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_第1页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_第2页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_第3页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_第4页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民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论民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一直是法律所共同追求的目的 在司法 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一直是我国司法所面临的问题 如何使两者统一的结 合起来解决民事诉讼中的问题是所有法律人共同思考的 关键词 关键词 民法 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 一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概念与特性一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概念与特性 一 程序公正的概念与特性 程序公正最早是由罗马法自然正义原则发展而来的 有两项基本要求 一是任何人不得做自己的法官 二是必须给予诉讼当事人各方充分的机会 来称述本方的理由 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后世学者戈尔丁提出了程序公正的九项内容 1 与自身利益有关 的人不应该是法官 2 结果中不包含纠纷解决者个人利益 3 纠纷 解决者不应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的偏见 4 对各方当事人的意见给予 平等的关注 5 纠纷解决者应听取双方的论据和证据 6 纠纷解决 者只在一方当事人的情况下听取另一方的意见 7 各方当事人都能得 到公平机会来对另一方提出的论据和证据做出反应 8 解决的诸项条 件应以理性推演为依据 9 推理应论及所有的论据和证据 我认为程序公正又可以称为形式上的公正 也可以被称 为看得见主 义 它关系到法律尊严和法官形象 程序公正 实际就是讲程序要科学 合理 要充分体现和保障公正 从审判的角度来讲 它首先要求有一个合 理的诉讼结构 对诉讼各方的诉讼权利给予平等保护 其次 体现办案的 质量 效率和效果 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程序公正的 含义包括五个方面 1 程序的中立性 这是保障司法裁判公正性的基础 是最重要的职业 道德之一 若法官偏袒一方当事人 会使公正的法律在当事人心中丧失权 威 利益受损的一方会认为是司法腐败导致司法不公 而得益一方会认为 摘要 摘要 2 打赢官司要靠人情和金钱 因此法官在诉讼中要对双方当事人保持形式上 和实体上的中立 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言行 应当回避的就要回避 2 程序的公开性 要求诉讼程序公开 诉讼行为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 密 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 应当公开进行 公开包括向当事 人及向公众公开即对群众 对新闻媒体公开 允许群众旁听案件的审理和 宣告判决 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开庭审判的情况 法院的审理活动应在 法庭上进行 在双方当事人面前进行 3 程序的平等性 要求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受到平等 对待 这是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也是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内容之一 4 程序的科学性 程序的设计符合诉讼行为的客观规律 合理 规 范 能有效地限制法官的恣意行为 符合司法效率的要求 5 程序的及时性 程序的设计应当以及时实现诉权 终结诉讼为宗 旨 避免程序上的繁琐和诉讼成本的增加 二 实体公正的概念与特性 实体公正就是指实体裁决公正 它包含以下含义 法院在裁判中 法 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客观 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 正确地适 用法律 裁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它在刑事诉讼中表现为认定罪名 准确 罚当其罪 在民事诉讼中表现为明辨民事法律关系 合理解决争议 在行政诉讼中则体现为纠正违法行政行为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实体公 正要求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做到 1 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 避免主观偏见 即法官必须以收集到的真 凭实据和正确认定的案情事实为定案依据 听取各方的意见 防止偏听偏 信 先入为主 以主观想象 推测或无实据的议论作认定事实的基础 2 正确地适用法律 杜绝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 在适用法律上一律 平等 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 即必须准确地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 制 度和程序办案 依照实体法的规定作为案件责任分担或定罪量刑的惟一尺 度 不能滥用职权违法办案 3 坚持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法治原则 即对我国所有公民 无 论其民族 种族 性别 职业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健康状况和居住地 3 等有何不同 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任何人违法 也应当受到法律 的追究 二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间的关系二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间的关系 实体公正是结果的公正 程序公正是过程的公正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都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司法的最终和最高 目标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诉讼结果的公正即实体公 正是裁判活动应有的要求 也是诉讼当事人的期望所在 但是并不是意味 着这一标准是评价司法公正与否的惟一标准 裁判者只有依循法律规定的 程序才能向社会公众昭示其裁判行为不是恣意产物 而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和权威性 因此 程序公正与否是评价司法公正与否的又一重要标准 司 法公正内容还应包括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是一种结果的公正 任何诉讼结 果是经过一定的过程得以实现的 只有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充分保护各方 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充分表达诉讼当事人的主张和意见情况 全面客观地 收集证据 保证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的确实性 充分性和合法性 给诉讼 参与人以公正 民主 文明的感受和教育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司法裁判为 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 从而使实体公正得以实现 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 所要达到的目标 当事人参加诉讼 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有一个有利于自己 的诉讼结果 法院处理各种类案件纠纷 经过法定的程序后就要对具体案 件作出处理结果 即由法官代表国家并依靠国家强制力 经过公正 合法 的程序居中对各方当事人所争执的是非曲直给予最后的公断 1 公正的裁 决结果即实体公正才能以达到能说服诉讼当事人 平息纠纷 维护社会稳 定的目的 才能够对社会产生公信力 才能树立人民法院权威和形象 三 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缺失的制度原因 众所周知 重实体 轻程序是我国法文化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 直 到 1982 年才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 初步建立 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民事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1991 年 4 月 9 日 第七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标志着 1 肖建国 民事程序价值论 第 120 页 4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国诉讼制度起步较晚 而且受前 苏联影响较深 民事诉讼制度是按照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拥有主导权的 职 权主义 模式设计的 审理案件的公正标准是 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 准绳 民事诉讼法第七条 这里的 事实 是指客观真实 而 法律 则主要指实体法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法院 都把诉讼 程序视为实现实体目标的工具 民事裁判违反法定程序只有达到可能影响 案件实体正确裁判的程度 才会被二审发回重审或提起再审 只要结果正 确 哪怕产生结果的过程被省略和扭曲了也并不要紧 但是 民事诉讼涉 及的只是当事人之间的私权争执 所以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诉讼程序 强 调私法自治原则 当事人主义是其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 评价诉讼模式的 优劣 首先就要看其是否能保障和体现程序公正 如果一项诉讼程序能够 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 保障裁判者处于中立地位 减少个人 偏见 并将判决建立在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乐意接受的基础上 那么依照该 诉讼模式设计的民事诉讼程序就是公正的 以此标准来考量我国现行的民 事诉讼程序 可以发现它存在四大缺陷 一是破坏了司法的被动性 法院有权追加当事人 有权直接启动案件 再审 甚至可以作出不利于上诉方的裁判等等 审判权凌驾于诉权之上 诉讼中不尊重当事人意志 由于偏离了中立者的位置 难免与当事人发生 冲突和摩擦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 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 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 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这样一来 一方面打破了双方当事人在 收集证据能力上的平衡状态 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中立性产生怀 疑 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法官对自己调取的证据先入为主 无法站在中立 的立场上客观 冷静地评判证据 二是破坏了司法的及时性 民事诉讼法 没有对当事人举证期限作 出规定 根据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 的规 定 当事人在二审和再审过程依然可以提供新的证据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 了法律实施的效果和法院的威信 甚至被一些当事人利用拖延诉讼 干扰 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 此外 允许以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认定事实不 清 证据不足为理由将案件发回重审 也增加了当事人诉累和司法成本 降低了审判效率 5 三是破坏了司法的亲历性 案件审理的个性化特点 要求法官必须亲 历案件的审判过程 亲自审查原始证据 亲耳听取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 从而对案件事实形成科学的内心确信 然而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制度和案 件请示制度 却使审与判发生分离 形成法定的 暗箱操作 四是破坏了司法的终局性 按照 有错必纠 的原则 对已经发生法 律效力的民事裁判 不仅当事人可以在二年内享有事由宽泛的再审请求权 而且本院院长 上级法院 上级检察院亦有权随时启动对生效裁判的再审 再审的次数与审级也没有特别的限制 这样的再审制度直接导致诉讼秩序 混乱 使二审终审制形同虚设 终审不终 四 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改革构想 程序公正观念肇端于英国 并为美国所继承和发展 当代美国哲学家 约翰 罗尔斯把程序正义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加以类型分类 构筑了体系 完整 结构宏伟 思想丰富的正义论 被誉为 目前最佳的正义理论 因其具有实际意义 获得了人们普遍的接受 民事诉讼法 颁布十一年 来 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改变 随着司法对社会生活介入程度的日益 加大 民事诉讼程序设计上的先天缺陷 已导致其无法适应客观形势的发 展和实现司法公正 高效的要求 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事诉讼法必须加以改 革 以程序公正为价值追求来重新设计民事诉讼制度已是势所必然 2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讨与司法改革实践 法学界提出了建立以当事人主义 为基础 职权主义为辅的诉讼结构模式 强调诉权的主动性与审判权的被 动性 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限制审判权的恣意 认为传统的民事诉 讼理论 基本的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 须作出如下调整 废除 以事实为 根据原则 有错必纠原则 和案件请示制度 审判委员会定案制度 审判监督制度 确立法官独立原则 法官中立原则 诉权自治原则 建立 起一套完整的证据制度和限制严格的再审制度 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还应 在四个方面予以改革 一是将当事人举证限定于一审完成 使上诉审主要针对法律问题进行 这是因为上诉制度的目的一般包括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利益和保证法律适用 的统一两个方面 其中 事实审系针对当事人的利益 只对个案有意义 2参见贺卫方 法律职业化的方法基础 刊于 2002 年 4 月 1 日 人民法院报 6 法律审系针对社会利益 其意义超过了个案范围 在英美法国家 除了少 量例外情况外 上诉法院只复审法律问题 而不复审事实问题 3 上诉程 序距离全面事实审查的理念越远 它实现私人目的的能力越弱 相反 当 程序以重新审判的方式全面进行复查时 程序所考虑的只是对个案当事人 实现公正 几乎不能进行解释法律或指导法律发展的努力 从目前的审判 实践看 二审法院在民事上诉案件的审理中 大量精力都消耗在了事实审 查方面 不仅加重了法官的负担 而且由于对个案事实的过分关注 造成 通过上诉法院裁判以实现法律解释和适用上的统一的功能弱化 不同法院 对同一类法律问题作出的裁判往往尺度不一 差异较大 二是针对我国法官队伍的现状 必须将裁判权集中到少数优秀审判人 员手中 其他审判人员作为法官助理承担辅助性工作 在加强一审案件独 任审判的同时 二审案件一般也由具有审判资格的法官独立裁判 对于其 审查后难以作出决断的案件再组成合议庭进行裁决 在我国 当事人依法 享有当然的上诉权 上诉不受限制 大量的民事案件直接进入二审程序 其中真正属于疑难复杂的案件很少 一方面 由于每个案件必须有三名审 判人员参与审理 二审法院为完成繁重的审判任务不得不增加审判人员的 职数 并赋予审判员 代理审判员相同的审判权 既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又阻碍了我国法官队伍精英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 从传统合议庭的组成及 运作情况看 由于法院长期实行 案件承办人 制度 使得合议庭虽然具 有立法确立的临时性特征和统一行使审判职权的外形 但合议庭成员对案 件审判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别 一般而言 作为非案件承办人 的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弱于案件承办人 甚至还存在着未 参加案件庭审的法官在裁判文书上 挂名 为合议庭成员的情况 使合议 庭的职能虚无化和合议庭的存在价值形式化 三是以诉权为本位 强化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 限制公权力的恣意 近年我国对审判权的监督可谓种类繁多 不仅有法定的审判监督程序 还 有纪检监督 人大监督 舆论监督等等 但由于监督所固有的事后性和监 督者难以受到监督等先天缺陷 尽管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资源 其效果 并不明显 实践证明 缺乏程序限制的审判权是产生司法腐败的真正 温 床 这是任何监督措施都无法根除的 最佳的办法还是采取分权制约 3肖建国 民事程序价值论 第 163 页 7 着眼于程序遏止司法腐败 在民事诉讼中 就是扩大诉权 尊重诉权 让 诉权划定审判权的范围 比如 案件的受理范围不应由法院自行划定 诉 讼当事人不能由法院自行追加 非经当事人申请法官不得主动调查收集证 据 举证责任的分配不能由法官随意决定 二审是否采取书面审理可由当 事人选择等 四是强化法官程序至上的观念 徒法不足以自行 公正的诉讼法 律只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体现公正 从现实情况看 很多已有 的程序规定并未得到落实 所以 法律制度改革固然重要 确保法官严格 执行程序更应成为法院的首要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要强化对法官 程序理论和程序意识的培训 使每个法官牢固树立程序公正的观念和程序 至上的意识 成为程序公正的先锋 时刻保持以程序为依托进行思考 决 不能随意省略或扭曲民事诉讼法确定的诉讼程序 其次 要制定严格的责 任追究办法 对违反程序规范的法官予以严厉的处罚 直至剥夺其审判权 与此同时 应减低对裁判结果正确性的过分苛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