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庐山真面目.doc_第1页
不知庐山真面目.doc_第2页
不知庐山真面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试论心理距离对阅读态度的影响摘要:普通读者在阅读作品或欣赏各类剧时,常常会出现千姿百态的角色效应。我们知道:角色效应的产生与读者的接受态度密切相关。在文中笔者通过对心理距离的理论阐释,来认知读者接受态度的形成。心理距离的远近则直接地造成了阅读态度的迥异。心理距离的作用机制使得文本与读者形成双向交流,从而完成对角色效应的影响。关键词:心理距离,角色效应,心理空间,先结构乐钧在痴女子里记载一痴女子读红楼梦而死的故事。痴女子沉溺于宝黛的爱情悲剧里,以致“笑啼失常”,言语无伦次。无独有偶,在国外的观众中也有这样的现象。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在上演至第五幕,奥赛罗扼住苔丝德蒙娜的脖子的时候,担任剧场警卫的白人士兵激愤地喊道:“我决不允许一个该死的士兵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人女子!”边喊边开枪,结果打伤了饰演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1这些是阅读态度中的极端现象,但在阅读中迷失身份的屡见不鲜。这种强烈的角色效应的产生与阅读时候的心理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心理距离的理论阐释心理距离是英国文艺理论家布洛于1917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学说,认为“对象的美并无客观标准,只要主体以审美态度进行观照,就是美的;审美态度中存在一种可以辨认的心理因素,即对对象采取非实用主义、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那种直接的功利态度,如伦理的、经济的、理智的态度都消除了距离,故与审美无关。”2他曾经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雾海行航”进一步说明其理论。他说在海上行航,突然遇到大雾。雾隔断了人的视线,海上的一切不利因素因为无法直接目测到,让人感觉到一种危机正在逼近。茫茫无边的海这时就像布满了罗网,船只恰似被命运摆弄在一种未知之境。但是你若放开这些现实色彩的考虑,再去审读这雾海茫茫的景致,恰若坠在人间仙境。此时的你不正让这不可思议的美景所陶醉,而由衷地发成赞美之声吗?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是实用世界的一个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需要却连瓜带葛地同结在一起,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碍”。3这时观看对象心理距离即为过近,而后一种则是适中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审美得以进行。冯特的弟子铁钦纳认为“物理学的世界是既不温也不冷,既不暗也不亮,既不雅静也不喧闹。只有当这些经验被看作是从属于一定的人时,我们才会有温和冷,黑和白,彩色和无色,乐音和嘶嘶声以及砰砰声。”4阅读的对象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属于物理学的范畴。而作为纸质媒介传达的东西被人接受才从属于对立于物理世界的心理世界。我们之所以对作品做出各种反应,有了各种感受,也是阅读的作品所传递的东西从属于人的心理空间。在这里,传递与接受效果的平衡,即两者之间的相融程度,有赖于人的心理空间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心理距离的远近。而对角色效应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心理距离的远近来完成。二、心理距离较近情况下对阅读的影响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认为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并提出“异质同构”理论,以一个著名的例子加以佐证:“一棵垂柳下垂的枝条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也正式因为垂柳枝条下垂形状及其柔软性与悲哀的心理结构具有相似性之故。”5艺术品表现为相似情况下的模拟:某种艺术形式必须趋同于心理情感的倾向及其内蕴。 在红楼梦,林黛玉因听戏而“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就是典型的角色效应。林黛玉是听到“姹紫嫣红开遍”从而留心,然后自思,再转而感觉耽误听戏。说明黛玉此时留心是因为“相似律”,即唱中歌词与内心深埋的东西发生碰撞,从而选择继续聆听。而后觉得这种心理必然耽误听曲,即对对象审美的妨碍。应该以虚静的心态去欣赏对象的自然之美或诗意之美。之后又因为所唱歌词却为自己生平所思所想所感所伤,不禁又化入戏中。这时的戏非对象的“戏”,词曲不过是在演示她内心的萌动和伤怀。这种转换的过程有着根本的原因。因为林黛玉父母双亡,自小寄人篱下。虽贾母视己一如己出,也无法消弭少女飘零的心绪。再者和宝玉之间的感情产生了挫折,由此有着许多容颜易逝,人情难留的感悟。这时黛玉的心理场和对象即戏文中所传达的意义是吻合的,心理距离呈现较小的状态,为此,她不能止地化为对象之中,成为飘零的花朵、易逝的春晖,引发内心的悲鸣,角色效应自此而发。海德格尔提出的“先结构”也为我们认识心理距离对角色效应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理论资源。“在理解文本意义之前,人的大脑里已然装满了东西,这些先入之见先获之识构成了理解的先结构。这个先结构不可避免地将解释者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带进了理解和解释。”6一个阅读者作为个体有着独特的人生经验和体会,他在阅读作品之前也有着对世界、人生等的基本看法。这些认识都构成了自己主观方面较为稳固的一部分。在阅读作品之时,对象吻合了自己的心理场,形成心理距离过近,从而在认识对象时刻就无意识地掺入自己主观的观念,在作品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为之或洒泪,或悲啼,或大笑。从另一方面说阅读者所悲所喜的对象非阅读物中的角色而是他本人。因为心理距离的过近引发了阅读者的主观愿望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在文本的情绪波动中套入自己的生活、理想等等。这样发生的角色效应不妨称之为“再现型角色效应”。三、心理距离较远情况下对阅读的影响上面所提到的是在心理距离过近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角色效应。但是往往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我们在阅读武侠、黑幕、言情小说中亦会发生许多悲喜无常的角色效应。而这些作品中的故事也好,人物角色也好都远离生活,也不是普通人群日常所感知的。这时心理距离对角色效应是如何发挥影响的呢?普通的阅读者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此种阅读为非审美的。梁启超曾言“读小说者,必常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中主人公。”7通俗小说往往具有超现实性和离奇性。阅读者的心理距离往往很大,认识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点。通常在这些通俗读物的阅读初始并不具有发生角色效应的可能。但随情节的深入,故事人物形象的确定,读者也开始兴奋点指向的集中。心理距离过大,为读者阅读之初所具有的功利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联想能力被激发,或联系社会,或联系自己。平日之中无法实现的生活于是在作品中得到了心理补偿。或风花雪月的缠绵,或义博云天的侠骨,或除暴安良的惬意,这些都为读者带来一种平淡生活无有的波澜。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对角色有选择地模仿并进行替代。在阅读中必然对自我身份进行不断的认证。而这个过程的展开就将读者带入一种神秘的虚拟情形中,在假定的情势下,情绪必然波动,难分自己是谁!心理距离过大,摧毁自我主体的理性世界,主客观的世界被消融,呈现一种非理性的假想。和心理距离过近带来相反的角色效应:不是客观融入“我”的世界,而是作为主体的“我”吸附在客体阅读对象之中,并随主体选择的角色情绪和经历变化而变化。读武侠,我们可能为某女子的魂消却无力挽救而顿足;读黑幕小说,我们会为某种黑暗现象被揭而雀跃。四、结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心理距离让读者置身于角色之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书中人物。我们对心理距离进行研究,当然不必夸大其在一切领域的作用。但心理距离客观地存在于我们对对象的审读过程中,它对角色效应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心理距离的远近也使角色效应的发生类型各异。心理距离的适中,不即不离,从而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和虚静的心态。参考文献: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大出版社,第137页2 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475476页3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