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限时训练.doc_第1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doc_第2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doc_第3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doc_第4页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南中学高三历史2.28限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 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 D反映 “天朝上国”观念2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3诗经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其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此诗反映了作者()A对君主专制的抱怨 B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C对分封制度的不满 D对政治腐败的无奈4汉代上到皇帝下至黎民皆讲究孝道西汉经学家刘向还编辑了一本孝子传,东汉学者何休更认为孝道是“治世之要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伦理政治化 B先秦礼制的约束 C对察举制的迎合 D经济形态的影响5秦代九卿中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体现了()A血缘政治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 D行政效率的提高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失,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据此可知作者()A主张复古格守臣道 B对君主制度的否定C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D反对传统君臣之道719世纪中后期,被时人称为洋奴的买办都“耻言身份”;2O世纪初买办却成为众多大学生、留学生和外交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C买办收人优厚改变了社会看法 D买办逐渐摆脱外国资本家控制81895年,日本玻府为了打击甲午战争后在外交上日趋倾向俄国的清政府,急于扶植亲日反清团体牵制清廷,收留井支持了被清政府通缉的孙中山。1905年,日本力求维持一个血弱的清廷,对于孙中山颠覆清廷的行为极力阻扰,甚至两次驱逐孙中山。这说明了()A日本态度变化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B孙中山利用列强矛盾推动革命发展C日本投机中国革命派谋取国家利益 D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支持充满幻想9据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1934年对全国22省879县调查,在全部租佃关系中,分租制(地主与佃户按一定比例分配土地收获物)占281%,而“丰年不加,歉年不减”的定租制占719%。这反映当时()A政府未改革农村经济关系 B社会政局影响分配方式C政府经济改革效果不明显 D全国市场尚未实现统一10从1979年3月起到l983年,中央开始有计划地调整价格,包括提高粮,油料、生猪等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肉类、疏菜等8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全面调整纺织品价格,提高一部分重要原材料、燃料价格等。到1985年放开了绝大多数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当时中央调整价格的主要目的是()A配合家庭联产承包资任制 B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 D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11公元前6世纪,希腊军队由原来的骑兵部队发展为重装步兵,更多的公民有机会成为军人。贫穷的步兵憎恨那些富人的极度奢侈和傲慢,从而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加剧。这反映了()A贫富差距是希腊民主改革的重要原因 B频繁的战争推动了希腊民主改革进程C由平民组成的军队主张进行民主改革 D军队构成的变化提高了希腊平民地位12克伦威尔及其迫随者认为:“应该参加对下仪院选举的人民是那此在王国中有着真正的或永久的利益的人即财产所有人、而平均派却认为,“任何出生在英国的男子都应当对议员的选举有发言权。”以上言论反映了()A英国议会完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意志 B英国革命对民主的追求具有多层次性C王权与民权的矛盾在于财产分配不均 D财产的多寡决定了英国议会的民主性13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而且由于国内政治原因使关税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此外20世纪20年代,不少国家向美国支付战争债务,导致大量财富流入美国。这导致美国()A开始建立金本位制度 B生产过剩的风险扩大C通货膨胀可能性下降 D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141932年,苏联大部分工厂的工人和经理都必须完成某种定额,违者罚款或开除。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超额完成,就会得到奖金。这反映了苏联()A采取相关措施刺激工业生产 B借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C克服了工业计划生产的缺陷 D要加快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15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 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16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场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此事反映了A个人修养影响君主政治作为 B唐朝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C大臣魏征左右基本国策制定 D贞观之治取决于崇儒的思想17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A设通判监督知州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工场手工业萌芽 D白银被交子取代18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农制的解读错误的是A佃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用关系的产生 B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C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D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19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20下表为从上海进口(靠港)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表中数据反映出A西方加速资本输出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开埠通商意图 D上海航运国内领先21李鸿章认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植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由此可见,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了A帮助政府与民争利 B壮大清朝军事力量 C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D引导民资投资工业2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A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圳外C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23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关于红军长征说法正确的是A1934年红军三大主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B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红军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D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4图2为晋察冀边区银行(由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发行的抗日票。图3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图2抗日票纸张粗略却不被学术界认为是假币,图3中储券印制精美却常被学术界称为伪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票说明沦陷区物质匮乏技术简陋 B中储券主要流行于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C学术界依据纸张和印制质量辨别纸币真伪 D对中储券的评价反映了学术界的价值取向2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里写道: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这一政策”是指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6毛泽东在谈到我国的宪法草案时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毛泽东的谈话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 民主集中制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A B C D27图4为我国2001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税率的变化。分析税率变化,我们可以得知A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B为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创造了条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税率下降改变了中国税收的基本格局28古代雅典,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材料意在说明雅典A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监督 B任何公民都拥有申诉权C严格实行责任倒追机制 D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29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30钱乘旦认为:“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下列事件能够印证钱乘旦观点的是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工业革命 D中国洋务运动31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洒向了世界。材料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重商主义政策成就英镑的国际地位C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D国际货币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3218世纪90年代,法国土地所有权碎化,之后的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1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50%,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一土地制度的变革A巩固了法国封建小农经济 B阻碍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C促使法国封建统治加速瓦解 D推动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33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社会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阵痛34下边是1947年美国(图5)和1949年苏联(图6)分别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漫画反映了A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美苏认识分歧 B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导火索C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完全错误 D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扶持和控制35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达到519%,英国将不再是欧盟成员国。然而,在英国公投结果公布当天就有人在英国议会网站发起二次公投请愿,随后的签名人数高达400万人,其中不乏许多原支持“脱欧”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英国脱欧宣告欧盟瓦解 B公投暴露出制度的弊端C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D欧盟内部存在尖锐矛盾定南中学高三历史第3周2.28限时训练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题号3132333435答案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上海作为工业化最早的城市,19世纪后半期已经出现多次大气污染的记载:1856年3月,“天雨血,三日晨有黑雨冰雹。”嘉定1858年“四月十五日卤雨。”1898年6月21日下咸雨,植物黄萎。1923年5月24日申报记载,“浦东大团附近前日清晨忽然天降红雨,登时红色满庭。”卤雨、黑雪等的出现,反映了上海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当时,上海疫喉连年爆发,显然与此有关。有位作者描述上海的情形:“我不幸住在上海煤烟缭绕的区域内,两个鼻孔终日充塞着乌黑的煤灰,家中的门窗大开时,不消片刻功夫,桌上榻上就薄薄地铺着一层煤灰我想象我住在这种煤灰丰富的环境中,我的肺脏早已染成灰黑色,变成所谓炭肺了。”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例如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从而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根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整理(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成功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条件。(12分)英国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有什么启示。(6分)高三历史第3周2.28限时训练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海外贸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可知当时当时贸易范围已经远至占城、琉球等地,即海外贸易日益发展,符合题意的是C项;看不出这是溢美之词,排除A项;BD项与题意不符合。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叙述了明代政府对自吕宋归来的商船征加增饷的情况。加增饷的出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府政策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D符合题意。赋役货币化的效果和西方对华货物的销售状态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C;题干反映的不是朝贡贸易,故排除B。所以选D。3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点在于“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即告诫执政者,要注意做事公正。治国不能没有差役,但是,国土广博,官员众多,不能偏劳几个人,鞭打快马,却使有些人只顾享受清闲,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当时还没有君主专制,排除;选项C在主旨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政治腐败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到是“经济”学家的一本书出现这一现象,即材料强调经济形态的影响,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伦理政治化是在宋代而非材料中的汉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先秦礼制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察举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机构的职能增加在本质上体现了政治制度的成熟,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政治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成熟而非中央集权的强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高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传统君臣之道的批判,即作者是反对传统君臣之道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作者是反对传统君臣之道而非主张复古格守臣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传统君臣之道的批判而非对君主制度的否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君臣共治天下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教材知识可知“买办”是半殖民地的产物,“买办”地位的提高则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买办”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买办一直未摆脱外国资本家控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孙中山的态度是由日本的利益所决定的,即材料意在强调日本投机中国革命派谋取国家利益,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态度变化并非都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孙中山利用列强矛盾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支持充满幻想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租制和定租制均属于分配方式,这两种分配方式是由于受到了社会政局的影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租制和定租制属于政府在改革农村经济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教材所学可知这次经济改革效果是明显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分租制和定租制属于分配方式,而和全国市场尚未实现统一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调整农产品价格是由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需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央调整价格涉及物价问题,而和家庭联产承包资任制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调整价格的主要目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非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调整价格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直接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军队构成的变化,贫穷的步兵即平民憎恨那些富人的极度奢侈和傲慢则侧面反映了希腊平民地位的提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贫富差距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队构成的变化而非频繁的战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更多的公民有机会成为军人直接证明并不是由平民组成的军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2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不同派别对民主的不同层次的追求,即以上言论反映了英国革命对民主的追求具有多层次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议会还代表新贵族的利益,并非完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意志,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有无财产而非财产分配不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有无财产而非财产的多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即生产过剩的风险扩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始建立金本位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非20年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货膨胀可能性不是下降而是增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贫富差距在拉大而非逐步缩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4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奖金”的存在说明了即使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仍然采取相关措施刺激工业生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而非借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仍然是计划生产而非克服了工业计划生产的缺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郑氏家族尊重祖先,崇尚祭祀,并且由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褒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宗法制的重视,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的问题;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C选项没有体现出宗法在政治上的作用。1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讲述了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从隋炀帝文集中隋炀帝的表现可以看出隋炀帝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也懂得尧舜的道理,但是最终还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主要原因就是隋炀帝自身的问题,没有听取他人意见的品格,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D选项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的问题;C选项与此无关。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现代”特征也就是有别于古代的一些特点和现象,。再结合材料中针对的时代是宋代,所以排除C选项,工场手工业出现在明朝。A选项是政治因素,并不是经济因素。D选项说法错误,交子虽然出现但是并没有取代白银。B选项符合题意,是当时出现的重大变化。1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明确佃耕制这种制度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由材料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佃耕制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租赁关系,也就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由此得出这是一种早期形式的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形式,因此对新阶级和新势力局有推动作用。A选项是与此相反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C、D选项都是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1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对明朝政治决策的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虽然手握重权,但是依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的权利收到了内阁的限制,通过“票拟”来实现,因此D选项说法正确。A选项只看到了表面;B选项说法错误,民主思想并没有出现;C选项说法错误,本题讨论的是君主专制问题。2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所给出的这张图表来看,从1844年开始,进口船只数量逐年增多,货物载重越来越大,这就反映出列强为了资本积累,抢夺中国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间不对,资本输出是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B选项材料没有反应小农经济;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2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李鸿章对洋人机器的认识,他认为洋人机器是“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所以排除B选项。在根据李鸿章的身份和阶级,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排除C选项。D选项与此无关,故排除。2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康有为的维新派人士进行批评,主要就是在思想和自由这两方面进行批评。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不能完全;B选项说法错误,应该肯定陈独秀的批评;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挖掘出本质;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两派之争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红军长征的意义在教材中已经多次提及:A选项说法错误,并不是三大主力都从瑞金开始出发,而是从各自的苏区出发;B选项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确立是在中共七大;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时间不对,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长征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抗日票和中储券的态度是不同的,抗日票虽然制造比较差但是被人们承认,中储券虽然制作精良可是不被认可。所以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只言一方,没有提及对方。C选项说法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首先可以看出是外交问题,而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强调是向苏联倾斜,所以排除A选项。再根据描述,可以看出谈论的是有关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所以选择B选项。C选项强调的是脱离原来的建交国家;D选项是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2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根据“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可以得出实事求是原则;从“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制;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可以看出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政治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2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从2001年到2006年,税率逐年下降,这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而实行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现象的本质;B选项材料么有体现出于世界市场的关系;D选项就事论事,没有深层含义。2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说“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这充分体现了政府收到公民监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发错诶,公民也是有限制的;C选项不是材料主体;D选项材料没有说明。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2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牛顿的经典力学促进了唯物认识的发展,这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开始,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哲学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来源在于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D选项与此无挂。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3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受到社会和政治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