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doc_第1页
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doc_第2页
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doc_第3页
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doc_第4页
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邯郸矿业集团郭二庄煤矿(以下简称郭二庄矿)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河北乃至华北地区煤炭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矿开采历史时间长,原煤产量高,资料积累多,为满足矿井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矿井地质资料数字化、智能化,以求实现现代化管理;同时,根据原煤炭部制定的矿井地质工作规程要求,煤矿矿井地质报告每810年需修编一次,作为保证煤矿正常生产,制订发展规划,进行续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的地质依据。郭二庄矿自1982年第一次编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至今已27年之久,在经过27年的矿井生产、开拓后,井田内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源、储量等方面,与原地质报告均有较大变化,原报告已不能满足指导矿井生产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生产和补勘工程,对矿井地质构造、煤层赋存、资源储量、水文地质、瓦斯地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必要在取得各种新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1982年编制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进行重新修编,使之能更客观、准确的反应郭二庄井田的地质情况,以适应矿井生产的需要,指导矿井生产建设和可持续安全健康发展。为此,邯郸矿业集团公司郭二庄矿决定修编矿井地质报告。一、修编报告的目的和任务这次修编矿井地质报告总的要求是,以1982年编制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结合编制要求,进行总结补充、调整和修改。具体任务是:1、系统收集、分析、总结和归纳1982年生产地质报告编制以来(1982-2008年末)开采揭露、地质勘探资料、修编生产矿井地质报告。2、修改、编制地质、储量、水文地质等专业图件。3、重新编制各煤层储量计算图,按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要求核实各煤层储量和可采储量。4、全面分析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和充水途径,总结归纳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预计矿井涌水量,确定水文地质条件类型。5、对矿井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分析。二、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矿井地质报告编制的依据是:原煤炭部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工程、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制定的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及实施补充规定等有关专业规程、规范,以及原邯郸矿务局制定的矿井地质规程实施细则,并结合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实际情况对编制提纲作适当补充、调整和修改。本次矿井地质报告修编的依据是:1、1982年编制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2、1982年以来的钻探、采掘工程、煤质、瓦斯、资源储量等生产矿井地质资料。3、1987年编制的河北省武安煤田郭二庄井田下组煤水文地质报告;4、1989年编制的邯郸矿务局郭二庄井田下组煤补充勘探地质报告;5、1999年编制的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6、2006年编制的郭二庄井田-100m水平下组煤涌水量预计报告;7、2007年编制的郭二庄井田9#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一、井田位置及交通郭二庄井田位于武安市西北约13km处,中心坐标东经1141131,北纬364825,除西北部隶属沙河市显德旺乡以外,其它均归武安市矿山镇和土山乡管辖。本区交通方便,距离京广线褡裢车站31km,与邯长线相连,并有东马项至午汲的东午支线在井田北部穿过,此外,邢台至都党的邢都公路在井田西部通过。如图1-1所示。二、井田范围井田北部以1902、CK101、2108、6780、CK59、6787、206等孔连线与北侧的显德旺井田和东北侧的章村四井分界,南部由云19、云36、云37、云21、云34等孔连线与云驾岭井田相隔,西部以9#煤露头线为界,东至各煤层-450m标高。井田走向长9.5010.50km,倾向宽2.554.65km,面积40.05km2。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郭二庄煤矿是国有控股的煤矿企业。采矿许可证号:C13000002009051120016126,有效期自2009年5月4日至2020年12月4日。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50万吨/年。矿区范围:该范围由148个拐点围成。其拐点坐标如下:1、 X=4079833 Y=38518981 2、 X=4079265 Y=385204303、 X=4078905 Y=38520670 4、 X=4078590 Y=385216255、 X=4078455 Y=38522951 6、 X=4077202 Y=385227257、 X=4076500 Y=38522178 8、 X=4073625 Y=385209609、 X=4073641 Y=38520525 10、X=4073568 Y=3852050611、X=4073420 Y=38519470 12、X=4072025 Y=3851816213、X=4073050 Y=38518710 14、X=4073078 Y=3851865815、X=4071275 Y=38516606 16、X=4071785 Y=3851672217、X=4071761 Y=38516663 18、X=4071990 Y=3851675019、X=4071820 Y=38516407 20、X=4071390 Y=3851632421、X=4070700 Y=38515248 22、X=4070925 Y=3851529823、X=4070506 Y=38514766 24、X=4070862 Y=3851411425、X=4071354 Y=38513043 26、X=4072630 Y=3851349827、X=4072647 Y=38512956 28、X=4073110 Y=3851316329、X=4073179 Y=38513564 30、X=4074139 Y=3851378231、X=4074550 Y=38514583 32、X=4074054 Y=3851462533、X=4074478 Y=38514957 34、X=4074250 Y=3851525835、X=4074460 Y=38515390 36、X=4073963 Y=3851566037、X=4074122 Y=38515798 38、X=4074192 Y=3851575839、X=4074286 Y=38515900 40、X=4074391 Y=3851585641、X=4074574 Y=38516374 42、X=4074262 Y=3851628843、X=4074377 Y=38516615 44、X=4074462 Y=3851662345、X=4074113 Y=38516895 46、X=4076500 Y=3851727147、X=4077090 Y=38517488 48、X=4078500 Y=385182012004年6月20日(邯矿生便字【2004】10号),为了更好地利用矿产资源,保证矿井安全,调整郭二庄煤矿和云驾岭煤矿相邻地区开采边界。调整后开采边界有以下六点坐标连线确定:1、X=4071195 Y=38513162 2、X=4071240 Y=385134183、X=4070936 Y=38513468 4、X=4070948 Y=385141525、X=4071000 Y=38514200 6、X=4070555 Y=38514832图1-1 郭二庄井田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接处的丘陵地带,为中低丘陵区,地势起伏不平,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郭二庄“五一”风井南侧最高,海拔标高为397.11m,东北角206孔附近最低,海拔标高为171.92m,最大高差达225.19m,一般高差5080m,自北往南有如下山头:邑城南山头(海拔247.51m)、青石山即崔石门山(290.86m)、西山(304.30m)、老爷山(316.10m)、西岑(377.56m)、文家岑(383.20m)、井田内沟谷纵横交错,耕田不多,主要是构造剥蚀低丘陵、干谷和沿河分布的、级阶地。井田地貌可分为四个成因类型:1、冰川地貌:分布在井田的南部及东北部白府一带,有冰碛龙岗,鼓丘及冰碛台地,山坡较缓,有的丘顶呈浑圆状,一般山坡坡度815,由大量冰碛物及间冰期的冰水堆积物组成。2、构造剥蚀地形: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及中部马项至罗义之间的基岩出露地区,由构造作用形成而长期受风化剥蚀,山形是浑圆状,近南北方向的长条形,西部奥灰为岩溶地貌及火成岩剥蚀区,西北角及中部为二叠纪砂、泥岩组成。3、河漫滩及阶地:在中部矿山河及马会河两岸,发育有较平坦的河漫滩及超河漫滩、级阶地,由现代冲积物组成。4、冲积、风积黄土:遍布井田,主要在中、北部,一般地形较平缓,多为耕地。二、水系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自北而南有三条溪流:1、栾卸河:又称南河、老洼河、前河,源起西北部山区的蝉房一带,汇集入王窑冲沟以后,在井田北侧外围经下河、德义至东万山汇入洺河,为季节性河流。据观测资料,经煤系地层未发现渗漏现象。2、马会河:又名马河、时令河,源起沙河峡沟、温家园一带,在崔石门进入井田,至李石门附近流出,经西马项流入洺河。季节性河流,在李石门一带曾发生渗漏,影响二坑大煤(2#)零采区。3、矿山河:源起矿山村、玉石洼,流经井田中部,向东流入马会河,河宽80100m,为季节性溪流。三、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据武安市气象站19602003年气象观测资料,年降水量1464.6(1963年)209.6mm(1986年),平均400mm左右,最大月降水量1963年8月为1026mm。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形成了地下水“集中补给”的条件。年蒸发量一般为2100mm,大于降水量。降雪及冻结日期自12月初至翌年3月初,近90天,最大积雪厚度15cm,最大冻结深度41cm。春末夏初多风,最大风速22.7 m/s,平均2.7 m/s,风向以北东、北北东、南居多。表1-1 2008年降水量统计表月份123456789101112降水量(mm)9.85.18.548.2122.846.073.784.142.716.21.00四、地震本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1314年10月5日涉县阳邑发生6级地震,1708年10月26日永年县发生5.5级地震,1830年6月12日磁县东武仕发生7.5级地震,1966年3月8日隆尧县发生7.2级的地震,上述地震均波及本区。由于井田位于涉县、磁县、邢台之间,因此有地震活动的可能,据国家地震局(77)地鉴字120号文件确定,地震烈度为7度。邯郸地区及临近地区历次地震情况详见表1-2。表1-2 邯郸地区及临近地区地震统计表 编号地震时间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备注1334河北临漳西南56672953.11河北大名县4.75631314.10.5河北涉县武安6841538河北深县5651704.9.8河北东光沧县5.5761708.10.26河北永年县5.5771791.2.11河北深县5681805.6.25河北邢台5691814.2.4河南汤阴县5.57101830.6.12河北磁县7.510111882.12.2河北深县68121889.10河北大名县56131966.3.6河北宁晋南5.27141966.3.8河北隆尧5.15.22次151966.3.11河北隆尧5.0161966.3.15河北隆尧4.8171966.3.20河北巨鹿5.15.6181966.3.22河北宁晋东汪5.27.24次191966.3.22河北新河西南4.755.12次201966.3.22河北隆尧东4.9211966.3.24河北隆尧东5.2221966.3.25河北新河5.0231966.3.26河北束鹿5.25.672次241966.3.27河北束鹿4.85.84次251966.3.28河北隆尧4.9261966.3.29河北巨鹿6.0271966.3.29河北束鹿4.83次281966.4.6河北巨鹿5.3291966.4.10河北宁晋4.9301966.4.11河北束鹿4.7311966.4.20河北巨鹿4.9321966.4.20河北隆尧5.3331966.5.6河北隆尧4.9341966.5.10河北束鹿4.9351966.7.19河北隆尧5.1361966.8.26河北束鹿4.8371967.10.10河北巨鹿4.7381967.11.12河北束鹿4.95.72次391968.1.16河北束鹿5.3401968.5河北隆尧4.75.02次411968.7.25河北束鹿南4.75421976.7.28河北唐山67.8115次431976.7.8河北宁河66.52次第四节 生产建设情况邯郸矿业集团郭二庄煤矿原为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2002年6月完成企业重组改制。郭二庄矿建于1946年,是在小煤窑基础上经多次技术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型矿井。建矿前无正式详查、精查地质报告。矿井原有两个自然坑口,分别为一坑和二坑。一坑于1946年由武安市政府接管群众窑(羊鼻子窑),后改名前大井、东大井,经1953年、1955年两次改建,1958年移交给邯郸矿务局;二坑于1958年动工建井,原名黄土岗矿井,1960年7月部分投产,改为郭二庄矿二坑,1963年移交。一、二坑经过几次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实行合理集中生产,生产能力曾达到105万t/a,1986年实际产量达到106.4万t。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a。二水平为-300m水平,水平大巷向北开拓1500m,开采了零采区、一采区、二采区,目前正准备三采区;南大巷设计至南翼边界,已开拓2800m。另外,由一水平暗斜井-100m标高开口,向北开拓了部分下组煤工程。矿井主要开采上组煤中的2#煤层,二坑局部开采了1#煤,二坑地区上组煤+73生产水平于1996年开采完毕;一坑(0m一水平)地区仅剩南部七采区、九采区,目前为生产采区两个,二水平南翼一采区为准备采区;二水平北翼二采区为生产采区,三采区为准备采区;二坑在+73m水平试采下组煤(一采区0m水平以上),为独立生产系统。郭二庄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主斜井副立井混合式,现生产水平为0m,南翼(一一大巷)和+73m北翼(二一大巷,已经结束)两个原有运输水平,皆为采区上下山开采,延伸水平为-320m,二水平大巷(-300m水平)贯通全井田。皮带斜井为主提升,辅助提升为竖井。矿井现生产水平开采大煤(2#煤),目前大煤最低开采标高北翼为-450m、南翼为-150m。井田西部,小煤窑很多,原峰峰办事处地质队、邯专地质队、l29队、河北煤田三队,自57年以来先后做过调查,共有118个旧小窑,由于开采历史悠久,有些小窑资料不可靠。1995年前,该区分布有小煤窑约155个,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地区,以史石门郭二庄之间最为密集,南北两段分布零星。小煤窑多以竖井开采。井田北翼主要开采1#、2#煤层外,还开采6#、7#、8#、9#煤层。开采深度在100-210m,1997年前大部分关闭,2001年后,井田保留了15个小煤窑。至2007年底,仅留有复兴东岗、南沟南两个小煤窑(待整合),其余已全部关闭。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简介一、原报告的勘探工作该井田从1957年起到1996年期间共有18个地质勘探队进行过地质勘查及钻探工作。这些地质勘查单位分别隶属于原煤炭部、地矿部和冶金部,还有一些隶属地方建制的地质勘查队伍。这些队的任务各有侧重,有的是找煤、找铁或找水,这些地质资料可利用程度各不相同。据统计这些队伍共施工钻孔247个,完成钻探进尺117672.00m,其中有192个地质孔,55个水文孔。1982年,邯郸矿务局及郭二庄煤矿,通过整理矿井资料及结合生产补充勘探资料,编制了郭二庄井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经河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82)冀煤生字第120号文批准。该报告对井田内的地层、构造、煤层、岩浆岩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分析了地质规律,特别是在二水平12.17km2范围内除原施工的84个钻孔外,1980年至1982年又施工钻孔13个,当时正在施工和准备施工的钻孔还有8个,总工程量可达56373m。并建议今后就加强对断层深部和15-22线大煤深部进行控制,对奥灰含水层位应进行补充勘探工作。该报告共提供资源储量A+B=5548.8万吨,A+B+C资源储量23469.0万吨,A+B+C+D资源储量25600.0万吨。二、生产补勘工作1987年煤炭部燕太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在收集外围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取跨行业横向协作的形式编制了郭二庄矿下组煤水文地质报告,由河北省煤炭管理局(87)第65号文批准,该报告描述和探讨了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上阐明了井田及其外围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径、排条件和奥灰潜水的动态变化。并预测了+27m水平奥灰水的涌水量和大青疏干水量。并建议今后进行奥灰和大青灰岩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还指出井田内94个见到奥灰未封钻孔,容易构成地下水的通道,在生产中应予以高度重视。1985年9月至1986年6月由邯郸矿务局地质勘探队、河北煤田水文地质队对该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勘探工作,共完成钻孔55个,总进尺26039.23m。1989年由河北煤田地质水文地质队编制邯郸矿务局郭二庄井田下组煤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90)中煤冀生字第17号文批准。全井田共获得:A+B+C+D级煤炭储量25713.2万吨,其中A级储量2416.0万吨;B级储量6365.3万吨;C级储量13807.5万吨;D级储量3124.4万吨。该报告经整理以往各个时期的大量勘探资料、生产资料及本次勘探资料,经过研究分析,查明了井田内的褶曲和主要断层,基本查明了岩浆岩对煤层的破坏状况。对下组煤开采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也做了一定的工作。1989年至1997年邯局地质队、中煤总局119队、河北煤田水文队等施工单位在扩大区相继施工钻孔11个,总深度7952.86m,均为全取芯钻进,采取率较高。为解决扩大区构造形态问题,查明东部及南部构造形态及2#煤的赋存状态,委托中煤水文物测队于1996年4月至1997年12月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工作。1999年编制的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对1989年至1999年的勘探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计算,扩大区增加地质储量6155.5万t,大煤增加1544.2万t,其中高级储量604.9万t。该报告为扩大区的生产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为进一步满足郭二庄煤矿接替采区综合设计及生产需要,2003年2月至8月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对该矿七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完成物理点1031个,控制面积0.8km2。2001年由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汇集以往地质资料及开采资料,按照储量套改文件要求编制了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矿井储量核实地质报告,该报告由河北煤炭工业局2001冀煤规发字第210号文批准。从1957年起到2003年8月底,与该井田有关的地质报告共提交过12份,(详见表1-2-1)。其中对本井田较有参考价值的地质报告有:河北煤田三队提交的武安云驾岭井田精查地质报告;561队提交的武安黄土岗煤田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和129队提交的邢台显德旺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这三份报告反映了该井田南、北、中三部分的地质情况。2005年2月,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为贯彻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冀国土储字2003377号文件精神,对该矿进行了储量检测,提交了河北省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该储量检测报告基准日是2004年12月31日,对该矿井1#、2#、6#、8#、9#煤层的资源储量检测核实,获得资源储量23667万吨。该年度检测报告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以冀国土资储评200595号评审意见书对该报告评审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进行了下组煤的开发,并为此作了大量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如先后提交了郭二庄井田下组煤水文地质报告、郭二庄煤矿下组煤一采区水文地质报告等。进行了有关下组煤开拓工程,基本完成了-100m水平下组煤石门、泵房硐室、水仓、管子井、35000伏电站等工程。1995年后陆续开始了+20 m和+73 m下组煤阶段工程;2000年后至今,充分利用奥灰水位下降的时机,在+73水平进行小规模试验性开采9#煤层。矿井-100m水平9#煤层开采预计正常涌水量264.8m3/h,最大涌水量439.1 m3/h,计算奥灰水疏降到-100m水平时涌水量为1748 m3/h,为此,涌水量2087.1 m3/h作为矿井排水设防依据。表2-1 郭二庄井田以往勘探工作情况统计表 施工单位工作时间孔数(个)钻探进尺(m)提交报告名称工作程度峰峰办事处139队1959-1960134639.85武安邑城地区普查报告普查邯郸地质队1957-19591379.89李石门区勘探工作总结普查河北工业厅561队1957.1.10154316.65武安黄土岗煤田地质勘探总结报告详查邯专地质队1959.32684.91找煤省工业厅3952.16138队19591525.37河北煤田三队1962.9-1968.53717865.22武安云驾岭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精查河北煤田三队1969.12武安矿区显德旺勘探区地质勘探报告普查邯局地质队1962-1982.6.308037783.19郭二庄井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生产河北地质一队1964.5.952183.84武安煤田李石门勘探区初步普查报告普查冶金518队1965.11-1980.584052.98(在云驾岭一带施工的9个钻孔未算进尺)水文冶金517队1968.4-1979.32011609.41水文湖南冶金217队1973.12-1974.121118.24水文河北地质12队1970.12-1977.42212187.46水文煤炭部129队1975.1.11218645.54邢台显德旺井田地勘探精查报告精查吉林冶金608队1973.11-1974.12880.57水文冶金520队1717.65找煤河北煤田三队1981.3.61540.54水文河北煤田二队1981-1982.674214.07补勘河北煤田二队1982.3-1983.121518.17补勘河北煤田水文队1983.1-1984.321426.17补勘119队1982.11-1983.421430.18补勘燕太基础工程公司1987.9武安煤田郭二庄井田下组煤水文地质报告综合编制邯郸矿务局勘探队河北煤田地质队1985.9-1989.65526039.23郭二庄井田下组煤补充勘探报告补勘邯郸矿务局1999117952.86郭二庄煤矿扩大区地质报告补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2003.2-8郭二庄七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生产河北煤田地质勘查院2005.2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综合编制西安煤科院2006郭二庄井田-100m水平下组煤涌水量预计报告综合编制邯矿集团2007郭二庄井田9#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综合编制合 计1985.9-2007313143711.29共14份报告三、测量工作生产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平面高程控制级别为矿区3、4等网,井下基本导线测量控制精度达到7。2007年,由西安煤航集团航测大队对地形图进行新的航测,比例尺为12000。第二节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郭二庄矿矿井地质工作,依据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制定了有关规定和细则,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井下地质工作利用激光定向仪、水准仪、经纬仪、罗盘、平板仪等设备,搜集整理井下地质资料,测绘巷道素描图,并在汇集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及时修改煤层底板等高线,总结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指导生产掘进。1982年7月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在整理矿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深部补充勘探资料,编制了邯郸矿区郭二庄井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并经河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82)冀煤生字第120号文件予以批准。该报告未进行专门水文工作,但广泛收集了井田范围内及外围相邻地区冶金、地质部门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分析该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有一定帮助,煤系内各含水层的特征已基本掌握,奥灰含水层还待继续做工作。郭二庄井田下组煤资源储量可观,整个井田9#煤地质储量达13502万t,仅-100m水平以上,9#煤资源工业储量达1511.9万t。郭二庄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进行了下组煤的开发,并为此开展了大量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和防治水研究工作。原煤炭部燕太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于1987年9月提交了郭二庄井田下组煤水文地质报告,首次对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为了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解放受水害威胁的下组煤资源,保持矿井稳定生产,迫切需要对9#煤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先后编制了郭二庄井田下组煤补充勘探地质报告、郭二庄煤矿下组煤一采区水文地质报告、郭二庄井田-100m水平下组煤涌水量预计报告、郭二庄煤矿下组煤0m以上大青灰岩、火成岩富水性及构造探测电法成果报告、郭二庄井田9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等。并进行了有关下组煤的开拓工程,基本完成了-100m水平下组煤石门、泵房硐室、水仓、管子井、35000V电站等工程。1995年后陆续开始了+20m和+73m下组煤阶段工程;2000年后至今,充分利用奥灰水位下降的时机,小规模试验性开采9#煤层,目前试采范围已逐步延伸至0m水平。综合以往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已经基本清楚。邢台泉域内赋存有北洺河、锁会、矿山村、西石门、白鹿寺、玉石洼、王窑、白涧、中关、西郝庄、綦村等铁矿区,历史上曾进行过许多水文地质工作,为查明区域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第三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为系统总结、整理生产井的地质资料,并进一步查明二水平的煤层,构造,火成岩及其它地质特征,1982年7月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在整理矿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深部补充勘探资料,编制了邯郸矿区郭二庄井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并经河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1982)冀煤生字第120号文件予以批准。该报告对矿井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对其审查意见如下: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一、查明了本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该井田是以走向NE30倾向NS,倾角17左右的单斜构造为主体,并被近南北、北北东向的高角度正断层所切割,褶皱除在井田西北部发育有显德旺向斜及邑城背斜外,其余为宽缓的波状起伏。二、井田内落差大于50m的断层有F1、F2、F3、F4、F9、F11、F16、F22、F27、F30等,这些断层多数均被第一水平井下巷道及地面钻孔所控制,可靠性较大,唯F1、F2、F14、F21、F22、F30等位于井田中部的几条断层,除西部及浅部控制较严密外,在东部对其走向,断距均未加控制。但对320m水平开拓影响不大,对深部开发将造成影响。三、查明了井田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六层即1#、2#、6#、7#、8#、9#、其余不可采煤层有10余层,对局部可采煤层的层数、厚度、结构及其在井田内的变化规律已经掌握,煤层对比可靠,特别是对主要可采层2#煤(大煤)、9#煤(下架煤)了解程度更高。四、井田西部有矿山岩体,井田内有似层状,脉状等多种形态的岩浆侵入体,侵入煤系的的不同层位,吞蚀局部煤层,使煤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巷道及钻孔控制,火成岩在各煤层的分布范围已大致进行了圈定,火成岩对煤层的破坏,影响已基本了解。五、报告未进行专门水文工作,但广泛收集了井田范围内及外围相邻地区冶金、地质部门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分析该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有一定帮助,煤系内各含水层的特征已基本掌握,奥灰含水层还待继续做工作。六、储量计算所选取的参数及各级储量的圈定符合规程规定,方法正确,同意批准全矿井及二水平的储量如下:全矿:A+B:5548.8万tA+B+C:23469.0万tD:2131.2万tA+B+C+D:25600.2万t其中二水平:A+B:2185.6万tA+B+C:12886.4万tD:426.9万tA+B+C+D:13313.3万t综上所述,该矿在认真总结生产矿井地质资料及井田内进行多次勘探的钻探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地质规律,提出该地质报告,特别是在二水平12.17 km2所范围内,除原施工的84个孔外,80年和82年又施工13个钻孔,当时正施工和待施工钻孔还有8个,总工程量可达56375m。该报告对今后矿井生产将有指导意义,其二水平的资料可做为该矿延深水平设计的依据。原报告存在的问题:从以上审查意见可以看出,原报告对构造的查明程度偏低,其它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基本满足煤矿生产需要。但当时的勘探程度低,也给以后的煤矿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采掘布置不尽合理,部分区域储量变动很大,也给煤矿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1、原报告对构造的查明程度偏低,如井田中部F1、F2、F14、F21、F22、F30等条断层在井田东部及深部的走向、断距均没有控制,影响深部开发,没有布置一定工程量予以控制;井田中部第15勘探线至22勘探线深部没有工程控制,罗义村周围的大煤无煤区原因不明,应结合探明构造一并查清;火成岩侵入煤层的规律,在矿井开发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搜集资料,分析其规律性。2、报告未进行专门水文工作,凭借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该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不尽翔实,对煤系内各含水层的特征的掌握不够确切。第三章 井田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本区西侧外围出露的古老岩系有太古界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砂岩、片状页岩。区内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与第四系。地层走向大致呈北北东,倾向南南东,倾角一般1025。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地层,煤炭资源丰富。铁矿产于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与中性岩浆杂岩体的接触带。奥陶系中统整合于下统之上,自北向南地层总厚478600m,岩性为厚层灰岩、花斑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组八段。由于上距太原组底部可采煤层的相对隔水层厚度只有2945m,因此奥陶系灰岩地下水对煤层开采具有相当大的威胁,特别是七段与八段的地下水,是影响下组煤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本区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过度地带。区内构造复杂,以新华夏系为主,次为南北向和华夏系,并发育有东西和北西向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褶皱次之,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多数显示上盘下降的拉伸现象,又显示压性结构面特征的挤压现象。第二节 地层郭二庄井田西部广泛出露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在矿区石炭系中、上统本溪、太原组地层环绕奥陶系露头呈扇形零星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一段至四段地层及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也在本区有零星出露。第四系地层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度变化较大。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奥陶系中统磁县组(O2c)、峰峰组(O2f); 石炭系中、上统本溪组(C2b)、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P1)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P2)上石盒子组一段至四段(P2s1)、石千峰组(P2sh);第四系(Q3+4)。(见附图2: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 1、上马家沟组二段(O2s2):即第四段上部浅灰色白云质灰岩、薄层灰岩、泥灰岩、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夹大理岩化灰岩,中下部为花斑灰岩。花斑为黄、褐红等色,风化后突出于层面呈蠕虫状。局部有燧石条带及结核,裂隙岩溶发育,为强含水层,厚152.11206.06m。2、上马家沟组三段(O2s3):即第五段灰黄,浅红色厚层灰岩。角砾岩及角砾状泥灰岩、花斑灰岩夹臭灰岩,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纯灰岩,局部有石膏假晶,裂隙岩溶发育,为强含水层,厚54.31m195.45m,一般厚5578m。3、磁县组(O2c):本组下部为黄、褐红色花斑灰岩,风化后突出于层面呈蠕虫状,中部为浅灰色白云质灰岩、薄层灰岩、泥灰岩。上部黄、浅红色厚层灰岩、角砾岩及角砾状泥灰岩、花斑灰岩、结晶灰岩,局部有燧石条带,裂隙发育,为强含水层。本组厚200-400米。4、峰峰组一段(O2f1):即第六段杂色角砾岩、角砾状灰岩夹大理岩化灰岩、矽卡岩、白云质灰岩、花斑灰岩及纯灰岩。角砾岩具角砾状构造,角砾太小不等,棱角清晰,成份以白云质及灰岩居多,钙质胶结,较紧密,风化后往往具蜂窝状、局部在风化面上有石膏假晶。含水较弱,厚31.0866.72m。5、峰峰组二段(O2f2):即第七段出露在井田西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及花斑灰岩,顶及底部有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似糖粒状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少量奥灰岩及薄层泥灰岩。灰岩具有隐晶结构,性脆质坚、厚层状、上部具缝合线构造。花斑灰岩中的花斑为褐黄、褐红等色,局部呈云雾状,臭灰岩用锤击之有硫化氢臭味。裂隙岩溶发育,为强含水层,厚113.16m66.64m。需指出,冶金部门在钻孔中划分的第八段并非缟纹状灰岩,地表广泛出露的为厚层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应当归入第七段,即:井田内未见八段。二、石炭系1、本溪组(C2b):出露在西北角、西南部淮河沟一带及郭二庄矿西边,与峰峰组七段呈假整合接触。岩性可分三部分:底部为紫色、灰色含铁铝土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含铁砂岩,厚0.200.50m(山西式铁矿层位)目估含铁量很低。下部为灰色、紫褐色铝土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砂岩,细砂岩,具鲕状结构,有少量植物化石。中部为灰岩(本溪灰岩)及煤层(尽头煤),灰岩为深灰色,中厚层状,有筳其它化石,具隐晶质结构,裂隙发育,北部及中部的局部地段灰岩中夹煤层,上层灰岩厚0.40m2.17m,下层厚0.80m3.34m,为单层灰岩时厚0.54m517m,为尽头煤的顶板。西南及中部本溪灰岩厚1.28m9.43m,一般3m5m,尽头煤多在灰岩上部。上部岩性:黑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普遍含铝土质,具有鲕状结构,有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植物化石少量。本组厚7.8lm44.00m,一般15m25m,北部较薄。2、太原组(C3t)。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出露在西北及西南部,为主要含煤地层。以浅海相、滨海相,过渡相为主,其岩性为:深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中细砂岩。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有(自下而上):下架煤,大青煤,小青煤,山青煤。不可采煤层有(自下而上):下架下层,小青下层、小青上层、伏青煤、山青小煤下层、山青小煤、山青小煤上层、野青煤下层、野青、一座煤、一座小煤共十一层。灰岩标志层自下而上有:下架灰岩、大青灰岩、中青灰岩、小青灰岩、伏青灰岩、野青灰岩,一座灰岩共七层。其中大青、伏青、野青三层灰岩厚度大、分布稳定,为含水层。下架灰岩、大青灰岩、伏青灰岩、野青灰岩为相应煤层的直接顶板。本组厚101.92151.50m,平均厚129.75m,大体北部稍厚。三、二叠系l、山西组(P1s):出露在西北及西南部,为浅灰、深灰色、灰黑色,灰白色中粗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及泥岩夹煤层。下部为厚而稳定的大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小煤局部可采。不可采煤层自下而上有:大煤下层、大煤上层、小煤一至三层。岩性大体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1)底界至大煤顶板。本组底界以灰白色中厚层细砂岩、中粗砂岩(相当北岔沟砂等)与太原组分界,厚07.7m。井田中部薄且可相变为粉砂岩,具斜层理。向上为灰色、黑色粉砂岩、细砂岩,具缓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断续水平层理。有植物化石及菱铁矿结核。铁路以北夹薄煤(2下),北部夹中细砂岩。铁路两侧粉砂岩、泥岩增多。大煤直接顶板为深灰色含丰富植物化石的粉砂岩,但可相变为中细砂岩。西南夹薄煤一层(2上)。本岩性段厚324m,中部稍薄。(2)大煤上部砂岩到小煤顶板:大煤间接顶板为深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有泥质包裹体及斜层理,厚0.6016.70m。中部及西南部较薄。向上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中及西南部可相变为中细砂岩。铁路两侧局部泥岩含钙质高,遇盐酸起泡。小煤直接顶为灰色粉砂岩或细砂岩,铁路以南含有椭圆形菱铁矿结核,植物化石较多,厚1.9510.80m。本岩性段厚633m,一般1520m,变化无规律。(3)小煤上部砂岩到本组顶界: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细砂岩、中砂岩至粗砂岩、粉砂岩,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井田中部含铝土质,具鲕状结构,西南部有菱铁矿结核中下部夹薄煤三层(I1,I2,I3)。本岩性段1060m,一般厚2035m,由北往南渐变薄,铁路两侧出现粉砂岩与细砂岩呈互层状。本组厚45.2098.80m。平均厚71.28m,由南往北逐渐增厚。2、下石盒子组(P1x):出露在西北及西南部。底以浅灰、灰白色厚层含砾粗砂岩(相当骆驼脖砂岩)与山西组分界,含泥质团块,北部夹细砂岩,中部微带紫色,具斜层理。铁路以北厚3.1037.48m,西南厚513m。南北虽厚薄不一。但普遍有沉积,可作为标志层,风化后较松散。上部岩性为铝土质粉砂岩、泥岩及细砂岩,具鲕状结构。颜色有一定变化,北部为灰、灰绿、紫花色,中部及南部(AA纵剖面线以东)为灰色;西南角(淮河沟以南)又为紫花色,灰绿色。植物化石较少,偶夹煤线,局部含砾。北部的粉砂岩及铝土质泥岩中普遍含赤铁矿大鲕粒,集结成瘤状、葡萄状集合体。本组厚21.4l65.00m,一般厚3050m。3、上石盒子组(P2s)。分四个岩性段(1)上石盒子组一段(P2s1):出露在矿褡铁路以北。底以灰绿、灰白色厚层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与下石盒子组为界,具斜层理,有泥质团块,较松散,南北厚度虽有变化,但普遍存在。下部为灰绿、灰、紫花斑色铝土质粉砂岩,泥岩及薄层细砂岩,具鲕状结构,有少量植物化石,北以紫色为主且含豆状铁质结核,矿褡铁路南北附近夹三层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且以灰绿、灰白色为主。本段中部为灰白色厚层状具斜层理的含砾石英粗砂岩,一般厚815m,北可增厚到23m,距本组顶约百m。本段中上部为灰色、灰绿、紫色铝土质粉砂岩、泥岩及细砂岩,具鲕状结构,北紫南灰,西南角紫、灰相间出现,有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夹灰白色厚层石英长石粗砂岩。本段总厚130205m,一般厚为150180m,西南较薄。(2)上石盒组二段(P2s2):出露在中及北部的东半部。底部灰白色、灰微带紫的厚层含砾石英粗砂岩与一段为界。砾石多为石英岩,硅质岩等,成层分布。具韵律分选的大型斜层理,厚3.539.88m。一般1520m,质地坚硬,可做磨石材料,普遍沉积,是良好的标志层。中上部为灰绿、紫花、灰黄等色铝土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具韵律分选的大型斜层理,砾石多为石英岩、硅质岩等,成层分布,粉砂岩具鲕状结构。上部夹数层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具泥质团块。本段厚112150m。(3)上石盒子组三段(P2s3)出露在矿褡铁路以北的东半部。底以灰微带浅紫、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与二段为界。岩性为灰紫、紫花、灰黄、灰绿色粉砂夹灰白色、浅灰色细砂岩、厚层长石石英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