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3 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三说教学过程。(一) 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1 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20417=( ) 4.22.8=( ) 8/32/3=(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第一步:教学4/52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1鼓励尝试计算;2组织全班交流;(预设学生反馈):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2 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2尝试计算4/53;(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步:实验与验证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2反馈交流。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形式训练。7/154=7/15( )5/166=5/16 1/8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四)课堂总结。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分数和整数相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页。(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实际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2、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3、情感性目标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五)、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练习纸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三、教学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王秀小学的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出示学生制作绸花的照片)1、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师:可以怎样列式?生1:3+3+3+3=12(分米)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设计意图:鼓励算法多样化,又要追求算法的优化)生2:34=12(分米)生3:43=12(分米)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生:34表示4个3相加。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师:在整数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设计意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分数的意义做铺垫。)2、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做一朵小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师:表示啥意思?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师:你能在图中涂出表示米吗?(生涂色、交流)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学生涂色,表示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师: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准备怎么列式?生1: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生2:3或3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 3表示3个相加师: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生:分数与整数相乘师: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设计意图:从涂色练习开始,即从形抽象到数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也为将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涂色练习作铺垫。)二、方法探索1、尝试计算3。师: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学生口答)师: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吗?生1:根据图生2:根据加法教师相机板书: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算?生: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分子,分母不变。(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2、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乘,计算简便)生:17/2412=师: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生:表示相同12个17/24相加。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一题。(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做法)师:你是怎么解的。生1:先约分再乘的。生2:先计算出结果,然后约分。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呀?生:先约分再乘简便总结: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设计意图:在第二问中把教材例题中3/10改为17/24,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3、比较归纳。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相同点时可能首先汇报,这两题都是用分数乘整数)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4、完成练一练。(1)完成第1题。按要求在长方形图形中涂色,列式计算。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利用图形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2)完成第2题。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三、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从打开月饼盒后看到的礼物中国结,到月饼盒正方体盒子,再到里面的月饼,随着一层层包装的打开,把三道练习题巧妙地串联起来1、中秋节那天,小明的父亲买了一盒月饼,打开月饼盒后看到中国结,做这样一个中国结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个中国结要多少米的材料?师:你准备怎么列式?生:23/252师: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生:2个23/25相加师:独立完成计算2、出示:小明和父母3个人,每人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3、这个正方体月饼盒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师: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生:底面积乘以6。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4、改错题:师:为什么出错?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五、作业设计1、3/4+3/4+3/4= 有 200个3/4 (提示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这个算式)2、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3、14个47/28是多少?六、板书设计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用加法算:(米)用乘法算: 3(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认识比说课稿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有效教学,从理论上理解有效教学很简单,但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就复杂多了。今天我教学的内容认识比,是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做好主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练习及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明理,在练习中感悟,在阅读中体会以很好地掌握知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在学生“亲身体验过陶艺制作作品中水和土的关系”的研究中,引出比,导入新课。通过水和土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比作好知识上的准备,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又通过男女生人数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比,明白比是有序的。随后学习比的读写,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再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比,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利用生活中行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还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类的量的比,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量,进而丰富学生对不同类量比的认识。通过学习同类量和不同类量比之后,再来进行探究、理解比的意义,这样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达到对比的意义的深层理解。然后,我安排自学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比值的概念,比的分数写法,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后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这一问题时,穿插一个练习题,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巩固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环节,辩一辩,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环节通过呈现人体中有趣的比,对本课新知进行了相应拓展。最后,结合“黄金比”使学生认识到黄金比在摄影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比”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追求有效的数学教育是我一个努力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也许,它也是我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但我会朝着这个境界不断努力,谢谢!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1,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四、说教法、学法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1、 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2、 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例1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肥城教育网社区 y1P1、 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提高性练习 例如四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3题。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说教学过程: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习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习: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在完成以上几道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习,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习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华罗庚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平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3题。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说教学过程: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习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习: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在完成以上几道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习,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习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华罗庚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平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选种哪号种子”两个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其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逐步地丰富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点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实施方面的众多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适时地、适当地改编教材,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我们这里,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