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与管理十四要点 2014年05月17日 戴明博士简介 戴明的名字 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相连 他从统计学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入手 经过多年摸索 为质量管理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思想 理论和方法 在戴明眼里 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 过去所有的质量管制办法 都无助于质量的真正提高 他认为 以用户满意为宗旨 是质量管理的起点 他关于只有高质量才能降低成本的断言 对质量 成本 生产能力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论证 从而彻底改变了质量研究的传统观念 他提出的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在企业管理思想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威廉 爱德华兹 戴明是一位在美国成长起来的质量管理学者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遇 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勤奋而有效的抽样调查专家 同那些成千上万为政府效劳的专业雇员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戴明本人 他来到日本 在战后日本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质量管理大师的地位也由此奠定 随着日本经济对美国的进逼和威胁 美国人开始重新打量戴明 并把他的思想 引进 回国内 戴明博士简介 威廉 爱德华 戴明 W Edwards Deming 1900 1993 1900年十月十四日生于爱荷华州苏市 SiouxCity 1993年12月20日 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于安祥中辞世 享年93岁 1917年 戴明进入怀俄明大学 四年后获得电器工程学士学位 1921年毕业后 他留校任工程学教师 同时 他又到科罗拉多大学研读数学和物理学 于1924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他即将完成学位课程时 他的导师热情地向耶鲁大学推荐了戴明 于是 戴明到耶鲁大学继续研读数学物理学 1928年他从耶鲁毕业 获得了数学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博士简介 30年代末期 加入联邦统计局 成为统计局的首席数学家兼抽样顾问 1939年戴明加入美国联邦统计局时 在抽样上他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专家 1946年他离开统计局 成立顾问公司 同时也加入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兼任教职 戴明博士简介 1947年 戴明接受盟军最高指挥部的征召 赴日本帮助当地的战后重建 当时 日本除了京都外 几个主要城市都在大规模空袭中被摧毁殆尽 许多人在战争中丧生 工业基础几乎全被战争破坏 农业减产三分之一 作为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岛国 日本的崛起 依赖于向国际市场的开拓 但是 战争刚结束的日本 缺乏向国际市场开拓的本钱 物质的匮乏使大量美国货流向日本 日本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使他们无可奈何 战后的日本产品 以质量低劣而闻名 国际市场上 MadeinJapan 的标记 等同于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有趣的是 当时有的日本公司迫不及待地在日本一个叫 Usa 的小村庄设厂 因为这一举措 可以使他们的产品借助大写字母的功效 打上 MADEINUSA 这个趾高气扬的标记 墙内开花墙外香 戴明到日本的本来意图 是指导日本人进行人口普查 日本科技联盟 JUSE 为了打开海外市场 扭转日本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困境 决定向美国专家求教 于是 邀请戴明来讲授统计与质量管理 1950年7月10日至18日 戴明受JUSE邀请在日本四大城市授课 可能是吸取了在美国的经验教训 戴明在日本的讲座 不再突出他擅长的统计学 而是突出品质管理 他立足于一个基本信念 即高质量可以降低成本 过去 几乎所有人在质量管理上都有两个认识误区 一是认为质量是生产者的责任 二是认为高质量必然造成高成本 而戴明为了澄清这两个误区不遗余力 他在东京对日本最有实力的21位企业家 控制着日本80 的资本 传授他的管理思想时 强调道 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 不是工人的责任 因为整个愚蠢的生产程序是由管理者制定的 工人被排除在外 同时他指出 如果能争取一次把事情做好 不造成浪费 就可以降低成本 而毋需加大投入 墙内开花墙外香 日本人最关心的是战后恢复和崛起的进程 他们问戴明 要改变日本的国际形象 把日本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 需要多长时间 戴明预言 只要运用统计分析 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五年后日本的产品就可以超过美国 当时没有人相信这一断言 日本人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恢复战前的生产水平 虽然他们私下聊天时觉得这个美国佬过于乐观 但是却乐意按照这个美国佬的提示去放手一搏 原因很简单 当时的日本人已经失去了一切 没什么好损失的了 果然 日本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四年后 大约1955年 就超过了美国 到20世纪70 80年代 不仅在产品质量上 而且在经济总量上 日本工业最终对美国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事后戴明曾追忆说 我告诉他们 他们可以在五年内席卷全球 结果比我预测的还快 不到四年 来自全球各地的买主就为日本产品疯狂不已 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此开始 戴明成了日本的质量管理 教主 在随后的三十年间 戴明在日本各地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讲座 传授他的管理思想 他关于质量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要点 基本是在日本成型的 如 管理十四要点 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 四步质量环节 学习 吸收 消化 创新 等 都是在日本讲座的结晶 据估计 日本每五个企业中最高领导人就有四人曾听过他的讲座 日本的企业界 对戴明感恩戴德 据说 在丰田公司东京总部的大厅里 有三张比真人还大的照片 其中一张是丰田的创始人 另一张是丰田现任总裁 第三张比前两张都大 就是戴明 日本人为了表达对这位 教主 的感激与敬意 1951年 日本科技联盟用戴明捐赠的课程讲义稿费和募集到的资金 设立了著名的 戴明奖 一个刻着戴明侧像的银牌 用以奖励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企业 1960年 日本天皇颁发给戴明二等瑞宝奖章 SecondOrderMedalofSacredTreasure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人 出口转内销 戴明在日本享有盛名之时 在美国依然无人过问 他的小女儿琳达后来回忆说 我知道这令父亲有种受挫感 虽然我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承认 因为父亲自视甚高 我相信他一定很难过 当一个人怀抱使命 理想 却无人理睬时 心里一定不好受 他在日本的声誉日隆和在美国遭受冷遇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日本回到美国 他在华盛顿特区有一间地下室作为办公室 这里阴冷 潮湿 一如他在美国的遭遇 然而 到1980年 这种状况终于改变了 有时候 媒体的炒作 确实能改变世界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管理学界已经对日本的威胁感到焦虑 当日本产品横扫全球时 美国企业界的影响却日益下降 威廉 大内的 Z理论 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就是这一反思的代表 然而 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影响社会方面 远远比不上大众传媒的轰动效应 1980年 一位电视制作人梅森女士 制作了电视记录片 日本能 为什么我们不能 IfJapanCan WhyCan tWe 并由美国广播公司 NBC 在全美播出 这部电视片赞扬了日本的制造业 主角却是戴明 一夜之间 戴明成为质量管理的明星 出口转内销 从此 戴明走出了他的地下室 来到了美国企业之中 邀请戴明传授管理思想的电话开始络绎不绝 其中包括福特 通用 摩托罗拉 宝洁等著名公司 戴明变成了大忙人 他帮助美国的企业 开始了长期的生产品质改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例如 摩托罗拉公司开展的长达十年的 全面质量管理运动 杰克 韦尔奇在通用电器采用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等等 这一切都是由戴明奠定的基础 美国终于重新发现了戴明 他的荣誉也随之纷至沓来 1983年 戴明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 院士 1986年 入选位于戴顿 Dayton 的科技名人堂 ScienceandTechnologyHallofFame 1987年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给戴明颁发了国家科技奖章 NationalMedalofTechnology 1988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又给他颁发了杰出科学事业奖 DistinguishedCareerinScienceAward 1991年 进入汽车名人堂 AutomotiveHallofFame 这些荣誉 戴明可谓当之无愧 出口转内销 国际上 有两个质量管理的奖项均以戴明的名字命名 一个在日本 一个在美国 日本的戴明奖 是由日本科技联盟 JUSE 于1951年设立的 美国的戴明奖 是由美国统计协会大都市分会 TheMetropolitanSection 于1990年设立的 这两个奖项 都颁发给对改进质量与生产力有贡献的人士 有人认为 戴明是品质运动与学习型组织这两大领域的先知 戴明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管理研究中 他出版过八种著作 其中有五种是在82岁之后写作完成的 他成名在日本 但他对拯救和振兴美国经济 具有一种传教士般的使命感 他力图用一己之力 扭转美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中的种种不良倾向 他把自己的工作 与美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晚年所希望的 就是让人们在将来能够把他看做 阻止美国自杀 的人 正因为如此 德鲁克是这样评价戴明的 他对日本和美国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虽然在祖国屡遭拒绝 但他是一个特别爱国的美国人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戴明的 管理十四要点 作为世界著名的质量专家 戴明却对质量管理有一句令普通人颇感意外的名言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初见这句话的人可能感到不解 然而 从戴明对质量历程的贡献和他对质量阐述的观点来看 它又确有一定的哲理和深刻内涵 最能体现这句话内涵的 就是戴明的 管理十四要点 即他为经理人在质量管理中提出的十四点建议 戴明认为 管理的十四要点是美国工业转型的基石 也是日本高层管理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不论公司大小 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甚至不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 都可以用上这十四要点 管理十四要点 1 创造永恒不变的目的 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管理不是临时举措 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更不是消防队式的 救火 要有长远考虑 所以 质量管理要落实在持久的竞争力上 以稳定持续的经营为基础 只有最高主管们能够建立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恒久而一致的目的 并形成支持这一长远目的的核心价值观 为企业确定出长期方向 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管理十四要点 2 采用新的观念新观念的核心 是提高质量会降低成本 同样一笔钱买到的产品与服务越好 生活开销就愈低 戴明指出 可靠的服务降低开销 延迟与错误就增加开销 这同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 传统观念认为 高质量意味着增加开销 戴明指出 质量必须成为一种 信仰 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 顾客没有较多的选择 出于需要 顾客不得不购买那些令人不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 当今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 顾客的挑选范围越来越大 对于那些不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可以扭头就走 没有了顾客 就没有了企业 质量变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所以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对质量精益求精 这就需要同各种各样不讲质量的恶习做斗争 战胜那些沉疴痼疾 戴明这样说 我们需要的新观念是 粗制滥造和劣等服务是不能容忍的 任何缺陷都是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 我们应当崇尚品质 正如当年我们崇尚进步一样 管理十四要点 3 不再依赖大量检验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 企业家学会了转嫁产品生产责任风险的办法 那就是检验 用检验发现不合格的产品 由制造不合格品的员工承担全部责任或连带责任 不论是在工作时间上 成本计算上 还是在设备磨损上 企业家都不愿承担因员工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而把这种责任转嫁到工人头上 这种兴起于19世纪铁路大发展时期的管理方法曾被称做 抓罪犯 在戴明看来 这种 抓罪犯 的管理同现代管理思想背道而驰 是一种 颠倒黑白 的错误理念 这种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无济于事 而且只会增加成本 实际上 任何检验 当发现产品缺陷时 就已经产生了损失 尽管这种损失可以让员工承担 但员工收入的降低 以及他们受到惩罚的失落感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一种更大的损失 况且 这种 抓罪犯 的举措 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把所有不合格品都归罪于员工 而同管理者和企业系统无关 管理十四要点 事实上 大量的质量问题属于 系统错误 指不是员工个人错误而是生产系统本身的错误 具体例证见红珠实验和漏斗实验 把这种由于制度和工序的错误归责于员工 是打错了板子 戴明提出 应当停止依赖于检验的质量把关 将传统的 把次品挑出来 改为 不生产次品 即从事后检验变为事前预防 怎么才能保证不生产次品呢 这就需要系统改善 戴明说 质量不是来源于发现问题后再改进 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 从产品设计 原材料采购 生产工序到产品包装 发送各个环节 都严格控制 不断改进 使生产系统处于高质量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才有意义 管理十四要点 4 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企业常以最低价格标准来作为采购依据 然而 最便宜的原料并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 恰恰相反 低价采购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往往大得惊人 戴明强调 当我们无法衡量进料品质时 价格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在购买原料上节约支付的成本 肯定会在管理 维修 产品质量保证上增加成本 其结果 不仅会把在购买原料上节约的成本照样支付出去 而且还会因为维修 赔偿 连带责任等增加支出 戴明主张 在采购上要尽可能采用单一货源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形成供货商和企业的良好信任关系 建立长期忠诚的合作伙伴 经营企业要明白一个常识即低价竞标后面往往紧跟着质量陷阱 单一供货商除了能够保证稳定的质量外 还会通过不断的重复博弈减少欺骗 降低风险 节约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 这些都会影响到总成本 作为供应商 长期单一供货可以避免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投机行为 集中全力关注他的顾客需要 只有建立起与供应商之间水乳交融 荣辱与共的关系 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管理十四要点 5 持续不断地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 改善现有流程提高质量需要着眼于今后 而不是着眼于当下 什么叫改善 解决当下问题并不是改善 充其量不过是恢复常态 一个建筑公司 尽管在新建筑上做出了重大努力 但你的新建筑在质量上未能优于你过去的建筑 那就不叫改善 一个服务人员 你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 那也不叫改善 戴明借用同样是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所举的例子说 投宿旅馆时 假设你听到有人高喊失火 并拿灭火器灭火 按警铃通知消防队 让所有人都安全逃出 看来你似乎做对了 但扑灭火焰本身并未改善旅馆的消防系统 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 仅仅是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状态 并没有改善 改善是在原有正常质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戴明强调 改善必须由上而下 只有高层管理人员才能动员改善质量与生产力 单靠生产线上的员工 影响有限 对质量的期望是从高层经理开始的 由高层的质量意图转变为相应的计划 标准和措施 再接着是公司里的每一个部门直到每一个人 都致力于持续不断地改善 而不能局限于制造者或销售者 更不仅仅是售后服务者 只有从上而下 才能全员参与 才能使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不会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着眼于全局 着眼于今后 管理十四要点 6 建立在职培训体系单单改变企业的制度 并不能保证会产生连续性的改善 应当配合对所有员工实行长期连续的教育和培训 尤其是对管理层的培训 戴明认为 如果老员工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 只是长期工作富有经验 那么 这样的老员工很难带出高超的新员工 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 就像一个学生向一个不懂音乐理论却会弹钢琴的老师学琴一样 由于完全靠自行摸索 跟着这样的老师上课 必定会学到许多错误 当然也会学到一些正确的东西 但老师和学生都无法辨明 培训不能带着对员工的不信任进行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大多数员工心灵手巧 只是由于没有适当的培训而迷茫甚至受挫 有些经理 往往为培训的花销而心疼 当然 培训的费用不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不会增加企业的有形净值 而花在 设备 上的钱会增加有形净值 如果老板只盯着有形资产 就别指望质量能持续提高 管理十四要点 7 建立领导体系 改进领导方式管理不是督导 而是领导 督导是 盯人 领导是 激励 变管理者为领导者 就是放弃所谓的数字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 目标管理 绩效评估等名堂 把对成果的关注转移到对服务理念的关注上来 把监督工人是不是在干活转移到培养 以工作为荣 的氛围上来 许多管理者分辨不清系统错误和人员错误 把系统问题当做人员问题 这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有许多管理者对员工低于 平均水平 有一种敏感的警惕 不厌其烦地找低于平均水平的工人谈话 殊不知任何一个系统总会有近半数人在平均值以下 不管怎样改进 总会有人是倒数第一 戴明认为 领导 是管理阶层的工作 任何妨碍在员工中形成 以工作为荣 氛围的因素 管理高层都有责任将它们消除掉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下属的成功与否与领导有很大关系 聪明的领导把下属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 并积极为下属创造成功的条件 最终使企业获得成功 按照戴明的分析 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有85 是由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系统错误 只有15 是由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人员错误 因此 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改善管理 改进领导方式 管理十四要点 8 排除员工的恐惧感恐惧不安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往往会使员工表现不佳 然而 恐惧十分普遍 在管理人员中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戴明说 大多数在职人员 尤其是位居管理阶层的人 都不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 也不了解怎样做才对 更糟糕的是 他们并不清楚怎样找出答案来 他们多半不敢问问题 也不敢表明立场 恐惧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相当惊人 戴明认为 许多人不敢问问题的原因 是因为害怕引发争端或受到责备 另外 管理阶层缺少一套解决问题的制度 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新主意 实在很冒险 如害怕因此影响加薪或者升迁 他们也担心 如果自己的态度太坚决或者问太多问题 会使上司感到威胁 采取某种方式来报复自己 他们害怕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企业的前途 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在大多数受雇者的心中 保持现状才是惟一安全的做法 所以 只有管理层有所改进 员工才能培养出对领导者的信心 恐惧感才会消失 管理十四要点 9 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质量的提高要靠企业整体 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 研究 发展 设计 生产与销售人员 必须以团队精神工作 在思想上打破分工限制 事先发现产品及服务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 并防患于未然 但必须注意 思想上打破分工限制不是在行动上不分你我 而是眼观全局 做好本职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为了说明部门间的藩篱无处不在 戴明举了一个鞋厂的例子 他说 一家鞋厂的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款他们自认为绝对畅销的新鞋 并制作了八套样品供销售部门展示 推销人员果然不负众望 接回了好几千双鞋子的订单 但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已经 成功 了 因为订单太多了 多到工厂无力承接 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从来就没有征求过生产部门的意见 结果生产部门断然拒绝合作 销售人员只好告诉经销商 他们无法交货 生意告吹 如果公司内的个人 小组 部门 都分别以自己为中心的方式运作 而不是以整个组织的目标为念 公司就会逐步丧失长期利润 工作乐趣及其他生产品质上的要素 对此 戴明主张 将公司视为一个系统来管理 明智地扩大系统的边界 鼓励沟通 提供不同部门人员的非正式对话机会 鼓励持续学习与进修等 管理十四要点 10 撤除那些要求员工零缺点及提高生产力标准等的标语口号戴明再三重申 贴标语 喊口号 搞训示等等 不能帮助任何人做好工作 只能让人徒生挫折和不满 形成与公司对立的关系 因为许多品质与生产力低下的情形是系统不良造成的 员工无法左右 不应一味要求员工 戴明说 你可以鞭策马匹 让它快跑一阵子 但 目标 就像有些人挂在马鼻子前的草料一样 马很聪明 不久就会发现 无论它怎么快跑 慢跑 小跑 走步 或根本站着不动 都追不上干草 它们就会干脆不动 同样道理 我们也知道 除非公司变革现行系统 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这是管理层的职责 不是员工的职责 因此 管理者需要扎扎实实地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富有想象力地空喊口号 空喊口号的管理者得不到下属的信任 更谈不上支持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可能得以调动和发挥 放弃华而不实 是质量工作的起点 管理十四要点 11 废除员工的定额标准 废除目标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数值目标戴明十分明确地告诫 绩效考核 不管称它为控制管理或什么其它名字 包括目标管理在内 是唯一对今日美国管理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企业是一个为实现目标组织起来的系统 就像一辆汽车 它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决定了它的速度 要想提高极限速度 只有改进系统 而奖罚驾驶员只会损坏汽车 这就是为什么要放弃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原因 目标管理 目标 评分或排名绩效考核 控制管理 无法做到公平准确 不能表示公司最重要的东西 制造谎言 失败者 恐惧 不公平 怨气 不合作 不帮助 破坏团队精神和领导力 正如戴明所说的 我们被自己最大的努力毁掉了 如果不能准确预测股市或地震 同样也就无法制定准确的目标 如用这个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变化的目标 往回压实行反向强制管理 人们为应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时 就会作假撒谎 如果实行目标绩效考核 那就是在用一把不可能准确的尺子在严肃地测量人们的表现 管理十四要点 12 消除那些阻碍工人以工作为荣 以技术为荣的障碍金钱并不是惟一能让员工培养自豪感的因素 除此之外 还有领导对员工的尊重 信任 重视等精神因素 这些因素有的时候甚至比金钱更有意义 在管理过程中 有效的交流显得非常重要 管理者应当有效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给予反馈 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加他们的满意程度和自豪感 只有员工对待工作像传统的艺人那样精益求精 面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充满自豪 才是提高质量的根本之道 根据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脑棋手》课件
- 《远山如黛》少儿美术教育绘画课件创意教程教案
- 课程分享 课件
- 西南林业大学《比较文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网络数据库》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建筑设备》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教师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审有关政策解读附件10
- 西京学院《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安全管理员任命书范文
- 完整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 防腐油漆施工工艺
- 南方S82T操作手册
- 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结算书
- [精品]台湾地区零售药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焙烧炉烟气换热器的设计方案
- 血浆置换及临床的应用业内特制
- 雨蝶(李翊君)原版正谱钢琴谱五线谱乐谱.docx
- 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课件-制作木蜻蜓14张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