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doc_第1页
浅谈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doc_第2页
浅谈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doc_第3页
浅谈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doc_第4页
浅谈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摘要】小儿慢性咳嗽病情顽固,缠绵难愈,根据临床实践,就小儿慢性咳嗽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提出自已体会。 【关键词】咳嗽中医诊治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证候之一,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内经1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不离于肺。由于肺本娇嫩2,加之小儿脏气未充,更易受而为病,如调治不当易则转为慢性,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使医者头痛,俗言名医怕治久咳。 所谓的慢性咳嗽通常指3:1、咳嗽至少3周以上;2、咳嗽是目前唯一的症状;3、不伴咯血;4、否认与咳嗽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近期x检查难以确诊。该类疾病病因不明,症状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较多,检查手段复杂,费时和花费大而影响诊治。笔者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此证,颇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1病机证候特点 1.1外感失治,余邪未尽 咳嗽多由外感病邪侵犯所致,因调治不当,余邪未尽,日久不愈,则转为慢性。余邪者,或外感、或痰湿、或燥火,各邪易于夹杂。如患儿觉咽微痒,遇风则咳甚,或少许鼻涕,多为外感余邪,涕清稀者多为风寒余邪,涕黄浊者多为风热余邪;咳声不爽或重浊者多为痰湿,痰白为寒,痰黄为热;咳嗽阵发,饮水则咳减,伴咽痒、便干者多为燥火余邪。 1.2内伤脾肺,正虚邪恋 小儿脏气未充,由于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或饮食不洁而为食滞或虫积,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蕴湿成痰,痰湿上壅于肺,阻遏气道,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肺为娇嫩,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或复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气愈伤,致为虚咳。虚者多为脾肺气虚、肺胃阴虚,多伴食滞、痰湿或虫积。如患儿偶咳,舌淡苔白多为气虚;阵咳,干咳痰少,舌红苔少多为阴虚。 1.3喂养失当,调护失宜 小儿哺乳喂养,重在“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四时起居,重在“知寒知暖”。由于父母对小儿过于宠爱,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无所节制,形寒饮冷易伤肺,辛香燥炙易伤脾胃,肥甘厚味则助湿痰;或脏本娇脏,外合皮毛,而且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患病期间或逢气候变化,易复感外邪。 2治疗重点 由于小儿慢性咳嗽有上述诸种病机证候特点,调治用药历代医家已详尽,在此不多赘述。笔者认为在调治过程中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2.1以宣降为大法 咳嗽不离于肺,肺为清虚之脏,主宣发肃降,肺宣降失职而发为咳嗽。治咳应以宣降肺气为大法,有邪则宜以宣散祛邪为主,少佐降逆;体虚者以收降为主,少佐宣散。小儿慢性咳嗽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宜以收降为大法,少佐宣散。宣散用药如麻黄、荆芥、桑叶、淡豆豉等;收降用药如半夏、五味子、枇杷叶、白前等。 2.2用药宜轻灵甘淡 余邪者,邪轻;又肺居上焦,非轻不举,故祛邪用药宜温和轻灵,如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芦根等。辛咸苦性药物小儿难于服用,故用药宜甘淡,如车前子、冬瓜仁、陈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等。 2.3不忘补虚固本 慢者必有虚,小儿形气未充,尤为易虚。补虚固本,以肺为主,兼理五脏,多责之脾胃,盖脾者肺之母也。小儿理脾胃重在消食开胃,宜选用健脾消食药;有虫积者则宜驱虫消积,可选用驱虫药如百部、川楝子或西药肠虫清等,虫积化则胃气易开。 2.4注意日常调护 患儿调治期间应忌寒忌热,父母则应知寒知暖。在饮食上,宜轻淡,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都不宜;在气候多变之时,父母则应注意增减衣服,以防小儿形气未充,不知寒暖,复感外邪。 病例一 患儿,柯,男,7岁,反复咳嗽2年余。患儿于2年前由于外感致咳嗽不止,曾到医院进行诊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菌消炎药物治疗,症状减轻,但继续诊治则无功,咳嗽依然不止,曾多方求治,仍无功而返,期间曾多次因外感致症状加重,依前治疗,依然如故,父母心力憔悴,来诊时症见:阵发性咳嗽,咳声不爽,有痰,痰白偏黄稠,伴咽痒,少许清涕,面黄肌瘦,纳差,不喜正餐,平素喜嗜冷食及香燥食物,并以此为正餐,大便偏干,时有腹痛,夜卧肛痒,查眼结膜可见虫斑,舌淡边尖偏红,苔白,脉细滑。 病因病机分析:患儿因外感失治,风热余邪未祛除干净,加之多次复感外邪,且饮食失节,肺脾气伤,伤食虫积痰湿交结,致使咳不止。病机特点,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者为脾肺气虚,实者为外感余邪、痰湿、食滞及虫积。拟治法,先予宣肺化痰消食祛邪为主,兼健脾补虚,待邪尽则健脾益肺扶正,兼以驱虫开胃以善其后,其间嘱其父母饮食宜清淡,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都应忌口,并知寒知暖,注意预防复感。初拟方:炙麻黄、苏子、荆芥、桔梗、桑白皮、车前子、陈皮、神曲、半夏、茯苓、炙甘草、前胡,咳减痰少,效不更方,其间随证加减,或润:百部、款冬花、麦冬,或健脾:太子参、白术,或收降:五味子、乌梅、山楂。其间曾因天气变化复感外邪改法治外感急病。二十余日,咳嗽则止,予史克肠虫清2粒晚睡前服,改方: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百部、川楝子、神曲、布渣叶、山药、扁豆、陈皮。调治十日,现小儿体重增加,食欲良好,面色红润,未曾复感,仍嘱其父母注意饮食起居。 病例二 患儿,陈,男,6岁,反复阵发性咳嗽三月余。患儿于三月前因感受风寒致恶寒发热,流涕,咳剧,咳甚时欲呕,曾到某门诊部诊治,予退热消炎针药并用,热退咳减,后继续用药,无功而返,期间曾复感外邪,仍依前诊治,如故。来诊时症见:流黄浊涕,阵发性咳嗽,咳声重浊,痰黄而稠,患儿面色尚红润,体尚壮,舌边尖红苔白偏黄,脉滑。因为首子独儿,宏爱有佳,生冷及香燥随之所欲,所食之物多而杂。 病因病机分析:患儿平素体壮,因外感风寒起病,寒入里化热,风热痰浊余邪祛除未尽,又因复感及饮食失宜,增邪或碍邪之所出,延为慢咳。病机特点,风热痰浊余邪蕴肺,兼食滞,虚不甚。拟治法,以宣肺清热化痰为主,兼消食和胃;拟方:麻黄、前胡、车前子、浙贝、桑白皮、炙甘草、神曲、淡豆豉、杏仁、陈皮、半夏、茯苓,并嘱其父母节其饮食,并防复感,咳大减,依原方加减,十余日症状尽失,再拟方: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知母、内金、山楂、百部、陈皮,以善其后。 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所在,小儿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