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doc_第1页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doc_第2页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doc_第3页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doc_第4页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本文由yinmengguang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探讨?呼声 责任编辑 刘禹松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张树明 孙增民 夏广济 魏美乐 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714000 大 鲵俗称娃娃鱼, 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 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07年 濒危 米1200米之间的密林山溪河流中, 这里的洞穴、 石缝和清 凉的溪流是大鲵最佳栖息环境。 据调查, 20年前在秦巴山 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 个体一般在3公斤6公 斤。 据资料记载, 宝鸡市凤县和太白县, 1970年1978年每年 捕捉大鲵量在2000公斤5000公斤; 20世纪70年代, 汉中市 大鲵年出口量在5000公斤左右。 90年代后, 秦岭地区大鲵的 黑市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4000元。 在这种利益诱惑下, 非法 捕捉、 收购、 运输、 贩卖大鲵的链条越发完善, 专业化水平越 来越高, 捕捉个体的重量也从3公斤6公斤下降到1.5公斤以 下, 现在几乎看不到5公斤以上的野生大鲵。 严峻的资源衰 退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 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参 与到保护大鲵资源的行动之中。 他们守护大鲵栖息的洞穴, 发现可疑人员积极举报, 使非法捕捉大鲵活动有所收敛。 据 当地农民反映, 每年春节前后一些洞穴就会涌出1龄幼鲵, 一 般在200尾500尾左右, 多的可达2000余尾。 有专家推测, 陕西省野生大鲵的资源量不足5万尾, 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有 待考证, 但足以说明野生大鲵物种的濒危状况。 (三) 大鲵资源保护的方式 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保 护区和驯养繁殖场。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设施建设和有效 管理, 从而使大鲵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保护, 达到保护 大鲵种群及其群落的目的。 目前, 陕西省已经建立的水生动 物自然保护区有10个, 其中: 国家级1个、 省级3个、 市级2个、 县级4个, 保护区总面积4.36万公顷, 这些保护区为陕西省大 鲵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驯养繁殖场, 将大鲵从原生境转移到人工建造的环 境中进行驯养繁殖, 从而使大鲵物种数量得到有效保护。 陕 西省大鲵驯养繁殖已经成为热点, 目前全省已批准建设大鲵 驯养繁殖场有67家, 饲养亲鲵3万余尾。 据统计, 近20年来, 中国水产2010年第7期 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J) 第14届缔约国大会 被列为类濒危物种。 为保护大鲵资源, 我国在上世纪七十 年代就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 九十年代后, 随着水生野生 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 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 入、 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 2002年陕西省大鲵繁殖试验取得初步成果, 2005年通过对 成败经验的总结探索, “原生态保护、 形成 仿生态培育、 人 工繁殖、 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路径,基本掌握了从亲鲵培 育、产卵、受精、孵化到出苗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显现出 秦巴山区大鲵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即养殖的幼鲵成本 低、质量优,受到全国各地大鲵驯养户的欢迎。加之对大 鲵商品养殖技术的普及,群众自发性养殖大鲵热潮在陕南 地区迅速兴起。 一、大鲵的资源现状 (一) 大鲵自然栖息地生境破碎, 分布区域明显萎缩。 当前大鲵自然栖息环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 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原来一大块连续分布的大鲵 生境,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分布面积缩小, 或者被分割。 这种 破碎的生境一方面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能力, 缩小了觅食、 越冬、 产卵的区域, 从而使其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被 捕杀的危险性加大; 另一方面使得该物种的基因交流机会减 少, 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近亲繁殖。 此外, 当生境破碎后, 大鲵 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 一旦该区域的饵料生 物不足就可能导致大鲵个体死亡, 导致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 绝的境地。 (二) 非法捕捉屡禁不止, 野生资源濒危。 目前陕西省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海拔9 0 0 29 探讨?呼声 责任编辑 刘禹松 陕西省累计繁育大鲵幼苗超过200万尾。 其中: 1996年2002 年繁殖幼苗0.6万尾, 2003年2005年繁殖幼苗9.9万尾, 2006 年繁殖幼苗11.5万尾, 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 2008年繁殖 幼苗25万尾, 2009年仅汉中市的留坝、 宁强、 略阳三县繁殖幼 苗就超过50万尾, 全省繁苗超过100万尾。 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区域优势, 采取积极保的护策略, 引导 大鲵产业健康发展。 (二) 加强渔业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为大鲵产业 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鲵为国有生物资源, 国有资源的猎 捕、 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应受到政府监管。 如果监管体系的 发展滞后于群众性大鲵养殖业的发展, 势必造成国有资源 的流失, 这包括大鲵种质资源的退化和栖息地资源的破坏和 流失, 后果是掠夺性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的荒漠化。 那时陕 西大鲵产业的优势地位将完全丧失, 引发广大群众的抱怨和 不满。 因此,大鲵产业要发展,基层渔政监管体系建设是 关键。它们担负着大鲵野生资源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修 复、养殖亲本来源追溯、商品鲵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督,以 及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加强 和完善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拨付力度,保证 开展工作的经费。 (三)开展大鲵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计算机网 络数据系统。重点调查各地野生资源量,研究大鲵驯养繁 殖、苗种培育技术。对人工养殖的苗种建立计算机网络数 据库,实行对人工养殖、市场销售全过程监管,杜绝对野 生资源的捕捉和销售行为。 (四)成立大鲵资源养护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农 户的组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人工养殖大鲵经 营利用的条件要求”和“大鲵经营利用的控制措施”等管 理制度,整合大鲵养殖农户,成立大鲵经营利用管理中 心,建立养殖大鲵卡片档案,促使大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五)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大鲵的 驯养繁殖,首先要从种质资源抓起,尽快建立大鲵种质资 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彻底解决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中的 “种源”问题,并通过放流健康大鲵,从真正意义上恢复 秦巴山区大鲵物种资源量,使大鲵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 用。 (六)将大鲵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 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 算。大鲵是一个新兴养殖物种,疫病发生的机理、病因、 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都没有定论,有待研究证实。但规 模化的养殖已经出现一些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且给个别养 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给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 患。 目前, 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 系内建立大鲵疫病监控系统, 有效隔离带病大鲵进入养殖 区, 对治疗用药进行管理和指导, 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 同时, 将大鲵列入到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由财政提供专项 的大鲵抽查经费, 确保上市销售大鲵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促 使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 开展大鲵机体生化成分深度研究, 开发补食、 保 健、 医药、 化妆品等高端产品, 延伸开发利用的产业链, 提高 经济效益, 引导其朝商品化、 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 大鲵经营利用的现状 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 目前, 全省已 有8家驯养繁殖场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 。 但是, 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养殖户, 他们过去一直在暗中养 殖, 对野生资源构成潜在威胁。 虽然他们养殖的苗种主要来 源于人工繁殖的幼苗, 但这些农民养殖户所养大鲵种质来源 复杂, 有繁殖能力, 无防病手段, 缺乏必要的档案记录, 无法 得到合法的销售途径。 如何引导这些农民养殖户, 陕西省渔 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了解, 仅 汉中市农民养殖户就有4000多户。 其中, 具有一定繁殖规模 的养殖户300多家 (繁殖幼苗数量在1万尾3万尾之间) 勉 , 县、 城固、 留坝、 略阳等县的一些乡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娃 娃鱼之乡” 以留坝县武关驿镇为例, 。 全镇养殖大鲵亲本 2000多尾, 2009年繁殖幼苗14万尾, 销售幼苗10万余尾, 形成 产值2500万元。 仅此一项, 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 按照 汉中市渔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 的目标, 到2010年, 汉中 市大鲵养殖户将达到5000户, 年养殖大鲵100万尾, 年产值 达到20亿元。 三、 大鲵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位置等适宜大鲵栖息。陕南秦巴 山区的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构成秦岭山脉,具有温带气 候特征,海拔多在500米2000米之间,南部区内分布着 嘉陵江、汉江、丹江等长江水系的中小河流;秦岭北麓分 布着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等70多条河峪,属黄河的 二级支流;区内小河沟密布,水资源丰富,总量占陕西省 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区内森 林茂密,植被条件好,号称“中国中央森林公园”;区内 物种多样,是国内乃至世界性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天然林 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秦巴山区生态 环境进行养护。原来被破坏的大鲵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 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全省已建成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5.5 万亩,大鲵驯养繁殖场67处,养殖大鲵种群数量超过50万 尾。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