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故宫导游词讲解5篇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以下是整理的沈阳故宫导游词讲解5篇,欢迎阅读参考! 沈阳故宫导游词讲解(1)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很荣幸陪同各位游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沈阳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 初建时叫“盛京宫惋,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1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今天,故宫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各式建筑90余座,房屋300多间,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沈阳故宫按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为三路,即东路、中路、西路。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辅以十王亭及銮驾库,是故宫的早期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所建;中路建筑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内宫阙,以崇政殿为主体,包括大清门、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主要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所建;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主体,包括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建于清乾隆年间,即1781年至1782年。嘉庆时期,沈阳故宫又有部分增建和扩建,以后经屡次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好,大家请跟我一起走进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中路】 我们首先参观中路建筑。中路建筑自成体系,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满、汉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地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大清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或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许“背惋”(背向北)或“面阙”(脸朝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者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遥向门北的祟政殿叩谢“天恩”。当年,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候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 大家请跟我来,这就是故宫中路的一进院落。正中是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故宫的乐器,陈列分为三组,即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和卤簿乐。 我们看到的东面的那个院落是“祖庙”,它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祖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所以也称“太庙”。请前行几步,面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崇政殿,也叫“正殿”,我们常称它为“金孪殿。它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36年皇太极的登基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并把国号由“金”改为“大清”。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是在这里临朝听政。我们走过去看一看。祟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大家请往上看,崇政殿的外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是墀头、搏风、螭吻、山顶、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它们把整个大殿装点得庄严、高贵、肃穆、富丽,十分悦目,非常壮观。这种装饰形式还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有翊门,反映出设计者尽力使皇宫殿廷主要建筑绚丽华贵的审美心理,这也是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之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两两相对;而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彷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极具装饰效果。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莲式的柱础石、殿门上方莲花如意蜂窝状的木装修、柱顶的兽面纹饰等,与大政殿的同类装饰一样,都*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 我们来看看祟政殿里面。现在的格局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没有装饰天花,椽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殿内明堂设有堂陛,前为金龙蟠柱,柱后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宝座两侧有鼎式香炉、轩辕镜和太平有象等装饰之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殿前的大月台。台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西南有“嘉量亭”,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作“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要给缸穿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用以防冻。 请各位走下大月台。崇政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组建筑群,俗称“东所”和“西所”,都是乾隆十年(1745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东所是清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居住的行宫,包括颐和殿、介祉宫,宫后另有敬典阁,是藏(玉牒)的地方。西所是皇帝东巡时办理国政和居住之处,包括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宫后另有崇谟阁,是存放清实录、满文老档等典籍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路的二进院落。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顶,前有出廊,是一个过渡性院落。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皇子的书房和寝所。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经常提到的“前朝后寝”,对少数民族满族来说,到皇太极时期已初步形成。从大清门到凤凰楼可以说是外朝,而由凤凰楼到清宁宫便是皇帝起居生活和后妃居住的内廷了,这与努尔哈赤时期的“宫”与“殿”分建两处截然不同,反映了满族在向汉族文化学习过程中有了明显的质的进步。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凤凰楼,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 清入关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像、行乐图及清初十宝。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凤凰楼建在约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共三层,为三滴水歇山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 请各位抬头看,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着“紫气东来”金字横匾,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关于“紫气东来”,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传说当年函谷关令尹喜夜梦次日清晨老子要路过函谷关,于是非常惊喜。第二天天没亮便清扫庭院,登上城楼,焚香相迎。不久,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在冉冉紫气缭绕下,伴着仙乐来到此地,为他写了“五千字文”,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经)。其实这是借道家语来说明北京的大清帝国是始于东方的盛京皇宫。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走进这故宫中路的第三进院落,一睹当年神秘的清帝后宫色彩!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便是皇太极和后妃们的生活区。正北面是清宁宫,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壁,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四间是举行家祭的神堂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东边开门,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后面,从地面垒起,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有特点,一会儿再绕过去看。这就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萨满教是过去满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原始信仰,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祈祷消灾避祸,国泰民安。 清宁宫和满族民居一样,在西墙正中供奉神龛,前面摆放供品祭器。举行祭祀时按例要杀猪献神,参加者同吃“福肉”,门间北窗下的两口大锅就是煮肉用的。室内还悬挂着当年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此祭祖时题写的匾额和诗句。除了在西屋杀生、祭神,还要在室外祭天。院内东南角的这根朱红色木杆就是祭天用的“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顶端有锡斗,里面放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同时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有关,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6岁的顽童福临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宫,下凤凰楼高台的石阶,到崇政殿前登上龙辇,出大清门,再到大政殿举行登基典礼,开始了做皇帝的生涯。 第二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宫的庄妃是清世祖福临的母亲。这位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辅弼过夫君皇太极以外,尤以辅佐她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和孙子玄烨(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业,成为清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杰出人物。在皇太极之前和之后,满族皇室与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断。 这不仅是因为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巩固满蒙联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清朝的逐步强大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观到这儿我们可能想到,在北京紫禁城里,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而后妃们的生活区即乾清宫、坤宁宫却相对低矮得多。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则与北京故宫恰恰相反,大政殿、崇政殿台基都不足两三米,而帝后寝宫却居高临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这是满族的习俗。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相传择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然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和安全的需要。清入关前,后金国家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全城景物可尽收眼底,敌情也不例外。 这样就出现了沈阳故宫“宫高殿低”的建筑特色。眼前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惟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距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了一番心思。工匠们将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上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既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族建筑的精妙之处。宫中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清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的烟囱都不得高过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筒”的谐音。各位游客,参观了故宫的中路建筑,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东路建筑。 【东路】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东路,首先看一看这里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从建筑形式上看,正中的八角大殿和两侧的方形旗亭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满族早期狩猎和行军时,类似蒙古包的帐殿就是驻扎的临时房屋,这些建筑形式正是脱胎于女真民族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从总体建筑布局上看,八角大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十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面前这座八角大殿就是大政殿,原称“大殿”或“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被命名为“笃恭殿,康熙以后又统一改称“大政殿”,意为“大的政务的衙门”。这里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举行大典和行使权力的地方,如颁诏大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继位等,见证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开始在这里行使权力;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在这里登上汗王宝座;祟德八年(1643年),清朝第一位娃娃皇帝福临在这里登基继位;顺治元年(1644年),小皇帝福临在此命令他的叔父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占领沈阳,将殿前广场改为俄军的训练场。无声的建筑,目睹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耸立于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上,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 其正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通连平地。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门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前两侧柱子上盘绕着一对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生动。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黄琉璃瓦是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反映,绿剪边是为了突出金黄色殿顶而采用的一种巧妙装饰。重檐上下各有8道五彩琉璃垂脊,既体现了满族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满族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圣之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帐殿”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现在请大家走入殿内。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立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两旁的楹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常怀韶庭永祚卜世卜年。”这是一副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保大清江山国运绵长。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降龙藻井,体现了宋代营造法式,周围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使这座弯窿式的殿堂更加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气氛。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大政殿的“亭子式”建筑和黄琉璃瓦绿剪边等,具有浓郁的满族建筑特色;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的宝瓶、火焰珠、蒙古力士,殿内的梵文天花和外檐柱顶的兽面纹饰等带有鲜明的藏蒙建筑风格;大木架结构、廊柱式、飞檐斗拱、八角重檐、降龙藻井以及殿内外的龙形装饰等,体现了汉族的建筑思想;门、窗为隔扇式,并用高丽纸糊在门窗根外,又具有东北地方特色。 请大家向南看,大政殿前的这个广场,南北长195米、东西宽80米,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旁以八字形排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左右翼王是当时为方便出征打仗而设立的官职,作用是分管自己一侧四旗的旗务,以便于将所属四旗旗主的意见综合分析后禀报给大汗,并且将大汗的意图传达给四旗旗主以减轻大汗的工作负担。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治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早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就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规定国内男丁每300人组成一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固山”在汉语里是旗的意思,各固山之间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加以区别,8个固山就是八旗。八旗是政治、军事、生产合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王亭与大政殿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是满族早期国家政治特色在宫殿建筑上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清初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和君臣合署办公的政体。当时在商讨国家大事时,皇帝端坐在大政殿内的金龙宝座上,左右翼王及八旗贝勒、大臣分列两厢各坐一亭,隶属分明而又整齐有序,场面是很壮观的。除了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恢复了当时的办公原貌外,其余这些亭子里面都是古代兵器展览。十王亭南还有乐亭两座。 【西路】 参观过中路和东路建筑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故宫的最后一部分“西路建筑”。眼前的文溯阁是西路建筑的主体,附属建筑主要有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文溯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仿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库全书共缮写7部,其中1部就藏在“文溯阁”。1966年10月,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等秘密运至兰州,后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顶盖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此外,文溯阁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入含茄,万象沧冥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1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7间卷棚式建筑,黄琉璃瓦顶,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沈阳故宫馆藏了许多清代珍宝,有书画、宫廷遗物等大批历史文物。 现在大家可自由前往参观,请注意集合的时间和地点。 谢谢各位合作,一会儿见。 沈阳故宫导游词讲解(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先在东西朝房侯朝。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再有单开门,双开门。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 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我们走上台基。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气很冷,水都会结冰。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我们走上须弥座。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 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 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 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相对恶劣。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台上有一高楼。此楼名曰凤凰楼。原名五凤楼、翔凤楼。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沈阳古称盛京。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 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穿过凤凰楼我们进入了一处院落,此处就是皇太极的后宫所在。这里为典型的满族四合院建筑。正面的是皇太极的中宫清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排列着,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我们下面依次参观。从外面看清宁宫,我们就会发现满族的民居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汉族的民族门通常开在正中间,而我们眼前的满族民居的门却开在靠东的一侧。满族民居有句名谚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 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烟囱,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我们进入清宁宫参观。住在清宁宫的女主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死后呗册封为孝端文皇后。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十五岁时嫁给皇太极,生有三个女儿。由于哲哲娘家科尔沁部在蒙古各部落中归附后金最早,与之关系最紧密,所以皇太极改元称帝册封后妃时,便将地位显贵的哲哲立为中宫皇后,她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行大礼、正式册封的皇后。顺治七年哲哲故去,谥号为孝端文皇后 ,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清昭陵(沈阳北陵)。请各位朝西面看。满族人以西方为大。所以西面供奉着神龛,此幅画像为关公。 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故而非常崇拜关羽。满族人把关羽封为武神。在清朝以前我国的武神是岳飞。清朝人统一天下以后,因岳飞曾经和满族的先祖做过战。所以岳飞下了岗,关公成为新一任的武神。在神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万福之原和合撰延祺。万福之原是乾隆御笔,意为万福来原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御笔,意为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下面提一个小问题。有知道清宁宫中这俩口大锅的用途的吗?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口锅是用来祭祀的。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祭祀过程既庄重虔诚又有神秘色彩,主持祭祀的萨满巫师头上带着高高的神帽,身上系着腰铃,手中拿着单面鼓,在地中央边唱边跳。 我们现代所说的跳大神就是从萨满巫师中演变过来的。主要的祭品是自家养的黑色雏公猪,人们将热酒灌进猪的耳朵,如果猪耳朵有晃动即表示神灵已经接收该祭品。如果不动,则表示神灵不满意,则本次祭祀活动不能在进行下去了。猪由于受到刺激就会摇头,称为领牲,满族人认为此时的猪已经通神,成为连接天地的媒介。 然后将猪宰杀后煺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入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每年正月初一,满族的祭祀活动最为盛大。初一早晨王公大臣都要到皇帝家来做客。皇帝会将煮好的福肉赏赐给他们吃(清水煮肉),吃的时候不蘸任何调料。那位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则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其余剩下的部分会放到门内左侧的案板上。在杀猪的时候,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干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乌鸦为什么能成为满族的神鸟哪?这就要从乌鸦救凡察的故事说起。满族的先祖有一次背仇家所害。全家只有一个叫凡察的小孩逃了出来,仇家要赶尽杀绝。凡察跑的精疲力竭之时卷曲在一棵棵树边。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和凡察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凡察一定不会再这。就这样凡察得救了,凡察后来成为了满族的英雄,为族人报了仇。于是满族开始供奉乌鸦为神鸟,祭祀的时候用猪内脏来供养乌鸦。 当有流浪的乞讨者经过时也可抓取索伦干上的东西吃。言归正传。清宁宫内东侧被隔开里面称之为暖阁。也就是皇帝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卧室。暖阁内部分为南北两间,两间都有火炕(龙床)。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完全适于北方气候温差较大的特点。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住在临窗的南炕,既明亮,又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自然十分暖和;而在炎炎夏日,避暑移居到北炕,则很凉爽,是理想的居住之所。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五十二岁,葬在昭陵(即沈阳北陵)。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我们下面逐一参观。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海兰珠后来者居上,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并把其居住宫室命名为关雎宫。关雎一词源于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了海兰珠所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赦天下,皇太极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足以证明对该皇子宠爱有加,可惜这位小皇子来到世上仅七个月,就不幸夭折了。 宸妃无法承受这一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积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极一直生活在怀念宸妃而无法释怀的状态中,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围猎路过宸妃的墓地,皇太极都要凭吊一番,痛哭一场。 两年后皇太极病逝在清宁宫,享年52岁,皇太极的英年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的三大怪。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中间炕上的佛龛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麟趾宫又称西宫,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麟趾二字出自诗经,意为子孙兴旺,乃人中龙凤。贵妃娜木钟是蒙古阿巴垓部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嫁与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为多罗大福晋,又称囊囊太后。原称霸于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在众叛亲离后死于青海大草滩,娜木钟率1500户部众,归顺皇太极。皇太极出于政治的需要,将其纳为福晋,崇德元年,册封为麟趾宫贵妃。其子博穆博果尔曾在皇太极死后成为福临(后来的顺治皇帝)皇位的最大竞争者。后成为顺治朝重臣,死后谥号襄昭亲王。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衍庆是福庆长久之意。淑妃也来自阿巴垓部,为林丹汗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与部众归顺皇太极,崇德元年册封为衍庆宫淑妃。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是多尔衮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的之一。 我们最后来看看皇太极一后四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宫。永福宫位居五宫之末也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后妃中名气最大的庄妃居住的宫室。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为次西宫侧福晋。如论及对清政权的巩固发展与影响,庄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评价为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后妃。庄妃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东宫宸妃海兰珠的亲妹妹,三人同出于蒙古科尔沁部。努尔哈赤最初打天下的蒙古科尔沁部落是他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多次征战互有胜负,努尔哈赤觉得继续打下去没有好处,于是决定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联姻被广泛的使用。当时还是皇子的皇太极和科尔沁部的哲哲成了亲。 联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个流淌着两个家族血液的男性后代。皇后哲哲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在老罕王努尔哈赤晚年,皇位争夺激烈,四大皇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对皇位存有野心。但是皇太极的妻妾中始终用没有一个流淌有蒙古血液的儿子,这对他的政治地位很不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跑到了科尔沁部想再找一个妻子,于是他选中了后来的庄妃布木布泰。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随后的日子里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但是也没有给皇太极生下一个儿子。皇太极继位以后和蒙古联姻的事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他又一次来到科尔沁部娶了已经26岁的宸妃海兰珠。26岁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年龄。有人说海兰珠此时是一位寡妇。 不管怎样皇太极还是娶了海兰珠。海兰珠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七个月后皇子夭折。皇太极十分心痛,正值此时庄妃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十分高兴,亲自起名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皇太极的一后四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由此可见皇太极对联姻蒙古的重视程度。 1643年皇太极在清宁宫突然驾崩,引起宫廷皇权的斗争,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庶出)与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互争皇位相持不下。当时正当清军挺进中原,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庄妃在这紧要关头,审时度势,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中宫皇后的支持,联合多尔衮推举福临继位,多尔衮做辅政王,从而避免了险些酿成的宫廷政变及清王朝的分裂。福临登基,庄妃从此成为皇太后,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出天花24岁在北京养心殿英年早逝。在庄妃的支持下,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即康熙皇帝。庄妃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庄妃在清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铲除权臣鳌拜的过程中,庄妃在幕后为年轻的康熙皇帝出谋划策。又如北方察哈尔部趁机叛乱,康熙帝在京师一时无兵可派,关键时刻,是庄妃向康熙推荐了大臣图海,统帅八旗健壮家奴组成的大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的察哈尔,一解康熙的后顾之忧。身为一国之母,庄妃还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地支持儿孙成就大业,康熙平定三番之乱时,庄妃先后拿出宫中银两、缎匹犒赏官兵。康熙二十六年,庄妃病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昭西陵,享年75岁。成为清朝后宫中寿禄最长的女人(其次慈禧74岁)。关于庄妃的传闻轶事特别多,比如庄妃劝明总督洪承畴降清、庄妃下嫁多尔衮等等。有的是出自民间的传说,有的至今史学界还争论不休。其实无论庄妃下嫁与否,都不能抹杀她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庄妃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代女性。 皇太极一生妻妾十五人。除一后四妃以外。分别居住在清宁宫的两侧的房舍内。我们来到清宁宫的后面。刚才我们说过了满族民居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我们刚才看过了口袋房和万字炕,我们马上要看到的就是出在地面上的烟囱。在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大家数一下烟囱有多少层?对一共有十一层,我告诉大家在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那么这什么讲哪?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寿终正寝的?对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 穿过后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 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等。二十八间仓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碾房、磨房是为后宫皇帝及其后宫制作食物之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清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人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身份,是不应该与皇帝后妃一样从正门出入的。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沈阳故宫在安设清了宫避雷针引线时,发现东山墙下距地表较浅处有砖石砌筑的遗迹,经继续向下挖掘,竟出现了一条上部砌成拱形的地道,从台上直通至台后的地面。经过分析认为,这就是台上宫区通往外部的另一个出入口,应是清太宗时期伺候皇帝后妃的人进出宫区之处,清入关初年,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其堵塞填平,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发现,如今这条通道已经过修整重新开放,使由此走过的游客对当年的宫廷生活又增添了几分遐想。 【东路】沿着后花园主路东行。从后门进入东路。在门前有一处影壁墙,又称照壁。个位仔细看墙上的图案。大家会发现上面所雕绘的图案为仙鹤,而非我们在电视中常见的北京故宫中的龙图案。这也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区别之四。步入沈阳故宫的东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广场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十王亭,銮驾库,奏乐亭构成。我们先来看看广场正面的大正殿。远观大正殿形如一座亭子。他的建筑学名称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清代俗称为八角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殿顶最高处是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是吸收了佛塔塔刹的艺术特色而精心设计的。同样精彩的是。紧贴宝顶下部的八条垂脊上,各立有一个彩色琉璃烧制的胡人力士,深目高鼻、紧衣小帽,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好像是在用力牵引绳索加固宝顶,构思巧妙,仪态生动,十分精彩。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殿柱顶端的外侧,各有相貌威猛、非狮非牛的兽面。据说这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把它装饰在建筑上,既能带来吉祥又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夏天时将门卸下形如凉亭,通风效果极佳。冬天时内生火盆市内温暖如夏。大政殿建筑在须弥座台基上。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正殿共有八面,四处台基,寓意大金国四平八稳。 我们走上大正殿参观。大政殿内是不设天棚的彻上露明造装修。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这些精美别致的天花装饰,既具有富贵祥和的气氛,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在殿内挂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大正殿在建成之初叫做大衙门。因为早期满语中并没有与殿相应的词,而是用从汉文中音译的衙门一词来形容它,所以把大殿称为大衙门。每天皇帝地就在大正殿内处理政务。在大正殿的两侧分别排列有十座小亭。这就是有名的大正殿十王亭。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体现了当时满族国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 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帷幄,有时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殿十亭叫做帐殿式布局,视为带有游牧狩猎民族特点的宫殿建筑的典范。 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八旗。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期车辆赠与合同样本
- 亚克力玻璃采购合同样本
- 出租小区车库合同样本
- 出售商铺合同样本
- 办理中介合同样本
- 买卖购房定金合同样本
- 加装电梯出售合同标准文本
- epc总价合同样本
- 加多宝购销合同样本
- 出租野餐用具合同样本
- 电商用户画像构建与精准营销报告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冀少版下册期末测试卷(一)
- TL-PMM180超低烟尘使用及维护培训
- 能源托管项目解决方案
- 夏季换季护肤知识培训课件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九单元:雕塑艺术 课件
-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 冰雪运动场所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 消化道肿瘤防治知识讲座
- 头疗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