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下第三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五数下第三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五数下第三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五数下第三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五数下第三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坡学区活动单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活动方案】活动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比如。我们教室里的书柜、文具盒、课桌等,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观察课本27页主题图,你认为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都是什么形状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先自己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活动二:探究新知(一)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认识长方体的面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等?你是怎样找出相等的面的?(动手操作然后独立思考 )归纳:长方体有_ 个面,每个面都是_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_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_ 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_ 条棱,_ 的_ 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_ 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4、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放在课桌上,从你的位置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把自己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想一想,看不到的部分我们应该怎么画?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形)围成的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相对的棱的长度_(二)学习长方体的长、宽、高 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回答下面问题1、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分? 12条棱可以分为_组,把_相等的棱分为一组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想一想: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3、剪下教科书附1页所给的图样,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自己度量,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活动三:认识立体图形把你们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把自己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检测反馈】 练习五第1、3题。一、导入 教师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通过老师说明,纠正学生对长方体的“棱”、“顶点”的叫法。通过看、摸,明晰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观察时,老师巡视,并加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对长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体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教导学生学会看图,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三、检测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图形,明确长方体面的特征。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正方体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引入1、填空(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长方体有( )个顶点(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有( )条棱,可分( )组,( )的( )条棱的长度相等(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活动二:探究新知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2)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正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 ) 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用尺量一量,正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小结: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也有( )条棱,它们的()都相等正方体有()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3)操作:按教科书附2页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正方体活动三:整理回顾想一想,我们这节课都研究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检测反馈】一、填空1、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 )厘米。2、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6个面的面积( ),12条棱的长度( ),它是特殊的( )体。3、长方体框架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分成( )组,每组有( )条。二、法官我来当 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六个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棱长是3厘米。( )一、温故旧知 通过对长方体特征的回忆,巩固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铺垫。对这一部分知识较模糊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其记熟。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正方体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利用迁移规律进行研究。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老师应及时点拨并加入小组讨论。学生观察时,老师适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纳、整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特别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老师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出他们的关系。三、检测反馈第一题指名学生回答。第二题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四、作业教师按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让学生去探求长方体和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和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准备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看图回答(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活动二:探究新知(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那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仔细阅读课本35页例2.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2.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3.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独立试做,汇报方法)(三)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我们学会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仔细阅读课本35页例2.(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小组合作,计算结果在小黑板上展示)活动三: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检测反馈】 课本34页做一做,35页做一做。一、温故旧知 教师提问学生单独回答,通过指长方体的长、宽、高,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理解。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由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比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简单,所以先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符合认知规律。当学生掌握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不要直接把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计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检测反馈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分析题目,看看到底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概念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看图并回答。(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活动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2)根据已知条件仔细分析课本练习六第7、8题,想一想应该算几个面?(小组讨论,将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活动三:深化提高、综合运用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给水池抹水泥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检测反馈】1. 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2.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一、温故旧知 通过看图回答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师可以板书,帮学生整理归纳。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三、检测反馈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第二题求的是五个面的面积,学生可举一反三。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3、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教学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体积的含义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活动方案】活动一:温习旧知1米、1分米、1厘米,这是( )计量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 )计量单位。活动二:实验观察、感知含义1)取一个玻璃杯,放入一些水,在水面处做好记号。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的记号。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些大的石块,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的记号。2)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 )的现象发生,是因为水杯中放入石块后,( )占据了空间,把( )向上挤,( )向上升。( )大占据的空间就大,( )上升的就高;( )小占据的空间就小,( )上升的就低。3)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这时,细沙能全部的放回杯子中吗?( );把杯子中的细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把这次剩下的沙子和上次剩下的做对比,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 ),木块大占据( )大,木块小占据( )小。归纳:上两个实验说明了:物体都占据( ),物体大占据( )大,物体小占据( )小。物体所占据( )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4)加深理解: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活动三:认识体积单位1.仔细阅读课本38、39页内容,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和( ),分别可以写成( )、( )和( )。2. 拿出自己的正方体模型(1)认识1立方厘米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 )厘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2) 认识1立方分米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分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3)认识1立方米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检测反馈】1.课本40页做一做2.填单位:(1)一块砖头占的空间是( )(2)数学书本的体积是300( )(3)一粒黄豆大体积约是0.25( )(4)一间教室的体积是200( )一、温故旧知 教师通过复习已知概念引出新概念。(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第二个实验可以由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归纳实物比较:桌子和椅子、水桶和水杯、课本和练习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联系实际,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三、检测反馈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应用体积单位。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六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旧知活动一:复习旧知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活动二:实践探索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这里有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1)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讨论全班展示)(2)实验:按课本40页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摆图形,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a记录小组内不同的摆法,完成p41页表格b小组讨论:实验的发现(3)自学课本42页例12正方体体积的计算。(1)讨论;正方体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为:( )(2)自学课本42页例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检测回馈】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一、温故旧知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字母式。三、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目标】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方案】活动一:引入新课1.介绍古代数学家体积的计算方法2.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6 3 8 73填空。(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独立完成,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二:实践统一1.自主学习认真阅读p43页教材内容2小组讨论推导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2)弄清底面和底面积的含义。(3)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 )(4)学生说出正方体的底面?(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6)小组讨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 )【检测回馈】课本4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一、引入新课介绍古代数学家体积的计算方法。巩固体积的计算公式,为活动二学习做好铺垫。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在总结体积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底面和底面积,使学生认识古人和今人计算方法的一致性。将复习题中的图用彩色粉笔画出“底面积”触类旁推:在学习了长方体体积的基础上推导正方体体积的公式。三、检测反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四、作业 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第八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计算物体的重量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学习目标】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方案】活动一:我会填(组内纠错)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 )单位 ( ) 单位 (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活动二:探索研究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他的体积是:( ),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他的体积是( );1分米=( )厘米,那么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1立方米=( )立方分米。(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小组合作完成课本46页的表格。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先思考:(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4.实践应用(1)自学课本47页例3,、例4,(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活动三:整理回顾请你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要先( )再计算,可以减少错误。【检测回馈】1课本47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2题一、情境引入 让学生猜测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课题。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 展示推导过程3.教师引导全班归纳总结4.尝试作业:要求先认真审题,自主学习,小组内检查,全班交流。例3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互助学习。例4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审题,使学生明确包装箱上的尺寸一般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三、检测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与理由。四、作业 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第九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学重点: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进一步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活动方案】活动一:比较梳理1、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面积单位有: 、 、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 、 、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表面积=( + + )2 长方体 体积=( )=( ) 表面积=( )6 正方体 体积=( )=( )活动二:实践提高(抽一名学生板演讲解、其余同学发表意见)1.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三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检测回馈】 1.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6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分米、宽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600立方厘米。 ( )2,一个长方体盒,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在盒子里四周贴上商标,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1题有两种分法:沿高的方向竖分,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沿长的方向横分,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三、检测反馈 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第十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教学用具: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学习目标】1.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方案】活动一:温故知新1、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活动二:探究新知1. 建立容积概念(1)这个长方体纸盒子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归纳: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 )。(2)你认为还有什么物体也有容积呢?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2.认识容积单位(1)认识毫升和升翻开书第50页,仔细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2)感知毫升和升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4)想一想,你身边的哪些物品上也标有毫升或升?(小组讨论)3. 容积的计算方法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是为什么?活动三:应用深化仔细阅读课本51页例5. 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检测反馈】1课本52页做一做第1题2练习九第4题一、温故知新 计算第2题时注意单位统一。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教师提问、举例(鱼缸、饮料瓶、汽油桶等)提示学生: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容积。师生一起边读边写“毫升”、“升”,“ml”、“L”教师拿出木盒与纸盒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例5由学生上台板演,教师在修正时提醒学生“合理选择单位”。三、检测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 五、反思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十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2.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练习,学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活动方案】活动一:铺垫导入1.填空6.7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升( )毫升3540毫升( )升0.82升( )毫升( )立方分米2.单位换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活动二:探究发现 1.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仔细阅读课本51页例6(自主学习、合作展示)3.完成课本52页“做一做”珊瑚的体积是多少?(一人板演其余独立列式计算,全班展示)活动三:运用提高把一个棱长5厘米的魔方完全浸没在一个长方体容器内,容器的底面是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容器里的水面会上升多高?上升水面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一人板演,全班展示)【检测回馈】练习九第7、8题一铺垫导入 第2题:小组交流,使学生熟练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小组先出示一块形状不规则的橡皮泥,引导学生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再算出它的体积。提然后示学生想办法用刚才的方法求出西红柿或土豆的体积。有困难时顺便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三、检测反馈第7题。提示学生:在容器内放一个苹果,这时容器内的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第8题。让学生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第十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活动方案】活动一:基础铺垫1.我们学过了哪些体积单位?容积单位?2.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容积单位呢?3. 0.54升=( )毫升=( )立方厘米243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4升30毫升=( )升=( )毫升320毫升=( )立方分米 2.4立方分米=( )毫升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一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一张课桌所占空间约350( ) 一间教室面积约是50( )。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237( )。 一棵大树高15( )。(自主学习,全班展示)活动二:练习提高1一个铁皮无盖正方体水箱,棱长2米8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如果1立方米水重1吨,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吨?(厚度忽略不计)2一个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3挖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这个游泳池最多能盛水多少立方米?占地多少?4一块正方体花岗石,棱长1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块重2.7千克,这块花岗石重多少千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每组将讨论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活动三:拓展应用把9升水倒入一个里面长是50厘米,宽是45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的高度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提高)【检测回馈】练习九的第9题一、基础铺垫注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注差生的展示,重点在算理的讲解上。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1.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名称是否统一以及可以用多种方法统一体积单位2.注意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题目所给条件中的各种数量关系。3.教师参与到活动不够积极的组当中。4.展示中关注有无盖的多种解法,适当进行拓展。三、检测反馈 注意单位间的的互换。 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整理与复习(第十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有关知识。 2. 通过习题练习,加强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教学重点: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联系生活实际熟练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联系生活实际熟练解决问题。教学用具:火柴盒【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有关知识。 2. 通过习题练习,加强知识的联系,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活动方案】活动一:梳理知识1.本单元我们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哪些知识?2.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自主设计表格,全班展示)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然后全班交流)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 位长方体正方体活动二:检验过关1把一个火柴盒平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自己用火柴盒演示,明确算法)2.做这样100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00个火柴盒的内壳要用多少纸板? (衔接处忽略不计)要求:只列算式。(学生自主练习、展示结果)【检测回馈】 课本第56页的第3、4题。一、梳理知识学生自己设置表格。通过表格形式,把本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便于学生对比理解。发现亮点,表扬优秀。二、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问题一让学生自己解答,并让学生用火柴盒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的面积最小?问题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学生计算时可能会有人计算6个面的面积,让其他学生订正,并说明理由。)重点监控学生展示时的灵活性。三、检测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针对易错处重点讲解。四、作业教师视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五、反思课题:整理与复习(第十四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表面积和体积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用具:火柴盒、魔方【学习目标】1.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表面积和体积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活动方案】活动一:小小医生1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三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12分米,宽0.8分米,高1分米,那么它的长是10.2分米。3体积和容积意义不同,但计算方法相同。4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