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1页
高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2页
高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3页
高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4页
高三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 调整 以适应 的发展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第一部分 整体把握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工具 标准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关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主 按资分配 上缴 剩余 全部归奴隶主 地主 资产阶级 完全归属 人身依附 雇佣 谁更进步 自由 原因 改革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方式还有 革命 比较 现代中国有两项改革措施明显违背这一原则的 它们分别是 改革是否一定成功 1 前提 2 关键 3 其他因素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生产力 掌握政权 人民支持 肯定 否定一次改革 革命的标准是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在不断发展 改革也在不断前进 改革什么时候才算结束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一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 2 封建性质的改革 1 确立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 2 挽救危机 自我完善 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 3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的宗教改革 2 确立资本主义 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二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 目的 1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危机严重 缓和矛盾 挽救危机 维护统治 2 旧制度 习俗 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改弦更张 移风易俗 解放思想 3 民族危机严重 救亡图存 三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 成功的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2 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 戊戌变法 3 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 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 根本原因 2 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 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 4 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 改革的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革者本身的局限 2 反对势力的强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标解读 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梭伦改革 一 雅典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 多山 多岛 环海 1 特点 我们环绕着大海 爱琴海 而居 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柏拉图 2 影响 大海文明 经济生活多样性 经济 政治 思想 大河文明 小国林立 农业 手工业 工商业 难以统一 小农经济 幅员辽阔 追求民主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武力统一 竞争 开阔 积极 专制 满足 保守 公元前8世纪 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奠定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里克利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 一 梭伦改革的背景 1 雅典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阶级矛盾尖锐 2 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 3 萨拉米危机是改革的直接原因 导火线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的失败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矛盾表现 政治 没有地位 经济 富裕 阶级矛盾尖锐 出身 平民 与平民站在一起 出现原因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工商业奴隶主 最尖锐 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社会动荡不安 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萨拉米岛的丧失 从政治 经济 个人三方面概括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政治 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平民武装暴动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 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 尖锐的社会矛盾 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 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 发展海外贸易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贡献 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得到人民拥护 适应改革的需要 当选执政官 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改革的可能性 二 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道路 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 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鼓励发展工商业 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 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 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颁布解负令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三 特点 2 打击对象 1 改革理念 3 获益者 平民 工商业奴隶主 最大 奴隶主贵族 中庸 公平 平等 和谐 四 评价 a 物质基础 b 政治基础 c 制度保证 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贵族 工商业奴隶主 平民三足鼎立局面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1 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 积极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3 局限 a 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b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8年 1 出发点 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 2 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 设500人会议 3 陶片放逐法 内容 梭伦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 政府发放津贴 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 官员的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证性 公民大会及500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 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 使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 国力鼎盛 赢得邻邦的仰慕 梭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1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 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 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 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 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 任职期间比较短 监督官吏制度 陶片放逐法 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机构体现 公民大会 五百人会议 民众法庭制度体现 差额选举制 任期制 议会制 陶片放逐法 3 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 或评价 积极 促进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商业 航海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科学文化的繁荣 民主政治下形成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氛围 公民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 消极 民主范围狭小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奴隶 外邦移民 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 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 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 无政府主义 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解读下图 请回答 1 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下列序号各代表美国的什么部门 2 与 三个机构类似的梭伦改革时代的国家机关是什么 3 四百人会议 相当于美国的议会吗 请阐述你的理由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公民大会 执政官 民众法庭 不同 美国国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 预审提案 准备决议 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铁器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 自耕农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 私田 国有 奴隶主私人占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不用进贡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 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 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 私田越来越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铁器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 自耕农 2 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被破坏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 礼乐征伐出自诸侯 礼乐征伐出自大夫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铁器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 自耕农 2 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被破坏 周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 兼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铁器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 自耕农 2 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被破坏 周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 兼并 富国强兵 风起云涌的改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铁器牛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 自耕农 2 政治 分封制 宗法制被破坏 周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 兼并 富国强兵 风起云涌的改革 3 思想 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法家顺应时代需求 理论武器 大动荡 大变革 4 秦孝公变法图强 重用商鞅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 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 同时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法治 政治方面 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使秦军成为 虎狼之师 政治方面 建立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战争获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战 经济方面 废井田 开阡陌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 经济方面 统一度量衡 促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 促进国家统一 经济方面 习俗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增加财政收入 巩固统治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 收税 征兵 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 评价商鞅变法 性质 影响 1 性质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 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 实力大增 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基础 积极 1 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重农抑商 其深远影响有 探究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 为什么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 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 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 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 商品经济不发达 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原因 1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农战 和 法治 2 商鞍变法是实行最彻底 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变法措施最全面 为期最久 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 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 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4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 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 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 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 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 顺应了历史潮流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根本原因 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即便是商鞅遇害 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商鞅的正确决策 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 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他取信于民 执法如山 不惧权贵 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 对商鞅支持 重用 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背景 2打破特权 土地问题 内容 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过程 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结果 5影响深远 作用 不同点 略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 一 背景 1 天主教会作为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 日益腐化和专横 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社会根源 1 经济上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 2 政治上 民族国家发展 专制君主的兴起 3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人文主义 二 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 民族教会 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 廉价教会 三 过程 一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517年 揭开序幕1 背景 1 根本原因 15 16世纪 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3 导火线 1517年 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 内容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因信称义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义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 圣经 意义 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 建立廉俭教会意义 建立民族教会意义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追求地位平等 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 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一 背景二 过程 德国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原因 开始标志 1517年 马丁 路德发表 九十五条论纲 理论核心 因信称义唯一权威 圣经 内容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建立民族教会 俗权高于教权打击教会神权统治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意义形成新教路德宗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一 背景二 过程 德国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瑞士 卡尔文宗教改革信奉 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 先定论 内容建立民主教会建立廉俭教会 核心内容 先定论 主张 影响 人在出生之前 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 还是应该沉沦 即所谓的 选民 或 弃民 选民 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享乐和权利 注定会发财致富 弃民 却注定贫穷困苦 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一 背景二 过程 德国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瑞士 卡尔文宗教改革信奉 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 先定论 内容建立民主教会建立廉俭教会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特点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请思考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及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改革方式 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新教内容 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影响 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 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由于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 英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思潮 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 又被称作清教运动 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四 影响 1 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 经济权益 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 经济上 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思想文化上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发展了人文主义 各国普遍重视教育 兴办学校 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五 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双重性质 明治维新 专题八明治维新一 背景 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危机 必要性 自然经济解体 社会矛盾激化 列强侵略 倒幕运动 可能性 改革的目的 富国强兵 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具体说来就是 政治 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外 摆脱外来压迫 明治维新的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等级制度 改革政治体制 相对滞后 最先进行 为推行其它改革 实现富国强兵奠定坚实基础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1 政治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核心词 立宪政体 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仅用30年时间 就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 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核心词 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 明治维新的内容 教育改革 介绍西学 重视传播 社会习俗 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 改变落后愚昧 3 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改革 核心词 文明开化 明治维新的内容 历史影响 明治维新的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积极影响 使日本由封建落后国家变成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日本走上近代化 资本主义 道路的标志 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经济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政治 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 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文化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 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对外 摆脱了民族危机 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政治 宪法颁布后 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 议会形同虚设 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文化 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对外 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 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挑起二战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思考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英 法 美 俄 日 德 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 课标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归类 英国和法国 美国 俄国和日本 德意志和意大利 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独立战争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民族统一运动 戊戌变法 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历史根源 维新派基本主张 变法图存 强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设议院 开国会 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二 维新过程和内容 1 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 揭开变法序幕 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 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 发展 创办报刊和学会 3 高潮 百日维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康有为的 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新政从6月11日至9月21日 史称 百日维新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抵御外来侵略 挽救民族危亡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4 结局 9月21日戊戌政变 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5 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主观上 脱离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上不够成熟 急于求成 客观上 封建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 三 历史评价 1 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 积极性 进步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性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 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启蒙性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 局限性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 开国会 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局限在社会上层 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训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结果却迥然不同 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 走上了强国之路 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近代改革整合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其主线是现代化 但在此进程中 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请简要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