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摘要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是 党 的 十 六 届 五 中 全 会 提 出 的 我 国 现代 化 进 程 中 的 重 大历史任务,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的问题。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本 文 从 我 国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发 展 历 程 以 及 目 前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公 共 政 策 入 手 , 发 现 其 存 在 的 问 题 。 对 比 分 析 国 外 一 些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取 得 成 就 的 国 家 的 支 持 政 策 , 找 出 我 们 的 差 距 。 并 对 目前 我 国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公 共 政 策 提 出 改 良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 希 望 促进 我 国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更 好 更 快 的 发 展 。共 分 六 部 分 , 第 一 章 介 绍 本 研 究 的 选 题 背 景 、 目 的 和 意 义 , 研 究 的 主 要内 容 和 研 究 方 法 及 研 究 思 路 ; 第 二 章 是 国 内 外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研 究 现 状 , 通 过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的处境; 第 三 章 是 国外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成功的经验, 分 别 介 绍 了 美 国 、 印 度 与 近 邻 韩 国 在 其 金 融 支 持 农 村 建 设 发 展的 过 程 以 及 取 得 成 就 的 措 施 , 为 我 国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 发 展 提 供 了借 鉴 ; 第 四 章 是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 通 过 我 国 国 家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以 及 各 级 地 方 政 府 在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 展 中 起 到 的 作 用 , 结 合 以云南省文山州的发展为分析案例,得出在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及发展; 第 五 章 我国的电影产业政策,从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展历程和以以云南省文山州新农村为分析案例发现当前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需求和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的建立; 第 六 章 在 对 以 上 内 容 客 观 分 析 的 基础 上 , 总 结 出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Abstract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major historic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sixteen session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 in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s to comprehensively well-off and modernization, major strategy of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The rural finance has the important status and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t present, the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means of expandingfinancing channels continue to widen, the rural financial cultureconstruction was strengthened. But there is also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ural insurance market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and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ackward problem. The state should increase efforts to foster and suppor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financial behavior, encourage and attract mor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and improve rural financial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ural finance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urrentrural public policy financial support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o start,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reign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polic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the country,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put forward improvement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ublic policy of our countrys present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aster and better.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main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rural finance 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found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present situ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foreign rural financial supportpolic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neighboring South Korea in the process of its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supports the new rural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the rural financial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in China, through our country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l level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role of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combined with the state of Wensha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e 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at role position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ifth chapter film in China Industrial policy, from the rural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policy and to the new rural areas in Yunnan Prefecture of Wenshan Province as case analysis found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rural finance 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olicy issues, analysisthe rural finance 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olicy demandand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olicy system; sixth chap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objective on the content, summed up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ublic policy adjustment of rural financesuppor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financ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目录摘要Abstract目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1.1.3 研究意义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1.2.1 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基层政府如何定位1.2.2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1.2.3、现行公共政策如何调整1.3 本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思路1.3.3 分析框架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2.2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研究2.3 国外关于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研究3 国外电影产业政策成功的经验3.1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3.2 印度电影产业发展3.3 韩国电影产业发展3.4 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3.4.1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3.4.2 印度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3.4.3 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4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4.1 中央政府的作用4.2 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发展为分析案例)4.3 新形势下电影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4.4 电影产业发展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及发展5 我国的电影产业政策5.1 我国电影产业政策发展历程5.2 现行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5.3 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5.4 电影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 1 引言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解决农村金融供给制度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益的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实行有效的财政政策,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构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共生共存、_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标志着中国货币化进程开始的农村制度变迁,使得农村贸易条件大为改善,农业产出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金融剩余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农村金融体制也出现了变动。从总体上讲,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金融体制安排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形势出现的新的变化,对农村金融体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而临着新的挑战,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农村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偏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政府己经开始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关键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机制。其次,从我国现在农村经济形势看,我国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形象的说法是农民收入太低,农业发展太慢,农村生活太苦。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无疑将成为(甚至己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2005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提出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云南文山州距离省会城市昆明 356 公里,东距广西百色市 390 公里,北海港 890 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 460 公里,越南海防港 690 公里,西与红河接壤,北与曲靖地区相连,素有“滇桂走廊”之称,是云南省的东大门和全省唯一既延边,又紧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的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实施,中越“两廊一圈”构想的实质性推进,文山州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文山州既与南贵昆经济带紧密相连,又与昆河经济带携手相融,是云南省参与三大区域性经济合作的交汇点和枢纽地带,是云南通往华南沿海发达地区最便捷的通道。文山州正从便将封闭地区变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带。1.1.2 研究目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也是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6%)。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持续降低(2002 年仅占 15.4%)。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均衡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历史任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 3 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 。全州辖 8 县,州府在文山县。人称为“滇东南大门” 。文山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 320 公里。323 国道横穿全境,海拔一般为10001800 米,最高 2991 米,最低 107 米,州府所在地 1260 米。长期以来,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为广大的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如今,如何解决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已经成为急需我们研究的课题。我国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关于农村金融支持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着眼于全国,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域或者某地区的研究。我国地域广博。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一把抓的经济发展政策无法满足各地优质发展的需求。所以针对云南省文山州农村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云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力量意义和现实意义。1.1.3 研究意义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1.2.1 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基层政府如何定位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基层政府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之一要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对全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全面管理和服务,而农村社会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建设也是整个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党的执政理念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从城乡分治转向统筹城乡发展,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促进政治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统筹发展的执政理念开始得到广泛认同。中共中央提出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也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处于劣势。 “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别,这一差距确实是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这就客观要求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关系中,政府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对城市的投入已经相当多了,而对农村,政府虽然给予了不少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比如取消农业税等,但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对农村要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有利于城乡的和谐协调发展。正如亨廷顿进一步指出的:“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个差距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那种社会统一性。 ” 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必须要有正确的职能定位,充当恰如其份的角色,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的职责和功能为适应客观条件及其变化而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必须充当好三个“角色”,实现“三个转变”。一、地方政府充当“指导员”角色,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充当“指导员”角色,就是要在其中发挥指挥引导,组织推动的作用,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作为地方政府要摆正角色,不可越俎代庖,对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经济行为,应逐步交由群众和社会实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不仅加大政府的投入,更要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作为“指导员”的角色,着重应做好以下几件事。(一)加强领导,积极倡导 。从国际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在世界各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村和农业在发展上总是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其结果是限制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打破这种不协调的局面,必须通过政府出面积极倡导农村改革与建设来完成。韩国掀起“新村运动”就是政府为了改变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日本“造村运动”的出发点也是以振兴产业为手段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逐渐衰败的农村重新振兴起来,而由政府倡导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要由政府倡导发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优势,由中央作出战略决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会认真地遵照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 ,具体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既要发挥党委政府总搅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台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上来,深入开展和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温岭市是较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市。近年来,温岭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把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工程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来抓,全面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通过政府推动,合力共建,抓点促面、整体推进、成效显著。2003 年以来,全市已启动整治村 226 个,已完成整治村 80 个,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8 个(其中省级 5 个,台州市级 13 个) ,温岭市被评为“全省村庄整治建设优胜县市”、 “台州市村庄整治建设先进县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专门作了介绍。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岭市新农村建设有序有力有效。(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会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就必然导致“脏乱差”,无法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因此,需要当地政府作出科学的、切合当地实际的规划。韩国的“新村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六个阶段。政府对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经专家周密设计。美国从 1990 年起建立州农村发展委员会,每一个州农村发展委员会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确定了委员会成员齐心协力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当然,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规划的方案也应有所不同,作为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庄的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规划。温岭市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方面很有特色,形成了“两种模式,四种风格,六种类型,五个变化”,其经验被浙江省总结推广。温岭市早在 2000 年就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以“一个中心,五大区块”为格局,在规划上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市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村庄规划编制目标上适度超前,原则上 50 年不落后。在模式上,以“紧密型”作为中心点,以“卫星型”来完善功能。在村庄布局上,实行“四区分离”:居住区、工业区、服务区、农业区分离。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四种风格:一是联立式双联户小康型住宅;二是联立式多联户小康型住宅;三是通天式现代型条排宅;四是公寓式立改套住宅。 “六种类型”:一是折迁新建型,如三星桥村、下河村、王府基村等。二是合并迁建型,如水澄村、麻车村、邱家岸村等。三是移民迁建型,如大溪的小溪岭头村、松门移民新村等。四是保护复建型,如石塘镇流水坑村。五是整理改建型。如松建村、胜南村、红升村等。六是整治改进型,如大溪镇东桥村。通过“六种类型”的整治,使小村变成了大村、弱村变成了强村、穷村变成了富村、差村变成了好村、脏村变成了美村。(三)宣传推动,上下联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深入人心,达到上下联动。温岭市不仅通过政府内部层层贯彻落实,而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市委、市政府确定每年四月份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宣传月,在活动中, “市一报两名”记者对全市各镇(街道)的村庄整治建设进行全面的采访,开辟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新农村”专栏,市现代农办把拍摄图片制作成展版、电影幻灯片,真实生动地记录农村面貌的变化,并进行重要性和差异性的宣传,通过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干部群众的认识进一步到位,群众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开展村庄整治的呼声非常强烈,从而使整治工作既稳又安,卓有成效。二、地方政府充当“服务员”的角色,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地方政府的“服务员”角色,就是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良好服务,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大大提高,传统的行政管理只能在某个阶段某个环节上发挥一定作用,这就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 、乡(镇)政府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着眼,从群众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为目标,从过去“管、收、批”的管制型向“扶、帮、助”的服务型转变。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服务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当个人和社会都绝不能做而又需要的,那么国家就得担负责任。其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和需求,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关系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上来。这些事业也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很难提供的服务,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公共力量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来把它结合在一起并把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这就是国家之所以要政府的理由”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造福全体农民的宏大工程,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和构建,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筹集上万亿元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其中2000 亿投向农村教育, 1000 亿建设农村公路,数百亿解决农民看病难。 2006 年中央财政预计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 3397 亿,比 2005 年实际执行数增 422 亿,增长14.2%。这表明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台州市也作出了相应的决定。温岭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真正充当了“服务者”的角色,在全面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了实现村村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简称“村村新”)为目标,进行建设服务,切实加强投入,截止 2006 年 2 月,在近三年中全市用于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额高达 144099 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 44119 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和公共服务。(一)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温岭市实施“乡村康庄”、 “千里清水河道”、 “农民饮用水”、 “绿化示范村”等工程建设。该市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了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了整个农村。至 2005 年底,三年累计新增道路面积达 170 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 254 公里,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 62.5万人,河道整治长度 253 公里,新增绿化面积 117 万平方米,全市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 85%以上。在垃圾处理方面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该市的大溪镇是联合国试点小城镇,近年来,投入 1000 万元用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和袋装化处理,招聘清洁工 386 人,投入 50 万元,启动日处理 100 吨的垃圾焚烧炉,减少了环境污染。并成立了河道保洁队,每年投入 20万元对境内 55 公里河道进行清障,实现“水清、河畅、岸绿 ”的美好景象。由于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服务到位,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使农村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温岭市从教育着手,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促进农村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温岭市是最早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县市,从 2006 年秋季开始,全市一律免收义务教育学生的杂费,在这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该市还建立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医疗保险网络,在示范村和整治村医疗保险面达 100%,在各村庄都建立了村级文化俱乐部,并全部安装了健身活动器材,大大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村民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该市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发展农村经济竭力服 务。 “服务政府”的构建是多方面的,在发展经济上的服务,包括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等,发展和富民是“三农”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温岭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推进农业品牌化、规范化、产业经营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开放农业,为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培植龙头企业 69 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 4 家,当地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经济的同时,重点发展西瓜、草鸡、果蔗、高橙、葡萄等五大优势农产品,使“温联”果蔗, “玉麟”西瓜、 “绿牧”草鸡闻名全国,温岭市先后获“中国高橙之乡”、“果蔗之乡”、 “大棚西瓜之乡”、 “大棚葡萄之乡”等。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财政拨出 200 万元用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到 2005 年底共建 59 家,入社农民 2392户,充分发挥了合作社联结农民有效进入市场的作用。三、充当“执法员”的角色,实现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 ”转变地方政府充当“执法员”就是政府要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改变工作的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使政府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真正成为法治政府。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政府至上”的意识根深蒂固,在决策上带有很浓的独断性和盲目性,在执行上,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利性,诸如有些基层政府不顾客观实际的“形象农业、政绩农业”等,这些短期行为给乡村造成了巨大损失,有的地方抓计划生育没有好办法,便胡乱地抓人,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也影响了干群关系。因此,政府必须注意自身形象,成为一个公正无私的“执法员”。(一)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 执法水平。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职能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成为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诸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村委会选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等活动。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 、乡(镇)政府要根据行政法 、 行政许可法 、行政处罚法 、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对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要少干预,在法治的前提下,当自治超出了范围,政府才要干预。为此,要做到以下四点:(1)县(市) 、乡(镇)政府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要合法。有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 (2)县(市) 、乡(镇)行政执法行为要合法。包括行政主体要合法,执法内容要合法,执法程序要合法,执法形式要合法。 (3)要推行执法责任制。把执法的任务、目标、要求和职责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对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要依法予以赔偿,并严肃查处责任人。 (4)要推行行政管理公示制,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简化手续,做到高效廉洁。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权力监督和社会监督,绝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吃拿卡要”,中饱私囊,以权谋私的现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温岭市正确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充当“执法员”,坚持依法行政。在温岭,老屋应拆未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等现象比较突出,温岭市在实际工作中以法院立案的强制执行案件为突破口,以镇(街道)为单位包干完成,国土、建设、公安、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进行全面清理,按照摸清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意见,发出拆除通告,限期自行拆除,组织强制拆除的工作步骤,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完成拆除任务,取得了综合整治的辉煌成就,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专门召开全省现场会。(二)准确理解中央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不得曲解和走样。温家宝同志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不是法律,但它是我们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准确理解、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项工作的政策性非常强: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等。可是有些地方错误地理解或故意曲解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认为建设新农村要“市场主导”,这是一种“取向错位”的认识。于是把新农村建设完全推给农民和市场,政府该作为时不作为,使新农村建设讲在口头上无法落到实处,农村面貌依然如故。有些地方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政府权力扩张、实现利益的契机。一些地方“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拨出专项资金,成立专门办事机构,统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表面看来非常重视,实际上在扩张权力,追求政绩,如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高标准的公路、高标准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加重了政府的债务负担。由于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加剧了地方政府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加剧了政府机关的利益内卷,这样就容易导致新一轮的政府权力膨胀,新农村建设就可能被政治秀一刀切,统一于领导意识,毁于政绩工程。而有些政府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寻租设租的平台。 “十一五”规划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而有些基层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重新规划农村住宅,拆旧房建新房,或把拆屋建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并规定 20 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重新盖房,都要按照统一的图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农村建设,好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房子道路建好, “三农”问题就解决了,就是新农村了,这样不切实际的运动式的政府人治行为严重地违背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精神,必然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准确理解中央的精神实质,认真地贯彻执行,踏踏实实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1.2.2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把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作为战略重点,稳步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金融创新能力对于其是否能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农村金融对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1. 农村金融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已经从传统手工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以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农户的经济活动频繁,资金需求更大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表现乏力,国有银行先后弃乡进城,撤离大片农村网点,造成农村商业金融主体缺位。农村金融体系中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在独撑门面,由于其性质、规模等原因,资金融通渠道较窄,农业信贷配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其农村主力军作用的发挥,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缺口,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 。由于农业生产资金无法得到满足,造成农村许多生产要素闲置,限制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资源浪费。2. 农村金融业务落后,服务产品缺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存贷款等传统简单业务为主,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此外,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都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这种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却很单一,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此外,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相适应。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前加快推进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3 支农定位不准,资本市场缺位。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服务力量,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成为“三农”发展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主力军和金融纽带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却是向商业金融方向发展,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特质性风险与成本等问题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方向发生了偏离,使“三农”无法获得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虽然得到初步明晰,但法人治理只是粗具雏形,要真正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转换经营机制,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支农信贷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的触角没有延伸到农村基层。尽管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在乡镇布局,但截至 2012 年上半年,仍然有 2 868 个乡镇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其中以西部尤为严重,共有 2 645 个“零金融机构乡镇” ,占全国总数的80%;只有一家金融机构的县(市)有 2 个,乡镇有 8 901 个。4. 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风险补偿缺失。农业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在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作后盾。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保险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短暂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村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涉农保险品种极少且不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的有效性需求不足、吸引力不强,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自然风险得不到分散和补偿,农业生产性脆弱,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所承受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此外,由于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保险和担保机制,对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支农贷款风险也几乎全由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仅有几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方面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 1%。5. 信用意识缺失,民间金融机构资质良莠不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大部分县市还没有建立起贷款担保公司或中心,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广大农户及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单位。现有的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因风险担保能力差等原因,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认可。加上农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不能用于买卖或抵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市场化,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相对缓慢,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全民诚信意识远没有形成,失信情况时有发生,往往造成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由于农村金融资金的缺失,致使农村民间借贷活跃。民间借贷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却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和趋利性的特点,其活动经常与国家有关政策相抵触,高利贷行为及民间违规融资现象频发,加大了农民债务负担和企业财务成本,形成一定的农村金融风险,扰乱了正常的金融活动秩序和影响了区域金融稳定,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1.2.3、现行公共政策如何调整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定重点支持领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利用好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