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文言文翻译.doc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文言文翻译.doc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文言文翻译.doc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文言文翻译.doc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文言文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答:_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蜀之鄙有二僧_ 吾欲之南海_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子何恃而往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三、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窃入学舍 辄默记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父怒挞之 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王冕者,诸暨人。 译文: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译文: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四、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1)仕于南方 仕: (2) 席上食菱 食: (3)欲以去热也 以: (4)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五、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2)如入鲍鱼之肆 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六、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gu):责骂。胡:为什么。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字也?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_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译文: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八、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注释: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体体裁里语俗语,民间谚语。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翻译下列句子。(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译文:(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译文: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这个成语应该是: 九、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中山:地名 盍:何不 垣墉:墙壁 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文:(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十、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饯行于郊衢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十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沃: 食不给 给: 乃至被谗受贬 谗: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十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臣安敢戏其君 孰与昧行乎 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 十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十四、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弈秋诲二人弈 非然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十五、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答: 十六、小时了了世说新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既通,前坐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人以其语语之2翻译系列句子。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译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文: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答:十七、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 ) 教学相长( ) 2翻译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教学相长也。 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十八、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解:值:适逢。郡:此指城。相视:看望你。败义:毁坏道义。一:整个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D、属于作文以记之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今死矣,子速去。 译文:(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译文:(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十九、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1解释加点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遽掩其耳(3)恶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可也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5成语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个成语。(1) (2) 阅读练习题中的课外文言文翻译:一、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二、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三、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内心安然仿佛没看到。四、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五、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六、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的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的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七、由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再进到节俭却困难了。饮食衣服,如果考虑得到这些东西很不容易,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喝酒吃肉,可以备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足够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经常在有吃有穿的时候想到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吃和穿的时候来想有吃有穿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八、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九、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十、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十一、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要意,慷慨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对自己说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十二、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拿着蜡烛在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十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十四、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十五、君子的操守,(应该)用恬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十六、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十七、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口)尝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十八、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十九、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参考答案:一、1D(应为“只是”之意)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二、1边境。到。反而。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 立志。三、1偷偷地 就 入迷 神情平静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曷:通“何”,为什么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四、1.做官 吃 用来 去除2.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啊。3.(略) 五、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六、1(1)喜欢 喜爱 (2)抄录 (3)迷惑不解的样子 (4)写 2这是什么字啊? 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自己也不能识别。3(略)七、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八、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2)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4、敝帚自珍九、1.(1)忧虑、担忧(2)赶走 (3)这不是 (4) 危害 2(1)我就会饥寒交迫,其危害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2)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3C十、1.向 尽完 大道 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供参考)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精益求精,不能自满。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何况是技艺不精的人呢?虚心方能让人进步,傲慢只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4薛谭身上当然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够及时地知错改过,向老师道歉,并永远不说回去之类的话,这说明他认识到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道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十一、1幼年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