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doc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doc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doc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doc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用案时间2013年 月 日主 备胡艳红审 核黄明强课 型新授课三维目标1、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3、了解和学习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作者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态度和方式,并形成思维习惯,引导并强化学生的社会正义感。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设疑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1、 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二、教材助读1、 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月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洗涤( ) 不惮( ) 不恤( ) 尸骸( ) 桀( )骜屠戮( ) 浸渍( ) 攒( )射 惩创( ) 荫 ( )庇 菲( )红 菲( )薄洗涤(d)不惮(dn)不恤(x) 尸骸(hi)桀(ji)骜屠戮(l) 浸渍(z) 攒(cun)射 惩创(chung) 荫(yn)庇 菲(fi)红 菲(fi)薄4、 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后思考:全文一共几个部分?(七个部分),给各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归纳本文的大结构?明确:一、写作缘起,纪念死者;二、唤醒庸人,牢记血债;三、刘和珍概况;四、刘和珍遇害;五、刘和珍遇害经过;六、三一八惨案教训;七、惨案的意义。明确:第一大部分(1、2)表明写作目的;第二大部分(3、4、5)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第三大部分(6、7)总结教训和意义。五、合作探究1、 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思考:第一大部分中,作者的笔触触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明确:一共三类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的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感情:控诉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是述评”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那就是纪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2、 阅读一、二部分思考:一二部分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写,还有什么作用?明确:概括惨案发生两周各方面动态和鲁迅的情感3、阅读三、四、五部分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并且鲁迅称她为“君”,联系刘和珍事迹,思考:刘和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明确:文章在1、3、5节分别记述了刘和珍的三件事:一是爱看“我”的文章,并且“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二是参加女师大学潮被开除,复课以后却对母校的前途担忧;三是“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而惨遭杀害。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思考:这样一个受人尊重和喜爱的学生,到底是怎样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毁灭的明确: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 思考:第5节细致地描写了刘和珍、杨德群遇害的经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意味。明确:刘和珍:“(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表明段政府的卫队是在请愿青年的背后开枪,而且距离很近,可见开枪者射杀的不是正在闹事的“暴徒”,而是已经离开现场的民众,且手段残忍;“其一是手枪”表明开枪的不仅有士兵而且有军官,从“中了四弹”可以看出,军官与士兵开枪,不是警示而是屠杀,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惨无人道的屠杀,揭露了反动政府的凶残。4、阅读六、七部分思考:对于请愿这件事,鲁迅的建议和想法是什么?他是先肯定再否定,还是先否定再肯定,否定的是什么,肯定的是什么?明确:先否定再肯定否定:认为只是作无谓的牺牲,应该采取更有效地斗争方式肯定: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中国女子的勇敢,斗争精神六、归纳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写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等。而记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的切入点。7、 布置作业。学研指导案第一课时第 二 课 时教学要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1、 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2、 自主学习1、如何理解下面的话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c、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d、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e、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样的话在文中都出现了三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太悲痛;因为段政俯的残暴、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惨案发生后默无声息的社会现实,使“我”出离愤怒了。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作者“不说”是假,要“说”才是真。 三、合作探究1、探究鲁迅先生的感情变化(线索如何展开)明确: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以上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a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提示:“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b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提示:屠刀+钳口术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即白色恐怖此句用递进关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有欺骗性,它为杀人者掩盖罪行开脱罪责,它混淆视听,使杀人者逍遥法外,使爱国青年遭到诬陷。执政府的枪弹镇压 残酷屠杀 流言家的 阴险 无耻诬陷 国民的沉默 劣根性此句用选择关系,看似客观,实则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于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警告反动派,唤起后死者。d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提示:“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e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提示:本体:人类历史喻体:煤的形成付出巨大的代价大量的木材(代价)历史只前进一小步只是一小块(结果)比喻 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f、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提示:中国人:泛指,不仅指反动派来推测中国人,也包括愚昧落后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用最坏的恶意,都还没有料到执政府会向请愿学生开枪,但居然开了,说明执政府比鲁迅推测的“恶”还要“恶”.g、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提示:“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指出烈士的精神将激励人们继续战斗。四、深度探究1、本文有很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