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含义: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目赤肿痛 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 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人体生理系统简表,(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 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 世多长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辨证的基本概念,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论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异病同治 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薛霁,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目 录,第一节 防治原则第二节 治 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第一节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一)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 里 、轻 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1.反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征象 本质 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总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一、汗 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中病即止,慎勿过量。(2) 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 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 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二、吐 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三、下 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四、和 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 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 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五、温 法,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 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 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六、清 法,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七、补 法,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3.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2)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八、消 法,1.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3.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 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治 法,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小 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属性的概括。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水与火、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等。,阴阳学说,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学说,阳主动 阴主静人体中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人体中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阴阳学说,日,月,昼,夜,热,寒,火,水,动,静,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互藏,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阳,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阴,四、阴阳的动态平衡,阳,阴,(一)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於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於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後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实之,实者虚之”;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与养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二、五行和阴阳,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火代表热能;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三、五行的基本内容,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 所谓 “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二、五行的关系,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五行学说,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规律:引起相乘的原因:太过克者太过 如:木旺乘土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土虚木乘,相乘,五行学说,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规律:引起相侮的原因:太过被克者太过 如:木旺侮金不及克者太弱 如:金虚木侮,相 侮,五行学说,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不及”引起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相侮与相乘的异同,五行学说,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约心火之亢烈水克火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五行学说,三、五行的归类,五行归类表,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 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 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脾属土: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 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 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二)五行在健康诊断方面的应用,五行归属与健康诊断:五行色诊;五行音诊;五行味诊;,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中味苦,为心病 面见黄色,口中粘腻,为脾虚,(三)五行在养生调理上的应用,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在调理脾胃的时候,兼顾心肺两脏,效果更明显,脏腑,象之涵义,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之涵义,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一、藏象的含义,“藏”与脏器的区别,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脏器,(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1.五 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即: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2. 六 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即:主管饮食物的 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心主要功能 主血脉 藏神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生理功能:,1、主血:,心脏主管人体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生血和主行血两大方面。,(1) 主生血,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变化为红色的血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理功能,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脉道通利- 脉道通畅与完整。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2)主行血,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心脉一体:心与脉直接相连。 心气资生脉气。,2、主脉:,(1)心合脉,(2)心气资生脉气,生理特性:,1、主温煦,(1)温煦全身,(2)温暖肾水,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水火既济、水火平衡,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3、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通于夏气,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喜,脉,舌,汗,面,火,心的功能:主神志: 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到了精神崩溃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疲劳死”,定为工伤。 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会形成气虚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3天之后有力量排泄,减轻了便秘。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秘别清浊,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吸收,大肠,全身组织器官,吸收水液,利小便以实大便,脾,心包(心包络),围护于心脏外的包膜其经脉络三焦,与三焦表里相合,属火。为何称五脏六腑? 因为心包附属于心。心包的生理功能对心脏起保护作用,肺主要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为相傅之官) 联属功能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在志为悲忧, 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二、 肺脏,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1) 肺主呼吸之气:,(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生理功能,2、主宣降 :,(1)肺脏主管宣发:,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2)肺脏主管肃降:,肺气肃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清洁呼吸道。,宣降,3、主通调水道(行水):,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水液摄入量,平衡,水液排出量,汗液,尿液,呼气水分,肺控制,4、肺朝百脉:,(1)肺主呼吸之气:气体交换(2)肺的宣降: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3)由肺生成的宗气,贯心脉,推动血液的运行。,通调治节,5、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的作用。 1)治理调节呼吸运行。 2)调理全身气机。 3)治理调节他全身气血的运行。 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生理特性:,1、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3、肺喜润而恶燥,肺,大肠,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忧,皮,鼻,毛,通调水道,涕,液,志,体,窍,通于秋气,金,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降浊 肺肃降,脾主要功能 主运化 主升清 主统血 (为后天之本) 联属功能 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降浊 肺肃降,三、 脾脏,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运输、转运、运送;化:转化、变化、化生。,(1)脾脏主管(为胃)运输转运水谷精气并化生气血津液。,水谷,胃,水谷清气,水谷浊气,尿液,粪便,水之清气,谷之清气,津液,血液,营气,卫气,宗气,元气,气,脾,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生理功能运化?,胃、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大肠吸收的水液肾回收的水液,脾,宣发肺 肃降,全身,(2)脾脏主管运化水液(湿)即脾脏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2、主统血:,统:统制、统摄、固摄、控制。,脾脏主管统摄控制血液,保证血液行于血脉之中,防止其逸出脉外。 脾运化 气 摄血,血脉血液,有形控制(裹血),无形控制,升清统血,3、主升清:,升:上升、向上输送;清:水谷精气,一、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头面以滋养清窍 二、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心肺以化生气血 三、升提腹腔内脏,维持恒定位置,脾脏主管通过脾气的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上输送分布。,1、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2、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脾(气)以升为健。4、脾喜燥恶湿,特点,生理特性:,脾,胃,生理功能,主运化升清,主统血,思,肉,口,涎,唇,主四肢,液,志,体,窍,通于长夏,土,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湿恶燥,肝主要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为刚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 联属功能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四、 肝脏,1、主疏泄:,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生理功能,(1)疏泄调畅心气(脉气),维持血液正常的运行。(2)疏泄调畅肺气(宗气),保证正常呼吸运动。(3)疏泄调畅脾气(胃气),保证水谷正常消化吸收。(4)疏泄调畅胆气,保证胆汁正常分泌与排泄。(5)疏泄调畅肾气,保证精血及二便的正常排泄。(6)疏泄调畅三焦之气,保证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7)疏泄调畅五脏之气,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8)疏泄调畅经络之气,保证经络中的气血正常循行。,疏通气机,疏通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总之,肝的疏泄保证了各种气的畅通运行,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2、主藏血:,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涵养肝气 肝贮藏血液,制约肝脏阳气,3456藏血,(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3)防止出血:出血时以备用;止血作用。,(4)形成月经:月经的血量多少与肝藏血量有关。,(5)化生肾精:肝贮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转化 成为肾精收藏贮存于肾脏之中。,3456藏血,生理特性:,1、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2、肝主动、主升 3、肝体阴而用阳4、肝喜条达恶抑郁,肝,胆,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怒,筋,目,泪,爪,液,志,体,窍,通于春气,木,胆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肾主要功能 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 主水 肾主纳气 (为阴阳之脏、作强之官、封藏之本) 联属功能 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五、 肾脏,肾脏主管收藏潜藏精气(藏精),精(气)的分类:,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功能,生命之精,生殖之精,1、主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主生长、发育及生殖,天癸,精(气)的功能:,转化生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转化化生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2、主水,肾脏通过肾脏阳气的蒸化气化作用,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维持水液的平衡。,饮入于胃,脾的运化,归于肺,肺布散,肺通调,膀胱,肾的温煦,尿液,肾的气化,汗液,3、主纳气,纳:吸纳,摄纳,纳入;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宗气,元气,鼻窍,肺脏,肾脏,吸气,纳气,吸 气 总 深 度,胸式吸气,腹式吸气,吸气全过程,主纳气,封藏,生理特性:,1、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肾主蛰、主藏 3、肾喜藏恶泄,喜温恶寒,肾,膀胱,生理功能,主精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恐,耳二阴,唾,发,主纳气,骨,生髓通脑,液,志,体,窍,通于冬气,水,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以。”,五脏,(一)心与肺心 血 宗气肺 气,气行则血行血至则气至,气血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二)心与脾心 血脾 (三)心与肝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肝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主血生血,生血统血,血液,神志,(四)心与肾,(五)肺与脾 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 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肺脾 脾主运化水湿转输水精 肺主通调水道敷布水精(六)肺与肝 肝主升发 肺主肃降肺肝 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 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气,相互协作,调节水液,水,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七)肺与肾,(八)肝与脾肝疏泄胆汁,促进消化脾运化水谷,散精于肝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九)肝与肾 肝属木,为子 肾属水,为母 肝藏血阴(血)赖肾精滋养肝肾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肝主疏泄开制约肾之闭藏 肾主闭藏合制约肝之疏泄,疏泄与运化,消化,藏血与统血,血液,肝脾,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十)脾与肾 肾先天生后天 先天后天 相互滋生 脾后天养先天 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运 土能制水 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脾肾,水液代谢,人体五大循环系统,人的五大循环系统肝和胆 心和小肠 脾和胃 肺和大肠 肾和膀胱五大循环系统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例如:大脑相当于中央,五脏六腑相当于中央各部委,身体的各部分相当于地方,神经、血管相当于各部的联络渠道。,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得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映出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症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实践中,我给这些人调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发汗过度,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阳虚或心阴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或滋阴,绝不可匆匆忙忙地去输液,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心包是保护心脏的外围器官。外邪侵入时心包先受到侵害。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戌初(19:00)心包经旺时,及时清泻心热的效果很好。,小肠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接受胃输送来的饮食物,分别清浊,吸收营养运输于脾,余下之物转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相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此种情况,可在未时(13:00)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内热消失,小肠即恢复正常。,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升发: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全身的舒畅条达。如肝疏泄不利,可引起肝气郁结,易怒、头痛、胸胁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七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证,戌初(19:00)或亥初(21:00),应及时舒肝理气,通经活络;重者凌晨丑时(1:003:00)肝经旺时调理效果较佳。 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此证一般情况下,亥初(21:00)舒肝理气,重者凌晨丑初(1:00)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以引起咳,咳时右胁疼痛,也用上述方法调养。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懒、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不省人事。此证一般情况下于寅时(3:005:00)生肝气。,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息。所以,缺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厨房卫生工具管理规定(3篇)
- 《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船舶侧向推进器课程设计
- 物联网烟雾报警课程设计
- 生物数学的基础课程设计
- 自动服务课程设计
- 2024幼儿园安全生产月活动工作总结范文(31篇)
- 艺术家作品课程设计
- 航空公司服务员工作总结
- 教育行业营销策略分享
-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创新转化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 新修订《数据安全法》全文ppt
- 各项常规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课件
- 2021年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总结
- 绿化苗木组织供应及售后服务方案
- YY∕T 0314-2021 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 第五章_油样分析
- 储罐受限空间作业方案DOC
- 压力容器耐压试验
- 课程设计---年产5.6万吨乙醇精馏塔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