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单元_土壤养分与施肥.doc_第1页
第9单元_土壤养分与施肥.doc_第2页
第9单元_土壤养分与施肥.doc_第3页
第9单元_土壤养分与施肥.doc_第4页
第9单元_土壤养分与施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提问:植物营养特点?新课导入: 给植物提供的粮食要想让植物顺利吸收,除了要了解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与运动规律,还要知道植物对养分的要求。讲授内容:第九单元 土壤养分与施肥 9.1 土壤养分9.1.1 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植物究竞由那些元素组成,这是研究植物营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化学分析来测定植物的元素组成。新鲜植物经100度烘干含税7595%含干物质525%干物质再经600度灼烧,C、H、O、N变成气体挥发,剩余为灰分元素Ca、Mg、K、Si、P、S、Cl、Na、Fe、Mn、Zn、B、Ba、Cu、Mo、Ni、Co等几十种元素,有些元素由于含量太低目前无法检测出来。这说明植物的元素组成非常复杂,通过大量的分析发现:1不同的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元素组成和含量差异很大。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含Si较多,块根、块茎作物(甘薯、马铃薯、甜菜)含K、Na较多,豆科作物含N、P较多。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器官中,种子中含N、P较多、茎杆中含Ca、 Si、Cl、 Na 较多。这说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主要是受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所控制。2作物的生长环境不同,元素组成和含量也不同,比如盐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含Na较多,酸性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含 Al较多。这说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植物体内所含有的这许多的元素,并非都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有的元素可能是被植物偶然吸收进去而且还能在植物体内大量累积,而有的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却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所以对植物体内元素的化学测定还不能确定哪些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二、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一)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1939年Arnon和Stout提出判断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缺少该元素,植物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2缺少该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只有补充该元素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上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于改善于植物的生活条件所起的间接作用。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必需营养元素。(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组成自从1860年德国的科学家Sachs用水培法培养植物成功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到目前确定的必需营养元素共有17种:非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的元素组成中,除了这17种必需营养元素外,其它的元素并非所有的高等植物所必需,这些元素目前我们称为非必需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在植物的非必需营养元素中,有的元素为某些植物类群所必需,有的元素对植物有刺激生长的作用,目前我们称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如:硅(Si)、钠(Na)、钴(Co)、硒(Se)、镍(Ni)。比如Si对水稻的生长是必需的,缺Si会导致水稻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Na对甜菜的生长有良好的效应,能部分代替K的作用,Se对一般的植物是有毒的,但对于黄芪、紫云英,非但无度而且能在植物体内大量累积;Co对豆科作物的生长有良好的作用,它是根瘤菌固氮酶的重要组分。(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1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按照必需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的含量可以把必需营养元素分为必需营养元素的来源:碳(C)和氧(H)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H)和氧(O)来自水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2.肥料的三要素肥料三要素:大量元素中的N、P、K,我们称之为肥料三要素或作物营养三要素。三、必需营养元素之间关系(一)必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不可代替规律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无论数量的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效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比如K的化学性质与Na相似,K+的大小与NH4+相近,但在作物营养上Na+、NH4+都不能代替K+的作用。(二)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相互作用1.拮抗作用:某一种离子在存在会抑制作物对象外一种离子的吸收,拮抗作用主要发生在阳离子和阳离子之间,阴离子和阴离子之间。应用:由于离子间存在于拮抗作用,在农业生产上要注意离子间的拮抗作用。2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促进作物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离子间的协助作用主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或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讲授了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必需营养元素之间关系,重点掌握必需元素的种类、分组、判断标准。作业:P129:1、2板书设计: 9.1.1 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中的元素组成及含量二、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一)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组成(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三、各个营养元素之间关系(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不可代替规律(二)营养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课后小结:见首页复习提问: 氮磷钾被称“肥料三要素”的根据?新课导入: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节就介绍职务的主要吸收方式与特点,为施肥技术奠定基础。主要内容: 9.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物质器官也是地上部分生长良好的基础,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养分的现象称根部营养(一)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通过研究发现,根部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以上的分生区,大概距根尖1cm左右这一部位。由于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处在根尖以上的分生区,对于水稻或其它需要移栽的作物,在移栽时要尽量减少根端的脱落,有利于作物提前返青。追肥的时候要考虑到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下移,要深追,尤其是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的P、K肥。(二)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有三种:气态(CO2、O2、SO2水汽等),离子态(NO3-、Ca2+、Mg2+、SO42-、Cl-)有机分子态(尿素、氨基酸、糖类、维生素、抗生素、磷脂)。(三)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途径1截获:根系在土壤中伸展,能够从与它相接触的土壤颗粒的表面或土壤溶液中直接截取养分,而不需要通过土壤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截获。根系靠截获得到养分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根系的数量以及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而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很小,所以靠截获得到的土壤养分数量很少,只占植物吸收养分总量的很少一部分,(0.210%)2扩散:由于植物根系不断吸收养分,使根表周围的土壤溶液浓度降低,使根表土壤与土体之间形成养分浓度差,于是养分就顺着浓度梯度不断地由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土壤移动,这一过程称为扩散。扩散的推动力是养分浓度差,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A、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越高,扩散速率越大。比如土壤含水量从4%30%,K+的扩散率40%95%。B、土壤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浓度,扩散速率。C、根系的活力:根系活力越旺盛,需要养分越多,扩散速率越大。3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消耗掉根表土壤中大量水分,土体中的水分不断向根表移动,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养分随之流向根表。特点:质流方式迁移养分的距离较长,是土壤养分向根表移动、特别是土体中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NO3-、Ca2+、Mg2+、SO42-、Cl-等养分离子主要是以质流方式向根表迁移。 影响因素:受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影响。一般,作物蒸腾量大、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高,养分以质流的方式迁移的量就大。扩散和质流是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主要的途径和方式,扩散是短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它的推动力是养分浓度差,而质流是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它的推动力是蒸腾作用所引起的水势差。(四)根部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根系与土壤粘粒之间的这种接触代换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只占次要的地位,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主要因为这种接触代换,只有土壤固相和液相不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而两相平衡时,离子完全可以通过扩散和质流达到根表,再则这种代换的结果只是吸附在细胞壁上,而从细胞壁到细胞膜,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必须通过质流和扩散进行再代换才能达到原生质膜,实际意义很小。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既有主动吸收,也有被动吸收。1被动吸收: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被动吸收方式主要有简单扩散和杜南扩散。a:简单扩散:当某一种离子膜外的浓度大于膜内浓度时,离子可顺着浓度梯度,由膜外向膜内移动,直到膜内外两侧离子浓度达到平衡时,离子就不再移动,这就是简单扩散。b:杜南扩散:植物的原生质膜是一层半透性膜,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自由移动,而原生汁内存在大量的蛋白质,以带负电荷为主,这种负电荷可以引起阳离子的被动吸入。这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越多,吸入的阳离子也越多。2主动吸收:需要代谢能参与,离子逆着电化学势梯度而被选择吸收的过程。特点:代谢性吸收,需代谢能,逆电化学势梯度,选择性吸收。离子如何有选择性地逆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内,目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是载体学说和离子泵学说。(五)根部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植物根系不仅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这一点已经通过灭菌培养、示踪元素试验得到证明。比如:水稻的幼苗可吸收各种氨基酸和酰胺:甘氨酸、丙氨酸、组氨以、丝氨酸、天门冬酰胺。根部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脂溶性的有机分子,大部分比较容易被吸收,脂溶性越大,越容易被吸收。2小分子的有机分子,比较容易被吸收,大分子的有机分子既使溶于脂相,也难于被吸收,也就是说分子量越小越容易被吸收利用。3当质膜处液晶态时,有机分子容易进入细胞内,处在凝胶态时则难以进入胞内。二、 根外营养(叶部吸收)根外营养是矿质养分以气态(如SO2、CO2、NH3、NOx等)或水溶液通过气孔和角质层进入茎、叶的一种途径。叶片角质层和气孔是叶片吸收养分的部位。叶片角质层的厚薄及气孔的多少影响进入细胞养分的多少和快慢。(一)、根外营养的机制水生植物的叶片是吸收矿质养分的部位,而陆生植物因叶表皮细胞的外壁上覆盖有蜡质及角质层,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明显障碍。角质层有微细孔道,也叫外质连丝,是叶片吸收养分的通道。(二)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可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根外追肥可以使养分直接与植物体接触,无需经过土壤这样既可以使植物及时获得养分,又能避免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比如H2PO4-、Mn2+、Cu2+、Fe2+这些养分如果施入土壤,很容易被土壤固定,而降低有效性,采用根外追肥可避免固定而提高利用率,另外一些生理活性物质比如赤霉素、B9,施入土壤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失去有效性,采用根外追肥可以克服这种缺点。2根外营养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通过试验发现,用P32涂于棉花的叶部,5分钟后各个器官中已有相当数量的P32分布,尤其是根、生长点、嫩叶中较多,10昼夜后P32的分布达到最高峰。但是如果采用根部施用,15昼夜后棉花体内P32的分布仅相当于叶部施用5分钟时的情况。另外尿素施入土壤45天才见效,而叶部喷施,只需12天就见效,这都说明叶部施肥的吸收和转移速度快,所以根外追肥这一技术措施可用来防止某些缺素症和作物受自然灾时需要及时补充养分的补救措施。3叶部营养与根部营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通过实验发现,根外营养可调节和促进酶的活性,提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直接影响到作物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动过程,同时也能改善作物对根部有机态养分的供应,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所以适时喷施某些营养元素,能调节和促进酶的活性,使植物生长健壮,增加抗逆性从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在作物生长前期,喷施尿素等N肥,可以促进作物体内酶所作用的合成过程,使作物营养生长旺盛;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喷施P、K肥,可促进作物体内酶所作用的分解过程,有利于叶片中的有机物向贮藏器官转移,有利于生殖生长;在作物的开花期喷施B肥,有利于种子的形成。4根外追肥减少肥料用量,提高经济效益。 根外追肥的数量一般只需要土壤施肥的1020%。所以对供给作物微量元素来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对于大量元素来讲,因为作物需要量大,而喷施的浓度要求很低,如果仅靠根外追肥满足作物大量元素的需要,势必要增加喷施次数,费工费时,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大量元素肥料应以土壤施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总体上讲,根外追肥虽然具有许多土壤施肥没有的优点,但它代替不了土壤施肥,根外追肥只能作为土壤施肥的一种辅助手段,尤其是作物需要量大的大量元素仍然应该以土壤施肥为主。叶面施肥的局限性1)肥效短暂,每次施用养分总量有限,又易从疏水表面流失或被雨水淋洗2)有些养分元素(如钙)从叶片的吸收部位向植物其它部位转移相当困难,喷施的效果不一定好3)受天气影响,下雨、刮风时不能使用4)费工、费时总之,植物的根外营养不能完全代替根部营养,仅是一种辅助的施肥方式,适于解决一些特殊的植物营养问题。(三)、 影响根外营养吸收的条件1、 营养液的组成(1)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忌氯作物忌施Cl-的肥料;(CH2O)多的作物,多施用磷钾肥以促进糖的合成和运转;禾谷类作物后期喷磷能促进作物的早熟。(2)不同养分的吸收速率不同KClKNO3KH2PO4;无机盐有机盐;尿素硝酸盐铵盐 2、营养液的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矿质养分进入叶片的速率和数量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浓度过高会灼伤叶片。 因此,在不受肥害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喷施的浓度,能提高叶部营养的效果。不同植物适宜浓度不同,如禾本科植物喷施尿素浓度为2.0%,蔬菜仅为0.2%-0.3%。一般大量元素浓度为0.5%-2%,微量元素浓度为0.02%-0.5%。幼龄叶片浓度要稀一些,成熟叶片浓度可大一些。3、 营养液的pH原生质是两性胶体,叶片在酸性条件下吸收 阴离子多,在碱性条件下吸收阳离子多。因此,若主要供应阳离子时,喷施液调整到微碱性;若主要供应阴离子时,喷施液调整到微酸性。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下雨后应重喷。6、 喷施的部位和次数喷施的次数为2-3次。另但需要注意,喷施液不要过酸或过碱,以免灼伤叶片。4、 叶片性质与养分吸收双子叶植物的叶面积大,叶片角质层薄,喷施效果好;单子叶植物则相反,叶面积较小,叶片角质层较厚,喷施液不易透过。施用时可以加入0.10.2的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以增加粘着力,提高叶片喷施的效果,也可增加浓度或喷施次数。从叶片结构来看,叶表面的表皮组织下是比较致密的栅栏组织,叶片的背面是海绵组织、比较疏松,吸收快,一般应喷施叶片的背面。5、 溶液与叶片的湿润时间 要求喷施后保持叶片湿润时间30-60分钟,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大,并且剩余的也会逐渐被吸收。因此,喷施一般外,叶部营养供给养分数量少,仅能作为养分的辅助手段。大多用在作物生长后期禾微肥上。 7、 温度温度对营养元素进入叶片有间接影响。温度下降,叶片吸收养分减慢。但温度较高时,液体易蒸发,也会影响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四)适宜根外追肥的条件1、基肥严重不足2、植物受到严重伤害 3、植株过密,已无法开沟追肥 4、遇到自然灾害,需要需要恢复正常生长 5、申根喜职务,用传统施肥方法不易收效6、需要很快恢复一种营养缺乏症时使用三、影响植物吸收收养分的环境条件植物吸收养分因外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反应、养分浓度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一)光照:作物根部吸收养分所消耗的能量,由呼吸过程供给,凡是能影响根部呼吸的外界因素,也都能影响根部对养分的吸收。(1)根部呼吸作用是依靠分解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养分来释放能量的,而光照直接影响着光合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光照的充足与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根对养分的吸收。(2)根部对养分的吸收也直接影响着作物地上部分生长的好坏。一般根部吸收能力较强,地上部分生长也稳健,则能更多利用光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二)土壤温度 温度影响:1)土壤养分的有效性,2)微生物的活性,3)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15-25。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提高, 呼吸作用增强,吸收养分的速率增加,吸收数量也增加。当温度下降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养分的吸收数量也随知减少。但温度超过40,根系老化,酶蛋白的活性下降,养分吸收数量就明显减少。但需要说明的是:低温对阴离子吸收的影响大于阳离子。温度对磷钾吸收的影响比氮明显。土壤温度低于10时,根系对磷的吸收比较困难。因此,越冬类作物上要增施磷钾肥、特别是磷肥,以提高其抗寒能力。另外,不同植物对温度的反应也不同。(三)土壤水分 水分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土壤水分是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2.土壤水分是养分和施入肥料的溶剂,只有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养分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及土壤中迁移3.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矿化和无机养分转化的必要条件4.土壤养分在土体内的迁移、植物的被动吸收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5.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离子的溶解度、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间接影响离子的吸收(四)土壤通气条件1.根系的呼吸作用养分的吸收必须依赖于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而呼吸作用中的有氧呼吸又依赖于O2的供应,所以通气条件会影响到养分的吸收。通气良好:O2供应充足,可促使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供作物吸收养分使用。通气不良:O2供应不足,呼吸作用下降,ATP的供应减少,养分的吸收减少,甚至会产生养分外渗现象。2.有毒物质的产生 3.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五)土壤酸碱度1.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pH6时,土壤中有效性的K+、Ca2+、Mg2+含量少,因为土壤酸性越强,土壤溶液中H+越大,H+能把土壤胶体上吸附的K+、Ca2+、Mg2+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南方酸性土壤常缺K、Ca、Mg。pH6,土壤中会含有较多的代换性K+、Ca2+、Mg2+。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反应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非常明显,它主要是影响到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溶解和沉淀,从而影响到微量元素的有效性。Fe、Mn、Zn、Cu酸性条件下这些养分的溶解度增加,养分有效性也增加,而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它们的溶解度降低,甚至完全沉淀,有效性降低。Mo正好相反,在碱性条件下有效性增加,而酸性条件下有效性降低,因为M0在土壤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吸附态存在,这种吸咐是M0O42-、HM0O4-与土壤胶体上OH-相交换而产生的一种阴离子交换吸咐。碱性条件下OH-能把土壤胶体上吸附的M0O42-、HM0O4-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从而增加Mo的有效性:2.影响阴阳离子的吸收酸性条件下,pH,H+,由于H+的增加而抑制了根表蛋白质羧基的解离,相反却增加了氨基的解离,使蛋白质以带正电荷为主,有利于阴离子的吸收。碱性条件下:pH,H+,由于H+的降低,会抑制根表面氨基的解离,相反会增加羧基的解离,使蛋白质以带负电荷为主,有利于阴离子的吸收。(六)养分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浓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养分浓度越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越多,但是浓度过高时,也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1养分浓度过高:根细胞的渗透压提高,造成生理干旱,作物不易吸收水分。2养分浓度过高:引起根细胞膜电位下降,据实验表明K+提高10倍,膜电位下降3050mv。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讲授了植物植物根系的特性、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重点掌握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叶部的营养特点。作业:P129:4、6板书设计:9.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二)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三)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途径(四)根部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五)根部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二、根外营养(叶部吸收)(一)、根外营养的机制(二)根外营养的特点(三)、 影响根外营养吸收的条件(四)适宜根外追肥的条件三、影响植物吸收收养分的环境条件(一)光照(二)土壤温度(三)土壤水分(四)土壤通气条件(五)土壤酸碱度(六)养分的浓度课后小结见首页复习提问:叶部的营养特点?新课导入:我们要根据植物营养特点进行合理施肥,所以应了解植物的营养特性今天我们来讲植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原理。讲授内容:9.2 合理施肥至到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西欧人才开始了植物营养机制的研究,先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营养学说,尤其是1840年李比西的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才促进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飞速发展,开辟了科学施肥的新阶段,逐步提示了许多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规律,比如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报酬递减律等,这些学说在发展植物营养与施肥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大辐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有关合理施肥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内容。从经济意义角度讲,它应该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a、通过合理施肥措施协调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b、用较少的肥料投资,争取获得较高的产量,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就说。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不断地栽培植物,土壤中的矿物质势必会被不断地消耗,如果不把土壤中被带走的养分归还给土壤,那么土壤最后将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要想避免土壤的这种损耗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办法恢复土壤中被消耗的物质则是可能的,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损耗和归还保持一定的平衡。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原学说作为施肥的原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他在学术上的一些偏见,对于一些论断难免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外。(二)最小养分律1843年李比希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第三版上提出了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而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相对最小的养分元素,植物的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该元素的增减而变动,如果无视这个客观限制因子的存在,继续增加其它养分元素,也难于使植物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三)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是18世纪后期,首先由欧洲的经济学家,杜尔哥(A.K.J.Turgot)和安德森(J.Anderson)同时提出来的,由于这个经济定律反映了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不变的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客观存在的报酬递减的问题,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诸多领域。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减少。(四)因子综合作用律植物产量是光照、温度、水分、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