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_第1页
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_第2页
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_第3页
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_第4页
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略论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 的出路建议的出路建议 姓姓 名 名 李建涛李建涛 学学 校 校 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城市学院 学学 号 号 20112099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朱喜凤朱喜凤 定稿日期 定稿日期 目录目录 一 三农问题的概述 3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二 三农 问题的内涵 4 三 三农 问题的地位 6 二 解决 三农 问题的基本原则 9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9 二 统筹协调的原则 11 三 制度创新的原则 12 三 三农 问题的解决途径 13 一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 13 二 推进城镇化建设 吸收剩余劳动力 14 三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 参考资料 18 略论 三农问题 的出路建议 摘要摘要 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 这句出自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之 口的话道出了 三农问题 的基本现状 三农问题 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 如何解决 三农问题 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三农 问题 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和就业的问题 因此 解 决 三农问题 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 进而实现农民收 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要实现这一点 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现农民就 地就业 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实现农民转移就业 再次是统 筹城乡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平等就业 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农民稳 定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 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 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实现 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稳定就业 体面就业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推动在城镇 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 变农民为城镇居民 改革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工资收 入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 解除后顾之忧 是推进城镇化 培养后备消费群体 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 三农 城镇化 以人为本 创新 统筹发展 一 三农问题的概述一 三农问题的概述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 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民的 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农村的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 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最 繁重 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更多地关注农村 关心农民 支持农业 把解决好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自觉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新局面 从政治的高度来看 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 政治问题 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民的依靠力量 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 众基础 应的农民 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 工农联盟就加强 革命和建设事业 就能胜利 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 历 史如此 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性 就没有农业的发展 就没有工业的进步 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三农 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 稳定与安全 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我国 8 亿多人口在农村 农村人口多 幅员辽阔 农村的现代化 意味着我国整个国 民经济的现代化 农村的繁荣与稳定 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二 三农 问题的内涵 所谓 三农 系指农业 农村和农民 而 三农 问题则是农业问题 农 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也有质的区别 在一定条 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 三农 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 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 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 三农 问题的复杂性 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 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 十年的积累 总的来看 三农 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 农村 农民欠发达 现 代化程度低 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 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 城乡差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 增收难 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 点 现阶阶段 三农问题 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 包含了经 济 社会 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制约 1 农民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 90 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 年全国农民纯收入 4761 元 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 15781 元的 25 15 1998 2008 年全国农民 纯收入增加 2599 02 元 平均增长率不到 4 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 1 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 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 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 低收入户 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 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由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1 81 倍 扩大到 2008 年的 3 61 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长期以来 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 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 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 农民是被动接 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 在劳动力转移中 农民作为最弱 势的群体 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 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三是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代表者 农 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在农村 普遍缺乏必要 的社会保障 不能享受公共卫生 医疗和教育 即使进入城市 农民工实际上 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 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 更 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2 农业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 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 三十年来 实际上没有 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 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 分家分户经营 自 给性生产为主 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由于生产方式落 后 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土地产出率不高 劳动生产率也不高 因此日益 缺乏竞争力 二是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 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诺贝尔奖 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 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 资本 技 术 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 然而在现行体制下 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 加快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 形 成支持工业化的 低成本 优势 出现三个净流出 即土地价值净流出 农村 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 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 这就使中 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 有人估计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占用 农地的差价 约在 2 万多亿元之巨 相当于改革开放前 30 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 4 倍 近几年 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 农民创造 了 40 以上的居民储蓄 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 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 只是 5 左右 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 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 现 在 青壮劳力不下田 务农主要是老 弱 妇 幼 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 结构不相适应 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经常性突出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 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 效的联结手段 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 产品结构不合理 质量水平不高 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 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致使农业发展长期 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3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 经济落后 文化落后 社会落后 乡村面貌 落后 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 导致乡村负债问 题十分突出 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 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长期缺乏文化 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 农民素质差 生活单调 缺乏必 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 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 乡村社区建设成 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 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 缺乏行业协调 机制 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 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 位 乡村规划落后 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 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村容 村貌不堪人目 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 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 三农 问题的地位 1 三农 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 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民的 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农村的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 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最 繁重 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更多地关注农村 关心农民 支持农业 把解决好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 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自觉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63 91 的人口是农民 2001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 4 亿多人 占全国劳动总量的比重约为 70 尽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转 移出来 但剩余数量仍有 1 7 亿人之多 农民增收一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题 而 民工潮的兴起使 1 亿多劳动力大 解放 致富有门 意义重大 民工潮还成了 抟播先进文化和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渠道 一些民工大城里不但挣到了钱 还 学到了手艺 开阔了眼界 攒够了钱后又回乡创业 同时 民工潮也让城里人 尝到了甜头 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大量民工涌入城市 标志着中国加速推 进城镇化的新阶段来到了 破除城乡的阻隔 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是增 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道 三农 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收 入差距持续拉大 已经严重制约了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也 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最大难点 拿 2002 年来说 农民收入增长仅 4 8 而城 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是 13 4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703 元 而农 民人均收入为 2476 元 他们之间比值扩大到 3 1 1 农民工能否尽快融入城市 中 真正取得市民身份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镇化率 这个重要指标 问题 民工经济的崛起 使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新的出路 为经济腾飞的 中国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 使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 逐步打破 对我国从城乡一体化的全局解决城市化的问题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 农民增收缓慢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我国在基本上告别了食物短缺时代 后 大多数农产品都出现了过剩 价格连年下跌 农业占 GDP 的比重大幅下降 由 1996 年的 下降到 2001 年的 15 2 而农业人口却有增无减 二是 乡镇企业吸衲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八五 期间 我国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减少 了 1000 万人 而其 九五 期间 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还增加了 463 万人 三是农民负担不堪重负农民增收 系天下大局 关键 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搞好产业化经营 第三 要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其核心是 解放 农民 投资农民 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富裕农民 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历程 可以清楚地看到 正 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 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改革 开放以来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为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 新情况 新问题 新矛盾 新经验层出不穷 要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创党和国家工作的新局面 就必须勇于创新 开拓进 取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劲头 这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 庄严使命 对于我们拓展发展的新思路 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创造开放的新局 面 推动我国经济总量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 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是推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 是深化改革 完善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阶段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农业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农村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的 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 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 多 进一步解决好 三农 问题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 基本的立 足点 农村人口多 市场潜力最大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把扩大投资需求和 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千方百计增 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 进一步解决好 三农 问题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广大农 村形成和谐安定 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 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农村社会稳 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当今时代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 重 要思想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继续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 机制 保障农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 使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社会秩 序良好 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教育 卫生条件 丰富 农民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 实现农村社会全 面进步 2 解决 三农 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保证 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 不仅为和谐社会构建创造 条件 提供保证 更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然 而 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大难题还是来自于三农问题 它关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 的全局 探寻三农问题的出路 怎样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 铺平道路 第一 妥善解决农民问题 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在中国这样一个 农业大国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 没有农民的富裕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有 农村政治建设的提高 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是绝对不行的 和谐社会的构 建 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形成和谐相处的 人际环境 第二 妥善解决农业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目前 中国逐步 走上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的道路 然而和谐社会 的构建光有工业的发展不行 还必须有包括农业在内的全方位的发展 现阶段 中国农业状况是 农民收入相对低下 收入增长缓慢 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在 进一步拉大 农民唯有的生产资料和收入主要来源 随着人口增多 土地荒漠 化 加之城市进程等 农民所能使用的土地日益减少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民 生活的困难 而这种困难又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例如上学难 看病难 买房难等社会现象 而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就是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 第三 妥善解决农村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的社会前提 稳定压倒一 切 和谐高于一切 和谐是稳定的最佳状态 和谐是积极的稳定 持久的稳定 目前 从国家和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上看 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尤其是 在乡村一些地方 基层干部除了使用正式的国家权力以外 还使用一些国家法 律 法规 文件之外自行设置的权力 诸如动用公安力量抓人 搬家具 牵牲 口等强制性手段 这些 土 政策 导致了政府同农民关系紧张 农村社会动 员能力减弱 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央各部门政策不协调 目标相互冲 突 上行不能下达 地方干部曲解甚至背离了中央的决定 这就要求政府要加 强规范自身行为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从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 解决二 解决 三农三农 问题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我国 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萌芽到完善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 管仲就提出 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 本 乱则国危 的论述 虽然管子的 以人为本 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 以人为本 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但正是管子的人本观 与孟子的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观 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冲积和交融 才逐步形成了儒家经 典的 国以民为本 社稷亦为民而立 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 就把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共产党宣言 就明确提出了 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 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进入 21 世纪 后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人口三大 高峰 即人口总量高峰 就业人口总量高峰 老龄人口总量高峰 相继来临的 压力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加速整体生态环境 倒 U 型曲线 的右 侧逆转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 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 题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等挑战 如何应对及消解 这些挑战 其实质都在催促着 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这个总主体 基 本挑战严重制约中国的未来发展 是摆在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十分严峻 的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审时度世适时提出了只有在实现国 家 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 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 服 1 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第一要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化解 三农 问题 三农问题 又集中体现在农 民的生活质量偏低问题 具体表现在 农民生存环境恶劣 负担过重 收入水 平低且门路窄 缺乏相应的政治地位 进城务工受到不公正对待等 因而 着 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目的 也是贯彻 以人为本 原则的首要要求 正如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 中的指出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让农民过 上宽裕的生活 才能得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 激发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决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当作被同情 关怀 救济的对 象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 就是要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 使农民成为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 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 造性 目前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 农民和农村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 的部分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新农村 建设只有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才能充分调动他 们的积极性 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邓小平同志曾充分 肯定我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他说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 重大任务 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在他看来 要解决农村农业问题 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 这就是要调动人民的积极 性 3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我国尚有八亿左右的农民 而且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儒家文化熏陶之下 在历史的最底层 导致他们屈从现实 保守懦弱 听天由命 缺乏个性和开创 精神 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听从政权的调整 不懂得自己的 权利 缺乏公民意识 这些缺乏至今仍在部分农民身上体现 它们已成为新农 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 因 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观点落后不无关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因而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对新农 村建设至关重要 农民的文化素质 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 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二 统筹协调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统筹兼顾 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 系 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 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 三农 问题 用统一的 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城乡健康发展 用雄厚的产业支撑 城乡稳定发展 做到在国民经济的循环中统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全社会的进步 中统筹农村繁荣 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农民增收 主要应从以下六个 方面把握 一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 切实解决 三农 问题 统 筹城乡发展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如何破解 三农 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大局 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解决 三农 问题的首 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 只有增加农民收入 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村产 业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购买力和农村消费水平 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运行 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 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在措施上给予保证 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要坚 持把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作为根本途径 实现工农业互动 城乡经济互融 统筹 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产业结合点在工业 空间 结合点在城镇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 因此 必 须坚持把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作为根本途径 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 建立和完善合 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 提高城 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 大量扩展就业机会和财富增长机会 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 力 实现工农业互动 城乡经济相融 三要坚持把市场机制作为主要方式 促进城 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 在更高程度 更大范围 更深 层次上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讲 市场机制发 挥作用的过程 就是突破狭小封闭的生产方式 打破城乡之间的市场封闭的过程 就是促进城乡经济活动开放式 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城乡资金 劳动力 人才 技术 信息等资源充分流动 高度整合的过程 因此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 要坚持把政府宏观调控作为必要手段 引导城乡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实质是 维护城乡社会公正 协调公众利益的公共行为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 市场配置资 源存在的局限性和自发性 需要政府适时进行干预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 实性 需要政府加以调控 农业具有的自然与市场 双重 风险并存的弱质性 需 要政府大力扶持 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强化政府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纠正 市场失效 和市场自发性所 带来的弊端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手段 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引导城乡 全面发展 五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 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 发展 关键是要冲破城乡分割体制性的障碍 当前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两低 农 民负担和乡镇债务 两重 的问题 是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造成的 只有通过深化 改革 创新体制来解决 因此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着力消除城乡割裂的体制性障 碍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 向 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基 础和强大的动力机制 六要坚持把政策法规作为重要保障 确保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有与之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保障 要按照 多予 少取 放活 的思路 制定 和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法规 为统筹城乡发展搭建坚实的政策 平台 三 制度创新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不是以制度为本 而是使制度适应人的根本需求 这 就要求对现行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改革和创新 使制度最终为最广大 人民 为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统筹协调的原则 就不是拉大利益差距 维护既有集团利益及利益格局 而必须打破利益背后的 跑马占地 自我维护 自我强化的制度格局 这就要求对现行制度体系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进行重新 均衡和创新设计 使制度基础上的矛盾冲突 恶性循环改变为制度基础上的互 相促进 良性发展 所以 制度创新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的 必然推论和集中体现 而以人为本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又是制度创新原则的最 终目的 三农问题尽管复杂艰难 但往往问题在下面 根子在上面 表象上复杂 实质上单纯 冲突在局部 集中在制度 因此 制度创新是突破三农问题的必 然选择 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在现有的法律政策框架内进行 但又不能拘泥于现行政 策法规 因为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制度因素 而解决渠道也 正在于政策法规的制度创新 改革本身就是制度创新 这也是我们 20 多年改革 开放和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 解决区域三农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探索性 实 践性和试验性 也是为全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进行的区域试验和实践经验准 备 三 三 三农三农 问题的解决途径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 化道路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 城镇人口 转变生产增长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促进第 二 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 城市化 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 求结构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要全面提升农产 品品质 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 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要使农民收入继 续有较快的增长 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打破传统的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 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增加 农民收 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 医疗等方面的机会 平等 2 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 要架起农户和市 场之间的桥梁 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 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 径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 是一个体系 必须协调发展 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 加快小城镇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 纠正城乡失衡 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 解决制度不 公和失当的问题 也要进行制度创新 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 从目前来看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 就业 社保 教育 医疗 税收 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 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 公平 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 力平稳有序转移 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加强引导和管理 形成城乡劳动 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的建设 实施税收制度改革 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 推进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 分配 通过改革 消除造成城乡隔离 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 实现城乡 之间资金 技术 物资 人才 信息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更大程 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 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 也要求实 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 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 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 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 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二 推进城镇化建设 吸收剩余劳动力 未来一个时期 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实现农村劳 动力充分就业 稳定就业 体面就业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推动在城镇就业的 农民在城镇落户 变农民为城镇居民 改革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工资收入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 解除后顾之忧 是推进城镇化 培养后备消费群体 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创造就业机会 首先 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富余 劳动力就业问题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其次 优 化经济结构 首先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根据资源 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非公经济 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 业企业 既发展技术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产业 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 就业岗位 第三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加大小城镇建设 水 电 路 住房 教育 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 充分实现投资和项目对就业的拉 动作用 最后 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由政府负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安置 残疾人 城乡就业困难人员 2 提升人力素质 从当前来讲 要提高存量劳动力技能素质 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从长 远来讲 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优生优育 控制人口数量 要实行教育优 先发展战略 普及义务教育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 要在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降低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增加公民受教育年 限 推迟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以减少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 提高劳动 力素质与价值 对现有劳动力要开展五项培训 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围 绕特色产业 支柱产业开展适用技术培训 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开展职业技 能培训 对已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 训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建立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社会 3 实现劳务对接 首先 要搞好公共就业服务 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 社会化 专业化水 平 健全市 县 乡 社区 行政村 四级就业服务网络 向农民工免费提供 就业服务 重点提供政策咨询 岗位信息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求职登 记 职业指导 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 职业介绍 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 一条龙服务 以优质服务促人岗对接 其次 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作用 要积极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机构 以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职业介绍 实现 人岗对接 再次 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 由社区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 如非全 日制 临时性 季节性 弹性就业 实现人岗对接 4 扶持返乡创业 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新增就业岗位是有限的 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的情况下 要激发全民创业 在创业中创造社会财富 创造就业机会 扶持创 业要不拘一格 规模可大可小 行业可农可工可商 非禁即入 政府部门要健 全创业培训 创业服务 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 积极营 造全社会 关注创业 支持创业 服务创业 的良好氛围 建立创业园区 优 化创业环境 对经过务工积累了经验 资金 带回信息 项目 技术的返乡农 民等各类有创业愿望的人员 开展创业培训 提供创业项目推荐 场地安排 创业指导 创业孵化 跟踪服务 帮助他们走上创业之路 三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 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 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 续增收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快农村经 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1 加强政府支持 加大现代农业的政策力度 首先 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 并围绕这个重 心任务研究政策 制定计划 确定重点落实措施 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 其次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大力抓好交通 农田水利建设 加 大土地整理力度 提高耕地质量 有计划 有步骤的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 条件 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加大生态环境投入 重点 实施天保 造林绿化 退耕还林 城镇绿化等工程 对土地利用全面规划 使 山 水 林 路得到综合治理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为实现水利化 机械化 采用科学技术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