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doc_第1页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doc_第2页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doc_第3页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doc_第4页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地方借助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一、时代背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地方对科技的急切需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更兼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6元。石柱县意识到:“要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1997年,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就开始参与石柱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但这种短期、分散的“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学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同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学校决定调整原来的科技扶贫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学校决定调动全校科教资源, 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县校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思考着共同的课题。2003年10月,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石柱县开始合作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10年的合作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集聚优势,举全校之力,针对石柱资源特色和发展需求,长期、稳定、深入地开展科教合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县校共赢为目标,突出重点,着眼长远,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助推与文化引领并举,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石柱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县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其做法和经验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被称为校地合作“石柱模式”。二、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当前问题,注重关注长远发展西南大学与石柱县的合作,不同于以往一般意义上的、仅仅局限于某个科技项目的简单合作,是一种高校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集聚优势,地方高效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精诚团结,双向互动,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合作机制不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发展与文化引领并举,长期、稳定、持久的全新的校地合作模式。(一)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切入点,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石柱县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弱县。合作初始,学校组织专家教授编制石柱县绿色生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了“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石柱县交通和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先后组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深入石柱开展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10年来,先后编制了40多份涉及区域发展、农业发展、文化发展等规划和研究报告,为石柱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学校专家围绕石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现实需要,在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基础教育等领域开展了20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石柱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二)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突破点,把科技研发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科技支撑1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在合作中,学校针对石柱黄连、长毛兔、辣椒、生猪、烤烟、莼菜、魔芋、蚕桑等产业发展,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个梳理技术需求,组建专家团队,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0年来,县校双方密切合作,先后实施了100多项技术研发项目,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石柱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在合作中,学校组建在职科技人员和退休专家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团队,注重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熟化和轻简化研究,依托示范基地和项目实施,加强联合协作,重点推广了3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一批又一批专家常年进村头、进田头、进户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一家一户解决技术问题,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提高普及农民科技知识。3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合作初期,学校在实施科技项目中先后建立了10多个技术示范基地。专家们既是科技推广者,又是基地建设者,通过“示范几户,带动一村;示范一村,带动一镇”,很好地促进了当地农民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2010年,学校抓住建设教育部农林试点基地的契机,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按照“一片地、一栋房和一个科研团队”的要求,先后建设了“黄连综合开发及示范”、“魔芋丰产栽培及示范”、“高效生态蚕业综合示范”、“莼菜良种选育及示范”等科技试验示范实践基地。黄连、魔芋、莼菜3个基地先后被重庆市科委纳入市级科技专家大院建设。通过建设基地,提升了石柱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能力。(三)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把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合作中,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结合石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学校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管理人才;依托学校培训资源培养了一批懂政策、讲奉献、有本领的高素质基层管理干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采用专家讲座、短期培训、院坝培训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职业农民。10年来,石柱县先后有近1000名管理干部、中小学教师、技术骨干、专业大户到学校进行学历进修或短期培训。学校先后派出在职科技人员和退休专家6000多人次,深入石柱县乡镇村社、田间地头,采用专题讲座、院坝培训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基层干部、技术骨干、种养大户2.5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和“顶岗实习支农”模式,学校共派出5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石柱县开展助教支农活动,大大缓解了石柱县中小学师资缺乏和部分单位科技人员紧缺的矛盾。三、鲜明特色: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是校地合作“石柱模式”的鲜明特色。(一)合作机制不断创新1、从组织上给予保证, 从政策上给予激励。为了全面调动和高效整合校地双方优势资源,县校联合成立由双方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县校合作领导小组;西南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县校合作专家咨询组,并在石柱县设立基地办事处, 长期派员驻扎,全力推进建设;县校双方抽调人员合署办公,设立石柱县县校合作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县局级机构,负责县校合作工作的协调和运行。县校双方专门制定了县校合作管理办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每年落实专项经费,并以县校双方联合行文的方式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每年召开一次有县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对合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两年一次定期召开总结表彰会,总结县校合作工作和表彰成绩突出人员。县校双方将县校合作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合作工作的有序进行。2、在对接上做文章, 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与以往单纯依靠少数几个科技人员、少数几个项目“单打独斗”的科技扶贫不同, 西南大学动员全校的力量参与到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中来, 推进了“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学校15个学院与石柱县的乡镇和政府部门开展对接工作, 针对所对接乡镇的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 进行成果转化推广, 引进或培植业主,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构建“转化一批成果,引进一批企业,兴办一批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很好地推进了辣椒、莼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畜牧业和优质粮油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3、让退休专家加盟, 让在校学生参与。西南大学成立了“晚霞”专家组,组织了一批身体好、专业强、肯奉献,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退休专家参与基地建设工作。他们常年跑田坎、入农家,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工作,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实践、科技文化下乡、顶岗实习支教和顶岗实习支农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合作内容与时俱进1、从做示范到建基地,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初期,学校的专家们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的见、摸得着、跟着学的典型样板, 一面做研发,另一面做示范,让当地农民零距离地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随着石柱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也日渐提升。2010年,学校依据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企业和农民的科技需求, 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黄连、莼菜、魔芋、生态蚕业等一批农业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构筑“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2、从科技服务到引进企业,合作方式不断完善。针对石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的问题,西南大学与石柱县密切合作,一方面配合石柱县开展科技招商从外地引进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地以科技支撑培育业主,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帮助石柱县成功引进和培育了重庆德庄、重庆农康等龙头企业、专业大户40 多个。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特色基地+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农业品牌+改革探索+产业融合”六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3、从农业到文化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初期,石柱县作为农业大县,双方的合作基本上都局限在农业领域。随着石柱县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县校合作的领域也不断拓展,涉及范围也更加广泛。科研从农业到工业到旅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合作范围从农业到文化、教育、旅游到社会管理,做到了全方位。真正实现了县校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战略合作。4、从推广技术到储备技术,合作潜力不断增强。合作初期,学校主要围绕石柱县农业产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广。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柱的优势资源,增强石柱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2006年开始,县校双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设立石柱基地科技创新基金,鼓励科技人员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为石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储备后续科技项目。几年来,共实施项目研究130余项,申报专利近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形成数十项技术储备,多项成果已经在石柱县推广应用。四、不竭动力:以发展为主线,以共赢为目标10年合作,不仅有效促进了石柱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石柱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也提升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了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共赢。10年合作,石柱县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石柱县贫困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13.58 万人,减幅为77.56%,高于同期重庆市平均减幅约12个百分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目前,石柱的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30万亩辣椒、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莼菜和高山蔬菜为主的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1686元增加到2012年的7058元。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以上。石柱县20072011年连续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科技工作先进县”,两度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10年合作,学校广大科技人员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效果在生产中体现、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研理念,以石柱基地为平台,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经费3000多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