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探究题专题论语高考章节内容总结回顾: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一)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二)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三)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五)你认为孔子说的“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六)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七)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八)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九)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3.22章),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十)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十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十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夫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十三)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十四)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十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十六)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十七)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十八)沂水春风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十九)“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二十)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参考答案】(一)因材施教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11.22章是讲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是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如19.5章子夏比较偏向于具体知识的研习,孔子把重视道德修养视为好学,而子夏却把钻研具体知识视为好学,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针对子夏这种偏向提醒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二)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述而不作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三)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孔子认为: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而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四)“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五)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有很大不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六)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而后世宋儒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七)“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八)“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九)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仁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十)儒家墨家都主张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孝悌为根本),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推及到万物。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 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十一)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的“过眼烟云”;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十二)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人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患得患失”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弱点,不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层次,是很难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完全避免患得患失的心情的。如果因此而将患得患失的人说成是“鄙夫”似乎也不很妥当,其实有几个人在面对职业、事业、甚至爱情的选择时,可以完全杜绝患得患失的心情呢? 在今天,共同“事君主”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但是共同“事老板”的机会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对于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是否可以和鄙夫共事呢?我的看法和孔子完全不同。君子能和君子共事当然是最理想的境界,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如此的幸运。那么一旦我们遇到了不是君子而属于鄙夫的同事,我们就不能一起共事了吗?我们会因为有鄙夫的存在而放弃继续在这里工作的机会吗?显然不能。所以除了放弃之外,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将鄙夫变成和自己一样的君子,二是将自己变成和鄙夫一样的鄙夫,三是各自保持自己原来的属性。 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可以和鄙夫共事,甚至还可能让鄙夫改变为君子。(十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十四)“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十五)“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所不知,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至少包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十六)“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章),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乡人进步(7.29章),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十七)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怡然,较之另三个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课时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Unit 2 Language and Mind Reading A Grammar in us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上外版(2020)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2教学设计-3.2 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 Unit5 Launching Your Career Reading and Think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 A(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8《安全记心上》《平安出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五单元第2课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初感受-关爱老人之智能养老项目规划与项目实施》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2024年资助政策主题班会课件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 部编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完整版
-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教案(4篇)
- 黄恕伯:必修教材教学建议
- 练字常用的稿纸-红色单线稿纸-书写纸张打印即可
-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立春节气介绍PPT模板课件
- Q∕GDW 11612.1-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 排球比赛记录表
- ASM铸造缺陷的国际分类7大类(学习版022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