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_第1页
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_第2页
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_第3页
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_第4页
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淮安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 2005 06 06 10 18 14 作者 江苏省统计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在工作指 导和部署上 强调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城乡之间 地区 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是要着力解决好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就收入差距而言 人们以往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上 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城市中不 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已超过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全民创业的快速推进 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一方面是那些具备真才实学 依靠勤奋工作或是在市场竞争中做出业绩 因而也取得了较高收入的人们 他 们中有在国家科技 文化 体育 教育等各个领域做出突出业绩者 还包括成功的企业家 工商业人士 出色的技术工人及各类 专业人士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就业形势发生变化 新的就业压力加剧 加上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 使城市的失业 问题加重 低收入和靠失业金生活的人日趋增多 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 使得城市中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 距加速扩大 远远超过了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现就淮安市的具体情况对居民收入差距予以浅析 一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及特点一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及特点 一 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据有关统计资料及调查资料显示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 1990 年 的 2 1 倍扩大到 2004 年的 2 4 倍 城市中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由 1990 年的 3 7 倍扩大到 2004 年的 9 4 倍 城市居 民可支配收入由 1990 年的 1341 73 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8865 4 元 可比口径 增长 6 62 倍 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1990 年的 639 05 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3701 元 增长 5 79 倍 显然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但占城市居民户 10 的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由 1990 年的 2189 3 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25361 76 元 增长 11 58 倍 占城市居民户 10 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90 年的 733 7 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2684 99 元 增长 3 66 倍 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 10 家庭和最贫穷的 10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 距明显大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表一 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3 年2004 年 1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1341 733775 461177798 388865 4 2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39 051720 79330233953701 3 城市农村收入比 倍 2 12 21 92 32 4 3 城市基尼系数0 110 210 230 350 36 表二 淮安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单位 元 城市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高收入组低收入组高低收入比较 倍 1 1990 年1341 72189 3733 73 0 2 1995 年3775 47241 51614 64 5 3 2000 年611713398 62395 85 6 4 2003 年7798 421472 302558 338 4 5 2004 年8865 4325361 762684 999 4 二 收入分配的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淮安市在 90 年代以前 分配倾向于平均主义 但在 90 年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 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行业间最大差距由 1990 年的 2 08 倍增加到 2004 年的 5 5 倍 详见表三 表中空白 部分为行业调整造成的不确定 表三 淮安市区分行业工资收入情况表 单位 元 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4 年 总计 20675385839113426 1 农林牧渔 1221423053196075 2 采掘254582506830 3 制造20825049725610588 4 电力煤气及水 79371544633439 5 建筑业 1879439961618976 6 水利管理5400927512293 7 交通运输 22905855827012608 8 批发 1916443057088183 9 金融保险 211076231397421463 10 房地产 19416421937913859 11 社会服务 52707599 12 卫生体育 237082321136118815 13 教育208761281023614952 14 科学研究208260111201917722 15 国家机关211668041243818473 16 其他626510768 1990 年收入相差最多的是采掘业和农林牧渔业两个行业 最高是最低的 2 08 倍 2000 年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行业 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 2 9 倍 2004 年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行业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 5 5 倍 1990 年有 4 个行业的 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1995 年有 5 个行业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2000 年和 2004 年均有 7 个行业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对 2004 年和 2000 年两年市区同口径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比较也发现 高低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 个别本来收入就比较高的行业工资增 长在 2 倍以上 而作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特殊行业 4 年来工资收入增长在 2 5 倍以上 但原本收入较低的采掘业几年来收入下 降了 17 收入差距的扩大 是行业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造成的 是社会分配不公的具体表现 收入差距的扩大 直接导致贫 富悬殊 而贫富悬殊的拉大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得力措施 想方设法抑制不同行业间收入差 距的继续拉大 三 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在扩大 在 1990 年到 2004 年的 14 年内市区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 6 5 倍 原本较高的国 有单位职工工资增长 9 2 倍 而较低工资的集体单位只增长 4 5 倍 1990 年工资最低的其他所有制单位是最高的国有单位工资的 67 7 到了 2004 年工资最低的集体所有制单位是最高的国有单位工资的 37 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与国有和其他经济类型 单位职工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改制的原因 近年来各个区还存有为数不多的集体所有制单位 表四 淮安市区职工分经济类型工资情况 单位 元 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4 年 平均20675385839113426 国有17726279922916265 集体1341355453226024 其他12002728564011227 最低占最高工资 67 743 457 737 0 四 与全省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淮安市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 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990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 122 元 是全省人均可支配的 91 7 2004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差距扩 大到 2371 6 元 是全省人均可支配的 78 9 所占比例下降了 12 8 个百分点 与我省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 表五 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单位 元 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3 年2004 年 全 省1463 794634 426800 23926211237 淮 安1341 733775 461177798 388865 4 两者差距122 06859 02683 231463 622371 6 所占比例 91 781 590 084 278 9 五 基尼系数呈不断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 1922 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代表着国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的合理值应在 0 25 左右 其合理界限在 0 2 0 3 之间 基尼系 数若低于 0 2 表示收入高度平均 即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严重 0 2 0 3 之间表示收入相对平均 即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处于适度 均衡的合理状态 0 3 0 4 之间说明收入分配的差别增大 但仍属于合理范围 大于 0 4 则表明收入分配存在显著差别 不公平 分配的程度很大 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 一些经济学家及官员们依照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破坏社 会稳定的观点认为 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过快 接近 0 5 已经超过 0 4 的国际警戒线 通过测算淮安市目前的基尼系 数为 0 36 说明收入分配的差别增大 但仍属于合理范围 但要引起决策者们的关注 二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二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 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加剧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分配体制被新的工资制度代替 企业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企业之间因经济效益不同 工资水平也出现较大差别 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工资分配制 度不复存在 随着改革进程的日趋深入 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取得突破 并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 配体制 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与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同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收入分配体制的变革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尤其是按 生产要素分配 必然拉开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使不同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收入 二 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和垄断经营的存在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因素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工作人 员收入一直处于偏低的水平 而石化 电化等行业因附加值较高 则持续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由此所导致的行业间和企业间职 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同时 部分行业因处于垄断经营地位而获得高额利润 例如邮电通讯 电力 烟草 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垄 断经营使这些行业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三 税收的再分配功能软弱 税收 尤其是所得税 是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明显是以流 转税为主体的 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 保障税收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也弱化了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在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 个人所得税收入与个人财富的积累进度和规模是极不相称的 与此同时 由于税务部门征管 手段落后 征管力量不强 公民纳税观念淡薄 加之有关部门执法不严 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 致使税收的再分配功能软弱 不 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有效地遏制收入差距地急剧扩大 四 非法收入的存在影响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 因而不乏利用贪污受贿 权钱交易 走私贩私等非法手段一夜暴富者 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意味着财富占有的不平等 而且意味着社会公平 原则被极大地破坏 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2004 年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166705 件 结案 166590 件 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 170850 人 其中县 处 级干部 5966 人 厅 局 级干部 431 人 省 部 级干部 16 人 对策和建议 对策和建议 一 扩大就业 鼓励创业 提高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国家实行促进 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广开就业门路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 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 式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淮安市 2001 年的城镇失业登记率为 3 65 2002 2003 两年分别上升为 4 25 和 4 37 2004 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广开就业门路 增加就业机会 深入实施 4050 工程 群策群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城镇失业 登记率降为 4 16 扩大就业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 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证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从制度上对低收入者实行救助 重点帮助低收入者 保证他们 三有 有饭吃 有衣穿 有房住 帮他们解决 两难 看病难 子女上学难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 平 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目前淮安市城市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线为是 165 元 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甚远 要缩 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加强改革调控 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 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 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发挥市场的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 分配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一 方面采取各种配套措施 全面监控个人的各种收入 同时完善个人所得税法 使得税法税制更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 科学严密而有效的征管体制 杜绝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 完善征管法规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 者收入水平 四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规范收入行为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 人民谋利益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