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比较.doc_第1页
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比较.doc_第2页
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比较.doc_第3页
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比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比较摘 要: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人作为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 ,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们都从理论上论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都认为国家是人民订立契约的产物,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 ,以对抗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 ”论。但对国家论述中 ,对自然状态描述 ,国家起因和本质 ,人民让出的权力 ,以及人民反抗意识方面 ,三人又各有不同。关键词:社会契约;比较;自然状态;国家;权力在西方哲学史上 ,十七、十八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也走到一个新的时期 ,由以前的盟友 与封建世俗王权结合在一起 ,反对神权 变为了现在的对抗,不仅反对封建的神学思想 ,并且在理论上论证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托马斯 霍布斯、约翰 洛克、让一雅克 卢梭三人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用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以对抗封建神学的“君权神授 ”的观点。但三人论述中又有不同和侧重 ,本文就他们的不同和侧重作出分析。在国家末产生之前 ,三人都认为人处于自然状态中 ,但三人对于自然状态的论述 ,又各不相同。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 ,人们按自己的本性生活着 ,人的本性是什么 ? 是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他说:“我认为人类的共同欲望就是追求权力 ,至死为止。” 这样 ,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争执 ,而争执的原因有三:“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 ”。争执的目的是求利 ,求安全 ,求名。 在这样的状态下 ,每一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权力 ,彼此争权夺利不已 ,从而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人与人就象狼一样 ”。在这里 ,没有善良与邪恶、是非曲直 ,唯有欺诈和力量 ,一切陷入混乱之中。可见 ,霍布斯是主张人性恶的。而洛克则认为:在自然状态中 ,人们按自然法行事 ,自然法就是人的天性 ,自然法 人的天性 就是人人享有保全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等,在同一自然社会中共享有一切 ,权利平等 ,没有从属关系。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 ”,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 ”。 可见 ,约翰、洛克是坚持人性善的观点 ,卢梭也是坚持人性善的观点 ,他认为 ,在自然状态中生活的自然人 ,是天性善良的。他们有两种天赋的感情 ,自爱心与怜悯心 ,还享有天赋自然权利 ,自由和平等。“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自然人之间很少有交往 ,各自的需要又易于满足 ,他们是独立而自由的。因此 ,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 ,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 ,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国家的起源是什么 ? 由于他们论述的自然状态下生活的自然人各不相同 ,因而进入国家 社会状态的原因也就不同。霍布斯认为 ,在自然状态下 ,由于人人处于战争状态 ,也就是人人自危的 ,这对人的本性来说 ,要求自我保存较之要求占有一切更为根本 ,这时 ,人的理性便颁布第一条自然法 ,寻找和平、信守和平;第二条自然法是“如果别人也愿意这样做时 ,一个人在为了和平与保卫自己的范围内 ,会想到有必要自然放弃这种一切事故的权利 ,他应该满足于且有和别人一样多的自由 ,这恰如他愿意允许别人和自己一样多的自由 ”。 也就是说 ,人们要达到自己保存的权利 ,就必须放弃占有一切的权利。自然法还有许多 ,但他认为可以把所有的自然法归为明白清晰的一条 ,就是“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但他又认为 ,理性颁布的自然法仅是道德上的约束力 ,而人性又是恶的 ,不能让人人都按理性行事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 ,使人畏惧的权力来支撑自然法的施行 ,自然法就无法维护 ,人们还是处于人人自危的境地。于是 ,人们为了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 ,相互之间就按契约行事 ,所谓契约 ,就是权力的相互转让。把他们所有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 ,把大家的意志变为一个意志。“这就等于说 ,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 ,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说是国家 ,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 ,叫做元首 ,拥有主权 ”。 ,这就是说 ,这样一个人格的集合体 ,就是国家 ,交出权力的人是臣民 ,接受权力的人是国家元首拥有主权。洛克认为:虽然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和平、善意和互相帮助的 ”,但人有“利已 ”的天性 ,不能永久保证一个人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引起争端 ,而争端又没有公认的是非标准和仲裁者 ,因此 ,在自然状态下还是有战争的可能 ,人们便订立契约 ,组成国家 ,避免战争 ,同时 ,国家还是是非评判 ,纠纷仲裁的机构。卢梭则认为:人类由自身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 ,有其必然性。因为在他看来 ,人类有一种独特的 ,区别于其它一切生物的能力即自我完善的能力。自然人有理性、文明、语言、营造社会生活 ,道德和进步的潜在能力 ,它们为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而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些客观条件包括:随着人类的繁衍 ,产生了获取食物的困难 ,由此发展起多种劳动技能和谋生方式;生存斗争的必要使先前离群索居的个人之间增多了接触 ,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观念、粗糙而不完备的语言;家庭的形成;由日益频繁的交往产生的虚荣和轻蔑 ,羞惭和羡慕以及对公众舆论关切等新的情感。由这一切准备了先行条件的私有制观念就在这一发展阶段产生了。“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 ,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 ,谁就是社会文明的真正奠基者 ”。 私有制的产生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端 ,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些社会发展的基本后果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深化。私有制造就有了穷人和富人 ,富人为了维护其财产而欺骗穷人订立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产生的。从此以后 ,人类天赋的自由、平等消失 ,私有财产、巧取豪夺由法律确立下来。这是人类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 ,确立了穷人与富人的差异。契约和法律须以力量为后盾来维持 ,相应的权力机构产生了 ,官职的设立确立了弱者和强者的区别 ,这就是人类不平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人类不平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暴君政治逐渐抬起它丑恶的头 ”,“专制统治的出现。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 ,在暴君面前人人等于零。权利和义务不复存在 ,暴力支持暴政 ,服从出于强制;在私有制基础上出现的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 ,都伴随着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通的道德堕落。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 ,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 ,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从以上可以看出:他们把国家看作是人们订契约的产物 ,其积极意义在于以“社会契约论 ”来说明国家起源 ,在理论上说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理性 ,以对抗封建神学的“君权神授论 ”。但他们论述的人则是抽象的人 ,离开了人具体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去论人 ,说明国家起源 ,有不足之处 ,因而也不能科学地说明国家的起源问题。他们都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各自公民让出的权力 ,但让出权力多少 ,又各不相同。霍布斯认为 ,权力的出让就是契约 ,人们把所有的权力都让给一个人格 ,代表这个人格行使权力的就是国家元首 ,他拥有强大的权力 ,并且又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不受契约的限制 ,国家权力如同圣经 中提到的海中巨兽 “利维坦 ”一样 ,使人敬畏。因而他是主张君主专制的。而约翰 洛克认为: 人们让出的仅是财产纠纷的仲裁权 ,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这些最基本的自然权利 ,则没有转让 ,而应受到国家保护。同时 ,他还认为 ,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 ,也要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 ,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 ,所以洛克是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为了防止君主专制的出现 ,洛克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分权的思想。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部分 ,各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应由多数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 ,行政权和对外权则由君主掌握。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提出 ,并不主要考虑国家的历史起源。而是它的逻辑根据,他认为社会契约应当源于人民的自由意志 ,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完全保障订约者的自由,平等财富 ,“人民之所以要首领 ,乃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 ,而不是使自己遭受到奴役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同时也是全部政治法的基础。” 社会契约的要旨是人人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整个共同体 ,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 ,这种转让的条件对于每个人都是同样的 ,每个人都没有把自已奉献给任何个人 ,反而从所有订约者哪里获得了自己转让给他们同样的权力 ,因而每个订约者在订约之后仍然是自由、平等的。“只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 ,并且仍然象以往一样自由 ”。 社会条约的条款是神圣的 ,倘若统治者破坏这些条款 ,并施行暴虐的统治 ,人民就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 ,建立在人民自由意志并赖其维持的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国家 ,它的主权即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 ,人民主权就是人民的直接立法权。因此 ,在人民主权的国家里 ,人民具有双重身份 ,即是主权的参与者 ,又是服从自已为自己制订的法律的臣民。卢梭不主张分权 ,在他看来 ,主权是至上的 ,不可分割的 ,主权是行政权的根据 ,行政权是主权的机制和作用。政府不是主权的体现者 ,而是主权的受托者 ,主权者即人民随时可以委托或撤换官史 ,因而主权是不可让渡和代表的。在这样的国家里 ,按公意使国家保持内在统一 ,这就是卢梭憧憬规划的理想社会政治制度 ,在这样的国家里 ,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 ,并使人性发生神奇的变化 ,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自由和平等 ,理性取代了本能 ,对于权利、义务、责任、正义的观念使人从仅仅服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为自由的主人 ,从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最高阶段。这就是卢梭社会政治学说的总逻辑 ,也是他自然学说和政治学说的汇合点。国家建立之后 ,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 ,该怎么办 ? 也就是说 ,在什么情况下 ,臣民可以反抗主权者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必须考虑人们缔结社会契约的目标 ,以及人最终有什么权利没有转让给契约的。三人的论述又是各不相同的 ,或者可以说 ,其反抗的精神各不相同。霍布斯认为: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 ,不受契约的限制 ,并且他又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人们订立契约 ,建立国家,是为了结束一身相残杀的自然状态 ,以求得社会的安宁和个人的安全。因此 ,他主张和平和自我保存高于一切 ,当主权者失去保护人民的能力时 ,譬如君主被敌人虏去或投降了敌人 ,人民对主权者便不再保持服从 ,可以更行保卫或另行择主。洛克认为 ,人们转让的只是财产纠纷的仲裁权 ,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力 ,不但没有转让 ,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 ,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 ,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 ,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 ,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 ,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 ,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 ,人们就可以反抗他 ,推翻他的统治。而最富有革命的反抗精神的,则是卢梭 ,卢梭认为 ,人们第一次订的是富人诱骗穷人鉴订的 ,从而导致国家的产生 ,人们由财产不平等过渡到政治不平等 ,不平等发展的顶端 ,就是专制政府的出现 ,在专制政体下 ,君主任意贱踏法律和人民 ,凭自己的一人意志来处理国家大事 ,凭借国家暴力来对人民施行暴政 ,人民一文不值 ,一无所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 ,社会发展到极端 ,也走向人自由覆灭的开始 ,人民也可以用暴力手段来推翻专制政体也是合理的 ,他说:“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 ,仍是一件与他昨天处制臣民生命财产的哪些暴行同样是合法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 ,卢梭后来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在法国大革命中 ,人民处死了路易十六。总之 ,他们三人在论述社会契约的过程中 ,有相同:都用社会契约论来说明国家起源和本质,以对抗封建神学的“君权神授论 ”有其积极性的一面 ,都离开了人具体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 ,抽象的论述了人、因而都不能科学地说明国家起源。也有不同:在国家未产生之前的自然状态下生活的人不同 ,有的性善 ,有的性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转让的权利 ,但人民转让权利的多少以及转让给什么人也不相同,由此带来的人民在什么情况下反抗主权者的反抗精神也就不同。本文也就是针对他们的同与不同作出自己的分析。参考文献:1黄颂杰.西方哲学名著提要 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13.2冒从虎 ,王勤因 ,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3王宏 ,皇维章 ,邹铁军.西方著名哲学家介绍 M .长春:吉林出版社 ,1986. 196.4钟宇人 ,余丽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三卷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4. 311.5王树人 ,李风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五卷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4. 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先驱边沁 边沁(17481832)的功利主义政治原则为当代政治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他政治理论的座右铭就是:“以最少的投入,使政府发挥最大的能力。”政府片论(1776年)是边沁最早发表的一部著作,本书在批判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的同时把功利原则运用于政治思想理论中,随后在1789年写下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系统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原则和基础,并以功利主义为原则提出了对英国政治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著名的“圆形监狱”和减轻刑罚的原则。 功利原则运用到政治操作中,它的价值如蒙塔古所说的:“功利原则的价值不在于创造方面,而在于批判方面。它的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检验标准,而不在于作为一种胚芽。”既任何统治者和立法者应该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边沁努力建立一种计算方法,从量上来判断幸福和痛苦之间的比率。正如在判断臣民是否对政府服从时,根据就在于服从所带来的灾难比反抗所带来的灾难比率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判断法律的惩罚是否合理时,就根据不惩罚所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惩罚的利益大。所以功利主义也是一种注重后果的道德学说。功利主义注重后果显而易见,但如何判定它是一种道德学说呢?也就是说如何从道德上来推断出功利主义是合理的呢?边沁首先就对人类内在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类在“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那么判断行为道德不道德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产生快乐和痛苦,这里快乐和痛苦的量不是从个人中来判断,而是对于人类整体来说的。其次,边沁批判了把善作为抽象的原则和遥远的目标,而是把善与实际的利益和幸福联系起来,使善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获得。功利主义原理如边沁所说的:“它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为。”在边沁这里快乐、利益、幸福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是一体的。既然功利主义原则成为个人和政府的指导原则那么其他如禁欲原理或同情与厌恶原理都必然是错误的。 功利原理成为个人的指导原则被边沁称为私人伦理,即“教导每个人如何依凭自发的动机,使自己倾向于按最有利于自身幸福的方式行事。”而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指导原则时就是立法艺术,即“教导组成一个共同体的人群如何可以依凭立法者提供的动机,被驱使来按照总体上说最有利于整个共同体幸福的方式行事。”私人伦理和立法艺术在边沁看来是互相补充的,两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符合功利原则。私人伦理所指导的优秀品质是慈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