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1页
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2页
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3页
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4页
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间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结,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采用陌生情境测试法进行测验,对儿童的行为及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将儿童划分成四种依恋类型;并邀请母亲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研究的问题行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化问题,包括攻击、破坏和过的反抗等;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问题,包括情感情绪上的害怕、过分依赖、烦躁不安等,性格方面表现出偏执和易发脾气,此外还有综合多动症和易冲动等。结论发现,安型儿童在问题行为得分上均显著低于不安全儿童;回避型儿童在社会化问题行为得分上要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反抗型儿童在身心发展问题上要显著多于安全型儿童;而不论是社会化问题还是身心发展问题,混乱型儿童得分均较高。1.1依恋模式1.1.1 依恋概念与理论依恋(attachment),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它是指一个个体对另一特定的个体所产生的持续性的情感上的联结2。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依恋中的个体特华为婴儿与其相应的抚养者(一般是母亲)之间存在着的特殊而相对强烈的情感上的一种关系1。有研究表明,婴儿在6-7个月大小时,便会渐渐和其抚养者之间形成依恋关系,通常,24个月大小之前是这种关系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基于这种特殊的联结情感关系,婴儿碰到诸如遭遇陌生人、身处陌生环境等挫折时,便会通过趋近自己的依恋对象而寻找安定,若是强行分开,将导致分离焦虑的产生2。对于婴儿的这种情感联接,弗洛伊德是最早进行关注的。他以精神分析视角对婴儿进行观察,认为母亲这一抚养者在喂养婴儿时,其同婴儿相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婴儿依恋的性质,并且这种依恋,会对婴儿以后各种情感关系产生某种影响。依恋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由Bowlby提出的。Bowbly认为,婴儿和某一对象之间的这种社会性的依恋情感联结关系,是在同婴儿有最密切关系的成人之间发生形成的,并且当同其母亲间建立这一特定社会性关系联结情感纽带时,依恋产生1。关于依恋的产生和建立,Bowlby认为其不需要某种专门的学习,而且能够被存在于环境中的某些适当的刺激因素而诱发3。1969年,Bowlby在结合没过战后孤儿和动物习得性研究基础上,建立母婴依恋理论2。1.1.2 依恋模式类型依恋,从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婴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开端,是其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个体生存适应发展上有着重要辅助。因此,依恋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有关依恋类型的测定和分类,发放有多种,包括陌生情境测验法、亲密关系体验问卷调查分析法、成人依恋访谈调查分析法等。其中,陌生情境测验法(strange situation)是用于测定依恋模式的最早的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创立的。Ainsworth通过观察、分析身处陌生情境中时婴儿的表现,将依恋模式予以分类。第一类,称之为回避型(avoid attachment)也称之为A类型;第二类,称之为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也称之为B类型;第三类,称之为反抗型(resistant attachment)也称之为C类型。在此三类基础上,还有一D类型,即混乱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4。回避型依恋是在婴儿母亲离开后,让婴儿单独同陌生人相处,当经过一段时间后母亲重新归来时所发生的婴儿躲避或不理睬其母亲的行为方式,并且,这类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一方面,母亲再房间时,婴儿不予以过多理会;另一方面,母亲不在房间离开时,也不会焦虑不安。安全型依恋则会当母亲离开之后,会产生苦恼与不安情绪表现,而在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自己与母亲的接触,并对母亲的再次出现表现出非常的高兴,他们能够同陌生人很好的相处,但具有明显的偏爱母亲的表现。反抗型依恋在对母亲的态度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当母亲回来后,想获求自己同母亲的接触;另一方面,在获求接触的同时,对同母亲的接触产生抗拒6。混乱型依恋是在前三种依恋类型基础之上产生的,这类型婴儿兼有躲避型和抵抗型的特点,对陌生情境易产生混乱、缺乏组织的行为表现,有些研究表明,这类婴儿是对安全感最为缺乏的,相对而言同时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表现6。在上述四种依恋类型中,有研究表明,早期的安全性依恋不仅对婴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以及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化有着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对其今后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健全、完善也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7。1.1.3 依恋理论流派依恋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owlby建立并提出。随着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依恋”的理论背景也在逐渐丰富,不同流派对其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解读。主要的依恋理论学派分别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习学派和习性学派4。Bowlby对于母婴依恋模式产生和形成机制的解释是基于假设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先天倾向,一方面使婴儿在母亲离开时或者无人看护无力自我照顾时,通过某些行为表征如哭、笑、抓、爬、依附等信号,吸引成年人靠近自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成年人也具有对于婴儿所发出的需求信号产生相应反应的内在倾向,依恋模式便在婴儿与成年人彼此内在倾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8。而在习性学学派中,则以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为婴儿提供一框架,解释和说明母婴间的内在依恋作用机制:一方面,婴儿会对看护者的情感做出期待,包括情感效用性和情感反应性;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照顾,因此,对于婴儿而言,依恋对象可作为一“安全基地”,一个自己可以探索的安全地带9。1.1.4 依恋模式影响因素婴幼儿的依恋模式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同其自身内在的气质特点、抚养者的教养方式方法有关,其中,抚养者的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远。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依恋模式和行为表现。一般而言,教养方式偏向严厉,则婴幼儿同陌生人相处过程中,相对而言会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在同父母刚分离时,婴儿并不会感到难过,但一段时间后,便会感到焦虑,但容易被陌生人安慰而情绪稳定8;当再次见到养育者时,可能只接近下他们便离开,表现出对养育者的敬而远之的行为态度。相较之严厉型的教养,民主型教养方式则更多的是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即养育者在场时婴儿可以积极探索、发现身处的新奇的陌生环境,并同陌生人相处的融洽友好,不会感到过分失当的焦虑不安;同养育者再相见时,会有亲昵等相应的积极响应的行为情感表现。相反,过于呵护即溺爱型教养则会形成称之为过度型的依恋模式,表现为婴幼儿只接受来自养育者的安抚,缠着自己的养育者,并且若他们有对他人有较为亲密的行为表现时,会产生很强的嫉妒情绪,当养育者离开时,会全力阻挠,在行为表现上则是极度反抗和分离焦虑,害怕畏惧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人9。此外,婴幼儿自身气质特点、母亲在抚养过程中的敏感性和母亲性格都对依恋关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母亲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家庭中多个带养人的介入及家庭生活条件对依恋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2。1.2 婴幼儿问题行为1.2.1 幼儿问题行为内涵日常生活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异于正常的行为举动,比如攻击性、不安焦虑、不合群、多动、退缩,习惯性撒谎和恐惧害怕等均可视为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一般而言,幼儿问题行为指0-6岁期间的幼儿,对其身心健全发展起着妨碍作用的行为表现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14。判断一种是否是问题行为,可以从下三个方面进行参考:一、是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产生干扰,二、是否妨碍了自己社会性发展进程,三、是否对他人及自己造成一定伤害。婴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影响今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妨碍其健康的个性发展、智力发育和情感发展及社会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麻烦16。1.2.2 幼儿问题行为分类与相应表现幼儿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身心发展问题,包括情感情绪上的害怕、过分依赖、过分敏感、烦躁不安、冷漠缄默、抑郁却又易幻想等,性格方面表现出偏执、反复无常和易发脾气,此外还有诸如自闭症、注意障碍、综合多动症和易冲动等;二、社会化问题,包括嫉妒、幼儿园恐怖症、任性、攻击、不能同其他儿童友好和谐相处、破坏和过的反抗等;三、不良行为习惯,诸如挑食、吮吸手指咬指甲、眨眼、摇头晃脑、睡眠遗尿,反应迟缓等15。1.2.3研究现况近年来,随着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的明显上涨趋势的出现,家长、老师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越来越重视。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是通常认知中的躯体方面的疾病隐患,而是其心理卫生健康方面的偏离和差异,主要包括儿童的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并且,因年龄阶段不同,会有着不同的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目前,有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问题行为在性别上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女孩检测发现的问题行为较之男孩要低,而且,不同性别,在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上亦存在内外倾向的差异;在年龄上,小班检测率要明显高于中、大班,并且,相较之大班,中班反而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显的问题行为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2。目前国内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研究的比较多,例如戴淑凤的关于“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孙璐的关于“课堂行为问题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赵福才的关于“课堂行为问题与对策”等,其中关于婴幼儿阶段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其行为表现的研究主要包括:邱学青的关于“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李凌艳的“关于问题行为的几点基本认识”、杨瑾若的关于“反思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刘国华的关于“调查报告:在园幼儿问题行为调查”等,其中,2006年上海托幼上刊登的一篇“彦彦转变记一个孩子的个案跟踪”,通过干涉彦彦的行为,从实践教育角度转变他抢玩具、破坏玩具、打人等行为问题。有关婴幼儿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幼师与幼儿的互动研究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刘晶波关于幼师处理幼儿行为问题的方法,郑静、曹家正关于“幼儿问题及其矫正”,较为系统地对婴幼儿的行为问题的特征表现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教育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15。1.3 选题依据 个体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可延续并影响到成人期,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现象;依恋模式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认知模式,个体对社会刺激的处理和反应方式会受到认知模式的影响。因此,依恋模式与认知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而对幼儿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依恋模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依恋模式对幼儿的“人际亲密关系”产生影响,而依恋模式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已得到研究的证实。早期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儿童在以后各自的发展中有很不同的社会性和感情模式,在人际关系、同伴关系、亲密关系中反映明显。早期依恋关系是安全型儿童,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高、交际能力强等特征;而不安全型儿童,可能对自己不自信,认为他人对其不会回应,因此他们期待进一步拒绝与他人交流,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情感18;早期是安全型儿童期待浪漫而热情的爱情,少有极端或完全奉献的爱,有一段积极的关系,;回避型儿童倾向游戏式的爱,回避亲密关系,压抑情感;早期反抗型儿童在亲密关系中,付出程度低,自我意识强但常会出现消极情绪;混合型儿童是依赖并渴望投入感情中,但却是神经质的投入,而非慎重的爱19。早期的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人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也对人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更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早期的依恋经验对其今天的成长和发展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身心智力健康发展等具有奠基作用,因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根源,妨碍身心正常发展,导致认知失调和人格缺陷等的发生11。依恋模式将通过对幼儿认知模式的影响,改变、塑性着幼儿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习惯,对幼儿未来的个体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是依恋模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将幼儿的依恋类型跟幼儿的两类问题行为联系起来。通过陌生情境测试法推断幼儿的依恋类型,并抽取量表中抑郁、焦虑、攻击、社交问题四个维度进行幼儿问题行为分析,研究各种依恋类型分别易出现的问题行为,更加清楚依恋类型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本文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普通家长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判断,即可通过问题行为类别推断其依恋类型,若是不安全型儿童,可引起家长关注及重视,通过其他途径使不安全型儿童的不良性格、不良行为等缺点得以纠正,尽可能使幼儿在早期与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第二章 研究方法2.1被试本研究中共选取内江市两所幼儿园共71名4-5岁的儿童,经得家长和老师的同意,先对幼儿和母亲进行了陌生情境测验,之后邀请母亲填写Achenbach的儿童行为量表。最后由于多种原因,仅对52名儿童及家长进行完整测试,即可用数据仅52个。2.2研究方法2.2.1陌生情境测试法 1)选取一个安静的房间,放上二张椅子和一张矮桌子,并在地毯上放多多种玩具,将家长(最好是母亲)及儿童请到做测试的地方。在进入房间前,实验验员向母亲及幼儿作简单介绍(30秒)。2)让幼儿自己在地毯上玩玩具,同时请母亲在椅子上填写家庭背景材料(3分钟)。3)这时让陌生人进入房间,生人进去一分钟内不说话,下一分钟与母亲说话,最后一分钟与幼儿沟通(3分钟)。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与幼儿在房间。如果幼儿自己主动玩玩具,就让其自己玩;若幼儿哭闹,就尽量安慰幼儿(2分钟)。5)母亲进入房间,陌生人离开,母亲在门口叫孩子的名字,母亲安抚幼儿情绪,3分钟后母亲向幼儿告别(4分钟)。6)幼儿独自一人在房间。(2分钟)。7)陌生人进入房间安慰小孩(2分钟)。8)母亲再叫孩子的名字,然后进入房间安慰小孩(3分钟)。最后让小孩自由活动5分钟,并每个小孩发放一个妞妞球纪念品。整个过程需约25分钟。根据Ainsworth和Main的ABCD四种依恋类型进行分类。为保证准确度在整个过程期间将由两名人员对小孩的行为进行记录,主要的记录的表现有:寻求接近、维持接触、哭泣、反抗、拒绝和矛盾行为等(重点观察第5阶段和第8阶段)并且对各种行为反应计时,时间单位是秒(S)。2.2.2 问题行为问卷 发放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4-16岁)给母亲,第二天收回调查表,并告知母亲孩子的依恋类型。儿童行为量表是公认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调查表,抽取量表中的抑郁、焦虑、攻击、社交问题四个维度,前两项归于身心发展问题,后两项归于社会化问题。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3.1 数据分析用EXCLE和SPS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幼儿的依恋类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法;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求得平均值和方差,进行方差分析,再进行事后多重比较,P值小于0.05则表示在统计学存在显著差异。3.2 研究结果52名幼儿中,如表3.1所示:有4个是回避型儿童,有36个是安全型儿童,有10个是反抗型儿童,其余的2个是混乱型儿童,分别占的百分比是8%、69%、19%、4%。表3.1 幼儿依恋类型分布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回避型(A)48%安全型(B)3669%反抗型(C)1019%混乱型(D)24%如表3.2所示,在四种依恋类型儿童的问题行为中,在抑郁、攻击、社交和社会化问题行为上,依恋类型的效应非常显著,而在焦虑和身心发展问题行为上,依恋类型的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最后通过P值得比较,发现回避型儿童在攻击、社交和社会化问题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安全型及反抗型儿童得分(P0.05);反抗型儿童在抑郁、焦虑及身心发展问题上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类儿童的得分;在多种问题行为得分上,混乱型儿童的得分均高于安全型儿童。在攻击行为上,回避型儿童和混乱型儿童得分均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P0.05)。表3.2 四种依恋类型儿童的问题行为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混乱型MSDMSDMSDMSDFP抑郁0.220.230.190.220.370.250.280.252.870.045焦虑0.310.210.210.270.340.230.330.182.160.087攻击0.580.220.300.230.340.210.450.243.780.019社交0.390.250.240.210.240.230.350.303.610.022身心发展0.260.310.200.240.360.240.300.222.570.053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