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的情况_第1页
气候异常的情况_第2页
气候异常的情况_第3页
气候异常的情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十二省区严重干旱分析快报我国十二省区严重干旱分析快报 2008年10月下旬以来降水量持续偏少的影响 我国京 津 冀 晋 鲁 豫 皖 苏 鄂 陕 宁 陇十二省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 部分地区 重旱程度达五十年一遇 一点五七亿亩小麦受旱 中国首次拉响 级抗旱警报 本快报就这次干旱过程以及气象成因初步分析 并对未来两周天气给出展望 一 雨情一 雨情 去年10月下旬以来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山东 河南 安徽北部 江苏北部 湖北东北部 陕西北部 宁夏 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 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 山西中部 河北中南部 河南东北部和中部 山东西部 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八成以上 华北大部 黄淮西部 江汉等地平均无 降水日数达到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 其中 河南的无降水日数为历史同 期最多 图1 图2 二 旱情二 旱情 中国气象局二月五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 北京 河北中南部 山西大部 山东北部和西部 河南大部 安徽北部 陕西大部 甘肃东部 湖北北部等地 气象干旱达到中到重度 其中 河南中东部 安徽西北部地区达到特旱 图 3 a 为2009年1月31日中国干旱监测图 图3 b 是2月6日亚洲干旱监测图 从此图上也可以看到 除了我国的干旱外 在北非 印度 中南半岛地区也发 生了严重的干旱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截至二月五日 河南 安徽 山东 河北 山西 陕 西 甘肃 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一点五七亿亩 其中严重受旱六千四百八十 二万亩 八省旱区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七千八百七十七万亩 占受旱面积的 百分之五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二月四日启动 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 五日宣 布启动 级抗旱应急响应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启动 级抗旱应急响应 根据气象与水文学上的定义 某一次异常气候或水文事件的重现期为 雨情和旱情及其附图来源 中新网和国家气候中心 NCC 在此一并说明与致谢 2 30 50年一遇 我们称之为极端气候或水文事件 这次的干旱是一次极端气候 事件 三 气象成因三 气象成因 这次我国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 从气象成因监测 和分析看 应该从2008年11月大气环流异常开始分析 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准静止的环流系统 这种稳定的环流形势是造成这次 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图4a给出2008年11月1日 2009年2月3日北半球500 hPa 平均高度及其距平场 图4b是在这段时间里 每天高度距平大于10 gpm以及高 度负距平小于10 gpm的天数占总天数的百分率 表示500 hPa平均高度场各个系 统的稳定程度 欧亚中高纬度主要环流系统是西欧北部的阻塞高压 这个阻塞 系统在12月达到鼎盛 一直持续到2月初 其距平中心的稳定性达到70 以上 即有67天以上持续为正距平所盘踞 而其西南侧欧洲西海岸为稳定的低压槽 负距平区 其持续性也达到70 以上 反映在欧洲西部上空高空槽活动频繁 沿着30 50 N北半球存在长定波列 表现在东亚大槽维持在日本东北部 千岛 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 中国大陆长时期处于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控制 下 冷空气活动频繁 东亚大槽和高原上空的高压其持续性也在70 以上 在 北半球10 20 N 附近的纬度带 基本上为副热带高压控制 副热带高压明显 偏强 而受中纬度120 E地区低压槽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不明显 图4b 2008年11月 2009年1月逐月平均的500 hPa平均高度场与图4类似 图略 正是这种异常环流及其稳定 造成干旱形成并加剧 从2009年1月1 日 2月3日平均的300 hPa的等风速线分布上看 图5a 有一支急流从大西洋 中部 非洲及亚洲大陆沿20 35 N地区 北非 中东 印度北部和中国西南地 区 向东伸向日本南部 在这支急流中 300 hPa经向风扰动动能的大值区集中 在70 E以西地区 表明从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容易东移到东亚上空 从 而使水汽不能输送到70 E以东地区 造成了亚洲大范围的干旱 我们给出2009年1月200 hPa水平风距平场 代表干旱最严重时期对流层上 部的环流 图6a 沿着30 N北半球有几个反气旋性的距平中心分别位于大西洋 中部 地中海以及青藏高原上空 在中国沿海岸有一个气旋性环流区 这些距 3 平中心与对流层中层500 hPa的正 负距平区相对应 2009年1月对流层下部的 700 hPa水平风距平场上可以看出 图6b 北非 印度次大陆 中南半岛和中 国大部偏北距平风盛行 这表明这些地区冬季风异常盛行 来自海洋上的水汽 不容易达到上述地区 这次出现干旱严重的部分地区 在2008年1月曾经是多雪区 雪灾严重 值 得对这两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图7为安徽阜阳附近 116 E 33 N 1月平均的 垂直速度 图7a 和相对湿度 图7b 廓线 实线为2009 年 点划线为2008 年 2008年1月暴雪期间 阜阳地区在对流层中下层 600 hPa以下 为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在55 以上 而在2009年1月 除了近地面的边界层整层皆为下沉运动 对流层中层 400 600 hPa 下沉速度接近20Pa s 1 在这里对流层中 上部空 气下沉运动甚强 相对湿度基本上在40 以下 抑制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这两 个时期扰动动能 风暴路径 的分布也不一样 图6b 2008年1月有3次低气压 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 图略 图8 给出2008年1月11日 2月2日 500 hPa平均高度及其距平场 可以看出是最有利于出现冬季强降水的 东高西 低 的环流 与2008 2009年秋冬季干旱的大气环流形成明显差异 图4a与图8 上这种环流近似反相的特征和异常环流的持续性在Hovm ller图 沿35 45oN平 均的300 hPa经向风时间 经度剖面 图9 上很清楚 中国东部地区除了2008 年12月初和2008年12月底 2009年1月初这两次强寒潮过程 稳定在高原高压脊 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 此外 从2008年底 2009年1月 大气季节内30 60天振 荡 MJO 在 60 150oE很不活跃 与2008年初暴雪期间MJO在此地区的强盛差 异明显 图略 一般在气候预测中 人们重视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2008和2009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同属冷水位相 Lanina位相 而我国气候完全相反 看来这次干旱与Lanina事件关系十分复杂 值得深入研 究 四 结论四 结论 造成我国大部地区入冬以来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为 尽管去年冬天北方有 几次强冷空气过程 但是冷空气没有带来降水 仅仅是大风和降温天气 降水 4 偏少的主要原因是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容易东移到东亚上空 从热带洋 面上过来的潮湿的暖湿气流不强盛 暖湿气流较弱 仅仅到达了长江中下游地 区 无法输送到黄淮 华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河北等偏北的地方 图 10 根据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 全球的水份和能量 循环加快 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多趋势 中国也是如此 这次我国十二省区出现 严重干旱 属于极端气候事件 2006 年夏季川渝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2008 年初南方严重的低温 雨雪 冰冻灾害也是如此 气象业务和科研部门 应重视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 诊断和预测研究 对未来天气形势的估计 2 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会比较频繁 北方部分旱区还有望迎来降水 11 13 日在江淮 河套 华北地区有一次较强的降雨过程 13 14 日前后在东 北地区 本次过程长江中下游 四川盆地东部 贵州 华北地区 东北大部 黄淮 及将出现一次阴雨 雪 天气过程 降水量一般有 1 5 毫米 部分地区 可达 10 毫米以上 15 日后又有一次冷空气南下 但降雨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