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2011 开题报告.doc_第1页
20110502011 开题报告.doc_第2页
20110502011 开题报告.doc_第3页
20110502011 开题报告.doc_第4页
20110502011 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艺术论文写作学 院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专 业 艺术学 姓 名 学 号 20110502011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 5月6月 一、论文选题报告 论文题目:大足北山石刻宝珠纹研究以造像的头光和背光处的宝珠纹为中心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课题来源国 家项 目部、省级项 目横 向联 系自 拟合 同编 号经 费 数(万元)题目类型基 础研 究应 用研 究工 程应 用其 它自选报告内容:(国内外现状综述,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一、 国内外现状综述大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 8921162 年,它展示了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不仅具有一个自洽的意义结构,同时还准确映射了社会权力的关系格局,并与中华文明的“宇宙图式”紧密相连。大足北山(原名龙岗山)摩崖造像,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龛窟密如蜂房,分布于长约 1 里,高约 7 米的崖面之上,造像雕刻细腻、精美典雅。大足北山佛湾造像,可以被看作一个已经凝固了的跨越晚唐、前后蜀、两宋的石窟艺术专题陈列展。国内外对大足石窟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才渐渐为国人所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的研究焦点主要是考古、断代、内容形象考证、大足石窟与四川密教的关联、大足石窟与其它石窟比较研究以及造像方法、造像艺术特色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大足石窟进行的考察取得了最为瞩目的成果。1955 年陈习删写成大足石刻志略,约十七万字,把大足石窟分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前人论文搜集辩证。这个时期针对大足石窟的研究主要是科学领域的编号、绘图、拍摄及综合考察,但只能说停留在介绍和资料整理阶段从理论上探讨的文章还不算很多。1961 年大足石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学术论文日渐增多。温廷宽发表大足佛教摩岩造像艺术价值及其现状,指出:大足石刻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此后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李巳生,石窟专家阎文儒,文艺理论家王朝闻等都先后对大足石窟进行考察。1982 年 11 月成立“大足石刻研究学会”。之后多学科纵深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如邓之金、陈明光探讨大足石刻的成因研究;王家佑的柳本尊与密教从宗教方面入手;陈习删、李正心、东登从实物考证方面论证宝顶山石窟的断代;叶毓山的神像人化又把大足石窟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向前发展了一步。到 1985 年由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三人合编的大足石刻研究成为八十年代大足石窟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大足石窟的专著和文章有很多,如李巳生大足石刻之美、赵树同安岳石窟与大足石窟的雕刻艺术研究、刘长久 、胡文和大足与安岳石窟某些造像的比较、王天祥意义系统的生成与阐释:大足宝顶石窟造像分析、刘颖石窟中的文化融合与演进、傅振伦大足南北山石刻之体范。此外,针对大足石窟艺术特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孙闯在雕塑杂志发表造像方法谈,从雕塑手法谈到唐宋时期南北佛像世俗化的特征;郭祝崧发表大足佛窟造像琐谈,主要介绍观音形象和释迦牟尼形象中国化的内容,从其中宣扬孝道入手探讨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问题;宋朗秋发表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特征的研究一文, 以“神像人化”为切入点分析观音、释迦牟尼人物造型,阐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观点例证大足石窟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总趋向吻合;王官乙的大足石窟的艺术特征一文高度总结了大足石窟的艺术特色,概括了宝顶山石窟包括“图文并茂”在内的七大特征,把宝顶山石窟比作了“连环画”;修海林发表宋代杂剧南传形式的文物遗存四川大足石窟“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考详细考证这组雕塑是“世俗化”特征的一个例证也阐述了大足石窟群特有的“世俗化”人文特色,提到了大足石窟中一系列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群雕中有相当一些群雕的组合特点是以一些世俗化的人物造型,以及连环画式的雕像,组合展现了许多世俗生活的内容。然而,对于大足北山石刻摩岩造像宝珠纹研究此类文章少之甚少。 另外根据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可以看出:图像的解读和深入研究,在题材丰富的大足石刻中依然是重点;近年大足石刻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北山石窟;密教、柳本尊 密教、柳本尊研究的深入探讨,正一步步揭开四川宗教流派的面纱;对国内外其他石窟和不同质地的佛教造像的调查与论述,都关联着大足石刻研究时空上的互补。纵观国内外研究从美术学角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大足北山石刻摩岩造像宝珠纹研究的相关专著及学术论文甚为少见,因此通过对大足北山石刻摩岩造像研究的基础上,将造像头光和背光处的宝珠纹加以研究,尚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空间。同时,我想应该不是只从考古的角度去颂扬大足北山石刻,而应从自身专业为研究角度去探讨其独特性,在前人研究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艺术价值。二、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1)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大足石窟始开凿于唐代,到两宋时期达到巅峰。虽然大足石窟与北方著名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等石窟群相比年代较晚,但是它延续了石窟艺术的历史生命。自大足石窟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开凿石窟的活动。北山石刻佛湾佛教造像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趣、充满了戏剧情节。本文皆在以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宝珠纹的形制特征及其出现地方作以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的具体情况。通过北朝到宋代中具有典型性,而且有年代序号的巩县,龙门,麦积山,响堂和敦煌莫高窟宝珠纹的形态对比,阐述宝珠纹的变化趋势,进而提出大足北山石刻宝珠纹的特征,基于当时的实物及文字资料和佛教经典考证,分析了宝珠纹在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的含义及流行背景。(2)课题研究的实用意义本文拟从大足北山石刻造像中宝珠纹的产生背景入手,揭示宝珠纹的审美特征与精神内涵,以艺术价值作为研究的重点,探讨在当代艺术创作与设计中,结合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手段,从而提升大足石刻艺术在当今社会艺术设计与文化的附加值,这对于文化传承和审美意象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大足石刻艺术中宝珠纹的现代价值,可以视为是研究并且挖掘出这段艺术领域中历史学一定的社会功能,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文化理论界包括相关政界人士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研究它,不是在史学程度上的故纸之学,而是领悟其精髓,重视它的镜鉴作用,便于当今的艺术文化界所领会借鉴。以下分类说明: a: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艺术等方面,对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宝珠纹加以研究及概括,从而推动宝珠纹在当代设计产品中的应用。 b:对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宝珠纹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语义与设计理念的表达,为现代的设计乃至其它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所借鉴,以此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三、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1、研究目的大足北山石刻造像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宝珠纹图形纹样被广泛的应用其中,以雕、绘、等表现手法出现在不同类型的石刻造像中。特别是2005年8月大足县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承办以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并围绕大足石刻研究、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文化旅游策划与创意研究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更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论证研究,尤其是这些图形所呈现的视觉语言与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大足北山石刻造像艺术是光辉的,也同样可以视为是遭遇不幸的文明,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对于大足北山石刻造像艺术的深入研究正方兴未艾、前进的道路光明而又灿烂,虽然要做的工作繁琐,但是可开拓的领域相对更为宽广。大足石窟始开凿于唐代,到两宋时期达到巅峰。其中宝顶山石窟造像群便是集中了两宋时期最具有显著特色的登峰造极之作。虽然大足石窟与北方著名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等石窟群相比年代较晚,但是它延续了石窟艺术的历史生命。因此,对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宝珠纹的形态、变化趋势、特征、含义与流行背景进行整体梳理和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将以“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宝珠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它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并找出成因从而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然而,还需要从其它的具体细节去深入研究。对于现有认识上、学术上和相关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等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倡导认识、总结、对比,一方面为大足北山石刻造像理论研究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另一方面为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宝珠纹的艺术价值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2研究内容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根据暨远志、黎方银以大足北山有纪年的洞窟为标尺进行排比,将北山石窟分为四期,并对其成因提出了初步分析。黎方银代表大足北山石窟考古学研究课题组,报告了国家文物局立项科研项目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第237-249龛考古调查的简况,对其阶段性工作以及最后调查报告形成的框架作了探讨、说明。围绕北山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考古调查。王惠民承担研究并报告了该龛图像源流,对该龛造像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图像解读。李志荣承担研究并报告了该龛中的建筑,对其表现的建筑群布局、建筑单体和局部营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与其它地方石窟中的同类题材进行了比较。 因此,本文研究内容是以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宝珠纹的形制特征及其出现地方作以分析,并探讨其变化的具体情况: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产生的客观背景;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同其他石窟中的宝珠纹进行比较研究;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常见的几种形态归类总结;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的审美特征;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的精神内涵;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传承利用价值;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性等。通过北朝到宋代中具有典型性,而且有年代序号的巩县,龙门,麦积山,响堂和敦煌莫高窟宝珠纹的形态对比,阐述宝珠纹的变化趋势,进而提出大足北山石刻宝珠纹的特征,基于当时的实物及文字资料和佛教经典考证,分析了宝珠纹在大足北山石刻造像头光和背光上的含义及流行背景。另外,对本文进行总结,阐述其研究的意义及将会产生的影响,分析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之上的其他的相关可行性拓展研究。3技术路线(1)明确研究目的和范围。对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进行整理和系统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现代设计思维模式。(2)在现实主义、社会科学、文艺学、美学指导下,在中国民间文艺大系统的框架下,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的子系统下,参阅设计学、设计方法学、艺术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哲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以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对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特征进行系统分析。(3)界定相关学术概念的定义。(4)从书本上以及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亲自去大足北山参观、走访、调查、分析,从而所获得作品图片和相关资料。(5)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及自己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同时对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四个时期宝珠纹进行对比分析。(6) 分析总结相关资料。 (7)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8)研究方法: a:分析与综合法:借助美学、图形学、艺术学、视觉传播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系统综合的分析研究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现阶段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引出宝珠纹图形的艺术价值的内涵。b:分类与类比法:从系统科学、哲学思想各种思维方法及生态科学、社会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比较研究宝珠纹艺术形态的内涵。c:举例与对比法:根据宝珠纹图形艺术形态设计在当今艺术创作设计中的应用理论及实践。对比古今的异同点,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论证宝珠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性,根据图形寓意和审美艺术特征,揭示图形发展和方向对现代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民族学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的重要性及本质,并总结出发展趋势。d:田野考察法:亲自去大足北山参观、走访、调查、分析,从而所获得作品图片和相关资料。e:文献综述法f:逻辑演绎法(个案研究法、归纳法等)。四、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创新之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到来,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现象给长期处于经济劣势带来的文化艺术排外现象的中国设计师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把握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尺度,将传统中国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的宝珠纹图形元素作为创新设计的生长点,走向世界,是艺术设计需要研究和创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的类比,系统的论述了这个创新的生长点,即:艺术设计中的宝珠纹图形情感语言的精神倾向提炼与传承这个创新而终极的境界。从设计艺术学及历史学上分析宝珠纹,并整理分析宝珠纹的形式特征和历史背景。把设计、材料、结构、文化、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两宋时期的大足北山摩岩造像中为什么会出宝珠纹的运用,其精神内涵和流行背景又是什么,把大足石窟中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着重分析论证,探讨其原因。另外,纵向的对比研究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本文所要分析论证的是宝珠纹运用这一特征是在开凿大足北山石窟的时候设计者通过总体布局规划主观上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以大足北山石窟最具有代表性实例入手,通过描述介绍他们头光和背光上所展现的宝珠纹形制以及背后所要表现的佛教教义内容,并阐述大足北山石刻造像中的宝珠纹是怎样的单独并具有象征性以及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分析探讨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形成原因。第一,赵智凤其人的生平分析。第二,社会历史原因。第三,四川地区柳本尊密教传播造像的题材。第四,宋代绘画等艺术形式对石窟雕塑的影响。研究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宝珠纹的运用对一个自身专业为出发点去探讨古代先人的优秀的艺术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这对我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只去盲目崇洋媚外追从外国的艺术。我辈有责任和义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3预期目标根据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四个时期宝珠纹等不同类型总结出宝珠纹图形的艺术特征,总结出以下: 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头光处只有宝珠与火焰两个要素结合而成。 在宝珠纹和火焰的结合基础上,加饰莲花纹和圆圈,按宝珠形态可以分为圆形宝珠、葫芦形宝珠、菱形宝珠和水滴形宝珠。 在构成要素及形态上只有宝珠和半月形上附着火焰两个元素结合而成。在大足北山石窟佛教造像中头光处和背光处有宝珠与火焰两个要素结合,同时在宝珠上有许多零星点状分布。宝珠有双层并与火焰结合等。五、可行性论证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本文中概念的界定是通过综合学术界对同一概念和观点达成的共识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界定。本文通过提出观点,举例描述,阐述例子论证观点,以及从自己提出观点分析探讨原因,对比论证,最后提出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和对艺术创作的启发。(1)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艺术学、佛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以系统理论方法对大足北山宝珠纹进行分析。(3)在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一直关注于佛学,经常了解佛学相关知识,并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对此的研究成果,为本次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4)从书本上以及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现在去大足北山石刻参观、走访、调查、分析所获得的作品图片和相关资料。此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比如横向的对比研究范围大,以及对国外资料的收集,以及在整体框架上的归类总结。综上所述,该课题具有大量考察资料、相关文献和前期阶段性成果,具备基本科研条件。并且在学科领域里具有“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市场应用价值。综上,本课题研究具有可行性。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 陈习删. 大足石刻志略. 油印本 1955.2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大足石刻. 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 1962.3 李巳生. 大足石刻. 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 1962.4 大足县志编修委员会. 大足县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5 刘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