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 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设为例文章内容The Morphology Feature and Prototype Return of Traditional Water RegionWANG Ying Abstract:To counter those factors that cut apart the town forms and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apidgrowth and expansion of the small towns in the suburban area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Shanghai,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towns inthe river regions and the modern towns,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typolopgical elements of thetraditional towns and put forward the tactics of repairing the cut-apart towns by town gardenization andthe return of the typolopgical elements,with the hope that the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construction of towns in the suburban areas of Shanghai. 提要本文针对在上海市城市化的进程中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中所存在的种种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寻构成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的原型要素,尝试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型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以期对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传统水乡城镇现代城镇原型要素连续割裂 上海地区地处河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典型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自然形态与人工聚落环境极为和谐的城镇形态。人们称其为上海地区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从80年代初至今的20年间,以上海市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为背景,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渐转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的变迁,使小城镇的功能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对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借助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以及现代营建技术,造就出了迥异于传统水乡城镇的城镇形态(笔者把这一城镇形态称为现代城镇结构形态)。新的城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城镇形态的变迁过程中,传统水乡城镇形态受到极大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遭到破坏,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逐渐丧失。同时,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上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小城镇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小城镇作为上海市郊区农村城市化的地域单元,是促进产业聚集的经济发展载体;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上海市周边人文、生态圈的构成要素,还应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环境。城镇结构形态必须从仅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基于以上几点,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提炼构成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色的原型要素,分析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特征以及现代城镇中水乡地域特征、人文特色丧失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以期促进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色的延续和回归。1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原型要素的探寻1.1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连续连续是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连续不仅是物理属性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更包括内在的秩序和逻辑上的延续和一致,以及人在心理感知和交流上的连贯和通达。连续是指城镇中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人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高度融合;在人为环境和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空间尺度的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多样化,以及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形成;在人为环境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上,表现为各要素组合空间的流动和界面的连续。1.2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型要素原型(archetype),也可称为“原始模型”。50年代末期,Team10成员之一的赫茨伯格(Hertzberger)将原型概念应用到城市设计中。他认为,“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就像单个公式应用一般。我们唯有重新评估已经存在的种种意象,并使它们更符合于我们的现实情况,除此别无选择。”上海市的小城镇如四大古镇嘉定、南翔、松江、朱家角等就都具有不同的城镇面貌,但都属于传统水乡城镇的范畴,这说明它们具有一致的原型要素,只是阐释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原型要素即为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最根本的构成要素。1.2.1原型要素1-水体“水体”是传统水乡城镇风貌中最必不可少的要素。传统水乡城镇从整体的形态到内部的空间景观,都建立在对水体的利用和适应上。河流的走向决定了城镇的择地;水体的形态决定了建筑、街道和河流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水体是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得以形成的根本,河流和城镇结构本质上是同构的、一致的。首先,河流作为城镇的发展轴,决定了城镇发展的整体形态。根据河流形态的不同,城镇的平面结构形态大致有由单条河道形成的带状城镇如青村镇(图1)、金泽镇;沿“十”字形河流形成的星形城镇,如南翔镇(图2)、朱家角镇;在网状河流形成的团形城镇,如嘉定(图3)。图1带形城镇青村镇图2星形城镇南翔图3团形城镇嘉定其次,街区的形成、形状,街区间的组群关系,街区中的交往空间(如井台、小码头、石桥等等)的分布等都和水体分不开。1.2.2原型要素2-民居在阿尔托罗西(Aldo Rossi)眼里,民居“一方面代表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文化的精确表征。”(城市建筑,P42)民居集中体现了传统水乡城镇中建筑文化,城镇中居住建筑、作坊、酒肆、茶楼、店铺等建筑所体现出的统一的风格。对民居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居住建筑的单体构成,更要着眼于居住区域的整体结构形态,即住宅与住宅之间、街区与街区之间的空间、界面和组织构成关系。在传统水乡城镇中,水体流动空间的界定、街道交往空间的形成,都离不开紧密排列的民居所形成的丰富而连贯的界面。民居是极端生活化的,体现了一种纯朴、真切而生动的品质。这些民居美在自身,这是一种“透明”(海德格尔语)的美。1.2.3原型要素3-水体、民居、街道之空间关系在传统水乡城镇中,民居沿着水体或是街道组合出不规则但连续性极强的空间形态。这种特有的水体、民居、街道之间的组织关系是城镇结构的原型要素之一。这种组织关系的实质是空间的流动和连续。沿水体和街道展开的流动空间,民居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水体和街道的宽窄变化(产生开放和封闭空间)衍生出城镇中多变的空间。在这种组织原则下形成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具有精巧的格局、细密的和肌理和质地。2现代城镇的兴起及其结构形态特征2.1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镇的兴起上海市城市化涉及中心城市和郊区乡村两个地域。上海市城市化的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聚集,向深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将城市功能向周围地区扩散,向广度发展。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方面的表现也有侧重。上海城市发展正处于逐步郊区化发展阶段,即城市职能向郊区扩散,城市地域向郊区延伸(包括飞地延伸)。而郊区乡村地区最先接纳城市的扩散,同时利用大量富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经济和人口就近的空间转移和小规模的聚集,促进众多小城镇的扩展及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80年代至今,这趋势日趋明显。2.2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特征-割裂现代城镇是工业化时期上海城市化的空间产物,其结构形态特征体现了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把复杂的自然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杂物。这种组合过程忽视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网络性、连续性,割裂了自然的统一,造成了关系实体的失衡或是异化。可以说,现代城镇是各种割裂的关系的组合,割裂存在于城镇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体现为人和自然的对立;空间上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城镇内各构成要素不同程度的割裂关系;传统社会社区网络破裂,新社区关系尚待形成时,社会网络的割裂关系;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抗衡,尚未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共存时的文化结构中的割裂关系,等等。3连续与割裂:传统水乡城镇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比较3.1传统水乡城镇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比较传统水乡城镇结构的各构成要素之间是连续性极强的空间关系,水体的多变流动的形态、曲折多变的岸线、容纳居民多种活动的街道、具有人性尺度紧密排列的民居等,整合出水乡城镇的连续空间结构。而现代城镇空间结构是一种割裂的空间关系,建筑向垂直方向发展,彼此间缺乏空间上的对话,传统的建筑文化遭到遗弃。比较两种空间结构形态,可以发现连续与割裂存在于两种城镇形态的各方面。3.1.1物流通道的改变由以水为轴转为以路为轴上海地区水网纵横,河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居住影响甚巨,而当地居民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达到极致。河流是城镇与周边乡村或其他较发达地区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镇的兴衰。水乡的独特自然、地理因素主导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并借助从民居到聚落的空间布局,形成独特的水乡城镇风貌。河流是传统水乡城镇的中心发展轴。而随着郊区城镇地区非农业的发展,城镇功能的逐步多元化,城镇对外联系的增强,河流无法满足城镇和外界日益加大加速的物质交换的要求,在速度、方便度上占有优势的公路运输占据了主流,水运于是逐渐衰落。同时,城镇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并在政策(如“三集中”)的引导下使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镇区聚集,从而引起城镇的发展在空间上极大的突破了原有的边界,这些突破口往往靠近过境道路。在城镇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城镇的空间扩展从被动地依附沿着外来物流通道(过境道路)转为主动地创造现代的物流通道(城镇道路)(图4、图5)。图4道路对原有城镇的冲击(封浜镇)图5朱家角的形态演进由以水为轴趋于以路为轴3.1.2城镇用地形态的改变由均质性转为异质性传统水乡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均较小,就其用地形态而言,与其说是“市镇”,不如说是一种地域特征较明显的乡村“聚落”。“人文地理学中的聚落,乃指人类住宅及其附带的各种营造物之集合体。”(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1991)。上海市郊区的大多数城镇在地域上是周边乡村的中心,传统水乡城镇的商业并不发达(个别区位优越的城镇例外)。在用地性质上,整个城镇镇区并无明显分区,居住和生产以均衡的或接近均衡的方式混杂分布。在空间形态上,从民居-街道-街区形成极为和谐的连续界面,一种均衡的重复。这种“聚落”其实处于一种均质的状态。“均质”原意为“各向同性”,这里表示一种没有能量转移,没有“力”(矛盾)的冲突的相对稳定、相对均衡的状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镇职能由单一趋于多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出以往任一历史时期,城镇由均质状态向异质状态转化,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上出现明确分区。通常分为两类:以功能分区和以发展阶段分区。功能分区的出现是因现代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日益复杂化的功能而产生的。例如,在郊区城镇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独立的工业区或开发区。同时,随着乡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得以出现,并取代传统水乡城镇中自我营建的模式而成为居民获得住房的主导方向。与此相应出现的,则是日益繁荣的商业街和其他设施。城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水乡城镇形态与现代城镇形态共存于城镇中。因此,城镇中往往有新区和老区之分。在新老交界处往往存在断裂的空间关系。3.1.3城镇肌理的改变由细密趋于粗糙,由连续趋于断裂肌理(Texture)是指都市街道、建筑物及开放空间等模式的组合。肌理的粗细以建筑与建筑之间在体量、形式及其聚集方式上的变化强度来衡量。传统水乡城镇的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城镇的建筑体量、尺度,街道形态(街巷体系),街区形态,都是以人的尺度建立的,在临水地带形成柔和的人性空间。建筑物都是同一种传统的成熟型制以同一种营建模式造就。即使是较大的园林,在布局和形式上也体现了和民居的一脉相承。功能的不同,并不能造成建筑和空间的差异性。河流的两岸或交叉处往往成为传统城镇的中心,沿河地带是城镇中的黄金地段,建筑物以低容量高密度的方式聚集,以获得有限的临河面。由高度聚集的民居组成的街区是城镇的肌理单元,肌理单元沿街巷体系重复组合,在自由随意的不规则的街巷形成连续的城镇街道空间。整个城镇具有非常强烈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发性。在现代城镇中,首先是笔直宽大的现代道路的出现割裂了传统城镇肌理,以人为尺度的街道空间被以机器为尺度的道路所代替;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的体量、尺度大大超出传统城镇的尺度;现行的规划设计手法和营建方式所造就的居住区打破了原有自发形成的肌理单元的组织模式和邻里关系;连续的街道空间失去街区的依托,在现代街道和尺度庞大的建筑物和冲击下成为断裂的碎片。3.1.4城镇结构稳定性的改变由稳定结构趋向不稳定结构“结构”是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结构是指一种关系的组合,各部分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整体,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自身的意义。结构中的任一成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切成分的变化。这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城镇的空间结构可以被看作构成城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一旦要素的渐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城镇的结构性的突变。空间结构的变迁往往由城镇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所引起。传统水乡城镇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处于连续和稳定发展的状态。但近20年间社会经济条件的剧烈变动使传统水乡城镇的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形态几乎是遭到了彻底的冲击。传统水乡城镇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城镇结构面临一个重建的过程。然而,上海市郊区城镇处于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又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新的结构的组成元素随时会发生变化(如由于新的城乡政策的影响,产生结构的调整和土地置换的影响等等),因此,现代城镇的空间结构具有随机的不稳定性。从这一意义而言,传统水乡城镇结构被破坏之后,新的城镇结构并未形成,还未具有自身调整的能力,而是处于由传统结构向新结构过渡的过程之中。3.2现代城镇结构形态中的存在的问题在近20年中快速形成的现代城镇,无论是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还是在文化的连续性方面,都无法和传统水乡城镇相比,这是城镇的物质经济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之后仍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传统水乡城镇中各种连续的关系在现代城镇中遭到异化,蜕变为割裂的关系。3.2.1人与自然环境的割裂关系城镇规模快速扩大中的生态问题现代城镇中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割裂关系的体现。现代城镇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城镇的容量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和周边环境形成对立排斥的关系。这体现了耕地大量被吞噬,河流被填改废弃,河水被污染而变黑发臭,致蚊蝇肆虐,等等。其他种种“大城市病”在城镇中也时有出现。城镇逐渐丧失田园特色,城镇与环境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据分布于上海市郊区的28个监测点对郊县8条河流及上海市水源淀山湖的水质测定,水质达二级标准的测点仅4个,三级标准8个,其余16个点均为4级标准以下,占57%。在不同测点中,又以镇区的水质为最差。3.2.2人与人工环境的割裂关系传统街区组织模式的失落和社会网络的异化问题传统街区组织模式的失落和社会网络异化的原因在于人工环境无法创造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交往空间。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区是邻里关系形成和培养社区凝聚力的空间载体。现代城镇中的街区则丧失了这一特质。首先,在物质环境层面,居住小区取代街区成为城镇的居住单元。规划设计型的居住小区与自然生长型的街区在建筑体量、组织模式上差异极大。居住小区的设计思路和风格往往深受大城市的影响(城镇离上海中心城愈近,这种影响愈巨)。住宅和河流、街道之间是相互排斥和抗拒的冷漠的空间关系,因而丧失了临水临街的生活空间,使居民间的交往失去了空间依托。其次,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区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一个社区,具有相似社会背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人们选择在同一地点定居,长期以来,形成了极居凝聚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现了一种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而现有的以居住小区为模式的居住方式异化了原有的社会网络,致传统文化习俗、邻里互助、社区组织、公众参与和居民定居意识均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基础,而日渐萎缩。3.2.3外来建筑文化和乡土建筑文化之间的割裂关系住宅形式的多元化问题传统水乡城镇中,建筑形式的具体体现是民居。民居形式丰富而统一,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连续性。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在较为封闭的传统的乡土文化的主导下,民居始终是城镇建筑形式的主流。在现代城镇中,住宅从类型到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但在这些住宅中往往难以觅到传统民居的踪影。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居民的观念形态和生活形态产生巨大的转变,人们迫切要求为自己的生活注入现代气息,为追求一种能够标新立异的,或是可以突破传统束缚与现代生活接轨的生活方式,不惜一切摒弃传统的居住方式。譬如,城镇居民将自己的旧居翻建为“洋式”别墅,开发商则盲目崇尚西洋风格等等。在某次村镇住宅竞赛中,参赛方案竟为清一色的别墅式小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迷失方向。其次,现阶段对传统民居如何适应当代的生活形态,如何提高其适用性方面的研究还极少,或是停留在表层,即形式、符号上的抄袭。而这些并不能使民居这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在大规模的住宅营建中和外来的住宅形式竞争,亦不能赋予民居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因而造成目前西洋风格住宅的泛滥和传统民居形式的衰微。4传统水乡城镇原型要素的回归-城镇中割裂关系的修复传统水乡城镇原型要素在当前的城镇建设中或是日渐失落,或是表现形式趋于异化,其深层原因在于城镇中各种割裂关系的存在。因此,要促进这些原型要素的回归,必须从修复这些割裂关系入手。这就意味着,对城镇物质环境的塑造不仅要以原型要素的回归为主旨,更要以调整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为前提,确定适宜于小城镇的建设模式,从而促进小城镇的持续发展。4.1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城镇形态的田园化当前,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中,水环境的普遍污染、耕地的日益减少、重工业轻农业的普遍现象无不标示着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关系的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小城镇无论在产业结构或是城镇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都日益趋于套用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因此,笔者尝试提出“城镇形态的田园化”这样一种小城镇发展模式,以此修复城镇中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关系,而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是其它割裂修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城镇形态田园化包含下列三个内涵:4.1.1城镇形态田园化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一致的,是一种平衡发展的城镇发展概念,体现为工业和农业并重的产业平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环境平衡,等等。4.1.2郊区城镇是上海中心城的生态依托,城镇形态田园化必须促进城镇保留适当规模的农地作为城市支撑,使城市具有足够的供氧基地,才能促进上海市成为生态健康的现代化城市。4.1.3城镇形态田园化不仅指有花园般的城镇景观,而是兼有城市之便,乡村环境之利的城镇。因此,郊区城镇的土地使用既不同于大城市的过分聚集,亦有别于乡村的分散,而是实行土地的集约利用,具有适宜的开发强度,一方面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另一方面有利于耕地的保留。在充分研读城镇形态田园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对如何促进郊区城镇形态田园化提出具体措施。首先,郊区城镇是上海中心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郊区城镇的产业结构应是中心城的有益补充,而不是简单重复。因此,郊区城镇在接受中心城外迁企业,发展工业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即农业应面向市场,进行规模经营,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同时形成为农业发展提高市场引导和技术支持的便利途径。其次,城镇形态田园化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在工业布局上,促进共需某种生产基础设施的企业的区位聚集,同类污染企业外迁聚集以便集中治理。对水环境的治理应有区域整体的观点,对中心城到郊区城镇的水体逐步有计划地进行治理,而不仅是针对某一区进行。4.2人工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传统水乡城镇原型要素的回归传统水乡城镇的三类原型要素是城镇与环境的对话,是城镇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具体体现,是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历史意义的空间表达。在现代城镇中,传统水乡城镇深层结构的表征三类原型要素的作用、表现形式已被异化,代之以与环境割裂的城镇结构形态,传统水乡城镇结构的历史意义丧失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运用原型要素,对这些割裂的关系进行修复,即为传统水乡城镇原型要素的现实意义的表达。4.2.1水体形态的整合。水体的空间效应涉及水体的沿水空间、界面的相互作用,作为“水文化”的载体和水乡风貌的再现,传统水乡城镇结构的回归离不开水体和沿水体实体(岸线、建筑、景观小品等等)的组合。形成贯穿全镇的河网结构。河网结构的恢复有助于城镇生态系统的建立,城镇开敞空间的构成,传统亲水空间、沿河交往场所的形成。整治疏浚河流。包括水质的污染治理和被填河道的疏通、废弃河流的开发等。目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日益衰落,除了促进河流运输功能的复苏外,还应赋予河流新的功能,例如作为城镇的旅游资源和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把面、线、点三种水体形态联为一体,形成流通的水网。这个水网不仅限于镇内,还应与城市、其他城镇、乡村的水网连接。进行整体性的岸线整理。所谓整体性的岸线整理,就是把岸线形式和水体形态、两岸建筑、用地的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设计。4.2.2建筑实体形态的整合实体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往往有两种方式:以实体围合形成空间,以实体占领形成空间。传统水乡城镇中实体的围合形成两种空间形态:一是建筑内部的院落和园林,一是多栋建筑紧密排列,形成连续性极强的围合界面。所以,传统水乡城镇中建筑单体特征淡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沿水的民居界面、垂直的街道界面、倾斜的屋顶界面。沿河建筑往往通过石桥、石阶、码头、沿河井台等小空间达到与水体的互渗,沿河界面通过连续的肌理、屋面形式和统一色调来达到协调的效果。在现代城镇中,往往以实体占领来形成空间,建筑形式各异,但彼此孤立,没有足够的封闭性来形成足以使人逗留的空间,城镇中毫无界面可言;建筑沿河的一面往往是绝对封闭的,缺乏接近水体的要素。因此,对实体形态的整合关键在于界面的形成以及界面和空间的相互渗透。4.2.3街道形态的整合街道是城镇中最富活力的交往场所、生活场所。街道的人性尺度,富于连续性和指向性的空间也为这种交往提供了可能。在现代城镇中,生活性的街道被通行性的道路取代,而道路的宽度和沿路建筑高度的尺度、比例的变化亦使道路无法成为街道一样的交往场所。因此,街道形态的整合包括三个方面:道路功能的调整。根据城镇规模,确定主要车行干道,把主要车行道路和生活性街道分开。把小商店、农贸市场、茶馆等等放在较窄的生活性街道上。使车行对行人的干扰尽可能少,重塑街道的交往功能。街道尺度的调整。现代城镇中的道路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路面宽度远大于传统水乡城镇中的街道,沿路建筑在3层以上,多为56层。传统水乡城镇中街道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比为D/H1,而现代城镇中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裙房的高度比为D/H=2,3,。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D/H1是使人疏离的空间距离。D/H1的街道空间可以加深人们的感受的深度,促进人们在其中的停留和交往。因此,城镇中生活性街道的尺度应在保证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应尽可能接近近D/H1这个比例。街道界面的整合。在现代城镇中,出于增强土地开放效益的目的和对大城市景观的向往,建筑物越建越高。为保持足够的日照间距,建筑间的距离相应加大,出现了上文所述的以实体占领来形成空间形态,从而丧失了街道的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的生活与数学
-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入学调研数学试题(1)试卷
- 2024年天津客运应用能力考试
- 2024年荆州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2024年青岛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24年保山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克拉玛依客运从业资格证摸拟题
- 2024年长沙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纸船和风筝》精美课件
- 吉首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GB/T 44723-2024氢燃料内燃机通用技术条件
- 病例讨论英文
- 2022年11月软考(高级)网络规划设计师上午真题
- 2024年中远海运物流限公司直属单位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第1课 课题二《中外节日·中秋节和感恩节的比较》(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 2024年共青团团课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能源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4年
- 团队协作课件教学课件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