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告.doc_第1页
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告.doc_第2页
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告.doc_第3页
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告.doc_第4页
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11-9-26前 言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万州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工程进展顺利,且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退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称赞。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渝府发2007119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办、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等六部委关于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以及市级有关要求,万州编制完成了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庆市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五大工程。生态移民,规划搬迁退耕农户6429户,搬迁人口22500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面积179017亩;农村能源建设,规划修建沼气池10067口、节柴灶10000个,营造薪炭林240000亩;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业基地357200亩,其中:蔬菜基地8000亩、柑橘及林果基地80000亩、竹木基地269200亩。规划养殖业基地62321羊单位;补植补造,规划总面积151000亩,其中:退耕地补植补造面积113250亩、荒山荒地补植补造面积37750亩。规划期8年,即2008-2015年;规划总投资80572万元,其中: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41589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800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18747万元,农户自筹16436万元。第一章 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万州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地跨东径10752221085325、北纬30233231020。东邻云阳,南接石柱、湖北利川,西连忠县、梁平,北临开县和四川开江。境内地形起伏,山丘多姿,河流纵横,切割强烈。长江自西南入境,向东北横贯腹地,流程 80.4 公里。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最高海拔 1762 米,最低海拔 106 米。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夏热多伏旱,秋长阴雨绵绵,冬暖多雾霜雪稀少。多年平均气温 17.7 C ,多年平均降水 1243 毫米,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1484.4 小时。万州幅员面积518.55万亩(3457平方公里)。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耕地135.63万亩,园地8万亩,林地156.6万亩,牧草地30.93万亩,未利用地57.86万亩,其他129.53万亩。据林业部门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数据显示:森林覆盖率32.34%。万州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重庆市东部边缘,是三峡库区中部的经济中心、重庆第二大城市、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历为渝东、鄂西、黔北、陕南、湘西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交通比较方便。上距重庆市区327公里,下至宜昌321公里,距三峡大坝283公里。万州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航线,达万铁路、渝万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18国道穿越全境,三峡水库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常年抵达万州,鞍子坝客运港区、红溪沟深水码头基本建成,宜万铁路、万云高速公路、万石高等级公路和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万州辖28个镇、13个乡、11个街道,总人口171.6万,其中农业人口123万人,农村劳动力84.2万人。 2006年,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41.8%提高到47.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6.3平方公里扩展到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49.4万增加到59.5万;全年粮食总产量44.5万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29亿元,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7.51亿元,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15.2;实现农业增加值190573万元,其中农业106615万元、林业14629万元、畜牧业55862万元、渔业11078万元、服务业2389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40元和2739元,比2002年增长52.1%和5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846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8.5万人减少到3.32万人。(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万州是重庆市6个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区县之一。2000年以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到2006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9.5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1.5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2.8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累计投资57467.33万元(其中:种苗和造林费补助6604万元,生活费及粮食折现直补47377.47万元,粮食调运费3109.96万元,工作经费375.9万元)。工程实施镇乡(街道)50个,涉及退耕农户186861户,人口609617人。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是:第一,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工程投资强度大,建设质量高,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减少,全区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实施前的16.5%提高到了32.34%,预计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50万吨以上。第二,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依托退耕还林,全区新建笋竹、香料、工业原料等产业化基地31.4万亩,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促进了退耕农民的增收致富。每个退耕农户户平直接享受退耕还林生活费及粮食折现直补达到2600元。全区笋竹产业已直接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超过1000万元。白羊镇结合退耕还林新发展柠檬1.23万亩,总面积已达到3.7万亩,该镇拟通过3年的发展,实现柠檬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5万吨,产值1亿元,打造“中国柠檬第一镇”;高峰镇赵家村实施退耕还林后发展牛羊,种植蘑菇,输出劳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实施前的1700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太安镇凤凰社区实施退耕还林后大批劳力进城务工,劳务收入由2003年的18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701万元。据区农调队对150个退耕农户调查,退耕还林补助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4.4%。(三)退耕还林地区现状在全区50个退耕还林镇乡(街道)中,186800户退耕农户的耕地总面积485590亩;退耕农户有富裕劳动力222780个,其中已转移劳动力152661个;退耕农户已转移的劳动力人均收入3721元。2006年,退耕农户人均收入2425元,其中:退耕补助212元,种植收入383元,养殖收入395元,劳务收入1129元,其他收入306元。全区已完成基本农田建设266041亩,涉及退耕农户52492户、154248人;完成生态移民542户、2095人,涉及退耕农户483户、1945人;建成沼气池11232口,涉及退耕农户6621户;建成节柴灶22733个,涉及退耕农户14354户。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生态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困难退耕农户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建设内容、规模;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确保退耕地区的社会稳定;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增加退耕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加快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章 规划期和规划目标(一)规划期规划期2008-2015年,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二)规划目标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培育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第四章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享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退耕还林地区。规划项目安排以村为基本单元,非退耕还林村、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不纳入专项规划范围。第五章 规划内容根据国家和市级要求,经区政府领导审定同意,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五大工程。(一)生态移民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是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为解决退耕农民的生存条件和温饱问题,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结合全区移民规划,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和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方的退耕农户实施生态移民。全区生态移民涉及40镇乡、220村(其中贫困村81个),愿意实施退耕农户10220户、34000人。2008-2015年,全区规划生态移民工程拟搬迁总户数6429户(其中贫困户4394户),拟搬迁总人数22500人(其中贫困人口15378人)。规划整体迁出4626户、16189人;规划吊远户迁出1803户、6311人。规划集中安置2655户、9293人;分散安置3773户、13207人。规划安置区78个。(二)基本口粮田建设搞好基本口粮田建设,是保证退耕农户吃饭问题的重要前提。在调查了解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把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结合起来。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基本口粮田建设。2008-2015年,全区在50个镇乡(街道)、453个村,规划基本农田建设面积179017亩。(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好退耕农户对生活能源的需求,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原则,结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专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和薪炭林建设,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对具备发展沼气的地区,重点和优先安排退耕农户发展沼气;对能源缺乏和森林资源少的地方,发展推广节柴灶,逐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在不具备条件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地区,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空地适度发展薪炭林(每户不超过3亩),为退耕农户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2008-2015年,全区在49个镇乡(街道)、329个村,规划修建沼气池10067口、节柴灶10000个,营造薪炭林240000亩。(四)后续产业发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和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改良品种,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推广新技术等经营管理措施,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2008-2015年,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业基地357200亩,其中:蔬菜基地8000亩、柑橘及林果基地80000亩、竹木基地269200亩;规划养殖业基地62321羊单位。(五)补植补造搞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必然要求。本次规划以全区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为补植补造对象,以保存合格率和检查验收结果为依据,结合我区2006年旱灾损失实际情况,即以非人为因素造成不达标的全区退耕地造林确定补植补造规模,增加灾后补植补造任务,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2008-2015年,全区在28个镇乡(街道)、65个村,规划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总面积151000亩,其中:退耕地补植补造面积113250亩、荒山荒地补植补造面积37750亩。第六章 投资概算(一)投资来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投资,包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国家追加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整合投入资金,农户自筹资金。(二)投资标准1、生态移民。投资标准10652元/人,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5000元/人。2、基本口粮田建设。稻田改良投资标准750元/亩;坡耕地综合整治1050元/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600元/亩。3、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投资标准3200元/户,其中巩固退耕成果专项资金补助1500元/户;节柴灶投资标准500元/个,其中巩固退耕成果专项资金补助250元/个;薪炭林投资标准250元/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100元/亩。4、后续产业发展。种植业基地中,蔬菜基地投资标准800元/亩;柑橘及林果基地投资标准850元/亩;竹木基地投资标准750元/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500元/亩。养殖业基地投资标准200元/个羊单位,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100元/个羊单位。5、补植补造。补植投资标准80元/亩;补造投资标准120元/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50元/亩。(三)总投资按照投资标准和市级确认我区的退耕地还林面积(总面积515800亩,其中生态林460627.5亩、经济林55172.5亩)测算,万州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总投资为80572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41589万元;国家追加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800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18747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6436万元。各工程投资如下:生态移民,总投资23967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1250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5698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019万元。基本口粮田建设,总投资16649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941万元;国家追加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800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358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2328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9721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4160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335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2202万元。后续产业发展,总投资28876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8483万元;地方整合投入资金611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4283万元。补植补造,总投资1359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75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604万元。第七章 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据测算,一户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580立方米,基本能解决一户35口人全年的生活用能,节省烧柴2000公斤以上,或节省烧蜂窝煤开支650元,或节省液化气开支1020元。根据“养殖沼气种植”综合利用模式计算,每座沼气池年产优质沼肥20吨。施用沼肥,可提高肥效1530%,防病治虫,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收节支300元。发展后续产业,将促进退耕农户收入提高,可使12.62万退耕农户、46.7万人受益,退耕户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250元。(二)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移民,将使6429户退耕农户22500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改变。发展后续产业,可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直接使12.62万退耕农户、46.7万人受益。建设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可为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环境生活优美化、人民生活小康化”,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三)环境效益通过加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实施生态移民后的生态恢复,发展农村能源,将有效改善工程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实施生态恢复,使森林面积显著增加;二是工程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水文特征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水土流失减少;三是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一座沼气池,每年节柴2500公斤以上,相当于减少燃烧2.2吨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