公司地震勘探成果2008年11月始,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测公司历时59天,完成了板石一矿深部区0315线区间(及八连城七线以西)煤炭普查野外数据采集业务。板石和八连城两个勘探区共计完成三维地震测线束31束,完成满覆盖勘查面积15.4km2,完成总物理点8799个。板石区完成满覆盖勘查面积6.3km2。2009年5月,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物探研究室对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深部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本次物探取得的地质成果主要为:1、本次野外板石井田区施工完成控制面积6.3Km2,取得了良好的地震原始记录,其中甲级品占70.6%,合格率为100%。2、基本查明了控制范围内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73个,解释出断点1683个(八连城板石.后同),其中可靠断点1377个,较可靠断点193个。3、控制了各目的煤层(19、20、21、22、23、26、28号煤层)的赋存深度、起伏形态和赋存范围。4、控制了区内大于10m的褶曲。5、解释了岩浆岩的赋存位置、范围,及以岩柱和岩床为特征的赋存形态。第三节 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一、本矿井建设时期主要工程名称、工程量如下:1、主井井筒,工程量1221m。2、副井井筒,工程量1230m。3、风井井筒,工程量1230m。4、11901回采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及开切眼、联巷,工程量1270m。5、12001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联巷、开切眼工程量2010m。以上三条井筒均揭露并穿过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即富水性强的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渐新统珲春组(Eh16)地层中的富水性中等的第三系碎屑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带。其中富水性强的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水量丰富,以上三条井筒形成后涌水量均达7580m3/h,(除局部表现为顶板淋水外,涌水量主要来自巷道底板涌水)。主井筒井巷工程实行混凝土壁后注浆工艺,使用原料为水泥、水玻璃等以水为介质的稀释料,注浆后涌水量明显降低,为现有的45m3/h左右。副井筒在井筒深度174.5235.5m期间,由山东济宁浩珂矿业设备有限公司(乙方)与本矿井(甲方)合作井筒壁后注浆堵水项目,注浆原料是由乙方提供的聚亚胺胶脂材料马丽散E,作业区域在井筒47.5111.0m区间,使用原料25t,涌水量由75m3/h降至45m3/h,没有达到理想的(5m3/h)封堵效果。本矿井建井期间掘进巷道近7000m,全部做了地质(水文)素描。并根据建井期间收集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编写了板石煤业首采区建井移交地质报告(2007.11.20)。建井期间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极大的方便了矿井生产期间的防治水工作的开展。二、本矿井生产期间本矿井自投产至今,已先后开采19、20、21、19b号煤层,均都在首采区内,已采毕工作面12个,正在开采的2个,根据采掘的需要,对准备掘送及采毕的工作面均逐一做水文地质工作分析,先后编写了关于12001回采工作面过11901空区积水的问题分析(2007.10.29)、12101水文地质分析(2009.11.25)、12002探放水工程设计(2010.1.3)、关于11902空区积水对11904的正常回采是否存在水害隐患问题的分析(2010.8.12)等,及各年度的防治水规划、计划,形成的图纸有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等,对矿井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目前矿井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是采空区积水对相邻工作面是否存在水害隐患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而因开采产生的地面塌陷积水坑、第四系层水及流经二采区(即将开采)地表的珲春河水体,经冒落带、冒落裂隙带高度计算,其防水煤(岩)柱高度符合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之规定。未来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除采空区积水外,主要是大的断裂构造导水问题,其预防与解决因三维地震对断层定位、定量的精确解释而变得简单易行。第三章 地质概况第一节 地层一、区域地层珲春煤田地层区划属松花江区吉林延边分区延边小区,主要发育有古生界、新生界等地层,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一)古生界1、二迭系下统柯岛组(P1K)主要出露于板石区南部边缘,五家子区南与东部,煤田北部,沙金沟,山东屯以北及关门嘴子一带有大面积出露。上部为绿紫色凝灰质板岩,中部为凝灰质角砾岩,下部为凝灰质砂砾岩,偶夹石灰岩透镜体,产蜒科、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化石。与开山屯组成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大于2000m。2、二迭系上统开山屯组(P2K)主要出露于英安井田北部,板石、区南部,庙岭区东部,五家子区南部偶有出露。上部为黑灰色粘板岩,下为变质砂岩及砂砾岩。产相似裙海扇,平安瓣轮叶,以及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2200m。(二)中生界侏罗系中上统屯田营组(P3tt)为煤系的直接基底,主要出露于板石区、五家子区、庙岭和骆驼河子区边缘。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一套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流纹岩、流纹斑岩、酸性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英安岩,厚度300m。上段:为一套紫红灰黑、灰绿色致密块状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安山角砾岩、中性晶屑岩,产硅化木化石,厚度约1000m,与上覆岩层呈不整合接触。(三)新生界1、下第三系古新渐新统珲春组(Eh16)厚度01000m。为珲春盆地内含煤地层,分布于板石、五家子、庙岭、骆驼河子、三道岭、城西、英安、八连城一带,为一套浅灰灰暗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砾岩等组成的含煤岩系,含煤0110余层,可采和局部可采019层,含植物及瓣腮,腹足类动物化石。煤系以珲春市区以西发育较好,如城西、英安、八连城、板石区一带,煤系沉积厚度较大,含煤系数较高,煤层沉积相对比东部地区稳定。煤系向盆地边缘及五家子、庙岭一带变薄,向骆驼河子方向岩性变粗,东部煤质变差,灰分比西部亦高,含煤系数较低。2、第四系全新统(Q)主要沉积物为腐植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细砾石及河卵石等,山坡上有粘土与角砾石堆积。除此之外,煤田东部与南部有较大面积海西期花岗岩(4)出露。二、井田区域地层本井田区内发育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上覆第四系(除新生界外,地层研究程度受到局限),现分述如下:(一)古生界二迭系(P)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及西部,少数钻孔揭露,上部为为一套黑灰黑色粘板岩,片理发育,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不详。(二)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屯田营组(J3tt)为煤系直接基底,在井田南部有小范围分布,厚度不详。主要岩性为紫红灰绿色致密块状凝灰集块岩、安山集块岩、安山岩等,裂隙发育,被次生方解石充填。性脆易风化,风化后呈块状,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渐新统珲春组(Eh16)该组地层最大厚度940m以上,平均厚626.21m。根据岩性、岩相及孢粉组合特征,自上至下分六段:1、古新统珲春组砾岩段(Eh1)主要由一套粗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砾岩夹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薄层组成。砾岩砾石成分多以花岗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的石英、变质岩砾组成。砾径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变粗,垂向上由上至下逐渐变粗,颜色以暗灰色,灰绿色为主,胶结物多为凝灰质及砂质。厚度30340m,平均厚度97m,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变薄。该段地层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2、中上古新统珲春组下含煤段(Eh2)该段是本井田的主要含煤段,主要有浅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以及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含多层煤层的岩层组成,砂岩分选较好,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水平层理及水平波状层理发育,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中富含炭化植物碎片,局部可见到较完整的针叶植物叶部化石。该层厚度65204m。平均厚度120m。地层由北向南逐渐变薄,至16线以南超覆于砾岩段之上。该段含煤042层,平均18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层011层,主要计量煤层有19、19b、20、20a、21、 22 、22a 、23 、23a、26、28号煤层。其总的规律均有由西向东变薄的趋势,上部煤层比下部煤层相对稳定,各煤层可采范围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结构亦相对简单,灰分上部煤层亦比下部煤层低,现分述如下:(1)19号煤层:主要发育于117线间范围内,7线以南煤层发育较好,单层厚度大,结构单一,过7线后是复煤结构,煤层厚度由南向东逐渐变薄,由17线开始向东部尖灭。19号煤层可采范围有两块,37线一块,9线13线间8线以北一块。算量面积一共7.38平方公里,煤层厚度0.801.87m,平均厚度1.37m。原始能利用量1170.9万吨,截至2009年底,期末能利用储量1161.2万吨。(2)19b号煤层:主要发育于717线间、12线以北范围内,向南部与西部尖灭,向东部变薄。可采范围分布于717线之间,靠近东北部有一小块表外储量。煤层可采总面积5.74km2,煤层以简单结构为主,中等结构次之。厚度0.81.75m,煤层局部稳定。原始能利用量773.8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41.6万吨。2010年4月开始开采。(3)20号煤层:全区发育,煤层由西向东北部逐渐变薄,以简单结构为主,中等结构次之。7线以西、12线以南煤层多为复杂结构,可采范围大致分布于37线之间16线以北范围内,向3线以西16线以南超覆。算量面积13.14km2,煤层厚度0.803.72m,平均厚度1.51m,全区大部分稳定。原始能利用量2447.4万吨,截至2009年底,期末能利用储量2045.8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123.8万吨。(4)20a号煤层:主要发育于422线之间、14线以北范围内。煤层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向北尖灭。于4线向西超覆,可采范围分布于12线以北。511线间4.57km2范围内。1117线间12线以南有一小块表外储量,煤层以简单结构为主,中等结构次之,煤层厚度0.801.55m,平均厚度1.02m,煤层局部稳定。原始能利用量566.0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175.9万吨。目前尚未开采。(5)21号煤层:全区大部分发育,煤层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变薄,过4线以西16线以南超覆,该煤层单层厚度薄,可采范围小,但比较稳定。可采范围分布于713线间。算量面积2.88km2,煤层以简单结构为主,中等结构次之,少数可采点为复杂结构,厚度0.801.87m,平均厚度1.15m。原始能利用量406.6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175.9万吨。截至2009年底,期末能利用储量387.2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133.2万吨。(6)22号煤层:主要发育于522线间、14线以北范围内,向14线以南、5线以西尖灭。煤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可采范围分布于918线间,14线以北,算量面积5.58km2,煤层厚度0.802.30m,平均厚度1.34m。煤层结构以简单结构为主,中等结构次之。局部为复杂结构,煤层局部稳定。原始能利用量940.4万吨,目前尚未开采。(7)22a号煤层:主要发育于422线间、12线以北范围内,煤层由西向东北部逐渐变薄,于11线以西、10线以南超覆。煤层结构以复杂结构为主,简单与中等结构次之,可采范围分布于713线间、12线以北和1521线间河床区域内。算量面积一共3块,总面积3.95km2。煤层局部稳定。原始能利用量557.8万吨,目前尚未开采。(8)23号煤层:主要发育于422线间、14线以北范围内,本区中部煤层较厚,向东北部与西部变薄,于12线以南超覆。煤层结构以复杂结构为主,中等结构与简单结构次之,可采范围分布于722线间,12线以北大部地区。算量面积9.67km2,煤层厚度0.802.70m,平均厚度1.51m,平均灰分24.86%。平均发热量22.75Qgr.adMj/kg。煤层局部稳定。原始能利用量1657.3万吨,目前尚未开采。(9)23a号煤层:主要发育于721线间、12线以北大部分区域,煤层由西向东与北部逐渐变薄,过21线尖灭,于10线以南超覆。煤层以复杂结构为主,简单结构次之,可采范围分布于920线间、10线以北。算量面积5.96km2,煤层厚度0.803.98m,平均厚度1.45m,煤层不稳定。原始能利用量818.6万吨,目前尚未开采。(10)26号煤层:主要发育于1122线间,12线以北范围内,煤层由西向东逐渐变薄,11线以西10线以南超覆。煤层结构以复杂结构为主,局部见煤点为中等结构与简单结构,可采范围分布于1122线间,12线以北范围内。算量面积5.33km2,煤层厚度0.802.85m,平均厚度1.62m,煤层属不稳定类型。原始能利用量459.2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496.4万吨。目前尚未开采。(11)28号煤层:发育于1120线间、8线以北范围内。煤层由东向西变薄或尖灭。11线以西8线以南超覆。煤层以复杂结构为主,可采范围分布于1118线间、8线以北小范围内。算量面积两块,共计1.53km2,煤层厚度0.801.75m,平均厚度1.17m,煤层为不稳定类型。暂不能利用储量211.3万吨。全区原始能利用储量9798.0万吨,截至2009年底,期末能利用储量9367.3万吨,暂不能利用储量1182.2万吨。3、中、下始新统珲春组下褐色泥岩段中含煤段(Eh34)该统地层根据其岩性特征和含煤情况可分为下褐色层段和中含煤段。(1)下褐色层段(Eh3)本区的18号煤层顶板为本段与下含煤段之界线。该段以灰色、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加多层褐色泥岩为该段的主要特征,砂岩一般分选较好,主要成分为石英与长石颗粒,具水平及水平波纹层理,局部可见到较完整的宽叶植物化石。褐色泥岩质纯,呈片状,断面平直,并见有放射状细纹,全区大部发育,一般46层,多者12层。该段于本区513线沉积较厚,向东部变薄,于19线以南超覆与下部砾岩段之上,厚度54124m,平均95m。(2)中含煤段(Eh4)该段下部与下褐色层段以本段最下部一组煤层底板为其两段界线。岩性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薄层中砂岩、粗砂岩为主,砂岩以波层理及块状层理为主,泥岩与粉砂岩含大量植物化石碎片。在本段中部夹一层沉凝灰岩,为本区的(K1)标志层,野外肉眼观察为豆绿色,遇水膨胀,手感滑腻,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厚度0.050.50m,本标志层由于岩性软,厚度薄,岩芯不易采取。该段含煤525层,一般不可采,该段西部沉积较厚,向南部边缘和17线以东变薄,厚度133234m,平均厚度183m。4、上始新统渐新统珲春组中褐色泥岩段上含煤段(Eh56)该套地层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由下至上为中褐色层段与上含煤段:(1)中褐色层段(Eh5)含煤段以本段最下部一次逆粒序旋回开始的,泥岩底板为其两段界线。主要为一套褐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含砾粗砂岩组成的岩段,以发育多组上粗下细的小逆粒序旋回及夹多层褐色泥岩、褐色粉砂质泥岩为本段的特征。砂岩胶结较差。褐色泥岩断口参差不齐,含半腮类及腹足类动物化石,厚度0225m,平均厚度149m,18线以东被剥蚀。(2)上含煤段(Eh6)该段下界以最下一组煤层或中褐色层段最末一次逆粒序旋回结束部位。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夹薄层中砂岩和粗砂岩。砂岩胶结松散,有的粗砂岩半胶结状态,含煤014层,其中达到可采厚度者03层,该层段在本区大部分被剥蚀,仅在315线靠近北部有小部分保存,厚约0120m,平均56m。本组合带的地质时代应为始新渐新世。(四)四系全新统(Q4)为本区煤系地层盖层,主要沉积物为腐植土、细砾石、砂砾石河卵石,山坡上为角砾石与粘土堆积,厚度027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二节 构造一、区域构造珲春煤田系新生代较大型含煤盆地。其大地构造单元按传统地质学观点属兴蒙华力西褶皱带东宁珲春褶皱系。据李四光地质力学观点则属于天山阴山纬向带的北亚带与华夏式构造交结复合部位。珲春含煤盆地总体构造展布方向为北东45,盆地充填序列为老第三系古、始、新世粗碎屑岩含煤建造及渐新世较细碎屑含煤建造。地层倾角小于15,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为中生带晚侏罗世火山岩系及石炭二迭纪轻变质岩系,呈北北东向构造方向,对盆地低序次构造有控制作用。盆地大致显示向西倾伏的向斜构造,低序次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和北东东向展布的断层,前者多表现为迁就基底构造方向,如珲春河北区F3、F8,河南区庙岭断裂,本区F1等,在一定意义上有控矿意义。其与北东东向断裂为盆地受南北对外扭力下的一组共轭扭性构造。盆地内若干短轴背向斜系大断裂近旁之羽毛状构造,属更低序次构造。本区濒临太平洋板块边缘,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期地壳活动一度加剧,沉深断裂带有大量基性玄武岩喷溢,珲春盆地未发现玄武岩体,仅在西部发现玄武岩脉侵入。本区石炭二迭纪为地槽主要发育时期。沉积总厚度达万米以上,到晚二迭世地槽基本封闭。大部分地域处于上升剥蚀状态。燕山期受太平洋活动带影响,地壳活动加剧,沿深大断裂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上侏罗屯田营组火山岩即为此阶段活动表现,喜山期随着地壳总体上升,形成一系列断扭式山间盆地,珲春盆地即在此地质历史背景下形成。第三纪末第四纪早期,地壳运动再次加剧,将珲春盆地改造成现有构造景观。二、井田构造本井田位于珲春煤田西南端,地层主体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主构造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构造形变的主要形式是断裂,主体构造为东南边界断层F1、北部珲春河断裂束、南部盆缘断裂束等。断层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中一组北北东向,另一组北东东向,二者系一对共轭剪切断裂,其所夹锐角平分线北东向,代表压性结构面方向,与珲春煤田总体构造一致。珲春河与图们江的流向恰恰是上述二种扭性构造方向的反映,井田作为一个较完整的地质体,系受限于两组剪切断裂内,形成为北东向南西向拉长了的菱形地块。(一)褶曲勘探精查报告提供了孟岭背斜、柳亭向斜、火龙沟背斜、太阳河背斜。褶曲在井田南部一带呈较发育现象。自西至东依次有孟岭背斜、柳亭向斜、火龙沟背斜存在,在井田东北角有太阳河背斜存在。井巷工程对火龙沟背斜、柳亭向斜已有部分揭露。三维地震报告利用时间剖面,在时间剖面上追踪目的层对应的反射波解释褶曲形态,对深部区(315线间)进行了精细解释,新提供了新农七队新农八队0304号钻孔向斜、1512号背斜、新农六队背斜。1、孟岭背斜位于井田西南部,孟岭村东北部,背斜北北东向,宽约3km,长2km,核部为下褐色层段,翼部为中褐色段及上含煤段。两翼较对称。背斜向北东倾没,倾伏角为5。2、柳亭向斜位于柳亭村附近,向斜宽约2km,长1.5km,核部为上含煤段,两翼为中含煤段及中褐色层段,较对称,倾角5,向斜北东翼与火龙沟背斜的西南翼相连。3、火龙沟背斜火龙沟背斜经板石一矿主、副、风三条井筒的实际揭露,比地质报告提供的规模要大得多,东北翼边缘起自火龙沟村,西南翼与柳亭向斜相连。经实际揭露的火龙沟背斜,跨越板石一矿三条井筒,是一个近似窟窿的短轴背斜,东南端倾伏角大,为25。原勘探报告确定的火龙沟背斜位置只是该背斜东北翼倾伏边缘。该背斜长、宽均为3km。4、太阳河背斜位于井田东北角,宽约1km,长0.5km,核部为下含煤段,两翼最新地层为中含煤段,向东南倾没,倾伏角5。5、农七队新农八队0304号钻孔向斜该向斜位于测区(深部地震勘探区.下同)中部、大部,为勘探区主要褶皱构造,呈半环型,倾向西南,轴部走向北67东,区内轴长约3.50km,目的层倾角015,目的层20号煤层最低点-658m,地层高差20号煤层大于150m,控制面积7km2左右。该单斜控制不完整,向南、西区外延伸。6、1512号背斜该向斜位于测区东北,测区控制内倾向西男,轴部走向北130东,区内轴长约1km,目的层倾角1015,目的层20号煤层最高点-338m,地层高差20号煤层大于150m,控制面积1.0Km2左右。该单斜控制不完整,向北、东区外延伸。7、新农六队背斜该背斜位于新农六队,与1512号背斜形成环行隆起的宏观形态,测区控制内单翼倾向西北,轴部走向北20东,区内轴长约0.70km,目的层倾角515,目的层20号煤层最高点-305m,地层高差20号煤层大于180m,控制面积1.50km2左右。该单斜控制不完整,向东、南区外延伸。(二)断层井田内的断层特征绝大部分均为高角度正断层(只有一条逆断层在三维地震的首采面出现),且具水平位移性,最大水平位移量约1km,其与断层延展长度之比大约1:5,断层的延伸、延展较大。断面平直,断层带滑面显著,大的断层往往破碎带较宽,断层一侧或两侧发育羽状小断层或短轴褶曲。同一序次的一对共轭扭性断裂,在区内北东东向断层较北北东向更发育,前者常被后者分割,常表现为左行构造。在井田内三维地震控制的首采区内,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的断层也有存在。井田内现已查明大小断层127条,其中勘探查明(符号F)26条(见表3),一期(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查明(符号DF)39条(见表4),二期(315线深部区)三维地震勘探查明(符号FD)60条(见表5),实际新揭露(符号SF)2条,最小落差为2m,最大落差为240m左右。除了F22号断层位于八连城井田内,F1号断层位于板石区和区的边界处外,其余断层均位于本井田或局部位于本井田内。上述127条断层落差小于5m的9条(三维地震),510m的33条(三维地震),1030m的47条(三维地震39条、勘探6条、实际揭露2条),3050m的19条(三维地震12条、勘探7条),大于50m的19条(三维地震6条、勘探13条),这些较大断层将井田内的含煤地层切割成了很多块段,形成了较多的地垒、地垫。F6、F11、F14、F12等大断层成了采区划分的自然边界,见图3-1。现将区内控制的主要断层描述如下:1、F1断层:正断层,从9勘探线的0909号孔以南本区的东部边界22勘探线通过,延展长度大于8km,跨本区的922共8条勘探线,向北东方向消失于珲春河防洪堤附近,断层南端从9线与7线间伸入南部老盘中,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7263,最大落差在15线1503号钻孔以南达170m,向北东方向断层落差逐渐减小。2、F2断层:正断层,西部过1勘探线从0101号钻孔以南通过,向图们江方向延伸,东端于1315勘探线之间为F1断层所切,东西横跨113共计8条勘探线。延伸长度5km。断层在03勘探线间走向北东65,过3勘探线后,走向逐渐拐向东西,向北倾斜,倾角6373,断层最大落差在1勘探线达240m,向北逐渐变小,至11勘探线落差为70m。3、F3断层:正断层,断层西部从0101号钻孔以北通过,于0001号孔附近与F2断层相交,东部过5勘探线消失于57勘探线之间,东西跨15共4条勘探线,延展长度约3.70km,断层在3线以西走向北东70,通过3线后走向逐渐拐向东西,倾向北西,倾角6770,断层落差于1线为110m,向东逐渐减少,于15勘探线落差为40m。4、F4断层:正断层,西部过5勘探线消失于45勘探线之间。向东过511线4条勘探线,消失于1113勘探线之间,延伸长度2.20km,走向北东57,倾向北西,倾角6872,于9勘探线最大落差80m,向断层两端落差逐渐减小。图3-1井田构造纲要图5、F6断层:正断层,断层西部消失于57勘探线之间,东部过13、15勘探线于17勘探线为F1断层所切,延伸长度1.15km,走向北东42,倾向北西,倾角69,最大落差78m,落差由东向西逐渐减小。6、F9断层:正断层,区内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172,落差043m,位于首采区东南部,被测区内的1102号孔、1302号孔及三维地震测线所控制。为1923号煤层的共有断层,区内延展长度1.10km,该断层在板石煤业主、副、风三条井筒的掘送中都被揭露证实,实测倾角为62。在主井揭露的F9断层的破碎带为200mm宽,该断层在风井揭露时,落差0.5m,已近尖灭。从揭露证实控制程度是可靠的。7、F11断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